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保定古莲池

周太郎

<p class="ql-block">  我生于保定。在保定生活的30多年中,曾去过无数次古莲池。自1988年调到石家庄工作后,虽每年都要多次回保定探望父母兄弟,但一直都没再去过古莲池。</p><p class="ql-block"> 今年中秋,回保探亲的某一天艳阳高照、空气清新。刚好我带着即将去乌兰布统坝上拍摄的器材。于是突发奇想,决定去久违的古莲池转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入莲池,首先映入眼帘的古莲花池牌楼坐南朝北,高约10米,朱漆彩绘,门上悬挂民国年间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两侧栏额的题词为“涤翠“与“摇红”,状写莲池“茂树葱郁,异卉芬蒨”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在莲池后面的菊胡同幼儿园全托三年。那时,幼儿园的老师就经常带着胸前别着小手绢、手拉着手的我们去古莲池游玩。之后就读的永华南路小学和17中(当时叫做“要武战校”),距古莲池也都没超过500米。20世纪60年代末,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谬论的误导下,没人好好上课,我们几个贪玩的学生,经常相互使个眼色,就先后从课堂中溜出来,跑去莲池捞鱼虫、抓蛐蛐、捕青蛙或在假山玩捉迷藏。所以,对于莲池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都了如指掌、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古莲池是一个破旧不堪、年久失修的古代园林。那时亭柱上的油漆大都龟裂、脱落。廊亭上的山水、人物、花鸟画也都脱色、几乎看不清原貌。有些古老的建筑甚至都已没了门窗、摇摇欲坠。</p> <p class="ql-block">  而时隔30多年再次走进古莲池,看到古莲池到处都焕然一新、井然有序。除了那些我很熟悉的景致外,还增加了不少以前未曾开放过的景点。整体来讲,比我儿时印象中的古莲池美了许多倍,使我愈发喜欢这个曾充满着无数儿时美好回忆的家乡小园林。</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来逛莲池时,既无导游讲解,又无相关介绍。所以尽管进去过无数次,却从未仔细观察、欣赏过楼台亭阁的建筑特色,更没有探究其背后的一些历史典故和传说。所以,对古莲池的历史文化也只知道个皮毛。而这次我是独自一人,不急不慌、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在不大的莲池中转了三个多小时,除了拍摄旧貌变新颜的古莲池美景,还通过导游对游客们的讲解和亭廊前的景点简介牌,深度了解了古莲池每个亭台楼阁的来龙去脉。恶补了一下有关莲池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这座直隶图书馆是河北省最早的图书馆,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隶提学使卢靖创建,并收藏图书两千余种,供平民借阅。</p>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来莲池玩耍时,我喜欢靠躺在这棵古树上,闭目细听周边的蛙叫蝉鸣。 这里应该是拍摄古莲池景色的经典机位,也是人们游览莲池拍纪念照的好地方。 宛虹亭又名临漪亭,位于北塘中央,莲池十二景之一。因亭南拱曲似虹的宛亭而得名。原建筑毁于庚子年间英法德意联军的焚烧。1921年重新修建,通高12米。与亭南的拱桥、亭北的曲桥构成古莲池的中心美景。 古莲花池现存的碑石,包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的作品,时间跨度为1240多年,各种碑刻达140多块。因为古莲花池曾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其中还有不少清代皇帝的御制碑、御笔诗。 随着通讯的日益发达,现在已很少看到有人阅读纸质文字了,而这位老哥坐在荷塘边认真阅读着竖版繁体字书籍的样子,令我对他肃然起敬。 <p class="ql-block">  这块高85厘米、宽45厘米的蜂巢珊瑚化石因其表面像蜂巢而得名,经地质学家鉴定距今已有上亿年的历史。该石如此之大在国内极为罕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濡以沫、休闲养老。</h3> <p class="ql-block">  北塘西岸的君子长生馆,行宫时期,这里叫课荣书舫,同治年间,《徽辅通志》编修局设此,编修们以肃宁县砖刻拓片上“君子长生”四字为之改名,既赞莲花,又以自喻。</p> 君子长生馆北面的响琴涧,是一亩泉水流入园内紧连池塘的一段壕涧,其造型似一把平放的头西尾东的“古筝”,在古筝的头部,响琴榭跨筑其上,榭顶造型似一架扬琴,壕涧底部西高东低,形成流水落差,涧内散置礁石,流水击石如拨动琴弦。 藻泳楼也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前面有假山高耸,后面与左右有芳沼环绕。 楼名“藻泳”,是因为在楼上可以看到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由此而得名。<div><br></div> 藻泳楼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遭四国联军焚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为“藻咏厅”(单层),现藻泳楼是2002—2005年按行宫时期的样子重建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澡泳楼后面的南塘。</h3> “莲叶托桃”,是古莲花池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古莲花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造型为“莲叶托桃”的亭顶,不由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那位老匠人。 绿野梯桥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建于元代,南北走向,桥身长9.65米,宽2.65米,用汉白玉砌成,下有三拱。主拱顶端的吸水兽头造型古朴浑厚,刀法粗犷简练。 这些平房小院以前都没有开放。小时候就知道,写《小兵张嘎》的徐光耀等作家一直长住在莲池的后院中潜心创作。 <p class="ql-block">  位于北塘的东北角濯锦亭红柱擎托、飞檐微翘,周围柳荫浓密,南面临水,是夏日观赏荷花的好地方。相传此亭建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  在西荷塘南侧原本有一座佛寺,目前仅保存着藏经楼。院子里的海棠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p> 高芬阁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高芬借用《晋书·郗鉴传》赞语“高芬远映“的词句来赞美荷花高洁的节操。登阁赏荷,境界绝佳。 一个小姑娘在古老的石雕群中独自玩耍,形成新与老的鲜明对比。 水东栋是莲池行宫时的建筑,因坐落在池水的东侧而得名。 含沧亭是莲池十二景之一。古莲池本引一亩泉水由西渠流入,然后从水东楼下的石闸沿东渠排入府河。站在此亭桥上,可以看见水流“东注石窦”的气势,由此而得名。 <p class="ql-block">  走出莲池时,看到莲池牌楼背面枋心籀书“莲漪夏艳”四字,是对莲池夏季景观的精妙概括,牌楼上的题字是当代书法家黄绮的手笔。此次的莲池之游,使我对古莲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更加深刻认识到这个小小园林里浓缩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莲池的航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莲池,看到马路对面的那座我从来没有去过天主教堂气势宏伟,于是我穿过车流密集的马路,走进教堂院落一探究竟。</p> 保定市天主堂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1年),扩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名“圣伯多禄圣保禄堂”,是由法籍传教士所建,是河北省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 <p class="ql-block">  从教堂后面的古老砖瓦能够看出其历史的久远。</p> <p class="ql-block">  在收获满满的回家途中,我不由暗想,如果不是退休后开始学习摄影,或许这辈子都想不起来再去我已“非常熟悉”的古莲池转转,更不会知道古莲池竟有着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学习摄影使我的游览观光不再是走马观花,除了对美丽的自然风光进行欣赏和拍摄外,还对文物古迹背后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查找相关资料、编辑美篇时也是一种温故知新、加深印象的过程。摄影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审美和观察力,丰富了我的人文历史知识,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只要我还能够行走,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