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粤黔两地教育协作交流,提高我市科技骨干教师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2021年珠海市对口遵义市协作资金项目计划”遵义市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于12月15日在珠海拉开帷幕,来自遵义市各县区的30名科技骨干教师参与培训。<br><div> 首先特别感谢遵义市教育体育局搭建这个高端平台让我很荣幸有机会被选拔来参加本次学习,本次培训内容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秦曾昌教授带来的专题讲座《面向编程思维学习的教育》、广东马涛老师《手机移动应用开发与课程实践》、珠海区教育局严立超老师《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课堂》、《图像处理基础及示范教学》、珠海市教育局信装科何斌老师带来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彭俊教授《混合式教学之有效策略与设计》和珠海市七中吴泽铭老师带来的《机器人创新比赛开展及学科融合教学》。本次培训的内容整理成了下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培训内容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记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编程猫合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大疆教育合照</h3> <p class="ql-block"> 参观商汤科技合影</p> 培训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马涛老师,马老师的培训很接地气,从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谈到核心素养再到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并亲自教大家动手实践一个项目,个人非常膜拜他,教龄16年却那么优秀,并且在他身上看不到岁月的沧桑,依旧年轻帅气。<br> 其次是何斌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享了雨课堂、VR技术、AR技术、物联网、可穿戴技术、青鹿平台教学环境宣传等,立刻又让我想起一直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我本科的专业是教育技术学,为何技术改变了超市,改变了医疗,改变了手机,改变了交通,几乎技术对手机对交通的影响是颠覆的,但唯独改变教育却很少,尽管人工智能在近几年很火,又掀起一股浪潮,尤其是就在当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也公布,并在12月30日开始试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人工智能环境怎么构建?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思考。<br> 第三是吴泽铭老师分享的有关机器人竞赛辅导和学科融合的培训,从选、收、定、练、赛五个方面来介绍,干货满满,收益匪浅。最让我震撼的是吴老师亲自设计执教的三堂跨学科融合案例,分别和化学、英语学科进行融合,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双师上课,双标进行评价,原来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可以这么来做,一下子豁然开朗,真的是思路决定出路,未来需要继续思考。同时,也让我膜拜吴泽铭老师的专业成长,2018年开始接触机器人,到今天已经准备出版相关教材,2019年作为学员参与京师励耕耘组织的学习,2021年12月就化身为京师励耕耘聘请的专家培训学员。<br> 反观自己,接触科创也有几年,在科创路上走走停停,有时候迷失了自我,原本打算继续混下去,通过这次培训,无意间不小心被唤醒了,突然意识到原来信息技术老师也可以教得很高大上,过得这么有地位。因此在这里再一次感谢市教育体育局搭建的平台,感谢素质教育中心的戚加老师和郭培老师搭建的科创圈,让我有机会认识很多的大咖,向遵义的科创教育工作者致敬,为大家的教育情怀点赞。<br> 的确,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而言,从学会加减乘除、背唐诗宋词到能解圆锥曲线方程、会计算脱离地球引力需要的速度,这个过程需要学习12年,假设他能活60岁,那他几乎花了人生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都在全职进行学习。而这些,搜索引擎可以在几毫秒之内就找到答案。这就意味着一个人花了十几年的黄金时间去掌握计算机几秒钟就可以搞定的事。这样看来根本不用去担心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威胁人类,因为已经在威胁了。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我们被重新定义的未来世界,被社会裹挟着前行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思考“我究竟要去哪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都需要“未雨绸缪”。因为我们的学生将要生活在那个不可知的未来,他们所要面对的“明天的明天”绝非我们所能想象。<br> “未来呼啸而来,别做一个装睡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的教育,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我该怎么做?<br> <b>1.再一次重新认识教育</b><br>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br> 任教8年,每天重复上课,上了一节又一节,过了一天又一天。人,很容易在这样平凡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就像故事中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久了,慢慢的就不知道水是什么。教育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师到底教什么?<br> 在天下名师皆我师的今天,凡是可以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多项研究表明,未来十年中,人类现有工作中有 50%-75% 都将消失,将由机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今天我们所教的学生,有 65% 的学生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当教育遇上科技,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而真正的问题在于,谁来改变人工智能?<br> 我到底为何而教?教的是什么?最简单的问题,唯有铭记,方知师者初心。<br><b> 2.努力塑造好课堂</b><br> 教育的细胞就是课堂,关注教育就是关注课堂。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亦是教师的舞台,一个教师最光辉、最璀璨的时刻就是绽放在课堂上的。学武术的人都知道,基本功是修炼之本。犹如基石,打得越扎实越好。因此,当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改掉自身缺点,千方百计塑造好课堂,这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br> 好课堂就是要有效,学有所获;好课堂就是要有用,学以致用;好课堂就是要有乐,学有所乐。好课堂属于学生,好课堂属于时代,好课堂属于教育,教师必须聚焦课堂,抓住课堂,才能抓住学生成长、成才的命脉。<br><b> 3.努力成为研究型的好教师</b><br> 如果一个拳手已经掌握了本门武术套路,就应该主动亮招,时常与同行切磋,不断向高手请教,逐渐提高武艺。教师的成长亦是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只停留在上课的层面上的话,那么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都只能算作是30次重复工作。教师务必明白,只教不研则必浅,只研不教也必空。因此,要以吴泽铭老师为榜样,要善于从经验中反思,坚持写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教研活动的得与失。接下来全力完善关于STEM与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研究的市级重点课题,争取在明年一定结题。<br> 书为心灵添羽翼,勤敲键盘写人生。要在研究中前行,在实践反思中成长,让自己更智慧地教,学生更聪明地学。要把懂教研、会研究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想办法把自己变成“研究型好教师”。<br><b> 4.终身学习,跨学科整合</b><br>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只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源源不断”。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学习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边界,课堂的边界也正在逐渐被模糊,当教师不能只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东西,更应该学习其它学科甚至学习其他行业。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知识,形成学习合力。要以吴泽铭老师为榜样,多思考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的问题。<br> 未来的教育必定是跨学科、主题式的,教学形式不仅限于教师、学生,还有家长、社区、社会机构都要共同来参与。教学的开展,将不能只依靠单个教师,不可避免地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br><b> 5.团队协作,做大做强四中科创</b><br> 很感谢市教育体育局多年来对四中的厚爱,将遵义市人工智能中心建设在我校,接下来四中信息技术组科创全体老师一定全力支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继续在各个科创领域奋斗前行,争取建成学校品牌,继续打造遵义教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名片。<br> 不管如何,当老师,过去我未曾迟疑,未来更不会离开,因为这份执着和信念已经根深蒂固。我是一位人民教师,教育没有终点,教育的魅力在于未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愿意全力以赴,为未来而教,风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