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注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3、辩:巧辩、能说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博:广博、渊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一】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本章采用了与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张松如说:“世界上的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现象更是十分复杂,如果单单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对此,我们倒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二】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了,如果前面的内容你没有完全掌握,一定要细细品味这一章,一起领悟圣人最优秀的一个美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老子看来,圣人是不撒谎、不辩解、不卖弄、不自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诚恳的实话或许不好听,但一定很受用。人人都听过“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真诚勇敢地指出错误缺点,必定对当事人有伤害,但其目的是为他人着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忍辱不辩的人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境界,善良的圣人,往往不急于争辩是非对错,因为他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修行重于辩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真正有知识的人,也从来不卖弄自己,反而是那些学识浅薄的人,才会装作一副知识渊博的样子,来满足虚荣心、填补自卑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执政者而言,不应该是自私的,唯有一心为民、勤勤恳恳,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富足,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好,帮助百姓就是帮助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发现,哪些圣人的美德,其核心就是“不争”。不争才会诚实诚恳,不争才善良忍让,不争才隐忍大度,不争才大公无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说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为什么要你做一个不争的人呢?这些不争的人,在最后反而是胜者。人们在自然之中,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把自己的勇气建立在柔弱谨慎自存的基础上,去做一个像水一样包容、无私、平和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做好自己,无需争抢,自然终会将你应得的一切反馈给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三】本章为道德经最后一章,老子把五千言留与后世,其中得者自得,失者自失。在人心纷乱、世风不古的环境下,对《道德经》的内容难免众说纷纭,老子早已经看到这些现象,最后告诫大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信言,老子的《道德经》为众生连接了“道”的信息,循此而去自能收到“道”的消息,《道德经》帮助我们忆起大道之信印人人自有,是本来固有之物,人们如果能去欲存诚,去华取实便能见道。信言并不一定像美丽的辞藻那样令人悦耳,往往是朴素的直击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善者,对悟道的人的一种称呼。悟道之后再看《道德经》,文中句句真实,善者诚心悦纳,受用无穷,没有半点疑惑生出。《道德经》章章切中机要,直指本来,善者能静默涵真,如如不动。若还有争辩巧舌之用,皆为修己未竟之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智者,也是对悟道的人的一种称呼。修习道德者由浅入深,返回本来之天性,融合浩瀚之大道,明了大道人人自有,个个通达。虽博古通今汗牛充栋,未能增智一分,智者没有厚己薄人之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修行、修行,明理之后重在行字,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实际的行动中才能彻底的证悟大道。老子把我们生存的世界看的明明白白,人们要想提升意识维度,跟上宇宙进化的脚步,就需要言行一致,性命双修。该怎么做呢?文中告诉我们:“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当人们觉悟以后,会发现宇宙的真相是人己无别、万物一体,为别人就是为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圣人不积”这句话说出了得道者的思维和众人思维的不同。众人的思维是“积”,积名、积利、积经验、积功德...,圣人的思维是无思、无虑、无分别、为无为、事无事...。圣人彻悟大道,宇宙等身,心包太虚,无一物可积。所以悟道的人一定会顺道而行,不需要谁来强制,也不需要谁来约束。因为,只有利益众生、为而不争才符合生命更高的意义,才符合宇宙更高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一】卡耐基乐于助人成就事业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卡耐基是美国着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在20世纪,卡耐基的演讲口才艺术曾使亿万人获益匪浅。仅在欧美地区,就有近2000个卡耐基演讲口才训练班,甚至许多地方出现了卡耐基演讲口才俱乐部,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在参加训练的人中,有着名作家、政治家、商界大亨、学者、大学生、职员,甚至还有几位国家元首,可见其影响之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位英国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说:“当今成功人士,恐怕没有人没读过卡耐基的书!”虽然这话不无夸大的成分,但卡耐基的书长期以来是全球的畅销书,印刷量仅次于圣经,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如此众多的卡耐基着作中,谁也难免有一本会落在自己的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因此,卡耐基的学生无以计数,从中获得收益而走向成功的人也是很多的,这些人的成功本身无疑能说明卡耐基的成功。但他的成功还不止于此,他比我们心里所固有的成功模式还要成功得多,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少有的善于通过帮助别人成功的企业家,因为卡耐基始终坚信:“帮助别人成功,自己也能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以训练员工而论,恐怕无人能胜过卡耐基了。他先后重用了43个青年,他们原来的家境都很贫寒,但后来都成了百万富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卡耐基让别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他自己是否受到了损失呢?没有。相反,他因此而缔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组织,比以往的任何组织都要强大得多,这可以说是他事业的里程碑。他的成功最准确地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帮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卡耐基的生命中,友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朋友忠诚如一,对友谊极为尊重,因此,他也同样赢得了朋友们的尊重和支持。他帮助了别人成功,反过来,别人使他获得了更大的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二】清议和大臣辩难列强公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政府利用战争获胜的有利地位,向清政府提出了许多极端苛刻无理的要求。例如列强公使曾提出:他们的公使若向清帝呈送国书或国家元首的亲笔信,清廷必须派人用黄色轿迎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廷认为,列强的这一外交礼仪要求实在难以接受,因为按中国的传统体制,只有至尊无上的清朝皇帝才可以乘坐黄色轿,而且如若各国公使同时向清帝呈送国书,哪里去找这么多的黄色轿呢?清政府议和大臣向列强公使说明碍难允准的理由,要求他们改乘中国王公大臣乘坐的绿呢大轿。但各国公使态度极为蛮横强硬,声称所有礼节必须由各列强商定后,“中国照允施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清政府早被列强打得惊恐万状,对他们所提出的许多苛刻条件皆已答应,但列强公使要乘坐黄色轿子的要求实在太过苛刻,议和大臣们向列强公使再次剖辩说:“中国对外国公使当然可以作为远方客人而给予礼遇的优待,但列国公使毕竟不是各国的元首,如果公使可以随意乘坐中国最高级别的黄色轿子,那么一旦该国的国家元首来华游历访问,又将乘坐什么颜色的轿子呢?而且,各国公使所享受的外交礼遇同本国亲王、王子等也应有所差别,以示高下尊卑。你们可以不顾中国的礼仪规制,强令中国接受,难道各位也不为本国的体制尊严留有余地,以致各国元首来华时在礼遇上等同于公使而受辱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议和大臣的这些辩难,正好点到了列强的要害和谬误,终于迫使他们在礼仪问题上作了某些让步,同意只乘坐高于王公大臣的绿呢轿而低于皇帝御舆黄色轿的加有黄色丝襻的绿色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同列强是没有对等谈判地位的,但清议和大臣在同列强公使的礼仪问题谈判中,却准确地抓住了列强公使的荒谬之处,采取“攻谬法”,使其在肆意破坏中国礼仪与维护本国体制尊严中不能两全而被迫作出某些让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