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贤均先生的知青岁月(2013年)

詹米

<p class="ql-block">高贤均摄于1976年四川青神。</p> <p class="ql-block">高贤均先生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高贤均这个名字对我们年青的学子来说也许太陌生了。但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大家不会陌生吧?要知道,这两部彪炳中国当代文学史册的名著就是高贤均先生发现并力荐出版发行的。高贤均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编辑、党委委员,《华人世界》杂志编辑、《当代》杂志、《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海内外文学》负责人、综合一编室副主任、当代文学一编室主任及《中华文学选刊》副主编、主编、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编审。2002年8月18日9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55岁。我为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良师益友而深感悲痛,经常回想起与他相处的那个“蹉跎岁月”。</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首批成都知青来到青神县插队落户。我是本地知青,也上山下乡了。我下乡的观金公社与高贤均下乡的桂花公社毗邻,不久,我们就认识了。高贤均是川师附中高66级的学生,要不是文化大革命,差不多快大学毕业了。他的几个同学和他经常到县城赶场,也就经常到我家来坐坐。在我的印象中,这几个知青都是见多识广、颇有学识的,而他们都称高贤均为“高贤”,我从此也就称他高贤。高贤均读过许多中外名著,手头还有好几本从成都带来的旧书,记得其中有一本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大家争先恐后地传抄。高贤均知识广博,音乐、美术、哲学、宗教、甚至气功,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外语。那年头,汉语都没有人学,谁在学外语呀?高贤均学外语的劲头说来都无人相信,他有一本郑易里主编的《袖珍英汉词典》,他要把3万单词都背下来,于是就一页一页地背,煮饭时蹲在灶门前背,挑粪稍息时坐在扁担上背,背一页,撕掉一页,最后居然把这本辞典撕光了。为训练听力,他每天听收音机。那时收听美国之音和BBC叫做“收听敌台”,一旦有人举报就要被抓起来。幸好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没有哪个农民兄弟去干这种缺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高贤均的诗词写得好,我常常向他请教创作的问题,还把自己写的打油诗请他点评。下面是我们到佛教名胜中岩寺途经虎渡溪时高贤均的即兴之作——《减字木兰花》:</p><p class="ql-block">轻烟红雾,指点汉阳云外树,路转花迷,误入断桥惊睡鸡。隐隐笑语,揭柳穿花寻问取,浪靠白沙,船满村姑尽插花。</p><p class="ql-block">下面一首《七绝》也是高贤均当时写的:</p><p class="ql-block">魂飘天昊任东西,却认归途又转迷,忽觉梦廻天欲晓,桃林深处一声鸡。</p><p class="ql-block"> 在写诗歌的同时,高贤均开始创作小说。在考上北京大学的头一年,他在《四川文艺》1977年第三期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铜墙铁壁》,紧接着在《四川文艺》1977年第七期又发表了第二篇短篇小说《郝老科长》。这两本杂志他都签名盖章送了我。他的反映知青生活的中篇小说《思濛河》也是在这段时间构思的。</p><p class="ql-block"> 1977年,因十年浩劫停滞了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了。全国的知青都兴奋不已,然而高贤均没有去报考。这时他已办理了回城手续,他不相信我们这样的老家伙还能上大学。事情出乎人们的预料,半年以后,他也终于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结果是,我们几个知青都被大学录取了,只不过是我进了川师中文系,高贤均进了北大中文系。</p><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始了书面通信。1980年8月19日他在来信中说:“至于学习方法,我自己也是瞎搞,也不是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 我立志搞创作,所以读书、听课都围着这个转,与你们不一样。不敢乱说,否则误人不浅。学习范围,我建议不必拘束在学校所开课程之内,功课对付个四分就行了,多用时间扩大阅读范围,文学、哲学、美学、伦理学、美术史、音乐史、生物、建筑都可以了解一些,可能的话,越广越好。历代著名学者都是博学之士,知识广博,有比较联想的基础,比较联想才能发现问题。历史上有些知识狭隘的专门家,一辈子刻苦用功,只能搞点繁琐的考证工作,因为眼见狭小,几十年不能有所发现。而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之类广学之士,随便转向什么学科,两三年就有发现。马上成为该学科的权威。天才如此,常人亦然,成绩大小而已。”高贤均的见解鞭辟入里,给予我终生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我在北京见到了阔别10年的高贤均,这时候他已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海内外文学”的主编。我在他家里住了三天,畅谈那个“蹉跎岁月”的酸甜苦辣。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p><p class="ql-block">《乐山师院报》2013年4月15日第3期(总第220期)第四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与高贤均合影。后排右为高贤均,前排左为笔者。1976年四川青神。</p> <p class="ql-block">与高贤均合影。右一为高贤均,左二为笔者。1976年四川青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