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水秋风》续集

香山红叶

<p class="ql-block"> 我与甘肃的缘</p><p class="ql-block"> ———为【泾水秋风】序言</p><p class="ql-block"> 贾晔</p><p class="ql-block"> 那天打开一个小游戏,“测试一下你曾经到过的地方”,结果发现,全国各地我居然到过甘肃省的城市最多,甚而至于比自己的家乡河北省好要多。这个结果有点可笑,也令我尴尬,怎么会这样呢?静下来想一想,发觉,自己真的跟甘肃缘分不浅。</p><p class="ql-block"> 年过半百以后,我开启了自驾旅行模式,七八年来,只有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没能成行,其余的每年暑假,都要天南海北走一遭,目前已经走遍了除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及港、澳以外,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我遵循一个原则:趁自己身体条件的允许先捡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留下繁华、平易的地方慢慢游历。 </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祖国的西部,西南、西北便成了首选,而且,无论是到青海,还是到西藏、新疆,东西分布狭长的甘肃省都是必经之路,于是乎,便与甘肃省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初到青海,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坡头进入甘肃,傍依连绵不断的贺兰山脉一路向西,先到“马踏飞燕”的发掘地武威,然后,游览张掖的七彩丹霞,折而向南,经民乐县,翻越祁连山海拔4120.6米的大冬树山垭口,进入青海省;而后环青海湖将近一周,又从西宁回到甘肃兰州;再从兰州向甘南草原,游拉卜楞寺后,经临洮、渭源、武山到天水,返程。</p><p class="ql-block"> 这一趟算是对甘肃有了初步印象。张掖七彩丹霞的神奇,让我们忘记了盛夏时节的酷暑;祁连山大草原的广阔与雪山的壮美,让我们疏忽了高原反应的存在;拉卜楞寺的僧众与建筑规模的庄严肃穆,使我们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的巨大;不无遗憾的是,没能沿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到敦煌,也没有走进甘南草原的深处去体验其博大与美丽,还有,就是,居然让驰名中外的麦积山,从车边一掠而过了。</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下旬到新疆,沿刚刚开通才7天的京新高速,由内蒙古进入甘肃酒泉。这一路GPS导航系统完全失灵,举目远望,除了漫漫黄沙,就是茫茫戈壁,700公里的无人区,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甘肃省的博大与苍凉。好在,返程时由哈密直奔敦煌,参观了莫高窟,登上鸣沙山,俯瞰月牙泉,弥补了两年前的一大遗憾。而后,过嘉峪关、玉门关,经张掖到金昌,拜访姐夫的三哥,品尝五彩饺子宴,游览金昌浪漫花海,感受镍都人真挚的情怀。而后,一起到兰州,再一次拜谒“黄河母亲”雕像,感叹滚滚黄河打兰州穿城而过,给兰州人们带来享用不尽的福祉。随后,出陕西榆林返程。</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历贯穿整个河西走廊,尤其是将盛唐以来所有边塞诗里的那些标志性的地名串联了起来,瓜州、甘州、肃州、凉州、酒泉、居延、焉支山、乌鞘岭、玉门关、嘉峪关……也有点遗憾,那就是没有去到华北油田第四勘探公司的前身,原长庆油田驻地庆阳、华池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哦,我曾经是华北油田人,石油人,大学毕业以后就在油田工作,一干就是16年。由于石油会战,长庆油田的几个单位成建制整体搬迁过来,于是,在我的身边,那么多的领导、同事都是甘肃人。</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我与甘肃的缘分早就开始续写了!</p><p class="ql-block"> 1986年6月,还没有离开校园的我,就有油田来车迎接了。来接我的是石油子弟中学总务处刘主任,甘肃庆阳人,后来成了非常信赖的好友;子弟中学校长姓李,叫李智,甘肃永登人,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好友,带着我从学校到机关,又一起到辽河油田开拓钻井市场,让我摘掉了“油盲”的帽子,成了我终生受益的知遇,前两年,李校长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理智随想录》,我写了一篇《李智先生》作了序言;依然记得在油田的第一顿饭,是在办公室王主任家吃的,是其夫人亲手做的酿皮子;甘肃人划拳像唱歌,那段“尕老汉”就是杜书记演绎的,至今难以忘怀。甘肃人朴实厚道,勤劳能干,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第一代石油人,在石油会战和油田建设方面,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献完青春献子孙”,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如今,油二代、油三代还有很多人,依然在石油战线上续写着父辈、祖辈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加入江山文学网星月诗话社团,又幸运地结识了一大帮子甘肃人。红尘有爱,红尘一莲,香山红叶,还有柏丫,他们在写作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红尘有爱是星月诗话的创始人之一,甘肃武威人,在金昌工作,省作协会员,创作颇丰且小有名气,早就有多本诗文集出版发行;红尘一莲和柏丫一位是平凉人,一位是天水人,目前同为社团副社长,是星月诗话的台柱子,精品文章的主要获得者,柏丫还有绝品进账,她们支撑起文学社的大半江山。</p><p class="ql-block"> 香山红叶原名史建民,甘肃泾川人,在平凉工作,著名的骨外科大夫,医学专家级人物。应该是职业习惯,他拥有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热爱生活,酷爱户外徒步旅行;热衷写作,曾被戏称为“大夫里写作最好的人”;也同样具有“勤奋”的特点,笔耕不辍。这不,马上要出作品集了,央我写篇序言,不知此篇作序,可称心意?</p><p class="ql-block"> 我与史大夫前后脚来到文学社,虽已交往四年,但一直未曾谋面,是真正意义上的神交。</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曲度”一同学习古韵写作,从未涉猎过古诗词写作的史大夫可谓零基础;再加上,甘肃土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韵律平仄让他无所适从。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坚持古韵创作,一点一点摸索,一首一首积累,而今,在“美篇”“简书”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他精品古韵的转发,而且都是平水韵。</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么多的甘肃人活跃在文坛,而且大多数并非中文专业毕业,却能创作出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有时候真的令人汗颜。尤其是,看到他们经常参与当地的文学创作活动,不能不让人反躬自省:作为河北人,而且还在省会工作,我们有哪些文学活动?我又能参加哪些活动呢?我早就佩服甘肃人了。学贵有恒,治学依然,写作更得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 几位甘肃朋友的“勤奋”,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不畏艰难,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甘肃人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儿!</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羡慕甘肃人了。古老的河西走廊,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上的大通道,生活在这里的甘肃人,独享着上天的恩赐与福祉,他们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者,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受益者。黄河落日,大漠孤烟,西风铁马,明月边关,曾造就苍凉悲壮的盛唐气象;羌笛悠悠,经筵声声,葡萄美酒,琵琶驼铃,亦彰显古道柔肠的异域风情。或粗犷,或细腻,或豪放,或婉约,开合自然,张弛有度,甘肃人生下来就已经具备了文人的特质!我更加向往甘肃省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三次进出甘肃,然而,并没有一次将它列入最终目的地,到西藏那次,还是坐着火车去拉萨的,匆匆来去,走马观花,但是,滚滚黄河的亘古不息,巍巍祁连的绵延不绝,茫茫戈壁的举目洪荒,漫漫大漠的弥望苍凉,还有辽阔的甘南草原,神奇的月牙泉水,古老的莫高石窟……甘肃,你怎么能甘心只做一个匆匆过客呢?</p><p class="ql-block"> 甘肃,你等着,我还会再来续写前缘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8日于石家庄</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荷锄叟。男,高级职称,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诗词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星月诗话文学社总编。</p><p class="ql-block"> 热爱文学艺术,喜欢创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发表文章,先后在《中国石油报》《语文报》《语文周报》《石家庄日报》《考试与招生》等报刊都有文学作品刊发;主编《中考现代文阅读180篇》和《七彩晨读》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摄影作品《春天里》在2017年石家庄市教育工作委员会、石家庄市教育局、 石家庄市总工会 、石家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石家庄日报社等联合会组织的首届石家庄教育工作者书画摄影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并在市博物馆展出,作品《学思》获优秀奖。有诗歌、散文等作品在多家报刊、网站发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 ——史建民</p><p class="ql-block"> 我在初中时代就喜欢文学,初中、高中母校是在甘肃省泾川县第二中学。我们七零年秋入学,好象是第三十届,学校设初中、高中两部、十六个班级、那时叫连、全称为一连一、一连二等……教室四面墙由于教室密集室内光线并不太好。那时我近视已经很严重,尽管坐在第一排还是看不清老师写的字,不过这倒不影响我的语文学习,记得学校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就是请一位老革命给我们忆苦思甜,第一次作文就是写听忆苦思甜报告的感想,当时我们刚学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就照猫画虎用魏巍笔法写了一个开头,被陈学慧老师选作范文宣讲了一番,使我感到特别高兴。初二时教我们语文的换成了黄克明老师,黄克明老师当时从陕师大毕业的,血气方刚,一心想写电影剧本和同学们都处的很好,他的第一篇作文是让写一个暑假见闻,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叫“变”,说我去高平舅家看到他家的茅屋变成了新盖的三间大瓦房,而大赞三面红旗,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黄老师居然破天荒的给我打了一百分,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问他怎么给我打了满分,他说你的文章主题有新意,写法有新意,我的语文教学也要有新意,告诫我可不要骄傲噢。</p><p class="ql-block"> 辛敏中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教英语,他在期中考试后,把成绩排名次用红纸公布了出来,我居然是名列前茅,这个事对我震动很大,后来我就和许长恩同学两人暗暗较着劲,你追我赶的走上文化课学习的上升通道。</p><p class="ql-block"> 二中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去一上学就得知可以去图书馆办借书证错书,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是把手都举酸了才得到一个只能在那看小人书的借书证。现在可以象大人一样地去借书看了那自然是欣喜若狂了。那时解放前的不能看,解放后沾上胡风的不能看、沾上反右的不能看、沾上彭德怀的也不能看,长篇小说也只有那几本很快就被我一扫而光,我记得《林海雪原》就是我5个通宵看完的。其余时间我也大多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度过的,虽然肚子常处于饥锇状态,但精神上还是蓬勃向上的。</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七O年到一九七四年底、我在泾川二中读完初中和高中、那时学制只有两年、虽然历经黄帅、张铁生的冲击、林彪事件的冲击、但我们的学业并没有荒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也都如期学完、七七年恢复高考能考上大学、应归根亍我们的学校的校风、校训、好多知识也是在那时积累的、因为那时的泾川二中是全县最好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成了回乡知识青年,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后又被派到民兵营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在民兵连里,我开始给民兵营广播站写稿子,因为广播稿写的好,被调到民兵营当了文书。再后来就参加了高考,上了中专卫生学校,做了医生。 </p><p class="ql-block"> 在走向医生之路后,仍然喜欢学习,喜欢读书。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上学起,书就伴随着我。第一次读的是语文课本,学的词语是上中下,大小多少,马牛羊,鸡鸭鹅,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后来上了初中在那个峥嵘岁月里,初中的我已经开始读《林海雪原》、《星火燎原》、《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艳阳天》还看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书,读的是是懂非懂。到高中后,我有个表姐,在县读书馆做管理员,给我办了一张借书卡,凭卡借阅,又不收钱,开始涉及更多的书了。 我觉得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有好多乐趣,读书好比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其滋味是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我第一次初读《铁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就深深证住了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并且感动,立志做一名军人,想报孝祖国,1977年体捡时因视力原因未能入愿,后来只能参加高考,做了一名医生。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应该是对我影响最大,最为深刻的书了。 </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段曾为无数父辈、祖辈所宗信的话,在今时今日意义仍在,它可以激励人们珍惜光阴,重新感悟一遍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走每一步前拥有坚实的基础。 我更知道,这本小说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保尔?柯察金是书中的男主角。保尔经历了工作、生活、家庭、爱情、朋友种种考验,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变成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最后在残忍的战争中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无私无畏,为革命事来奋不顾身拜态度,他的精神是可佳的,永不被后世所遗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通过烈火炼成。 </p><p class="ql-block"> 后来上了大学,从事了医疗工作,每天在查房,会诊,讨论中,手术中度日,工作的要求,必须读专业书籍,定阅专业杂志,专业外书籍读得少了许多,但我永远没有放弃读书。</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临床经历中,我从一个小小的中专生,干到了骨科主任医师,后来又兼职做了二十多年医院管理工作,做做计划,写写总结。先后在兰大一院、天津市南开医院骨科进修过。在长期的临床中对各类创伤、骨折、脊柱外科及关节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有数千例骨科及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研制的“膝骨安汤及膝骨外浸1号”内服外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甚佳《治疗骨折损伤的外敷膏药组合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是201110416807x.多功能骨科牵引装制,申请专利号:CN201510391034..《外科消定膏,伤科接骨膏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同种自体异体骨移植结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巨大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观察》两项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有限切开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加长型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股骨上段骨折的临床研究》等八项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的膝骨安汤,膝骨外浸汤剂治疗骨性关节炎及骨折后关节粘连僵硬收录在《平凉市中医枝术推广手册》。</p><p class="ql-block"> 此阶段中,主要论文有《外科消定膏,伤科接骨膏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同种自体异体骨移植结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巨大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有限切开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加长型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股骨上段骨折的临床研究》等八篇论文先后发表于国家级期刊《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创伤骨科杂志》《中国新医学杂志》《中国社区医师杂志》。</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曾任甘肃省泾川县玉都中心卫生院院长,高平中心卫生院长,泾川中医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平凉市中医骨伤医院医务科科长,平凉市医院管理学会理事,平凉市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委员,泾川县医学会理事.甘肃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数年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创作散文随笔,诗词古韵,也曾参加了《江山文学》夜校,《龙风诗院》的学习,先后有近二百篇文章发表于《江山文学》、《望月文学》、《昆仑文学》及《人人平凉》、《亮声平凉》、《泾川生活网》、《美文微刊》。</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也曾在《江山文学网》的星月词话社团做过近两年的编辑,应该说,读书让我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而有味,读写也让我悟出好多人生哲理。我虽非中医,通过多读多想,不仅掌握了中医的主法方药,更知道了中医阳五行,辩证施治之理与治国做人相通之理,尤其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认识了人与自然和顺为上。 也许是受家风的影响,小孙子的出生后,我儿子常陪她开始了读书活动,孩子大部分是看一些童话故事,前年国庆节,我上北京,当我给小孙女读《白雪公主》时,小孙女还真会为皇后的恶毒而生气,为公主的不幸而悲伤,为七个小矮人的善良而感动……看来读书让她最初尝到了读书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退休了,在临床工作大多是指导指导低年资医生工作,相对有了充足的时间,多年的习惯,每当夜幕降临,我便坐在书桌前,扭亮台灯,打开书本,翻动书页,好像是叩响我心里最清纯的弦,弹奏出委婉动听的音乐。我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欢同乐。笑可悲之辈,骂可鄙之人,感受与主人公同样的人生旅程。这时,我一天的紧张和劳累忘却了,独自神游于字里行间——春华秋实,风雪飘飞,艺术的美妙,人生的感叹都展现在眼前。读到会心处,或击掌而笑,或扼腕而泣,或临窗而立,看星月移动,看树影婆娑,更是乐在其中。 </p><p class="ql-block">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种粟。”在书海中遨游,吸取知识的精华,既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又丰富了自己的头脑,既淘冶了情操,又充实了身心。我看到书架上那一册册,一排排散发着馨香的书,真是感到很幸福。 </p><p class="ql-block"> 崆峒魏巍 ,泾水涛涛。在退休之年,将其评为精品部分作品,约四十余万字重新进行编辑、整理做成这本文集《泾水秋风》。</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史建民,男,网名,香山红叶,甘肃平凉人,高级职称,骨科主任医师,有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厅级科枝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六项。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望月杂志》社特约作家,,十佳作家。《江学文学社团编辑》。文学爱好者,作家作品散见《望月文学》《人人平凉》《泾川生活网》《江学文学网》《昆仑文学》《人人平凉》等网络平台。 </p><p class="ql-block">其邮箱:plshijianmin@163.com</p><p class="ql-block">邮编:744000,</p><p class="ql-block">电话:153393313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南山雪(散文)</b></p><p class="ql-block"> 南山的冬天性子急,总是来得格外早。秋未尽,便有雪花盛装登场,今年正好在大雪之时大雪纷飞。</p><p class="ql-block"> 南山的雪,常常夹带着冷风,落在衣领上,都飒飒作响,打在脸上,更是麻疼麻疼。身边的同事对我说,南山春夏秋冬分明,南山的冬天太长太冷,大抵源于这雪,便是与这雪有了几分隔阂。也问过身边的朋友,怎就不怕冷?他们说,习惯了,就不冷了。后来,果真就没那么冷了。是凉城开始集中供热了,还是骨骼里已经有了一种御寒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朋友是做城管的,他说:走过南山一个又一个冬,悄无声息中,心中雪的情结就被这里的雪占据了。做城管的那些年,领着几个大老爷们,天天用脚步丈量着山城的角角落落,即使是落雪的冬日。有时,雪地里脚下一滑,便被一双大手给拉住了,顿感这冰天雪地里也有一抹温柔。市场稽查这些年,带着年轻人,一路上一起哭,一起笑。后来,他们离开这里,担上了更重的担子,便为他们写了一首《南山花已开》。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儿。历经了南山的雪,也就懂了,南山的雪真有淬炼人的本事呢。</p><p class="ql-block"> 雪落南山,玉树琼枝,让山外的人艳羡不已。这雪,痴情,信守着与山的约定。对这雪,山里人并没有太多外在的追捧或是崇拜的举动。山里人的长情,从来不是卿卿我我。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我去迎你。即使大雪封山,即便裹着笨重的棉服,在那雪天一色里,他们依然选择行走。一路走着,用力地走着,翻过山,越过岭,用身伴着这里的雪,不让这雪落寞,用心守着这里的山,不让这山孤寂。于这雪,于这山,山里人有自己实诚的爱。</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心疼了。心疼这座大山,心疼演绎雪乡情结的人。心疼了,就是喜欢了。与这山、这雪、这里的人,便也有了情分。</p><p class="ql-block"> “在哪疯去了?”“在梁顶观景呢。”“我在你后面,车上有寿司,味道待品。”“你洋气滴很,我不爱吃那东西,来咥烧饼,软和着呢。”山里人豪气,即使常常被困雪岭,他们始终保持着日子的嘈嘈切切和热气腾腾。南山里的人,有雪花一样的性格,也有梅花一般的模样。“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了,我依然习惯把这座山脉唤作南山。我的南山,其实只是太统山的孩子,他是太统山,是山,是雪域太统……“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南山的雪,成全了我与这座山的亲近。</p><p class="ql-block"> 风一更,雪一更,昨夜,又落了一场雪。今年南山里的雪,看上去比往年更多了。这南山的雪,飘落时,似桀骜的壮士,落下后,又成了清傲的美人,骨子里的高贵,是南山赐给的。</p><p class="ql-block"> 这南山的雪啊,让冬天的剧场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一支青烟飞 彩云落天边</p><p class="ql-block">谁寄相思念 话别又几年</p><p class="ql-block">孤雁与野鹤 栖息了林间</p><p class="ql-block">我独坐屋檐 枯叶起舞翩</p><p class="ql-block">风若可作诗 墨染缘无线</p><p class="ql-block">雨若可作泪 湿了枕无眠</p><p class="ql-block">窗怕黄昏寒 心寂偏连连</p><p class="ql-block">我趟过荒草 你舟却未见</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似我挂念你无边</p><p class="ql-block">白了夜</p><p class="ql-block">冷了心头没你牵</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一朵一朵是眷恋</p><p class="ql-block">万万千</p><p class="ql-block">而却不来我窗前</p><p class="ql-block">风若可作诗 墨染缘无线</p><p class="ql-block">雨若可作泪 湿了枕无眠</p><p class="ql-block">窗怕黄昏寒 心寂偏连连</p><p class="ql-block">我趟过荒草 你舟却未见</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似我挂念你无边</p><p class="ql-block">白了夜</p><p class="ql-block">冷了心头没你牵</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一朵一朵是眷恋</p><p class="ql-block">万万千</p><p class="ql-block">而却不来我窗前</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似我挂念你无边</p><p class="ql-block">白了夜</p><p class="ql-block">冷了心头没你牵</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一朵一朵是眷恋</p><p class="ql-block">万万千</p><p class="ql-block">而却不来我窗前</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似我挂念你无边</p><p class="ql-block">白了夜</p><p class="ql-block">冷了心头没你牵</p><p class="ql-block">南山雪 飞满天</p><p class="ql-block">一朵一朵是眷恋</p><p class="ql-block">万万千</p><p class="ql-block">而却不来我窗前</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天公无意独宠他,南山君应雪煮茶。</p><p class="ql-block">代我把盏问天公,何时雪花打窗花?</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冬夜空寂山月幽,余生有梦生清愁。</p><p class="ql-block">惟愿追逐南山雪,我与梅花两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山雪</p><p class="ql-block">王令〔宋代〕</p><p class="ql-block">世於利禄不择义,苟可走夺足恐蹉。</p><p class="ql-block">家储千金吝铢两,不敢尽费乌用多。</p><p class="ql-block">百年到死财几日,恃若固有理则那。</p><p class="ql-block">庄生尝以富为病,爱其放达与俗过。</p><p class="ql-block">南山衣雪变群玉,举以卖世售几何。</p><p class="ql-block">山翁固亦富自喜,稚子无诮贫犹歌。</p> <p class="ql-block">  <b>地软软(散文)</b></p><p class="ql-block"> 在陇东地区,有一种能够食用的菜叫地皮菜也叫地软软,是野生的。用地皮菜做的菜是我最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小时候,一到春夏时节,一场春雪或者雨后初晴,大一点的孩子,都会三五成群跑到家门口的堡子山,背山沟壑上捡地皮菜来。 记得每次捡到的地皮菜,母亲总会做出好多的美味佳肴来。现在虽然生活好了许多,每次去酒店用餐,也会要上一笼地皮菜的包子,一碗地皮菜葱花鸡蛋汤,那浓浓的香味总是忘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家里穷,住居的条件很差,吃的熟菜也不多,村里人大多住在泾河北岸的山上的窑洞里,家境好一点的只有几间平房。村子里有座堡子山,山背后有一条大沟,堡子山和大沟背阳的地方,是地皮菜最多的地方,成了我们小孩捡地皮菜的最佳之地。堡子山是祖祖辈辈留下来躲避土匪的地方,山上有亇山门,一道墙约数丈高,门前有深沟,沟上有吊桥,堡子内因山势修了好多的窖窑,有点像县城的城门,只是小了很多。一到春夏秋之际,一场雨后,是地皮菜最好捡的时候,一亇早上就能捡上一小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知地皮菜学名,因为呈黑色,我们叫地软软,现在平凉人仍然叫地软软菜。因为它是野生的,沾了太多的土,拿回家后必须清洗干净。母亲手很巧,除面食做的好外,地皮菜也能做成不同的菜肴供全家享受。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吃着母亲做的地皮菜与猪骨搭配煮老火汤,地皮菜炒肉或炒鸡蛋等,还有把地皮菜晒干磨成粉放入制作馒头、地皮菜焯水后可加入萝卜丝、土豆丝和酱油凉拌黄瓜也非常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皮菜的生长模式跟木耳有些相似,不过地皮菜生长在沙土里,岩石表层,下完雨过后,就可以带着菜篮子去山上采摘,由于我们采摘的地皮菜质量并不能保证,有些时候,往往捡了一大筐子,清洗过后只剩下一盘子了。当时只知道地皮菜好吃,后来上了学,在生物课上才知道它和蘑菇、木耳一样都是菌类植物。生长在农村牧区的草滩湿地,因此老百姓就叫它地皮菜。其实应当叫它土木耳。草滩湿地牛羊粪便很多,夏季的几场雨过后,太阳出来一晒,地表温度升高,牛羊粪发酵变成腐殖质,而后产生细菌微生物,慢慢地变成了和木耳一样的植物,那便是地皮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皮菜它的形状呈圆形或扁圆形,薄薄的、黑油油的,大的如黄杏,小的如铜钱,一朵一朵地长在地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是黑珍珠撒落在碧绿的草丛中,煞是耀眼。因此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提起地皮菜,就会勾起童年的回忆。现在身在都市里,每次去野外徒步,再像小时候那样四处寻找,在山上还能捡到些地皮菜来,用塑料袋提回家,洗尽后学着老母亲的做法,也能做出几样菜来,让人很解馋,让孩子吃上大自然馈赠的美食,我也能讲讲小时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不知道地皮菜有什么营养,只是觉得好吃,后来上了大学,方才知道地皮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皮菜所含的一种成分可以抑制人体大脑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疗效。地皮菜是一种美食,最适于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同时它也是寒性食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专门查阅了一下资料,关于地皮菜的功效与作用,这里也做个小小的科谱: 一是营养成分高 ,每100克地皮菜中含蛋白质15克,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总氨基酸含量也高于木耳、猴头,另外含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1.2克,粗纤维3.9克、钙406毫克、磷157毫克、铁290毫克,均显著高于其他藻类,是儿童缺钙症的补充食物,对人体补铁养血也极为有利。地皮菜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是紫菜含量的19倍,此外还含有海藻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等多种营养成分。二是有一定的功效 ,按中医讲,地皮菜性凉,味甘;入肝经。清热明目,收敛益气。主治目赤红肿,夜盲,烫火伤,久痢,脱肛等病症。 三是地皮菜还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细细整理才发现,以前不起眼的地皮菜还真是个宝。降脂明目:地耳是一种很好的低脂肪营养保健菜,能降脂减肥,同时,对目赤、夜盲、脱肛等病症也有一定疗效;清热降火:地耳性寒而滑,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内服外用,可辅助治疗烧伤、烫伤及疮疡肿毒。四是补充营养:地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可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益气,滋养肝肾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生活好了,物流很快,城市超市里各种熟菜琳琅满目,吃着吃着就有点腻。我总会把捡到新鲜采回来的地皮菜,清洗干净后可放在太阳下晒干,并密封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想吃时用开水泡软,蒸馒头、包包子、用地皮菜熬汤,炒鸡蛋,味道都是相当鲜美的。我最拿手的用它炒鸡蛋,野生的地皮菜搭配上家养的跑山鸡,鸡蛋,放一点油,少量的盐,上锅炒上一分钟,出锅就可以使用,相当的鲜美,平常我们吃的鸡蛋炒木耳就足够鲜美了,用地皮菜炒鸡蛋,绝对要比木耳炒鸡蛋更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亇医生,喜欢运动与美食,地皮菜虽好,但因为它有寒凉的特性,所以在食用中还是有一些禁忌要注意。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可食用,妇女产后、寒性痛经以及女子月经期间不宜食用地皮菜。地皮菜适合哪些体质的人吃呢?地皮菜适宜头晕、疲倦乏力、眼花耳鸣,心悸症状的人群;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对出现记忆力衰退的人群都有不错的食疗效果。   </p> <p class="ql-block"> 东庵怀古(散文)</p><p class="ql-block"> 在泾川大地上,有两亇村子是以庵来命名的,一亇是位于古泾州城东泾河北岸的东庵,另一亇是位于汭河北边的袁家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庵村与所有泾河两岸的村庄一样,是受泾河冲积切割黄土高原原面而形成的沟壑之地。受田家沟、水沟、石沟的分割成五亇山头,山、川、塬,沟壑间因各种侵蚀形成了长梁、凹坡、圆峁、塔丘、山弯、涧地、陡壁、悬崖、黄土墙、黄土柱等特异的景观。沟里面没有桥,路也窄的不足3米。每每进县城只能先下沟底,过小溪,再上沟面,真难行走。一过田家沟,就到了古泾州古城,现在叫水泉寺、贾家庄、蓝家山村。东面是风凰山,再往东就是蒋家坪,风凰山、蒋家坪都有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说东庵应该有庵,但庵在何处地方从无人知道,《泾川县志》也无记载。前几年修建西安到平凉铁路,工程队在村子正中间山梁上处取土,惊喜发现了两亇窑洞铜钱(古钱币),方才发现并证实这就是东庵庵的遗址所在。 泾川不仅有庵,更有观有寺有庙。“观”本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寺是古代官署的名称,庙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庵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庵”的出现时间较晚。从汉代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显然东庵、袁家庵就是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地方,我不知道,佛教是如何传入泾川的,从泾川的百里石窟,南石窟、王母宫石窟、大云寺,水泉寺等古迹遗存,泾川的两庵从另一亇侧面,反映古泾州佛教旺盛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泾川县志》记载泾州古城东西南北各长7里,周长28里。从北魏、唐代的战争史记载中可以得知,城内人口最多时达30万人以上,军队约20万人。从商周时代开始,泾州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并遗存大量文化遗址。古城的南城墙,在今天的泾河北岸,北城墙紧靠兼山,也叫五龙山,其土崖剖面是人工夯筑而非自然黄土崖。再向北一里许,是彩门城,城墙、城壕保存完好。进了彩门城,才能进北门,北门之上的城楼,即安定城楼,《安定城楼》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中写到:“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泾州城最繁华、常用的门是安定城楼所在的北门。即从北塬进北门,而非今日想象中过了泾河进南门。古代泾水水量之大,今人不可想象,泾河之上是很难架起常年永固的大桥的。西城墙则更醒目,在原泾川二中,也就是西周时阮共方国城池遗址之西,当地人在城墙上掘的窑洞还在使用。东城墙在田家沟沟口,山上的城墙极其厚,依稀可辨,而东庵就位于古泾州城东门外的山上,在这里建一处庵是完全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庵是我的家乡,也是我小时候活动的的主要场所。改革开放前她是泾川县城关公社的一亇生产大队,共有五亇生产小队,东庵是第4小队,位于石家与枣园之间,以田家沟为界,东庵向东以水沟为界叫枣园。枣园有三亇生产小队,分别是西沟,东沟,屲里。东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沟门前有史家祠堂,山神庙,还有一处地方叫大佛爷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泾河南岸,向北远望,东庵枣园的山势极像一只平卧在泾川北岸的老虎,大佛爷寺正好位于老虎俩只后爪之间悬崖上。从我记事起,泾河无论是冬春的枯水期还是夏秋的丰水期一直撞击着大佛爷寺的石崖,从未离开过,这里水深浪急,发出的吼声与彩虹虽不及壶口那样惊心动魄,也怪吓人的。只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蒋家坪与何家坪之间的峡谷中修建了大坝,稳定了泾河对两岸的冲击,泾河水才离开了大佛爷寺,听父亲讲那叫虎踞龙盘,屈指算算这一龙一虎相离也就50余年。过去,东庵村曾出过秀才与举人,我祖上曾留有清朝乾隆年间乡邻乡亲送的一款“公正可风”的门匾,字迹仍清晰可见。近几十年来虽然考入大学的人多,但大多数是小官小吏,学者专家而己。现在大佛爷寺之南,除泾河东去之外,已是西平铁路的高架桥,东西横跨泾河之上,每当曙日东升,夕阳西下,烟雾缭绕时景色十分壮观。大佛爷寺只是亇名称,从父辈起就没有见过任何建筑,唯有悬崖上留有约一来多宽,数十米长匸型平台,我不知是泾河发大水时河水冲击形成的台阶或者是大佛爷寺的遗迹。一米多宽的凹型平台是我们戏水游泳的地方,屈身后奋力跳入泾河水中再顺水向东游去,然后钻出水面看谁在水下的时间长,游的远还是我们的比赛项目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泾川县城附近的村舍之中,东庵村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大多数土地集中到五亇山头,二台川地被田家沟、水沟、石沟分成五块,那时沟里面没有桥,只能下沟底,涉小溪,再上沟面,真是三下三上,过田家沟后就平坦多了。东庵村虽然贫穷落后,但有山有川有水,石家的李子,东庵的杏,枣园的枣很著名。 现在的田家沟,风凰山都已建成4A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数万的 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东庵不远处的蒋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北面为山坡地,东、西两面为深沟,南临泾河,与对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遗址北窄南宽,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筑有5个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称“将台”。现存夯土层及残存遗迹显示,东、西两面原有城墙,南面距“将台”1000米处亦有1000米长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南、北城墙相连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时泾州刺使乙弗贵主持筑就。至唐初,因薛举反唐失败后,人称“薛举城”,颇为后人所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庵附近还有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田家沟生态旅游区、王母宫、南石窟寺等旅游景点,更有炸果子、泾川罐罐蒸馍、泾川红富士苹果、泾川罐罐馍、鸡嘴辣子等特产,都是古泾州的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泾州古城是一座璀璨王冠的话,那么东庵的田家沟与风凰山蒋家坪就是王冠上的两颗明珠。 再漂亮的明珠也只能是明珠,而王冠的内容就丰富多彩的多,如果在如今东庵那广阔的田野里,阳春三月看到遍地桃花灿烂,金秋十月柿子染红一片山川,四月里来菜花黄,阿哥阿妹春耕忙,站在东庵的虎头山上看泾河水滔滔东流,那该是多么一种美好景象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庵正如宋代作者陈舜俞所言的那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已怜门巷林中出,况复轩窗水畔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冷淡山光明枕簟,动摇波影上樽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坐看天际孤舟失,惯见桑阴五马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恨夕阳吟不足,阑干留共月徘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p> <p class="ql-block">   <b>小城初冬(散文)</b></p><p class="ql-block"> 一城烟雨,一城岁月,一丝清冷,一缕淡然。我所生活的这座小城,人们喜欢称它为大凉城。一年四季,色彩分明。春,润物细无声;夏,绚丽多彩;秋,硕果累累;冬,天朗气清。</p><p class="ql-block"> 小城位居陇原大地的最东端的六盘山脚下,被称为陇东,因为离古城西安近,习俗相同,口音相近,一出远门便被称为陕西人,却“不屑”说自己是甘肃人。</p><p class="ql-block"> 咋天,朋友圈里朋友发了一组初冬柳湖公园的图片,蓝天、白雲,湖水碧绿,梧桐树旱柳叶橙黄,景色很美,让我有了写点文字的冲动,方成此文,也算平凉初冬之印象吧。</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小城,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各个景点公园都关了门,外地人进不来,本地出不去。初冬前开始下雨,数场秋雨过后,每次总是冷上一两天,然后又变暖和。立冬之前还下了两场大雪,大雪过后三天,气温又开始回升了,暖暖的空气,温润的气息,仿佛回到了春季。人们走在街上穿厚些的有,衣着单薄也有,真看不出时节已到了冬天,只是感到昼短夜长了许多。这里,冬天没有北方那么寒冷,夏天没有南方那么闷热。四季分明的很,被评为全国宜居城市之一,尤其是夏季,气温达到30度以上只有数十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纷来沓至。</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最近几年屡屡感觉冬天没那么冷,特别是初冬的时候。以前一入冬就穿上了棉裤,而现在秋裤是冬至之前才穿上的。初冬的小城,给我一种假象,好似春来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今年初冬受疫情防控,平凉很著名的景点,如柳湖公园、东湖公园、宝塔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北山公园、广成花园、崆峒古镇都去不了,更不用说5A级大景区崆峒山了。我与所有人一样只能去泾河边上去欣赏秋未冬初之景,锻炼身体了。</p><p class="ql-block"> 近几十年,平凉始终抓住城市绿化不放松,现在又建设着森林城市。城区的大街小巷树种很多,有些南方的树种也栽培成功了。银杏、樱花、枫树、紫荆树都有,而主要的树种还是国槐,松柏,柳树。有数条街上种植大量的梧桐树,汽车西站前的梧桐树,树干长的高大粗壮,叶子宽厚。小时候在故城泾川,我们喜欢拿它叶子的梗做游戏,两个人拿着梗交叉拉扯,看谁的梗不断谁就赢了。那宽厚的叶子制成标本也不错,它好似北京香山的枫叶形状,只是颜色没有那么明亮。我时常捡一些回家,夹在书里,过段时间再拿出来,感觉是时间造就了美,也封存了美,读书也更有意境了。</p><p class="ql-block"> 初冬有着温润的暖意,也夹杂着萧索的苦涩。数年前,每到初冬,流浪汉成了城市文化的一种标签,小城也不乏流浪汉。初冬的街上,虽然不冷,也有冷风,流浪汉躺在街边店门口的长椅上,身上也裹得厚实。仔细看,衣服已经脏的瞠亮。长椅旁边的地上或几块干瘪的面包,或几个喝完的空瓶子。路过的人自觉不自觉的给上数目不等的一元半角钱,尤其是柳湖公园北门外的绿地广场也成了残疾歌手唱歌要钱的地方。我曾在新民路的天桥上,见过一位小姐姐进到店里给一个流浪汉买过汉堡,流浪汉用黑黑的双手接过,脸上展露的笑容我无法表达。他的笑容是经过雨雪风霜的洗礼,是得到一丝馈赠的满足。其实,他的眼神也充满力量,只是不知为何沦落至此。只是近几年几乎不见了,让小城寂静了好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座小城依山傍水,冬天行走在泾河边,看芦苇微微,泾河是一波一波的水花,如同低声细语的少女在诉说着故事。走在河边,脚下的鹅卵石咯吱咯吱作响,没有了夏天的圆润,多了几分凌厉。数十天前,我还在尤隐寺前的泾河,看到一位冬泳爱好者,站在河水中洗澡,看着水慢慢从他们的膝盖没过肩膀,感叹自然的力量,也感叹人类生命的顽强。看着他们通红的后背,不知是水凉,还是他们的热血澎湃。感叹人的生命,不论哪个阶段,各自有精彩。</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小城中,冬天是与秋天不忍离去的步伐紧密相连的,而这两个季节相交、重叠的时段,落叶还没完全被泥土消融,躺在泥土上,但已经染上了泥土枯败的颜色。树上只留着三两残叶,露出梧桐树整季都藏在树叶里的丑陋枝干,坑坑洼洼,歪扭着身躯奋力想要离天空更进一步。树皮一副快要脱落的样子,为了照应冬天的来临,整个都是冷色调。只有部分柳树叶,一天一样的变化着,慢慢地飘落,密密铺在地上,斑驳透出苟延残喘着的绿。青石板上积着露水与雨水,湿了脚跟。</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早晨,天亮的比较晚。每回早起就会看到日出的景象,自然不能放过用手机拍几张。退休两年来,每日早晨从平凉老城区的隍庙旁的欧亚宛小区驱车或乘车去三天门的天泰医院上班,我对早看日出,晚看夕阳这件事情独有钟情。唯有初冬能给予我的一件独特美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今日早攴后,站在医院的6楼上,天在这时才显出广阔来,云轻轻浅浅,眼看也是要飘走的样子。蓝的不像夏天那么傲气,仿佛藏盖着一层浅灰,平涂上去的般均匀,又不时显出深浅。雪呼之欲出,又迟迟没有降临,想是在蓄力吧,只等一次酣畅淋漓地将所有污垢与混沌都化作白色的柔软的晶状物一抛而下,落在不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立冬之后,转眼到了小雪时节,应是该下雪了,此时行走在大街上,看到外出的人们统统戴上口罩,也穿上了厚厚的冬衣,行走的脚步也匆忙了不少。马路边的小摊贩有的缩起了双手,不过脸上还是带着微笑,和买东西的行人热情的交流着。收废品的大叔还没有回来,他每天穿梭于小城的每个角落,寻找着生活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傍晚,小城的喧嚣渐渐的少了,缦纱般的薄雾轻轻地笼罩着这座小城,夕阳的余晖还在最后缓缓地落下,一朵云在天空中悠悠的飘着,注视着小城的人来人往,聚散离合,微笑和泪水。它在等待另一片云的到来,等待着这个初冬最美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此时,站在外面,外面说话时忽然发现已哈出白气,氤氲了视线,拢一拢刚翻出的去年的袄子,抵挡住呼呼的寒风,这才意识到,冬天已经到了。</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回到家中,小城又回归了夜晚的宁静。窗外的风依然在轻轻地吹着,听一首悠扬的曲子,回味着清茶的余香,写一段青春的往事,祭奠逝去的岁月。于岁月中体会人生的静美,于清冷中书写爱的芳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雪映龙泉(散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陇东有一处著名的山水名胜龙泉寺,一年四季都是景!“龙泉山寺古佛堂,流水潺潺绕后廊, 人道蓬莱无处觅,谁知仙境在斯方。”这是明嘉靖32年崇信知县柳仲庭对龙泉寺的咏叹,道出了小城之中的龙泉寺山水之中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崇信龙泉寺的美,是一首首无言的诗,是一幅幅唯美的画!崇信龙泉寺的春,鸟语花香芳香迷人;崇信龙泉寺的夏,热情活泼就像一首交响乐; 崇信龙泉寺的秋,犹如一幅幅华丽的水彩画; 崇信龙泉寺的冬,更有雪韵无声的大美意境。</p><p class="ql-block"> 今年初冬的一场雪,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泉寺装扮得分外妖娆,放眼望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整个龙泉寺好像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飞珠溅玉,天地一色。一夜之间,龙泉寺仿佛做了美容似的,冰清玉洁,素雅美丽,自有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清新雅韵扑面而来。山间的流水、树木点缀其中,黑白灰的色彩交相辉映,淡然静谧,宛如一幅铺展开的水墨画卷。站在玉皇阁俯瞰山景,山沟梁峁和峰峦都接受着冰雪的洗礼,漫山遍野的雪淞、雪草、雪石,宛如一个珊瑚盛开的世界,晶莹剔透,让人喜欢,让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雪后的龙泉寺山脉巍峨壮丽,太阳照射在积雪上,晶莹剔透、格外耀眼,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构成一幅如画般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历经一场大雪的洗礼,山上碧绿的松柏映着白雪在风中摇曳,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卷。特有的安静与祥和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行走山间,乳白色的雪雾从山间一团一团溢出,缓缓地漫过山坡、掠过树梢,整个山间仿佛披上一层白纱,别有韵味,崇信龙泉寺雪景的美,可以在有限的时刻里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真是:</p><p class="ql-block">天地苍茫一色空,寻幽雪野遇梅风。</p><p class="ql-block">粉白相嵌成佳景,俏立芳姿待月中。</p><p class="ql-block">而汭龙之景更是:</p><p class="ql-block">巨龙吐瑞气,遇风结冰柱。</p><p class="ql-block">层层叠叠一,相拥而泣涕。</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景,不由我诵出外一首《小城初雪》来:</p><p class="ql-block">魔幻的大自然</p><p class="ql-block">临摹出一片白色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或浪漫或晶莹</p><p class="ql-block">于是这座小城像舞动的精灵</p><p class="ql-block">翩翩起舞在广袤的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穿梭在河畔边</p><p class="ql-block">印出一串串长长的脚印</p><p class="ql-block">点缀了冬天的料峭和清冷</p><p class="ql-block">这场一连两天的初雪银装素裹</p><p class="ql-block">告诉行色匆匆的路人冬已至</p><p class="ql-block">在冰雪世界里畅游,</p><p class="ql-block">体味不一样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  <b>平凉也有芦荻花(散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几日,微信抖音把平凉郑家沟的芦苇花介绍疯了,说是郑家沟歪脖子柳树前的芦苇花微微、异常好看,白茫茫一片,放眼望去宛如白雪一般,尽显冬初的灵动与诗意。芦花与蓝天白云、落日余晖交相辉映、错落有致,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前来“打卡”,我与妻子也被吸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末,蓝天快乐一家人徒步群主老李发通知,去平凉郑家沟去看芦苇花,让老婆高兴的有点等不及。立冬之后的第一场寒流还没退去,零下8度左右的天气还是异常寒冷。我与妻子早早吃过午饭,急忙忙地走到平凉南山公园停车场,与早早到这里等候我们的徒友一起,在群主后带领下,一路说笑着徒步走向平凉郑家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迎着刺骨的寒风,我们一行18人从平凉南山脚下的风景家园上山,又从园通寺旁下沟,沿弯弯曲曲的小溪一直走进到郑象沟的歪脖子大柳树前。虽然刚刚立冬不久,但郑家沟的沟沟壑壑上,已失夏秋时的青翠,满山的树木叶已落尽,只是平坦的沟底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非常清彻,歪脖子大柳树前,白茫茫一片有芦花足有半人多高,宛如白雪一般,芦花与蓝天白云、落叶的洋槐、柳树、山桃花树、杏树、落日余晖交相辉映、错落有致,一阵微风吹来,犹如白色的海洋波浪卷起千堆雪,尽显初冬的灵动与诗意。 此时此景让我们兴奋,女徒友们更是飞一样地钻进这白色的花海之中,或三五成群忙着拍影,或现场做起了抖音,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都想把这美如向瞬间留下。我一亇人顾不上欣赏当前美景,是则通过仔细观看,发现这里的花海并不是芦苇,而是芦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美景真让人陶醉, 我也赶忙蹲进花海之中,近距离观察起芦荻花来。此时的芦荻枝茎和叶片都已枯黄,稍稍触碰并会发出干枯的脆响,用手轻抚芦荻花,是那么的蓬松和柔软。花穗扇状,无风自然垂悬,尽显低头的美,它比芦苇更加小巧清丽,在风中更加飘萧,仿佛少女齐着脖子的头发,在风中飞扬,尽显江南的婉约气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芦荻和芦苇确实很像,很多人傻傻分不清。平凉泾河里就种有大量的芦苇,几乎成了芦苇荡了,每年秋未,芦花微微,从八里桥头一直延仲至十里铺,每年秋未便成了平凉最美的风景线。 早知道, 芦苇身材高大、茎粗叶厚,于芦荻相比就是一个身壮腰粗的男子汉。芦苇平凉人叫芋孑,枝茎可以以做编席子。芦根还是一味中药材,干燥的根茎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呕,利尿,消肿,健胃,生津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烦热口渴,反胃,胃热呕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肺热咳嗽,小便短赤等疾病的效果都比较好,还能抑制癌症的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芦荻则身高刚刚过米,长叶窄薄,茎细不实,有着娇小宜人之貌相。二者相比,芦荻称之为芦苇的弟弟或妹妹恰如其分,因出师无名没有名人为它作诗写赋,只有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季节变换让两者之花有了本质上的变化。芦苇花从嫩红变成紫灰,并泛出浅浅黄色,在裸露的旷野下,没经住风摇日晒和时间的洗劫,一下又退变成灰白色,在秋风带寒来的时候,它变得炸松松的,如松鼠遇天敌时炸起了尾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芦荻花却在这风寒冷月下,如象似位情深似海的少妇,昂首挺胸娇媚羞矜地迎风而立站在村头,满眼生辉下遥望着要归来的丈夫,在初月云霞旺盛不衰中,恰似白马啸西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芦荻根也可入药,也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但无生津止渴之功效。主热病发狂、肺痈、泻痢、小便黄赤、肾炎水肿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郑家沟歪脖子柳树上,向东北方向远望,这是一片天然的芦荻,芦荻花齐刷刷地开,白茫茫随风飘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荻花现水旁,一派“塞北风光,水乡江南”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芦荻的花海,面积足有几十亩大小,洁白而又略带点紫是芦荻花的本色,但它却也有妖艳的一面——曙光初照,它是金色的;残阳如血,它又是红色的;秋月如镜,它却是蓝色的。而此时即将“小雪”时节,更是满天的花絮如瑞雪纷纷,十分浪漫,把它称为“郑家沟飘雪”真不为过。芦荻生长在山谷、山坡、荒野和滩地上。芦苇生长在水边、河堤和沼泽地里。平凉郑象沟的芦荻与水桥沟的芦荻长的几乎一样。只是面积更大,长的更高、更稠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芦荻在我国广为生长,从拔节生绿,一到中秋便开始吐花飞絮,芦荻花与枫叶构成了秋天最美后景色,一至深秋疼初,荻花就开始在风中做诗,做画了。夕阳西下,落日涂金,荻花以最绝世的姿容,最飘逸的形态,一丛丛,一簇簇,飘摇着,舞蹈着,画就秋日最独特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曾留下大量的诗句,清朝林召棠曾写下:“芦荻初花枫叶黄,卸帆收钓好相将”正是盛赞荻花的佳句。林召棠是粤西唯一状元,家乡就在荻花盛开的地方——霞街村,从词诗中我明显感到,芦获应该是南方水乡的特产,在西北干旱少雨的陇东地区能在有小溪沟里面见到野生的芦荻真得不多见。歪脖子柳树旁,大片芦荻飞花,洁白如雪,在阳光下,随风摇曳,显得特别唯美浪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凉是两山夹一川,南北二山有大量的沟沟壑壑,唯有水桥沟、郑家沟有大量的芦荻生长,因为这沟有水,沟底也平坦,才让这里野生出了大量的芦荻,况且因远离城区,人多破坏的少,才有了如此的美景,可见一方水土除养一方人外,还能养一方水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写到它,可能也是因为芦荻花之美的缘故吧。一花一叶总关情,普普通通的荻花也被多情文人墨客寄予情感,留下许多与芦荻有关的诗篇,此时此刻我也有了赋一首诗的冲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绝 郑家沟芦荻</p><p class="ql-block">白帐茫茫接酒家,午间独入掩层纱。</p><p class="ql-block">举头遥望云天上,映照茸茸芦荻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对酒当歌(散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白居易在初冬来临之际,写了一首诗说:</p><p class="ql-block">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p><p class="ql-block">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如同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p><p class="ql-block"> 酒是怡情物,更是文化精,中华五千年就是一部对酒当歌的文化史。杜康制酒就是个美丽的传说,杜康酿出了酒,也酿出了一句句诗,一首首豪迈的歌。</p><p class="ql-block"> 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把酒问青天”;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p><p class="ql-block"> 饮酒,给了多少文人雅士和英雄豪杰放歌的豪边与无奈。醉了今朝,换不回昨天,醒不了明天。这个世界谁不想清醒?想醉,又不想沉沦,只能喝一壶酒,聊做安慰!</p><p class="ql-block"> 喝酒,豪饮,在一个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在一个无比心痛和悲壮的时光中,辣!爽!在风雨雷电下,在严寒风雪中,饮一坛酒,醉看春秋,壮观!凄美!</p><p class="ql-block"> 醉了,就做一个美梦。将七情六欲都融于壶中酒,不再荒废时光,不再遇挫畏怯。喝下一壶酒,给自已加油,为进取养情蓄势,怡情处情更浓,醉了更解风情!做大事者怎能醉生梦死?怎敢把卑怯和懦弱留待后人指点悲秋?</p><p class="ql-block"> 喝酒喝的是一个痛快,是一种洒脱!酒后能放下千重事,醉了能消万古愁。举盅豪饮就绝不逢场作戏,绝不谄媚低眉。能与我同醉者皆为好友,是好友者就需同醉。非同心同德者,绝不与之豪饮,那浪费的是时光,辜负的是美酒,荒芜的是情感。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仙之意不在名,喝酒喝的是真性情,品的是人情百味。懂酒者,懂我者,吾方可与之一醉方休!</p><p class="ql-block"> 豪饮,醉了,就该潇洒一回,或怡情山水,或对酒当歌。那一刻,愿与君骑瘦马,寻古道,去深山幽谷,采幽香,吟唱间笑卧百花芳草丛;或临风陌,会笔友,赏春花秋月,吟千首诗,咏万古词,纵情处何惧风流?亦可扶琴书画,醉看翠红柳绿,在曲径通幽处,剪红情,裁绿柳,吟咏间为佳人添新妆挽衣袖……</p><p class="ql-block"> 对酒当歌,快乐饮酒,丰富了多少情感,成就了多少名篇佳作,有李白、阮籍、嵇康、刘伶作伴,且开怀畅饮,吟诗作赋,快乐写作。而现代人只是把酒做为一种交往交流的谋体,没有一个人如杜李那样,对酒当歌,潇洒走一回了,茅台如何,五粮液如何,一般的白红酒也罢,倒成了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了。</p> <p class="ql-block">  <b>正本清源,还真实的西王母(随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泾川有座王母宫山又称回中山,相传古代两位非常信仰道教的帝王周穆王和汉武帝都曾到过这里游历,道教的最高女神西王母还曾经在这里设宴招待他们。王母宫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的,以后历代又不断扩建。至1522年,这里已经有一山门、二山门、三山门、王母宫、文昌宫、三清楼、望河楼、玉皇大帝等建筑。清朝(1644-1911年)末期时,由于战争原因,王母宫的大多数建筑都遭到破坏,只保留了王母宫石窟以及一些古钟和碣碑。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方形,中心有柱,高12米,深11米。中心柱及三面窟壁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窟内造像分三层,共200多尊,大多是公元5世纪以来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对西王母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p><p class="ql-block">   一、西王母是传说。这种误区影响最大,即对西王母历史、西王母神话与西王母有关的一切事件、人物、活动都认为是传说。比如,西王母给舜帝献玉、献地图,西王母助黄帝战蚩尤,周穆王征犬戎至泾河上游,汉武帝11次至回中一带朝拜西王母,泾川王母宫建于西汉元封元年,汉乐府《上之回》的存在,道教在汉代兴起后把西王母尊为神,唐胡曾的《回中》诗,宋代大规模重修回山王母宫,宋陶谷碑,宋代至今未中断的回山西王母庙会,明代重修王母宫,泾川西王母庙会民俗等本来是史实,本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参与的历史事件,本来是建筑物,本来是碑刻、作品及文物,本来是民俗活动、宗教活动,一概变成了传说。一句话,无论说西王母文化的任何学科,只要一提起“西王母”三字,就脱口而出这一切都是传说。其实,这是贬低、庸俗了这一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二、西王母是神话。一般认为,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或原始社会时期,神话是神话学这个学科概念内的史前故事、人物。而把周、汉以来与西王母有关的人物、建筑物、民俗活动、道教、文艺作品都说成是神话,显然是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误区。甚至把明代人写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西王母故事都认为是神话。神话小说是小说以神话形式而写,而小说本身就是小说,只是文学作品,绝不是神话,明代也不再产生神话。更甚者,把《西游记》中的西王母故事拿来作西王母历史的考证材料。人们应该明白,《西游记》是明代才出现的小说,肯定不是考证西王母历史的材料、依据。《穆天子传》、《汉武故事》也都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神话作品,更不是历史著作。</p><p class="ql-block">   三、西王母是民俗事象。由于民俗学已成显学,把西王母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全部纳入民俗学,作为民俗事象的研究材料来引用。此说经不起思辨,比如,舜帝见西王母,周穆王西征犬戎,屈原、司马相如、杨雄写的西王母诗,宋陶谷写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都是民俗事象吗?道教尊西王母为主神之一,也是民俗吗?特别是旅游业如日中天,在介绍西王母文化、景区文化内涵和分类时,都用民俗二字全部概括,这实际上仅介绍、认识了西王母文化的五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四、西王母是无稽之谈。理由是:西王母见过舜帝,又助过黄帝,又见过周穆王、汉武帝,年代跨度2500多年?西王母虎齿豹尾,半人半兽?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夫人?这一误区之认识,是知识太少,不知基本常识的见解。西王母是西部戎族首领,代有其人,代有首领,因此,见舜帝,助黄帝,见周穆王的不是一代而是数代西王母。汉武帝确实未见过西王母,汉武帝仅朝拜过西王母宫的西王母像。西王母半人半兽形象,来自于西王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戎族首领,以大巫师身份治理其邦,上朝时,戴着虎形面具,穿豹皮、尾的章服,以增威严和神圣。因西王母戎族图腾是虎,首领以其民族符号作上朝的衣冠之饰。正如中原民族图腾是龙,历代皇帝都把龙绣在蟒袍之上。西王母与东王公主阴阳二气,化育万物,这是道教宇宙观对万物形成的解释,属宗教学科,是无误的。唐、宋以后,民间把西王母世俗化、拟人化,东王公演变成玉皇大帝,民间认为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夫人也是无误的,这是唐宋以后的古人已经确立的一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五、西王母是神。西王母是神话中的神?道教中的神?还是民间民俗崇拜中的神?大多数人都回答不清。一句话,在大多数人眼中,西王母就是一个神,如此而已。其实三者是有区别的:神话中的神,是能从天上到地下的有超自然力的人物之一,是神话创作者所塑造出来的、民间对其没有崇拜意识或行为的神;道教中的神,是道教徒请进庙堂,为其修庙、塑像的神;道教中有无数的神,西王母是其一,这种神是有进香、膜拜、颂经等崇拜意识和活动的。民俗之神,随意性很大,以老百姓方便为前提,可以敬,可以暂时忘记,可以不敬。仅仅知道西王母是神这一句话,显然太狭隘。以神而论,道教中的神是最权威的。神话中的神,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民俗中的神,是随着众人的说法一直往下传,敬不敬的灵活空间较大。</p><p class="ql-block">   走出误区,西王母的本来实质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一、西王母是历史人物,是戎族首领,代有其人。西王母是我国三皇五帝时代之先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也是中国西部的地域概念,《尔雅·释地》中有“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的记载,后来又成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用名,因此西王母确有其人。</p><p class="ql-block">   二、西王母是神话中的主角和神话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三、西王母是道教主神之一。</p><p class="ql-block">   四、西王母是民众纪念西王母而形成的纪念活动、意识,是民俗中的纪念对象,很多的民众叫她王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五、西王母是文学艺术的艺术主角和素材,从屈原开始到当代,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写过、引用过西王母。《西游记》写的西王母,就是文学的西王母。</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西王母文化是由历史(戎族)、神话、道教、民俗、文艺五个学科组成的,缺一不可。但历史就是历史,神话就是神话,道教就是道教,民俗就是民俗,文艺就是文艺。互相有联系,但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替代,既不能拿神话材料论其历史,也不能拿民俗概括全部。</p><p class="ql-block">   张怀群的《西王母五论》(见《圣地泾川·西王母祖祠圣地》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基本回答了西王母的本来问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