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安话有个说法:“大冬大似年。”这话怎说?</p><p class="ql-block">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p><p class="ql-block"> 冬至的起源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24个节气之一,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短至。” 每年仲冬之月的冬至日,这一天日昼在一年四季中最短,所以又将“冬至”称为“短至”。而冬至后,白昼从最短的一天逐渐加长,故冬至又称为“长至”。</p><p class="ql-block"> 由于有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最早在春秋时代古人通过土圭观测太阳定出了这第一个节气——冬至。《史记·律出》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易经》上也有“冬至阳生”之说。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长了,阳气回升,是个吉日。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名句,诗咏冬至这个节。《清嘉录》中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冬至曾是春节前最大的节日。古人认为,冬至是阳长阴衰的转折点,过了这天,白天就开始一天天变长了,因而标志阳气初动的冬至是个好日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传统节庆。古代的帝王在这一天,除了祭天,还要接受群臣的朝贺。隋炀帝杨广曾作有一首《冬至乾阳殿受朝诗》,就是记录了他冬至日接受朝贺的情景。 在宋代,冬至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宋人金盈之的《醉翁谈录》记叙北宋的京城风俗:“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他还说:“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意为宋代百姓的人情往来,要数冬至节的礼物最重,比过年送得还要多,故有肥冬瘦年之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证实了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 江淮民俗中,冬至还是数九的开始。民间认为,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寒冬才算过去,因而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p><p class="ql-block">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p><p class="ql-block">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民间冬至日有“观兆测年”之俗,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等,农家观天象气候变化,以预知来年的好光景。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或“干冬烂年”, “干净冬至邋遢年” 。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其他俗谚如“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无雨一冬晴”;“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p><p class="ql-block"> 喜欢学武术的少年,要在冬至这天拜师学艺,古时称为“看冬”之俗。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