<p class="ql-block"> 堡安村,位于中国西部,黄河西岸,陕西省韩城市城南10公里的高门原上,东带黄河波浪宽,西迺巍山入云端,南临沆水河畔,北位华池之南。相传“以堡为安”而得村名,故称堡安村。</p> <p class="ql-block"> 古村落,东南方向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龟鹤寨”“三义墓”,西北方向出土有“西晋汉阳太守殷济墓”,村民称“冢圪塔墓”,西南方沆水河边油坊、河道上水磨五座,村南方向有“魁星楼”一座,村民叫它“五角楼”,南沟边上曾有被填埋的男、女两个“死娃洋塔”,地上建砖塔,地下打旱井;正北方向“堡安新城”建设工地上又发现了“古墓群”。堡安村历史遗存众多,文化积淀很深,历史悠久的神密面纱,会随着古墓群的挖掘清理、考古发现,进一步展示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三义墓</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俗称五角楼)</p> <p class="ql-block">堡安新城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 据《韩城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以河西地少梁(现该村东北角塬下的西少梁村)献秦。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将少梁更名为夏阳,置邑。”《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又记载“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而少梁更名曰夏阳”。经考证,陈家祠堂墙壁上现保存一块石碑,上书“夏阳旧址”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即印证了早在春秋时期,先民就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辛勤耕牧,繁衍生息的史实,是继少梁(西周)之后,古老韩城城池的旧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韩塬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这里是梁国灭亡前的“新里”,元、清两代设高程里,明代设高门里,民国为巍阳二区设村公所,解放前设保,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互助组、走集体合作化的道路,入初级社、进高级社、发展到人民公社堡安大队,村设两委会,分七个生产小队,共1500囗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樊厚甫先生书</p> <p class="ql-block"> 堡安村,第二个互助组成员的合影,组长我的父亲陈博学,成员陈金旺、<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锁旺、陈根耀。听说第一个互助组是由七队贾学刚带头成立的。</span></p> <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堡安三队欢送西安知青合影,背景为饲养室南山墙。</p> <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堡安六队欢送西安知青合影,背景为打麦场。</p> <p class="ql-block">进东门洞</p> <p class="ql-block"> 村堡内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建筑五个砖砌拱形门洞,门洞上方分别建有造型各异的或箭楼、或神庙,供奉四路神灵,村庄四周筑有夯土围城与五洞相连,形成坚固的堡垒。</p><p class="ql-block"> 正东门洞,东侧牌匾额“韩塬要冲”,西侧“东郊堡厘”,还留下破坏铲字的痕迹,也是唯一保存较好的门洞;西北门洞两层,前匾额“小西天”,北“珍珠地”;西南河坡门洞,前匾额“芳塬绿野”,后“人定胜天”;正南门洞,南侧匾额“離光普照”;正北门为三眼洞。走进五个门洞,安有东西南北多处大稍门,稍门里,十字巷道宽阔笔直,小巷、小稍门错落有序。</p> <p class="ql-block">出东门洞</p> <p class="ql-block">西南河坡门洞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村中拥有“ 兴安寺 ”一座,“ 魁星塔 ”一座,打更楼、看家楼。老爷庙、五头庙、土地庙,南北两个马王庙,佛爷庙、药王庙、地亩庙,东西两个娘娘庙,涝池边上关帝庙、东沟岸上吕祖庙。古戏楼两座、祠堂四座,百余户明清古民居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堡安古建筑群,宏伟状观,布局协调,结构精巧别致,独具乡土特色。展示了一幕先民辉煌灿烂的乡村生活发展史,是一幅美丽多彩的古城堡画卷,享有韩城“北党南堡”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北戏楼,俗称马王庙戏楼</p> <p class="ql-block">南戏楼,俗称土地庙戏楼</p> <p class="ql-block">陈公家庙,俗称陈家祠堂</p> <p class="ql-block">陈家长门祠堂</p> <p class="ql-block">贾公家庙</p> <p class="ql-block">樊公家庙</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四大稍门里,原有明清古民居四合院100余户,目前仍保留约50余户,位居韩城第二。</p><p class="ql-block"> 四合院为清一色的砖木结构,以砖到顶,筒瓦包沟,五脊六兽,有的有正门,后门,还有的有偏院,马房院,看家楼等建筑,宅基一般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在110——150平方米之间,平面为长方形,开偏门,一般为高大走马门楼,门楼为两层,中间棚有木楼板,大门上正中木刻竹节或“卐”字花边,木刻、砖刻门楣,字体设计有凸有凹。“补衮家”,“永建乃家”,“养清风”,“瑞气西疑”,“清风世涵”,“永贞处”,“得我所”,“福寿康宁”等。木大门用铁钉,铁花包门,大门两侧立石狮、或石鼓门墩,长条石为踏步,阶下有拴马桩,墙上有拴马环,上马石,下马石,山墙砖雕寺头,吊锈球。进大门有小土地庙,青砖雕刻“卐”字花边照墙,照墙砖雕有“石、山、松、竹”,“梅花鹿、喜雀、蝙蝠”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以取谐音,祈求平安吉祥。进砖铺大院,门道占一间,其余四间隔两室。对面正庭为主房,3间5间不等,高大宽深,正房中供奉祖先牌位及遗像,丧事设灵堂,喜事待宾朋。两边为厢房,3间、4间不等两间一室,居室长辈居上,兄东弟西,长幼有序。室内多为土炕,冬天生火取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樊德音家的四合院,大院宽大,上房和门房为高大宽深的大房,两厢房为小厅房,房与房间有筒槽相连,为四边歇檐,村民称颂为“四檐八滴水,下雨不湿鞋”的美名,可容纳全村上千口人在家中开会,是村中四合院中的魁首。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九州大学专家在考察党家村的同时,也来到村中考察,陈维慎先生接待并参观了村中的四合院,客人赞不绝口,临别时还送他一条花毛巾,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堡安村明清古民居四合院的建筑史,不同于晋商大院、韩城的党家村的古民居,他们主要是靠经商,做生意发家后大兴土木,建筑庭院,而堡安村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勤俭节约,一点一滴积聚钱财,建造家园。它代表着以农为本,勤劳创业,发家建宅的艰辛建设史。两者意义不同,更值得后人骄傲和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 借用《墙壁上的记忆》一书的作者沈伟的一段话结束此文,“要问堡安村的悠悠历史,只有村头稍门下的古道知晓;要问堡安村的风云演义,只有村中的两座古戏台清楚;要问堡安村的人文故事,只有村东南的古塔记得;要问堡安村的美好今天,幸福在堡安人的心里。《赵氏孤儿》中的三个义士,长眠在村边三面悬空的秃岗;耕读诗书和仁义孝道,陈酿在村中三大家族的祠堂;“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标语,永不褪色地固守在主巷道的墙上。在一座朱红大门前面,我找到了实现“四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上述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也欢迎各位村民提供有关线索及家人收藏的图片资料,同时感谢卫生福、陈维本、樊长安提供有关史料及记录,谢谢您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