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在杞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195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塔高21米,青砖迭砌,仿木结构,七级八角形,逐层内收,层层出檐。其后塔刹及第七层损毁,现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宽1.9米 ,周长15.2米 。<div><br></div><div> 关于它的来由,笔者近读唐史,大致了解如下,若有缪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div><div><br></div><div> 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驾崩后仅仨月,武则天就将太子李显从帝位上赶下台,独揽朝政大权。武则天在对朝廷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登上帝王后的武周时代需要一种舆论导向支撑,在那个宣传媒体十分单一的封建时代,她想到借助儒释道助她一臂之力,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思想中,武登上帝位明显不符儒术。她又寄希望于道教,可道教鼻祖李耳是姓李的,取代李唐王朝再立武周天下也说不过去。她就寄希望于佛教,并给一些著名僧人很高的礼遇。武不遗余力的支持佛教,而佛教也知恩图报为其出计献策。其中不乏有其老相好东魏国寺主持薛怀义(冯小宝)。</div><div><br></div><div> 永昌六年(689),一批僧人伪撰《大云经》上书朝迋,其经文说,武后要以"女身”做威服天下的帝王。可《大云经》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苦于众生没有文化,不好懂呀。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等就利用这个故事,编撰一部四卷《大云寺疏》,也就是《大云经》的普及版,献给武后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鸿提主",武后随及"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修建大云寺,招募僧人开讲《大云经疏》,并广藏《大云经》。为改李唐王朝为武周天下登上帝位奠定理论基础。当然,杞县大云寺也在其中。</div></div> <div><div> 可惜的是,武则天走下神坛后,其子称帝,就让两京诸州各地拆除了大云寺,而杞县大云寺塔作为全国极少数存了下来,后增修后遗留至今。当然,今天的大云寺无住持僧人,仅留一座塔身。</div><div><br></div><div> 雍丘苍苍,杞史绵长。今每每触及此塔无论图照或偶见实物,我都联想:大云寺建于杞南边陲,足见当地当时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此塔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足见其弥足珍贵。此塔比誉称"天下第一塔"的开封铁塔年长459岁,足见杞地历史文化之厚重。此塔矗立千余年而不倾,足见古人匠心独运之建筑艺术的永恒。当然,最令我思绪万千的还是武周皇帝的文韬武略,正如伟人毛泽东盛赞武则天说的:“你觉的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上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左红卫)</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