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口窑系在青瓷文化中理应确立的历史地位与传承弘扬的现实意义(上)

田少波

<p class="ql-block"> 陶、瓷器的制造与使用历史,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文明进步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文明还没有发明使用文字记载人类活动与思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就已经在陶器上描绘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碗,很生动的描绘出公元前3000-5000年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陶、瓷器在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其实用价值。真正描绘和记录人类思想与追求、并且在瓷器上有大量体现的,当属宋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朝开启了制瓷的巅峰时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分布地域广、器型式样多,除了钧窑以窑变釉色突出以外,其余五大名窑,虽然器型多样各异,囊括了日用器、礼器、佛器、文玩等器具,但在釉色上,都隶属于单色瓷,不约而同体现了共同的普世审美与精神追求:素与雅。</p><p class="ql-block"> 这种摒弃彩陶、追求素雅的现象,引发的是一种正本清源的政治理想,一种至高至纯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先来看看色彩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夷彩汉素”现象</p><p class="ql-block"> 将色彩大量体现在瓷器釉面上,始于唐代。自五胡乱华(为维护民族团结,我们现在称之为“五胡入华”)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北魏。北马南饮灭了南朝后,建立了隋唐。瓷器呈现“北彩(唐三彩)南青(越窑秘色瓷)”。(隋唐是杨李的家天下,但这杨李姓氏,并无中原直系血缘关系,也就是说:隋唐开国皇帝的祖宗,姓氏是自封的。{参见《魏书》、《北史》、《南书》})。这种“北彩南青”或者说“北彩南素”现象,后来的女真族建立的大清王朝审美观与之有着惊人的相似。</p><p class="ql-block">传统的“北白南青”(定窑为白,越窑为青)定义,此处不展开讨论。</p> <p class="ql-block">  简单一点说,就是:有文化底蕴、美学传承和哲学思想体系的中原文化喜欢素雅,连文字都没有的也没史记的游牧民族喜欢彩妆。</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必须严肃的提出来。这些年到处“宣扬国学与文化传承”,千万不要混淆概念。学之不精,行则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  坚持素雅的美学哲学传承,体现在宋瓷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处州青瓷。就现存的宋代古窑址数量、存世古器物数量而言,处州青瓷(史料通常称之为“处瓷”或“处州瓷”)中重要的一系—龙泉青瓷,占据了宋代各大窑系大部以上的型制和产量。庆元三年(1197)至1958年,隶属于庆元县辖制、现归龙泉市辖制的大窑、小梅窑、金村窑、溪口窑等窑址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碎片。但就产量和器形的多样性而言,同属于“处瓷”重要支脉的庆元县竹口窑系青瓷首屈一指的。在浙南的龙泉市、庆元县辖区内,现存的三百多座古窑址中,竹口窑系占了大部分,尤其是元明两代,竹口窑系的器具类型和产量之多,基本代表了处州青瓷制瓷规模和技术水平。据《处州府志》记载:大明崇祯十四年七月至十月,在日本长崎岛上岸的处瓷七万余件;西班牙海运装船七万余件…</p><p class="ql-block">这些数量没包括通过陆路运往中东国家、本国内销的。竹口青瓷的产量和规模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仔细考证、解读竹口窑系中的青瓷,你会发现以下这几个很有趣又独具特色的现象,这些特点和特征,形成了该窑系在龙泉青瓷系列、乃至全国瓷业烧造中鲜明的特点,有趣又独立。</p> <p class="ql-block"> (二)文化传承与意识行为反叛</p> <p class="ql-block">  先看看这种元代的高脚杯。</p><p class="ql-block"> 这种高脚杯既不实用,也不美观。既不符合历代“天方地圆”“四平八稳”(圈足或方足、三足)的传统习惯、哲学、美学思想,也不适合居家实用。但这种器形却在元代竹口各窑址里大量发现,佐证了它当时产量非常之大。同一年代考古层里又看不见其他传统杯型器具,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p> <p class="ql-block">  这得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说起。元代统治者发现南方生产的瓷器非常不适合游牧民族使用,元代严格的“匠籍制度),造就了全国主要窑系开始生产一种便于携带和搬家的瓷器。</p><p class="ql-block"> 高脚杯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这种把长底小的高脚杯,用绳子一系,往马背上一甩,搬家时特别方便;北方草原沙土多,用它装马奶酒牛奶时,将高脚杯往沙土里一拧一按,不易倾倒。高脚杯很自然的成为马背上民族日用宝物(也叫马上杯),这种头大脚轻的杯子非常不适合汉民族居家使用,也不适合汉民族斯文喝酒品茶的习俗。竹口镇辖区内30几座同一文化层窑址里却又没有发现其他式样杯子,当从这个现象来看,作者估计当局是严令各大窑场不允许生产高脚杯以外的杯具的!这是一种覆灭式的文化强权和占领,这符合当局的行为特征:他们迷信弯刀暴力。</p><p class="ql-block"> 在元朝统治的98年历史中,华夏民族怀古复旧的思潮,从未停止过。元代中后期,竹口烧窑制瓷的先人们,创造性的开始烧造一种仿青铜器的杯具:爵杯。</p> <p class="ql-block">  与其说这是一种精美绝伦的酒杯,不如说这是一种对文明遗产的怀旧与传承,一种对文化大同的期盼与创新,一种反对强权压迫的意识觉醒与行为反叛。</p> <p class="ql-block">  竹口后窑陈窑址里发现的这种爵杯,是处州青瓷窑系里颇具特色的仿青铜器烧造的爵杯!这种瓷质爵杯,不但精美绝伦,还是带有明显的怀古抚今、借物喻志、寓含反抗精神的创新型器物。在青瓷文化里,属于独特的、地标式的器形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