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来自3.6亿年前的上古物种

金刚台管委会

--强化生态科研 --推进绿色崛起 二级国保大鲵 大别山保护区生态科普系列之八 <p class="ql-block">  20世纪,科学家们根据<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位素地质测定法,</span>测定地球年龄为46亿年。这46亿年中不知道产生多少物种,都已经湮灭在历史滚滚长河中,但是有一种动物,竟然存活了3.6亿年之久,它就是大鲵,<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物种,长相奇特,酷似婴儿,四肢肥短,很像婴儿的手臂,特别是它如婴儿啼哭的叫声,让它有了一个响亮的昵称——</span>“娃娃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2021年9月24日至9月26日,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在西河片区开展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b></p> <p class="ql-block">  大鲵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有尾两栖类动物,是隐腮鲵科、大鲵属,体大而扁平,别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2021年9月26日夜间,综合科学考察组在大别山保护区内拍摄到出洞穴活动的成年大鲵</b></p> <p class="ql-block">  成年大鲵全长1米以上,大个头的体重相当于一名成年男子。目前活着的最老的大鲵应该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笨笨”,它全长1.8米,体重约65公斤,寿命已有130多岁。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的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2021年9月6日上午,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救助一条被困于水库匣门钢筯滤网的成年大鲵,经健康检查后就地放生</b></p> <p class="ql-block">  大鲵在不同的水域中,食物来源也略有不同,它们食量大、食性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2021年12月9日下午,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河保护站护林员在巡山护林中,发现被困一干涸河道内的成年大鲵,后带往保护区水库内放生</b></p> <p class="ql-block">  大鲵之所以在地球上能够生存这么多年,主要还是它的生长方式。对于大鲵来说,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静止。“懒惰”的大鲵并不擅长追捕,只是将自己隐藏在滩口的乱石间,如果发现猎物的踪影,它们便会发起突袭。它们嘴里的牙齿又尖又密,只要咬住猎物就绝不松口。可是,它们的牙齿无法咀嚼,只能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停食半月之久,胃内仍有未消化的食物。</span>同时,它们也能暴饮暴食,有时吃下的东西可以达到体重的五分之一。它能够忍耐饥饿,在有水的情况下,即使没有食物它还是能存活,甚至存活2-3年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放生前,对被救助的成年大鲵进行简单健康体检</b></p> <p class="ql-block">  在地球上繁衍3亿6千多万年的事实证明,大鲵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和生存能力。大鲵在中国分布很广,大部分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原分布区域,自然种群均趋于枯竭,野生大鲵已经非常的稀少了,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极危动物的一种。野生大鲵也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大鲵濒危的原因有四: </p><p class="ql-block"> 1、大鲵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其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在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助放生大鲵视频被广泛宣传后,部分网友质疑大鲵为两栖动物,在干涸河道内不存在被困,这是一种误解。希望看到此条大鲵濒危的原因,相关网友可以明白,大鲵在随水游到下游后,因河道断流就难以再回到上游,影响其相互间的繁殖)</b></p><p class="ql-block"> 2、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p><p class="ql-block"> 3、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p><p class="ql-block"> 4、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因为大鲵拥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它们不断的被人们捕杀。</p> <p class="ql-block">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虽说大鲵在地球上已经生长了3.6亿年,但是它还是逃不掉2平方米的餐桌。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与动物和谐的发展,很重要。不要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而随意捕杀野生动物,食物有很多,为什么非要吃掉它呢?很多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活几千甚至几亿年,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甚至几年内就灭绝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大鲵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要去滥捕滥捞,让它自由自在的生长,</span>不要捕食野生动物,不要买卖,也不要去伤害。让我们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编写:杨先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