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切实保护我园师幼的身体健康,加强出血热的预防防控工作,普及我园教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知识的掌握,我园进行了出血热防控知识的培训!</p> <p class="ql-block"> 姿姿主任对各位老师进行了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p> <p class="ql-block">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五期临床过程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病情严重者因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p><p class="ql-block"> 老鼠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p> <p class="ql-block">出血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p><p class="ql-block">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p><p class="ql-block"> 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伤的皮肤或粘膜。人食用了被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尘土扬起时,被人吸入呼吸道。</p> <p class="ql-block">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p><p class="ql-block"> 3、母婴垂直传播。人群对出血热普遍易感,发病主要为青壮年农民,其次为青年学生。出血热流行的小高峰为每年的5-7月,大高峰为10月至次年1月。</p> <p class="ql-block">出血热的预防保健措施:</p><p class="ql-block"> 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p> <p class="ql-block">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p> <p class="ql-block"> 3、管理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p><p class="ql-block"> 4、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p><p class="ql-block">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C)、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让我园教师对出血热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升了我园全体教师的防控意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熊姿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姚妙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