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志超老师接手了一个没有人愿意担任班主任的“放牛班”——半数学生学习不及格;课堂纪律无从谈起;有孩子离群孤僻;有孩子冲动偏激;还有家长告诉他,“我跟孩子妈已经在商量准备生个二胎。”</p><p class="ql-block">但故事的结局是,他带领这个班的孩子们完成了逆袭。</p><p class="ql-block">在自述这段经历时,他提到了4个关键事件,我们将从中清晰看到,他抓住了校园日常生活中怎样的契机与孩子们交心,又是如何逐步唤醒、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人相信并努力实践一个道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自己的生长规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放牛班”的逆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目标导向的集体引领</b></p><p class="ql-block">我曾接任过一个没有老师愿意接手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前一学期班上的班长和班干部都转学了,班里只剩下26个孩子。</p><p class="ql-block">接到这个班的时候我被吓了一跳,有10多个学习成绩都不及格。学生上课就像逛庙会一样,讲话声此起彼伏。课间更不得了,这边吵完那边打。</p><p class="ql-block">班级情况这个样子,我也很无奈,可我能找谁呢,大多数家长见到我扭头就走,根本没有沟通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有一天,终于让我“逮住”了一位家长。我告诉他回家去应该如何跟进孩子学习,怎么辅导孩子作业……</p><p class="ql-block">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这位学生家长是这么回应我的:“林老师你不要找我了,我知道自家孩子的情况。我们已经把孩子生坏了,我跟孩子妈已经在商量准备生个二胎。”看来,指望家长是真的没戏了。</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有一个契机,我终于等到了。</p><p class="ql-block">一次,这帮孩子去上音乐课,听说音乐老师骂他们是“烂班”,一群人便把音乐老师围在中间,一定要让她说清楚。年轻的音乐老师哪里见到过这样的阵势,一下子就被弄哭了。</p><p class="ql-block">学生把我找过去,我安抚好音乐老师后回到教室,同学们还在义愤填膺地说,“林老师,是音乐老师先不对,他骂我们是‘烂班’”。注意,学生用的是“我们”,他们把我也拉进去了。</p><p class="ql-block">我问大家我们是“烂班”吗?学生说不是。大家一致认为是音乐老师对我们班有偏见,说其他班也没比我们好多少。</p><p class="ql-block">从学生的视角看,这句话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他班上课的状态,看到的都是下课后其他班的同学也和我们班同学一样,在抢篮球、聊八卦、光速飞奔去食堂……</p><p class="ql-block">如何让学生看到与其他班的差距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看看其他班的日常表现。</p><p class="ql-block">旋即,我组织学生排成两列队伍,一起去看看其他班是怎么上课的。我对同学们提了两点要求:一、队伍要整齐;二、整个过程一定要始终保持安静。</p><p class="ql-block">我很有自信我们走过的每一个班肯定都会做得非常好,因为被参观的同学们肯定也不想丢了颜面,有人来参观,还在位置上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不太合适吧,大家一定会把自己最佳状态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一个班一个班地看下去,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班做得不如自己班的。</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室,我问大家,怎么办呢?于是全班同学一起,商量出三大进步目标:活动上做到“凡赛比争”、纪律上做到让“老师喜欢”、学习上做到“力争前三”。</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设定了这三个目标,说起来也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首先,这个班的班级凝聚力很弱。以往,每次学校组织的活动或者比赛,大家都相互推诿,不愿意参加。</p><p class="ql-block">更糟糕的是,还会有同学说这样的话:如果你想去报名,最好确保能拿第一,否则还是不要去的好。但当去参加的同学真的取得比较好的名次时,这些同学又会说,这些人的水平都太菜了,如果是我去,会做得比你更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商定了第一条进步规则。</p><p class="ql-block">纪律是班级的老大难问题,想让学生一下发生大的转变,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出这个折中的方案——纪律做到让上课的老师喜欢。</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每次下课纪律委员都会去问上完课的老师,这节课我们班表现得怎么样?老师对这个班的纪律已经有了储备了解,与之前相比,老师会觉得有所改观,大多数时候会给他们一个“挺好的”反馈。于是,同学们就在“挺好中”度过。</p><p class="ql-block">第三点目标是我提出来的。大家一起商量的时候,我问大家“那学习呢?”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前三呗”,于是我们就把它写了上去。</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按照目前的班级表现,前三是根本没有指望的。定下目标之后,我会带着同学们时常重温我们的约定,把目标揉到日常化的教育之中。</p><p class="ql-block">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同学们,这次我们考得很不错,离前三还差8名。”,下次班级又有进步时告诉大家“同学们,这次很不错哦,离前三只差7名了”……</p><p class="ql-block">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到后来,这个班的成绩不是仅停留在学校的阶段前三,而在整个区域排到了前十。正是因为带着这个班做了很多改变,我才把自己评上特级教师的。</p><p class="ql-block">带班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目标导向的集体引领。因为集体引领需要以集体目标的巨大导向力来引领个体,从而推动每一个融入集体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向上,重塑、迎接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糊涂也会发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才施能的责任担当</b></p><p class="ql-block">在带这个班的时候,我的带班理念归纳起来就是人尽其用、因材施能,注重扬长教育。</p><p class="ql-block">学生有特点,我们就去挖掘、成全,帮助他绽放自己。遇到没有特长的孩子怎么办呢?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正向培育。</p><p class="ql-block">在我的班,有作业潦草的孩子,我就请他来担任“美丽作业发现员”,去找一找谁的作业写得最好,学一学人家是怎么做的。</p><p class="ql-block">爱发脾气的孩子,我们就推荐他担任“班级友好事件播报员”,让他在播报温暖瞬间的过程中,去发现人与人交往的秘诀。</p><p class="ql-block">我们班有个孩子,名字叫胡来坤。应了这个名字的景,据同学们反馈,这个孩子做什么事都喜欢“胡来”,浇花花死了,养鱼鱼死了,什么事都没做好。</p><p class="ql-block">所以在班级任务分配认领时,胡来坤就说:“老师我不行,你不要叫我做。”同学们也佐证了他之前的确把事情都搞砸了。我说:“老师不相信你都干不好,你把之前干过的工作重新再干一遍好不好?”</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就开始浇花了。每个课间,他都会打一壶水浇到花盆里,很快,花就被他浇死了。他哭丧着脸来办公室找我,说“老师,花又被我浇死了。”我说“没事,那你去养鱼吧。”</p><p class="ql-block">当他开始养鱼的时候,他的兜里就放了一大包鱼食。一下课,就抓一把投进鱼缸里,同学怎么劝也没用,他的理由是鱼儿们已经把食物都吃光了。果然,很快,鱼就被养死了。</p><p class="ql-block">之后他开始去做班级图书管理员。每次同学向他借书,他都会爽快地回答一句话:“好,你拿去吧。”但并不及时记录。最终这本书到底被谁借走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p><p class="ql-block">张同学借走的书他记在李同学名下,到了图书归还的日期,他去找到李同学,李同学抱怨说你怎么又乱记。于是,他就不好意思再问了。最后,书就丢光了。</p><p class="ql-block">轮岗到做清洁管理员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扫成这样,去去去,让我来!”最后全班的清洁都归到他一个人那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十分有限,于是我们班的清洁就总被扣分。</p><p class="ql-block">一次,我在隔壁班帮着老师磨课,他们的黑板檫坏了,我去班里想把我们班的先借过来用。到教室后一看,这小子竟然把黑板檫给洗了,湿漉漉的。我对他说,“你抓紧时间去领用室拿一块新的黑板檫来,老师有用。”</p><p class="ql-block">他跑到庶务室,对值班的老师说:“老师,我要领有用的东西。”老师问他:“你要领什么东西呢?”他想了想,把我交待给他要领回什么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就记得最后几个字,便回答说:“是有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庶务室老师说我这些东西好像都有用的,他又说了一句话强调“是我林老师有用的。”庶务室老师说你的林老师也没有专用的东西呀,最终,他领回来一个簸箕给我,简直让我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孩子,我能给他安排什么班级职务呢?思来想去,我还真发现一个适合他的岗位——安全管理员。</p><p class="ql-block">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班级的开门、锁门、开窗、关灯等事务。在新的岗位上,这个孩子把事情做到了“极致”。经常听到他在班里说:“走了走了,关灯锁门了。”甚至去上体育课,他也会把门锁起来。</p><p class="ql-block">由他保管的班级钥匙从来不会给别人,别人也休想把它拿走。自从他当上安全管理员,我们班再也没有因为安全问题被扣分。</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的返校日,他没有按时回到学校,他的爸爸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感冒了,有点发烧,会晚一点到校。当天晚上,这位爸爸再次给我打来电话,说孩子的烧没退下去,第二天一早会带他去医院。</p><p class="ql-block">我一想班里的钥匙同学们中只有他一个人有,第二天我得早点去开门。</p><p class="ql-block">当天早上,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来坤已经到了。我问他“你不是要去医院吗,怎么在这里。”他回答说:“老师,我想了想,还是先来开门再去医院。”</p><p class="ql-block">我把这件事告诉班里孩子,孩子们也大受感动,把他推选为班的感动人物。因为获评上感动人物的关系,所以在分组的时候,他所在的组一共6个人,其他5位同学都是他的学科导师。后来,这位“坤”同学还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p><p class="ql-block">有句话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寻找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并给与他们个性化的引导、辅助。</p><p class="ql-block">因才施能地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成长因子,以扬长的教育激励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收获成功,在成功中收获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夏的春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唤醒内驱的个性引导</b></p><p class="ql-block">我曾教过一个名叫小夏的孩子。这个孩子不怎么懂得控制自己,每节课都在自得其乐中过度过,一张小纸条也能玩一上午,从来不会抬起头来看老师。</p><p class="ql-block">每次当我走到小夏身边,他总是立马用一只手护住头部。因为之前的老师走到他身边,都会用书本在他头上砸一下,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我从没听过他一句话,面对我的批评、表扬、激励他也无动于衷。我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次,我抓住一个机会。</p><p class="ql-block">那天本来是同学们的微机课,微机老师生病请假了,教务处派我去带课。大家知道,这种事情学生通常是有情绪的。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大家看到来的是我,都不说话。只有小夏蹦出一句:“又是这个老头来上课。”</p><p class="ql-block">我看了他一眼,他和我对视一下,脸拉得老长。我再看他一眼,他便不敢再看我了。我想,这或许是我跟他沟通的一次契机。</p><p class="ql-block">我故意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微机老师电脑用多了扛不住,生病请假回家了。教务处看我这个老头身体还算硬朗,就派我来了。同学们看到没,电脑用多了有害身体健康,以后少用电脑。”</p><p class="ql-block">大家噗呲一声笑了,小夏也笑了。下课之后,我特意看了一眼小夏,发现他竟然冲我笑了,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冲我笑,于是我赶紧冲他笑了一下。这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微笑交流。</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同学们把小夏的日记本抢来,不可思议地说:“林老师,小夏怎么写这样的日记!”翻开小夏的日记本,我发现他的日记果然“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总共十多页的日记本上是这样写的:星期一,林老师好,其他老师不好,其他同学不好;星期二,林老师不好,其他老师不好,其他同学不好;星期三,林老师好,其他老师不好,其他同学不好……</p><p class="ql-block">十多页都是如此,我惊呆了。学生一直在身旁跳着表达不满,“林老师,小夏怎么说我们不好,我们哪里不好了?”</p><p class="ql-block">我沉默了一会儿说:“小夏这种是心情日记。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一下小夏同学,这么多页,林老师只有两次不好,你对老师的评价很高呀。不过老师很期待,如果你说老师好、同学不好,能不能详细一点写出来好和不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如果有更多细节,这将是一篇非常棒的心情日记。同时,老师也期待你尽量去发现同学们好的点,然后把它记下来,这样好不好?”</p><p class="ql-block">当我把日记本还给他的时候,小夏整个人都放松了。下课后冲我我大大地笑了一次。</p><p class="ql-block">这之后的有一回,我在课上布置了课堂作业,转了一圈,发现看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唯独这个小夏,只动笔写了一点点,就开始玩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我真的很想批评他,但是我知道,这次批评会让我们前两次的微笑积累化为乌有。于是,我强压住怒火,快速思索着我该怎么应对小夏的这种表现。</p><p class="ql-block">随即,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大家表现得很不错,写得很快,小夏也很不错。”还没等我说完,小夏的同桌赶紧补充:“林老师,小夏才写一笔,怎么叫写很不错呢?”</p><p class="ql-block">我说“对呀,小夏也不错。但是这次表扬是老师是先借给他用的,等一下他肯定能把它写完,小夏对吗?”我看向小夏,他狠命地点头。</p><p class="ql-block">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不久后小夏来了,带来了课堂作业。我把小夏领进办公室,开始真正和他的第一次交流。</p><p class="ql-block">那次作业小夏对了40%,我对他说:“小夏,你也想把它做完对吧?”他抬眼看我一下,我知道那一眼表示“对”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我紧接着又说:“但你控制不了自己,对吗?”他又看我一眼。我告诉他有个方法能够不但能他控制住自己,还能帮助他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问他想不想知道,他再次看了我一下。</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建议他上课的时候我讲什么他就跟着我念,比如我说“我说我是中国人”,他就在口里默默地念“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我问他能做到吗?他说应该可以。我们俩试着做了一次,他做得很好,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赞。并告诉他,往后上课时要看我的手势,如果我冲你伸出大拇指,就表示你做得很好。</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开始了“点赞”交流。第一节课他做到了5分钟,眼睛看着我,我很欣慰,开始和他一起5分钟、6分钟、7分钟的慢慢进步。</p><p class="ql-block">从那时开始,伸出大拇指点赞也成了我的课堂习惯,以至于小夏的位置换到教室的另外一边,我还是冲着原来的方位点赞。而我的大拇指一伸出来,那个方位的同学全体都会振作起来,算是以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小夏很孤单,总是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课堂上从不影响别人,别人也影响不了他。这之后,我开始给他设计“走入人群三部曲”。</p><p class="ql-block">第一部曲,学会和同学打招呼。为了能让同学们和他互动,我想跟大家做个约定。我问同学们“如果小夏跟你打招呼,你会有什么反应?”同学们不以为然地说“切,小夏才不会跟我们打招呼。如果他打招呼了,那我们也和他打招呼。”</p><p class="ql-block">渐渐的,小夏开始冲着同学们点头、微笑,同学们用使劲点头、夸张微笑来回应他。</p><p class="ql-block">第二部曲,加入同学们,和大家在一起。主动多说话,感受同学们的热情。</p><p class="ql-block">第三部曲,主动组织同学们一起玩耍。主动些,融入集体,你会收获更大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后来,小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上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这里很温暖。尤其这个校园的春天,百花齐放,我特别喜欢。看到他的分享,我心里也由衷地升起一股暖意。</p><p class="ql-block">老师们,内驱力的唤醒是个性服务最重要的一点。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寻找最贴切的教育方式,为孩子量身定制并施以个性化的辅助引导,陪伴学生走向生命的美好。</p><p class="ql-block">要知道,信任是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基础,亦是彼此交往的保障。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善意是持续的过程,但挖掘只在一瞬间。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判断你是否有善意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Y的“摩斯密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洞悉因果的自我约束</b></p><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学校有个女孩子,人长得很漂亮,但周围的老师反馈说她有暴力倾向。有一次,在学校组织的语文素养大赛上,她就疯狂大喊“把他的手剁了!把他的手剁了!不公平!不公平!”</p><p class="ql-block">她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赶紧去。</p><p class="ql-block">我过去的时候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女孩的班主任老师拉着女孩的一只手,女孩的另外一只手被旁边的体育老师拉着。女孩嘶声力竭地冲班主任大喊“我要杀了你!让我去死,我要跳楼。”她的班主任泪流满面,旁边的体育老师非常着急,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我让两位老师先离开,把孩子交给我。在这种情况之下,首先要做的就是隔开刺激物(人)。</p><p class="ql-block">我问孩子为什么要跳楼?她不说话。我把她领到会场后排,找到中间的位置,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把里面的位置留给她。看她一直在哭泣,我就陪她安静的坐着。</p><p class="ql-block">我用短信和体育老师做了交流,了解到今天事情发生的原委。</p><p class="ql-block">大概五六分钟后,因为我们坐的地方是会场,很多学生进来排练,室内开始变得嘈杂,我提议换一个地方,小Y同意了。之后,她和我一前一后走到我的办公室。之所以要让她走在前面,这也是一种安全陪伴。</p><p class="ql-block">来到办公室,我让她坐在沙发上,自己去倒了一杯凉水给她。待她慢慢喝下一口水,我也在她身旁坐下。</p><p class="ql-block">我问她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你能不能跟老师说说?女孩不说话。我又问“那你为什么要喊把他的手剁了。”提到这件事她仍难掩激动,说“我就是要把他的手剁了。”我感觉自己的血液一下子冲到了脑门,但我必须得控制自己。</p><p class="ql-block">我也为自己接了一杯凉水,灌下肚去。又坐回她身旁,开始尝试与她对话。</p><p class="ql-block">过程中我了解到她是冲着其他班的同学喊“把他的手剁了”,原因是语文素养大赛设置的都是抢答题,学生没有抢答器,只能用举手的方式来抢答,但自己班的同学始终没有举手抢答,她看得着急。</p><p class="ql-block">而她之所以大喊不公平,是因为觉得学校在参赛人员搭配上不合理。仔细听她讲完,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开始帮着她分析。</p><p class="ql-block">首先,我请她和老师角色互换,她自己也承认如果碰到有学生在会场发出类似的喊叫,会把这样的学生拉出会场。如果想要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在会场可以用“加油”来表达。</p><p class="ql-block">其次,虽然比赛的设计环节有瑕疵,但获胜的同学已站上领奖台了,仅凭她在下面大声嚷嚷“不公平”,获奖的同学并不会因此把奖杯退回。如果想要改变,更好的解决办法是会后再跟组委会反映,优化比赛规则设置。</p><p class="ql-block">这之后,我和她开始切入最敏感的话题。我问她为什么会说要杀掉班主任这样的话,她回答说因为班主任说她今天表现很不好,要在她评语本上写上差评,让她上不了**外国语学校。</p><p class="ql-block">**外国语学校是她最想上的学校,听到班主任这样说,她一下子就着急了,杀人的话也脱口而出。而之所以嚷着要去跳楼自杀,目的就是想让老师被曝光。</p><p class="ql-block">听她说完,我把她领到窗边,告诉她我们现在在三楼,如果从这里跳下去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她自己没了,当然,老师会因此而被曝光。但这件事最终谁会承担最大的痛苦呢?她想了想告诉我,应该是她的父母。</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情况是跳下去之后命保住了,但有一部分肢体或者器官缺失了。如果是这样,老师同样会被曝光,但最痛苦的人变成了她自己。</p><p class="ql-block">分析完利弊我问她,现在你还想跳楼吗?她回答我说,还想。我的天呐,怎么会有这么执拗的小孩。</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又坐回到沙发上。我问她对老师有很大的意见吗?她回答说是的,老师对她也有很大的意见。但是就这次发生的事情而言,道理显然没站在她这边。既然是这样,那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呢?</p><p class="ql-block">最终,她松口说可以去给老师道歉。可问题是,道歉的话她又说不出口。于是我们商量用写的方式来呈现,我承诺她会让所有收到信的老师也给她写一封回信,把问题说清楚。</p><p class="ql-block">聊天过程中,我得知小Y同学其实是个很文明的学生。当聊到她的同学时,她说大家通常都挺好的,只是有的同学喜欢说脏话,我问她大家都说什么呢,她说自己说不出口。我请她写下来,她觉得这些话甚至没办法写,于是就把脏话的首字母写了下来,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串字母。</p> <p class="ql-block">聊天结束前,我告诉小Y同学,她是个心地善良且很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但她的语言体系不足。“你看,让你说一句脏话你都不舍得说,为什么要讲这些如此过激恐怖的话呢?你跟我做个约定好吗,以后不要再说类似容易激起人家愤慨的话了。”她爽快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最后我问她,你现在还想跳楼吗?她肯定地回复说不想了。</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在辅导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这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第一,缓慢处理。不要着急,事情发生之后,师生都需要时间缓一缓,让孩子先冷静下来,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全程安全陪伴。</p><p class="ql-block">第二,充分表达。任何困难都有解决的一天,事情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创设足够的机会,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p><p class="ql-block">第三,预见未来。在引领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预见未来,唤醒学生的深刻反思,并与之协议往后该如何避免。</p><p class="ql-block">第四,持续跟进。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找到小Y的父母和班主任,希望和他们一起持续跟进孩子的成长。因为我知道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在陪伴孩子成长上,老师需要寻求多方跟进的综合教育契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护航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洞悉因果,从而让学生产生自我约束。有句话说得很好,无知才会无畏。洞悉因果的充分沟通,我们是在引导孩子“看见”自己,预见未来。孩子的感悟越深刻,产生的自我约束力才会越强。</p><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是人类已经征服了地球的外层空间,但却好像遗忘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呢?</p><p class="ql-block">我想,我们不能只想着征服学生的外显行为,一定要记得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见”孩子,为他们的个性化成长提供辅助,润泽他们的生命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