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梦三十年——我和文字那些事

印象中国

<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农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殿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学习之余</p><p class="ql-block">我经营着一块</p><p class="ql-block">文学的自留地</p><p class="ql-block">撒下一些真</p><p class="ql-block">一些善一些美</p><p class="ql-block">种下一些情感</p><p class="ql-block">一些幽默</p><p class="ql-block">一些思想</p><p class="ql-block">一些调侃讽刺</p><p class="ql-block">把那些词语句子</p><p class="ql-block">归拢成行排列成队</p><p class="ql-block">剔除一些灰暗的杂草</p><p class="ql-block">和有毒的害虫</p><p class="ql-block">收获叫做诗歌的产品</p><p class="ql-block">也收获赞赏耻笑非议</p><p class="ql-block">有时长势喜人</p><p class="ql-block">有时颗粒不收</p><p class="ql-block">多数时间是自产自销</p><p class="ql-block">没打算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没打算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只是我的爱好</p><p class="ql-block">就像一些人爱抽烟爱喝酒</p><p class="ql-block">我更擅长这种分行的劳作</p><p class="ql-block">我从不把写诗看得很高尚</p><p class="ql-block">也从不因为无人喝彩而自卑</p><p class="ql-block">不追求产量</p><p class="ql-block">没有人考核</p><p class="ql-block">坚持耕作几十年</p><p class="ql-block">偶尔也浮躁爱面子</p><p class="ql-block">在朋友圈搞些推销</p><p class="ql-block">我就是文学田野里的一个农民</p><p class="ql-block">工具很简单</p><p class="ql-block">良好心态和一部手机</p><p class="ql-block">把平凡岁月开垦成诗的领地</p><p class="ql-block">积以时日已融入我生命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文学一梦三十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殿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84年4月14日发表第一首诗作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时我还是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十六岁的高一学生,记得在学校报栏上看到《枣庄日报》发表我的处女作《校园从睡梦中醒来》,当时的兴奋无法用文字来形容,恐怕中了百万大奖也不过如此。今天翻看泛黄的剪报,那些稚嫩而清纯的诗句仍然令人怀恋:“晨风裹走睡意/校园从梦中归来/一夜的香甜顷刻散开/校园抖开硕大的胸怀/清水带来淡雅的幽思/扫帚送走混乱的感慨/吟哦着希望的诗篇/换上春天的装戴/像青年一样朝气/胸中奔流着青春的血脉/她迈开时间的大步/以特有的速度/从梦中走向白日/从白日走向未来。”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对文学无比痴迷的中学时代。</p><p class="ql-block">说起对文学的热爱,还要追溯到上小学的时候,现在想来应该感谢父亲对我的“纵容”。那时家庭经济条件虽然一般,但只要是我买“小人书”等正当的课外读物,父亲总是有求必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大部头的文学课外书也逐步走向我的案头,尤其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对我有别样的吸引力。从小学开始,我的作文便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级朗读;到了初中,我便开始创作那些称为“诗”的分行文字了。要说处女作发表的时间其实还可以提前一年,1983年上初三的时候,我写了一首《伊河抒情》,被台儿庄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叫台儿庄广播站)配乐播出,只是虚荣心使然,觉得县级广播站不够“级别”,也就忽略不计了。</p><p class="ql-block">我至今仍保留着一份枣庄三中浅草文学社1985年4月创办的《浅草》社刊创刊号,枣庄籍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了刊名,我忝居首批编辑之列。刊物虽然简陋,却记录着青春的豪迈和激情;印刷虽然模糊,却镌刻着对文学的挚爱和深情。1985年3月,我的《从“恩格尔系数”想到的》一文荣获浙江省语言学会《中学语文报》和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学生寒假征文”竞赛二等奖。那时我是枣庄三中高二的学生。自发表诗歌处女作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写作,四处投稿,真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以致把学业也耽误了。原本担任班长,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几名的我,高考失利进入枣庄师专(现已升格为枣庄学院)中文系学习。在我1994年编就、1998年出版的诗集《年轻的天空》后记中,真实记录了我与诗歌的“感情纠葛”:从十六岁发表处女作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间,我对诗歌一往情深痴情未改,为诗而歌,为诗而哭,为诗而得意,为诗而失态……忘不了高考前几天还去参加诗赛的情景,忘不了梦中像念叨恋人芳名一样念叨诗的笑谈——这是旷日持久的苦恋,这是情感深处勿需表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我很不情愿地走进枣庄师专的大门,毕竟作为省重点中学的毕业生考入枣庄师专这所被同学们戏称为“枣庄北大”的学校,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但中文系于我而言,正如鱼得水,在这里创作成了正业,我忘情地扑入文学的大海恣意遨游。说起来,中文系老师们的水平却是响当当的,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如鲍延毅、刘剑锋、胡小林、王晓祥等诸位教授给了我许多嘉许和点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和为文的道理,这期间我发表了不少作品,也发生了不少文学故事。1988年3月30日,《枣庄日报》发表一位青年作家的短评《追着缪斯奔跑的青年》,这是报纸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评论我的文章。正是由于这篇文章,引发了一些传奇般的事情。因为在发表这篇文章的同一版,恰巧发表了著名作家、人民日报记者伍立杨先生的诗作,于是他给尚在枣庄师专中文系上学的我来信交友,引出了十多年的笔墨友情,他还为我的诗集作序《激情和信念的歌手》。我担任了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曾组织了“枣庄师专青年短诗大奖赛”,反响之强烈大大超过预期。短短两年的师专生活,让我的文学创作水平和组织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1987年1月:诗作《脚步声声》获枣庄师专,枣庄教育学院“新春笔会”特等奖;7月:诗作《微笑的中国》获枣庄市“献给母亲的歌”诗歌大赛一等奖;1988年5月:诗作《海报》获枣庄市青少年书法诗歌大赛诗歌作品一等奖;我担任社长的枣庄师专太阳风文学社被评为全省高校“大学生最佳社团”;我创作的歌词《白姑娘,黑小伙》被谱成曲,在全国二十多家城市电台播出;诗作《青春流派》收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色光——当代大学生校园诗萃》。</p><p class="ql-block">1988年7月,二十岁的我从枣庄师专中文系毕业,留校担任《枣庄师专报》编辑。这之前,《枣庄师专报》说是“报”,其实与真正意义上的“报”相差甚远,最多算一份内部资料性的“学校大事记”。不定期出版,谈不上新闻时效性;没有稿酬,调动不了作者的积极性;印数少,又缺少广泛的影响力和群众参与性……办这张报,优势甚少,局限甚多。我和编辑部同仁集思广益,主动出击,使出了看家本领。首先缩短报纸出版周期,定为月报,这是在当时人手少、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上限;其次建立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邀请校内外领导和知名人士撰写专稿。记得我曾约请过人民日报记者伍立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魏金华等撰写过杂文等稿件,对活跃版面、丰富内容起到了一定作用。当时也无稿费,均是利用文朋诗友的关系,复信感谢一下便算了事。三是对报纸版面和栏目进行重新设置和调整,第四版专门开设了“太阳风”文学副刊。四是充分调动版面语言,让报纸活起来,亮起来。我接手后的几期报纸仍是铅字排版,办报条件、印刷水平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为了把标题制作得美观一些,我曾专门跑到市区,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四通打字机制作了多条变体美术字标题,印出的报还真有点“准激光照排”的效果。1988年,我编排的“太阳风”副刊版面还获得过全省高校校报版面设计奖。随着编辑艺术的改进,《枣庄日报》一位对版面素有研究的的资深编辑曾用“眉清目秀”来形容我设计的版面,这对我这样一个非新闻、美术专业科班出身的年轻“报人”来说,也算是最高褒奖了。五是功夫在报外,走出我们的特色之路。除经常性的对外新闻宣传报道外,我参与了《年轻的大学》等十多部电视专题片的撰稿,使我对专题片解说词这一特殊文体的写作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形成了特有风格。六是不怕门户之见,在全国同行面前勇敢地亮出自己的旗帜。1990年,我参与主编了《雏声——全国高校校报文学集萃》,该书系我国首部全面展示高校校报副刊阵容的文学作品集,著名写作理论家冯中一教授作序,在全国高校产生了一定影响,数十家报刊刊发新闻和评论,并获得山东省写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弹指一挥间。一转眼,我离开枣庄师专(枣庄学院)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与枣庄学院的密切联系恐怕今生亦难以割舍。因为在我的心底,这段编辑生活虽有寂寞和苦恼,但却是如此充实而富有魅力,我毕竟为之付出了汗水与智慧,也收获了甘美与温馨。翻检亲手编辑、设计的旧报,常忆起忙碌的日日夜夜和远去的师专生活,一股暖意洋溢在心头。</p><p class="ql-block">1991年调入枣庄市教育局后,因工作繁忙、岗位调整,文学创作一度中断,但也忙里偷闲,零零星星写了一些作品,出版了几本书籍:个人散文集《心灵的散步》,主编《城市的心跳》《全国校园文学拔萃》等多部文学书籍,贺敬之、刘征、顾明远、蔡丽双、谭旭东等十数位诗人、评论家为我出版的书籍题写书名、撰写评论。其中“摄影诗”这一文学样式对我影响巨大,从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8年第一次为别人的摄影作品配诗发表到现在,一晃二十多年了,我对摄影诗的喜爱与日俱增。在我心里,它是最美的艺术形式。大约在1996年前后,我也终于端起了傻瓜相机,尽管对摄影技术几乎一窍不通,但仍傻瓜似地狂拍不已,无论风景还是人物,一切随意、全凭感觉、没有目的。</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我随山东省教育考察团赴欧洲六国。不知为什么,出版一本摄影诗集的念头特别强烈。出发前就想,只要能拍出大致像样的片子,这本书就一定出,不惜代价!当时我使用的是奥林巴斯普通相机,随身带了10个胶卷。天助我也!冲洗出来的照片效果居然不错,于是促成了36开本的摄影诗集《心智的漫游——如诗如画欧洲行》于2003年1月的悄然出版,立时叫好声一片。特别是一同出国的省市招办领导,在许多场合每每提及;安徽高校的一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门来电祝贺,以为我使用的是很高级的摄影器材;教育部一位对摄影颇有研究的高级发烧友,看到我的那本小册子后说,用普通相机拍摄的作品出书,这是第一次看到;更有山东高校招生系统一些朋友对书中简短的配诗和诸如《裤子里长出的风景》的标题等津津乐道。其实,我对自己的初级摄影水平心知肚明。若非得找点原因,那就只能感谢欧洲的风光太美,感谢那本书的设计水平高超,感谢我的运气不错。此后,那本小书对我的摄影爱好又进一步“推波助澜”,加热升温。</p><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我去北京参加学习,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在教育部那位摄影专家的现场指导下,购买了入门级的专业相机佳能EOS20D,后来又鸟枪换炮,购买了EOS5D2。从此俨然一名职业摄影者,外出考察学习、亲朋好友聚会、周末远足郊游,都背着这部相机四处招摇。其间也偶尔看了一些摄影书籍、报刊,掌握了一些皮毛知识,但终究深入不进去,无奈只好给自己一条退路:别太难为自己,任其自然,随心所欲,跟着感觉拍吧。我走过了国内国外大大小小一百多座城市,于是想到以《走过一百座城市》为题,出版一本摄影诗集,作为这一爱好的一次小结,该书2010年10月顺利出版。</p><p class="ql-block">2012年5月,我主编的《中国当代短诗选》出版,书的后记表达了我对诗歌的挚爱、对诗歌精神的追求:这是一场诗歌的“盛宴”。</p><p class="ql-block">不在于多么豪奢,多么铺排,而在于各大菜系悉数登场,品种丰富,色彩鲜亮,味道十足。多为老百姓的家常菜,也有少许的鲍鱼海参,可能还有一点风味西餐。这是一场诗歌的“较量”。各种风格流派的较量;情感、技巧、智慧、实力的较量;不同地域、职业、性别的较量;名家、新人的较量;一场没有输赢的较量。这是一场诗歌的“合唱”。东西南北,两岸三地;30多个省市,10多个民族,数百位诗人;老中青少,高中低音,美声民族通俗;大合唱,小合唱,在中国文坛发出属于诗歌的“异响”。这是一次网络的“奇迹”。开放的选稿方式:网络征稿,网络评稿,网络定稿,网络联系出版,网络发行,甚至连封面设计也通过网络征求意见。真是奇妙的网络,“一网打尽”诗坛万千气象!…………真诚感谢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热爱诗歌、忠诚诗歌的诗人朋友!正是由于你们的鼎力支持和参与,这场诗歌的“盛宴”才会有滋有味,令人齿颊生香;这场诗歌的“较量”才会有声有色,伯仲难分;这场诗歌的“合唱”才会声情并茂,余音绕梁。愿诗歌的“奇迹”永续!愿诗歌的友谊永续!愿诗歌的精神永续!欲罢不能,2013年6月我又出版了摄影诗集《诗画千年古城——两岸诗人笔下的台儿庄》,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是跨越时空、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由两岸诗人倾情打造的“诗意古城”;它是打通艺术隔阂,打开心灵通道,由摄影与文学联袂演绎的“画意古城”。源于深爱,对祖国、对古城,对摄影诗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源于网络,世界瞬间缩小,力量迅速集聚,创意变为现实;源于追寻,追寻纯净人生,追寻自在生活,追寻安静且强大的精神家园。无论个人才力,还是财力,以及视野、技巧等方面,出版这样的摄影诗集,对我而言都有捉襟见肘之感。但出于酷爱,出于无知者无畏,就索性再“冲动”几回。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我又出版了一本书,一本自己摄影、自己配诗的摄影诗集!虽有些孤芳自赏,敝帚自珍,内心还是很有成就感的。</p><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我主编的《中国当代亲情诗文选》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后记描述了我编书的酸甜苦辣——编书实在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不是矫情。说为“名”吧,有点儿,但也仅限于这千儿八百人的圈子;说为“利”吧,让了解情况的人笑掉大牙,我不知有多少人能够利用这种“手段”赚个“盆满钵满”?希望有人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同时你还要顶得住非议和误解,再倒贴上金钱和时间等等,真是何苦呢?牢骚归牢骚,内心里我感觉一万个值!就像有人喜欢收藏一样,编书何尝不是一种收藏?我收藏了美文佳作,收藏了友谊真情,也收藏了千姿百态的人生。收藏会上瘾的,编书也是,有人对此很不屑,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情。我对文坛上的是非争议从无介入,内心极端看不起</p> <p class="ql-block">那些坐而论道却又无所作为的人!正常而具有建设意义的评论、争论、议论是需要的,但那些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胡说八道、捕风捉影的“文坛看客”有什么资格对别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不理他也罢。从1989年一路“编”来,至今也编了20余本书,曾经为编书而编书,往往被目的先行、追求装帧等“形式感”所束缚。所以很想编一本大多数人喜欢写、喜欢看、“接地气”而更具“内容感”的书。在选稿的过程中,我经常泪流满面,能不能打动我是入选的首要条件。亲情无处不在,亲情所向披靡!感谢海峡两岸数百位作家、诗人踊跃来稿,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八十多岁的耄耋老者,他们用真诚、朴素和真实的语言抒发着心底最滚烫的情感、最无奈的伤痛、最美好的回忆。我们被亲情滋养,我们又用亲情滋养亲人。拒绝虚伪和矫情,拒绝华丽与技巧。我们真心希望这些被亲情浸润的文字能够植入读者心里,疏松那些板结而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泪水中成长,在亲情里翱翔!是我们的奢望,也是我们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文学一梦三十年,这梦仍然未醒。在我眼里,她是夜海里的灯塔,寂寞岁月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她是少年的冲动青春的梦想中年的寄托;有时带来激情带来满足带来荣光,有时又带来无尽惆怅。文学不再像当年风生水起万众瞩目,已回归正常律动,坦露生命本色。我愿意把文学梦一直做下去,直到告别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原载武汉大学《写作》杂志。</p> <p class="ql-block">在泪水中成长,在亲情里翱翔</p><p class="ql-block">——从编书说开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书实在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不是矫情。说为“名”吧,有点儿,但也仅限于这千儿八百人的圈子;说为“利”吧,让了解情况的人笑掉大牙,我不知有多少人能够利用这种“手段”赚个“盆满钵满”?希望有人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同时你还要顶得住非议和误解,再倒贴上金钱和时间等等,真是何苦呢?</p><p class="ql-block"> 牢骚归牢骚,内心里我感觉一万个值!就像有人喜欢收藏一样,编书何尝不是一种收藏?我收藏了美文佳作,收藏了友谊真情,也收藏了千姿百态的人生。收藏会上瘾的,编书也是,有人对此很不屑,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情。我对文坛上的是非争议从无介入,内心极端看不起那些坐而论道却又无所作为的人!正常而具有建设意义的评论、争论、议论是需要的,但那些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胡说八道、捕风捉影的“文坛看客”有什么资格对别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不理他也罢。</p><p class="ql-block"> 从1989年一路“编”来,至今也编了20余本书,但只有这本书让我最珍视、最动情。曾经为编书而编书,往往被目的先行、追求装帧等“形式感”所束缚。所以很想编一本大多数人喜欢写、喜欢看、“接地气”而更具“内容感”的书。在选稿的过程中,我经常泪流满面,能不能打动我是入选的首要条件。</p><p class="ql-block"> 由衷感谢八十五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谭旭东教授为本书作序;由衷感谢台湾著名诗人、编辑家台客先生,香港著名女诗人、书法家蔡丽双博士不求回报的鼎力支持;由衷感谢编委会每一位成员,你们用精短的文字赏析点评,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 亲情无处不在,亲情所向披靡!感谢海峡两岸数百位作家、诗人踊跃来稿,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八十多岁的耄耋老者,他们用真诚、朴素和真实的语言抒发着心底最滚烫的情感、最无奈的伤痛、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被亲情滋养,我们又用亲情滋养亲人。拒绝虚伪和矫情,拒绝华丽与技巧。我们真心希望这些被亲情浸润的文字能够植入读者心里,疏松那些板结而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泪水中成长,在亲情里翱翔!是我们的奢望,也是我们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殿国于2014年父亲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系《中国当代亲情诗文选》后记)</p> <p class="ql-block">《诗画千年古城》后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越时空、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这是两岸诗人倾情打造的“诗意古城”;</p><p class="ql-block">打通艺术隔阂,打开心灵通道,这是摄影与文学联袂演绎的“画意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于深爱,对祖国、对古城,对摄影诗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源于网络,世界瞬间缩小,力量迅速集聚,创意变为现实;源于追寻,追寻纯净人生,追寻自在生活,追寻安静且强大的精神家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将在心底永远记住这些给予我、给予这本书帮助的来自海峡两岸的文艺家们:胡小林、蔡丽双(香港)、杨传珍、郁馥馨(台湾)、张怒、杨小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渴望这本书能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殿国2012年12月29日晨于台儿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