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绿叶的凤子

仰望都峤山

<p class="ql-block">看了央视揭秘:震动天地的《封芝琴抗婚案》之始末以及深远影响,今天我再揭秘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p> <p class="ql-block">《封芝琴抗婚案》当时引起轰动,边区著名艺术家韩起祥以封芝琴为原型编写了一出《刘巧儿团圆》的唱本,在筛选地方戏中被北京市妇联选上。一则地方说唱本的内容刚好与当时新中国刚刚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形势相结合,唱本内容正好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相符合。当时的主演新凤霞接到北京市妇联张晓梅给的《刘巧儿团圆》唱本心中没底,这是一出与政治相关的戏只能成功不许演砸。当时非常成名的《小二黑结婚》创作者赵树理叫新凤霞去请教封凤子,封凤子当时在北京市文联工作。</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北京许多各地戏班搭台唱戏的都汇集在天桥演戏,有些时候是北京市文化处王亚平处长陪同封凤子来天桥看戏,有些时候赵树理和老舍陪同来看戏。当时新凤霞也在演地方戏,老舍告诉新凤霞,封凤子是三十年代风靡上海滩的话剧演员,因此她看戏后总是热情地提意见,而且头头是道,对表演、服装化妆都能指出改进之处。</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原来生活在上海的文人学士都陆续调进北京,五十年代初《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者赵树理还不认识大名鼎鼎的老舍,凤子在某一个星期天在自己家里安排他们见面了。凤子的家住在北京什刹海,带着小院的平房每周日都聚集了一批中国文坛上的巨匠来她家打牙祭,称之为文化沙龙。凤子的丈夫沙博理是美国人,是新中国成立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及外国专家最早的几人之一,外国专家的工资待遇高过正国级。好客的凤子夫妇与这批出生入死的文化巨匠结下的友谊无人可及。</p> <p class="ql-block">由赵树理提议新凤霞到北京市文联找到封凤子,要凤子给出主意,把唱本改成分场的戏曲演出,然后把唱本给了凤子看。第二天封凤子亲自来到天桥“万胜轩”和新凤霞、杨星星、王度芳、花砚茹等人一起研究剧本。解放初期大部分的演员都不认得字,看不了剧本,凤子看出了大伙的心思,主动为演员们读剧本,并根据大家的意见写出了分场提纲。在通夜排练中,凤子陪着演员一起熬夜。在演技与道具的使用给予指导,演出戏曲都有水袖或手绢之类的道具,演刘巧儿是新戏是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水袖和手绢,没了道具就不知道如何演了。凤子给出了一个“小巧送线”的主意,演巧儿手里拿一绺线耍起来,相当于戏曲戏耍水袖,人物就活起来了。《刘巧儿团圆》话剧演出成功轰动京城,为扩大宣传面,由戏剧搬上了银幕,在全国放映。当年凤子为这出戏主动写分场提纲、解读剧情、以及表演道具的使用亲临现场指导。</p> <p class="ql-block">新凤霞在回忆凤子的文章中是这样说的:凤子大姐坚决要求,“这次我出主意,你们不要说出我参加了。这出戏,我应当替你们把剧本写出来,但现在没有条件,你们就不要说我参加了------”</p><p class="ql-block">老舍的儿子舒乙是这样评价凤子的:“她做好事,她成全别人,她想着事业,她不辞辛苦,她默默无闻,她团结大家,她无私奉献,她甘当孺子牛。”</p> <p class="ql-block">封凤子原名封季壬,祖籍广西容县杨梅镇四端村“加厚堂”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1936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她主演曹禺的剧本《雷雨》风靡上海,为演出《雷雨》她冒家中断绝关系的风险用了个艺名“凤子”,凤子名字的由来就是取《雷雨》中的四凤。在那个年代,作为大家闺秀的她当戏子,家里能同意吗?(现在叫演员,出名了叫名星)。我曾写过一篇《凤子名字的由来》和若干有关凤子的文章关注我的美篇可以看到。(美篇号550125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