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高三生物备课组第2次教研活动——模型建构在生物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天雨

2021年11月份琼山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br>第2次教研活动记录<br>主题:模型建构在生物一轮复习中的应用<br>时间:2021年11月24日<br>主讲人:丁亚凤、蔡欣学<br>参与人:丁亚凤,蔡欣学,冯夏雨,王少岩,吴电,冼梅丽,林道华<br>地 点:图书馆101教室<div>授课教师:蔡欣学</div><div>讲座教师:冯夏雨</div> 一、 模型<br>  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的形式,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诸如关于客体的某种结构(整体的或部分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等。模型一般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类型。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细胞结构模式图等等。概念模型是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用概念图的形式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如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曲线等等。可见模型就是以简化的形式显示复杂的原型,舍弃原型中的次要细节、非本质因素,从而突出本质特征。 二、模型构建及其教学实践<br>  利用模型的方法解决问题,需先建立模型,简称生物建模。所谓建模,就是要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做出预测。学生通过模型构建能将复杂的生命活动抽象化和具体化,有助于理解生命活动的复杂性,有利于培养透过现象解释本质的洞察能力及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模型构建中需关注的问题<br>  1.关注模型的主动构建。模型构建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重视学生模型构建的过程,再在此基础上领悟模型知识和模型方法,提高应用能力。笔者在设计“DNA结构和复制”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主动去构建DNA结构的物理模型,模型构建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归纳和演绎,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探索思考中,体会到模型构建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认知水平的提升。<br>  2.关注模型的变式转换。生物学中的某些知识可以用多种模型进行模拟,如在伴性遗传的复习中,无论是XY的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还是XY的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都是建立在XY型的性别决定的过程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通过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模型变式和转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树立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所以,在模型建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和运用本质模型,通过模型变式和转换形成多种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br>  3.关注模型的动态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模型始终处在不断“建构——解构——建构”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因而模型构建的教学也应是一个不断发展、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模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像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修正与完善的过程,在二轮复习中可以提供多样的素材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新模型的出现都是对原有模型的修正、完善和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模型的建构本身需要经历检验和修正。 本次高三备课组尝试在一轮复习中利用物理模型(手枪模型),理解相对难以理解的遗传规律的变式,将抽象知识转变为比较直观且形象的知识,枯燥的知识变得灵活,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加强,课堂的有效率也有所提高。 正在授课的老师:蔡欣学老师 会后针对相关的内容,冯夏雨老师对新教材一轮复习的基本策略进行了分享。 丁亚凤组长: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们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广泛应用模型构建法进行生物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们构建生物模型的能力。本次研究课由蔡欣学老师主讲,进行了一次模型构建的复习,这是一种尝试,也是我们生物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如何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我们生物一轮复习是我们面临新高考,新的学科素养下的一大挑战。本次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div><br></div>

模型

构建

学生

复习

生物

建构

蔡欣学

变式

知识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