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和《上杭都康叶氏族谱》《梅州叶氏族谱》《雁洋叶氏宗谱》的记载及举雁洋全族之力调查取证的结论,雁洋入粤始祖是由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都康村迁徙广东,中都一世开基为五郎叶映玉,九世叶日通迁徙广东,程乡县(今梅县)松源镇玉浆村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十二世俊华,俊贤迁雁洋开基,俊康迁蕉岭县南礤镇甲华村开基,堂弟俊达,俊宁随俊华俊贤至雁洋后,其中俊达转迁梅城大浪口张七垇开基,俊宁裔孙转迁梅县瑶上,大埔县大麻定居。</p> <p class="ql-block">上杭都康族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雁洋老族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梅州叶氏族谱》</span></p><p class="ql-block"> 关于五郎公世系说明 此次辑编《梅州叶氏族谱》,经反复多方调查考证,梅州叶氏世系源流分为三个系统:</p><p class="ql-block">其中大经公系历代修谱承传,脉络清楚。</p><p class="ql-block">另一系即五郎系根据调查考证有关资料提供的论证,进一步得到确认,这里仅将五郎公房系考证情况加予说明。 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和条件所限制,雁洋族谱抄本及过去习惯性说法,笼统的认为雁洋俊华公、俊贤公等的上祖是文献公。因梅州城的东门外建有新祠,尊文献为始祖,春秋二祭分三房,即雁洋、水南、象村。这个“尊”为始祖的文献是“谥”文献、讳朝举,另还有一个是大经公传下第九世孙名文献。这个讳朝举“谥”文献与大经公九世孙文献实应有别。旧谱抄记未能分清,1997年11月俊贤公裔新编族谱已确认其上祖是福建上杭县中都古坊村的五郎公,其后裔日通先到松源再到雁洋,当时族谱对五郎的真实名字是茂澄还是映玉一时难以确认,只作存疑处理,现经反复调查考证,确认五郎公本名是映玉,他是七十八世元参公第十七世孙,九十四世笴公号梅江之第五子,而不是文献公之曾孙,孟芳公之长子茂澄,其理由如下: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根据查证映玉(五郎)之九世孙日通由福建上杭县中都迁广东程乡县松源堡,其后裔俊华、俊贤等众兄弟转迁雁洋确实无疑。上杭中都族谱载明五郎是九十四世笴公的第五子名映玉号五郎与雁洋俊华公裔副政公祠谱载其源流代序、名、字均相同。 </span></p><p class="ql-block"> 2、据梅州叶氏族谱(大经系)载,九世文献公以下四代人中,均未有迁出程乡县土者,文献公之孙孟芳公卒葬于梅州城北门外火烧桥(今梅州中学老校门外),未见迁徙福建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3、大经公之九世孙文保公生于元末至正丙戌公元1347年,文保公之懿行载县、州志。文献公在谱内未载生卒之年,但他与文保公是同祖父之兄弟、年龄相近。五郎公九世孙日通公生于明洪武癸丑六年公元1373年,据此日通小于文献、文保约二十六岁左右,故文献公不可能是五郎、日通一脉的先祖。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俊华公创建阴那山圣寿寺、懿行载县志、其次子孔礼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岁贡、均载县志。于此足以证实文献公的曾孙茂澄不是五郎。 </p><p class="ql-block"> 4、自明朝嘉靖甲寅至民国四百余年,大经公系前后修谱六、七次均没有把五郎、日通公一脉收编入谱、这说明当时就不属同一世系。 考证得出结论是五郎公本名是映玉、是笴公号梅江(梅岗)的第五子、始渚梁第七十八世元参公的后裔,特附记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引自《梅州叶氏族谱》第一册333-334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梅州叶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公元一九九八年七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五郎(映玉)公世系考证说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五郎(映玉)公世系,公元一九九五年在编辑梅州叶氏族谱中已作了“五郎公世系说明”论证了我五郎公世系来梅是独立一支系。(见梅州叶氏族谱第一册333页)本宗编谱进一步考证调查并综述如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过去的历史,由于受各种原因和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旧谱帙残缺和失佚,导致有的私房抄谱上系中断或有混淆他支派者,故有的房谱错将文献作为我五郎公之远祖,乱了宗枝脉胳,传给后人,衍派难明、不知祖宗。为弄清我世系衍派脉胳、宗根所出,从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的五年时间多次派人到福建、江西、潮汕等地调查考证,以及多方联络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市、县叶氏宗亲进行互供查考,考证结果是大经公世系之文献公非我五郎(映玉)公的先祖,大经之文献他还后于五郎(映玉)公百年之久,而我五郎公之父是诸梁公九十四世孙名:笴字梅江,远先祖是七十八世元参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俊华公之孙世昌公(副政公祠)存五郎公世系古旧宗谱自太始祖诸梁公起详实记载至109世(即雁洋四世)时至明嘉靖年间,经考证副政公祠存宗谱与福建上杭县中都杜坑、古坊,江西省石城叶氏三地古谱相同一致。江西遂川县叶氏旧谱世系亦基本相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查考证实103世(五郎公九世孙)日通公系由福建省上杭县中都杜坑迁徙广东程乡县(今梅县)松源堡,其曾孙俊华、俊贤、俊宁、俊达昆仲再转迁雁洋。日通公之长兄日亨公其六子后裔现仍聚居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南阳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五郎公迁徙上杭中都古坊开基后下传十余代子孙之墓葬坟以及后裔分支宗祠现今仍在无少,裔孙年年崇祀、扫墓,民国二十余年间在上杭中都之五郎公墓葬地被某姓官宦侵占引起纠纷诉讼,我雁洋宗支获息派出英伟宗亲等多人前往交涉和平处理纠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五郎(映玉)公之父名曰: 笴、字梅江,乡进士,任潮州郡教授。在上杭县城南门内建有叶氏宗祠亦叫梅江公祠,笥公是此杭祠主书神,该祠堂屋直至公元一九九四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5、五郎公有同胞兄弟九人,他们的后裔现聚集群居的大郎(大玉)居广西省北海、钦州,四郎(助玉)居福建省平和、漳浦县,五郎(映玉)居福建省上都、中都、南阳镇福州市,武平县岩前、广东省梅县雁洋、丙村、瑶上、梅州城北大浪口张七凹,蕉岭县南礤·大埔县大麻,陆河县螺溪,深圳市坪山镇。六郎(珍玉)居福建省长汀县官前湖坑。七郎(淡玉)居福建省长行县平原里(今上杭县南阳镇)。八郎(深玉)居福建省长行县何田镇。余二郎(晒玉)谐投迁徙苏州府(未往考证),三郎(旺玉)未详。九郎(琮玉)谱载迁徘江西省南昌府义宁县(未往查考),务证了五郎(映玉)公昆仲多人,而不是瑶上文光民国手抄谱所载五郎即是茂澄及其弟茂清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6、据考清、民“梅州叶氏族谱》即大经公世系谱自明嘉靖至民国共修谱七次之多,均未收入我雁洋俊华、俊贤公,而同住雁洋槽树下叶氏及麒麟寨大经十八世孙兴落一房支均每次无漏编入谱册,这就表明我俊华、俊贤等昆仲箭支派不同属他们一支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7、《梅州叶氏族谱》古旧谱及其裔孙房谱甚多,从记载表明文献以下四、五代人中并没有一人迁出程乡县者,更无迁外省可说,文献孙孟芳卒葬梅州城北门外火烧桥(今梅州中学老校门外),据白渡悦来叶氏宗谱(茂清裔)、丙村白沙翠竹轩南阳堂叶氏宗谱、台湾叶氏(梅籍)宗谱所载:“文献曾孙茂澄居梅州城水南坝、良田富有,茂清移居梅屏小河(今白渡、丙村沿小河之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8、《梅州叶氏族谱》旧谱载明:七世光祖公(文献、文保之祖父)生于元朝至元已卯岁即公元1279年,九世文保生于元末至正丙戌岁即公元1346年,文保懿行载入程乡县志,文献在谱中未载出生之年,但他与文保是同祖父之堂兄弟年龄相近,而谱载文献原配妻吕氏生于元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而我五郎(映玉)公之九世孙日通公生于明洪武癸丑六年即公元1373年,日通公仅小于文献、文保二十六岁左右,何来文献是日通公九代前五郎公的远祖或先祖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9、梅州城东门外叶氏宗祠(国望堂):确系我雁洋、象村(白渡)、水南三大房系共资兴建的,别名有叫“文献祠”、有叫“梅江祠”,在梅州城不同宗枝、不同姓氏共资建祠者有之,共祠不等于共支派。东门外叶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岁即公元1840年,当时主理建祠总理事是大经公二十七世孙(文献十九世孙)丙村芦池坑人,原任山西太谷县知县叶轩,他在“新建国望堂总祠(即东门叶氏宗祠)传单叙”中开头就写明:我九世祖字梅江号文献……爱议合族建祠。传单叙中表明一支为水南坝所出一支为罗寨坟(即茂清)所出是属同宗支,而我雁洋是旁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0、我们考证了大经公十世孙(文献之长子)松峰公墓葬坟,墓地在白渡镇乌罗嶂顶海拔千米的高峰上,地形为风吹罗带形,碑文可见,墓建于明弘治乙丑年即公元1505年,当时墓地的主修人是文献的第五代孙叶景繁、督修是叶景隆、叶景厚,总理事叶景敷。文献与这些五世孙相距最多也只能是130年左右,由此证实文献应是生于元末之时,不可能是生于宋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1、根据明程乡县志、白渡悦来叶氏宗谱、白沙翠竹轩叶氏宗谱、台湾梅属叶氏宗谱等多谱纪载:文献之曾孙茂清于明时或明末以人才任梧州寨巡检,四代人相距最多只能八、九十年。表明文献应是元末至明初之人。 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不可能按人的需要去编纂出来,我们正是以史实为依据,慎重地、反复多次进行调查、考证,证实我五郎(映玉)公是远在诸梁公七十八世元参公一脉相传至九十四世笴公字梅江所出,正本清源。特作考证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雁洋叶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公元2000年9月6日</span></p> <p class="ql-block"> 然而,雁洋叶氏却被梅州大经公系收编门下,理由是:上杭都康五郎叶映玉是大经九世梅江文献之孙即十二世茂澄,又由粤返迁上杭,号称五郎。孰不知上杭都康五郎叶映玉约生于1145年,而大经公才生于1202年,比五郎映玉公小于 57岁,五郎映玉比茂澄大于357岁(按25年一代)而且五郎叶映玉几佰年前安葬的风水尚在,一直保护完好,现已列入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何来茂澄公?</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五郎是:笴,字梅江,号千三郎,叶氏上杭祠主书神,宋乡进士,任潮州教授之第五子映玉,号五郎,生于南宋末期,殁葬上杭县中都宫前竹篙山。</p><p class="ql-block"> 另外,历代以来,大经公系族谱曾经修谱六七次,从未将雁洋叶氏编入谱中,可以说明雁洋叶氏根本就不是大经支系,只是现代人为之强加,原因是中国出了个叶剑英元帅,而叶帅出生于雁洋。</p><p class="ql-block"> 堂号之别,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著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p> <p class="ql-block"> 然而,号称大经公九世梅江文献公,在梅城东门塘建有梅江祠,也称文献祠,至今保存完好,堂号是(国望堂),而雁洋叶氏的堂号却是《南阳堂》,如果雁洋叶氏是梅江文献公支系,怎么两者堂号不一致?</p><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祠堂神龛上面悬挂的堂号都不一样,各位宗亲,你们还会认为我们是大经公后裔吗?还会认为是梅江文献公之子孙吗?</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些人认为:叶氏有很多堂号在用,但我始终认为,我们的老祖宗不可能另立堂号而不去传承祖先已定堂号,如果这样还不能说明问题,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证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的十二世俊华公生于1434年距今587年,往上至五郎映玉还十二代=300年(一般25一30年一代)=88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而大经1202年距今才81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大经→九世梅江文献→十二世茂澄=共十二世x25/代=300年,促使不算都套不进去大经文献裔孙。</span></p><p class="ql-block">而有人让我沉默不要再发表不利于和谐的文章,不要影响梅州叶氏的团结,我们是团结了,但是我们却如何面对祖宗和子孙后代?难道永远保留沉默永远错下去吗?</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之前的前辈们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的错误态度,把认祖归宗之事一直分争至今没有解决,让雁洋宗亲蒙羞,让我们的真正祖宗含冤,也让雁洋宗亲背负不孝子孙的骂名。</p><p class="ql-block">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们大家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面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也许有人否认《梅州叶氏族谱》《雁洋叶氏宗谱》编委会的调查取证说明,是啊,族谱是人编辑的,那么历史时间,年轮是改写不了的,我们正是用年代来辨别真假,时间历史最有说服力。为什么要明知故犯,歪曲历史,为什么就不敢面对?纠错归正呢?就连上杭都康叶氏都不承认梅州大经支系,而我们雁洋叶氏从上杭分支的却被强行歪曲成大经支系,不觉得可笑吗?这样的歪理站得住脚吗?若要收编雁洋叶氏,</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除非你们想方设法做通上杭都康叶氏宗亲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先承认大经公后裔,这样才能顺理成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正因为钦祥公之子宜光叔发现父亲手写家谱有误,才组织编委会成员,穿州过省调查取证,其中包括导英公的长子选钓叔,铭祥公之孙选正叔,最后确认家谱所说有重大错误,宜光叔推翻他父亲的手写家谱,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所以,宜光叔的为人处世,坚持真理,尊重历史的举动受人尊敬,虽然,有人抓住宜光叔曾经说过东门塘梅江公祠与雁洋叶氏有关联的事不放而作为佐证,为什么就不尊重宜光叔否定大经公后裔之调查取证结论?而口口声声说福智堂怎么样怎么样?推翻家谱有错误的正是福智堂三位前辈们,否则,雁洋叶氏无人敢为之,而有人却大放言辞,说什么梅州和雁洋叶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的前辈们误入歧途,否定宜光叔他们调查取证的结论,还是奉劝背道而驰的一句,民意不可违,不管你们出于什么目的和什么利益,都要迷途知返,尊重历史,在对子孙后代,宗族大事大非的面前谨慎而为,名誉比私利更重要,雁洋叶氏认祖归宗,正本清源是所有宗亲意愿,大势所趋,个别人和族外人士阻止不了,没有说服力的东西只有越辩越黑,被世人耻笑。</span></p> <p class="ql-block"> 非常明显,有人强加绑架雁洋叶氏,原因,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我们想试问一下始作俑者,如果有人绑架你去认别人的祖宗,让你去叫别人爸叫爹,你的感受会怎样?换位思考,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日通公五祠几仟逾万裔孙的感受吗?然而,竟然有人想阻止雁洋叶氏正本清源,不让我们讲真话,不让我们将历史渊源诉说,甚至恐吓要挟,踢出宗亲群,属不道德的行为,为此,我们向世人宣告,雁洋叶氏认祖归宗,正本清源的举动属正当行为和正能量的,是我们本宗本族内部之事,族外人士敬请不要干涉,指手画脚。雁洋叶氏人才挤挤,雁洋叶氏宗亲不是你认为的全部是阿斗,不会让不怀好意的人牵着鼻子走,而去承认你们认为所谓的我们祖宗,我们的祖先在天之灵不会答应,日通公五大房九大祠的众裔孙更加不会答应和承认,我们将不畏强权,不怕要挟,不怕恐吓,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外族的强加和绑架。</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认为,天下叶氏一家亲,同是沈诸粱叶公后裔,何必效真?没有错,我们头上共一个叶字,但是,大家想一想,子孙多了,族群大了就会分支,说明叶氏财丁兴旺,枝繁叶茂,我们只想弄清楚究竟是从第几世分支的,根据史料记载,沈诸梁公第77世孙叶逵,(按望公53世排列来的)叶逵有三子:元辅、元颖、元参。78世元辅为叶大经支系的先祖,元参为雁洋叶氏和上坑叶氏的先祖,那么我们与大经支系77世时是同祖,弄清族源支系,并不代表搞分裂闹不团结,而是弄明白叫谁爹叫谁爷爷的问题,雁洋俊华公短短开基五佰多年,现在都已分为五祠裔孙,难道我们就不团结和谐了吗?我们总祠是俊华公祠,每年五祠轮流做东即主祭,五祠裔孙共同参加祭拜,和谐和睦,共谋发展。</p><p class="ql-block"> 所以希望各位宗长和前辈们,我们做宗族事业,应该尊重历史,凡事以史为鉴,不予信口雌黄或带着个人色彩和私利,否则,误子误孙误宗误族误已,为宗族服务,应该无私奉献,实事求是,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才能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梅县雁洋叶氏俊华公祠理事会叶锦贤</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