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墓的幕后故事

浪迹天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用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1906年12月,中国同盟会推动和领导了规模巨大的萍浏醴起义。1907至1908年,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发动了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河口等六次武装起义。光复会也在1908年11月,发动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这些起义都因准备不足,依靠会党,单纯冒险,结果都归于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失败面前,革命党人不气馁,不灰心,对革命成功充满了信心,决心在广州再发动一次更大规模的起义,以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商量武装起义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大家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500名革命党人(后增至800)组成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会师南京,举行北伐,最后直捣北京,推翻清朝政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党人吸取了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之前进行了更加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责成专人负责。1911年1月,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具体领导起义,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革命党人决心从广州打开缺口,力争起义一举成功。这是一次倾全党之力准备的起义,动员人数之多,筹集款项之巨前所未有。大量军火历尽千难万险从各地买来运入城内,同盟会中女会员假办婚礼,将武器藏在嫁妆里,大摇大摆地运到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起义可谓是一波三折,原计划1911年4月13日举行起义,但在4月8日这一天,一个同盟会员脱离组织,单独去刺杀广州将军孚奇,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警觉,实施全城戒严,起义被迫推迟。革命党人起义之前举行了誓师会,许多人写下了绝命书,誓要为革命牺牲一切。最著名的陈觉民《与妻书》,表达出他对家庭,妻儿的爱,对革命的忠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悲壮慷慨的气魄至今读来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黄兴带领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广东督署。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人放火焚烧督署,冲杀出来后,遇到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双方随即进行激烈枪战。黄兴右手中食二指被打断,便以断指继续射击。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举事外,其余三部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未能领到枪械,藏匿不出。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清军不断增援绞杀,敢死队员奋勇杀敌,毙敌甚多。但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黄兴负伤后化妆出逃,更多的敢死队员被捕、牺牲,部分战士被俘后,被残暴地杀死在广州街头,起义最终归于失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下令,街上只要穿洋装、剪短发的人,就立即抓来审讯。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纷纷躲避,连党人家属也不敢出来认尸。危难时刻,一个叫潘达微的乡人走进了历史。他的父亲做过清朝一品武官,解甲归田后在广州是大户人家。通过父亲的关系潘达微周旋于朝廷要员之间,利用自己是《平民日报》记者的身份四处奔走,终于通过当地慈善机构,组织百余乡民,冒死向清政府领回了被处决的革命党人遗体,又逐一收敛了暴毙于街市的烈士遗骨。潘达微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实际牺牲有86人),他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购买了白云山下的一块荒地红花岗,将革命志士合葬在此。潘达微感觉红花太过娇弱,就将墓地改为黄花岗,用黄花象征烈士们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黄花岗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起义一周之后,4月3日总督张鸣歧才同意把遇难者的尸体处理掩埋。实际有人到4月7日才去世,还有的人死在了家里。除七十二烈士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此役。共计八十六人。此后,黄花岗还有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冯如之墓,粤军上将邓铿之墓,"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之墓,"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史坚如之墓等,大多人经孙中山特许埋葬于此。1951年8月,广东省政府又将冒险收葬烈士遗骨的潘达微骸骨移葬在烈士墓北侧,人们誉之为"七十二烈士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陵园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之兄,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修建。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上刻章太炎“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12个篆字。孙中山1921年题写于门楼“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分外耀眼醒目。1920至1921年间,纪功坊上的自由女神像落成。烈士墓上耸立西方的自由女神像,这其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的形象,源自一幅反映法国七月革命的油画。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中,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引领着反抗军去推翻法国的君主政体。这个引导者的形象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中,被废除奴隶制的人们再次使用。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将她雕刻成像,这座雕像就成为反抗君王的一个象征。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这与自由女神像的本质基本契合,与当时革命党人所追求的理想是比较一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胜利之后,1912年5月15日首次举行七十二烈士的祭奠活动,孙中山亲自主持并致祭文。广东都督胡汉民提议重修烈士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随着袁世凯背叛革命,修建烈士墓的计划便逐渐搁浅。1918年,在时任民国参议院院长林森的努力下,墓园的修建得以继续。林森是福建人,民国元老。早年参加兴中会,开展反清活动。1907年,他先后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就读,向往美国的政治制度与自由民主。辛亥革命后他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重修烈士墓园,得到了孙中山的赞同。他们积极筹集社会各界捐款,还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当时林森决定,要在纪功坊上立座自由女神像。因此,黄花岗陵墓的建筑风格,既有中国文化的因素,又吸收了西方的元素,这才有了自由女神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七十二烈士”的墓冢后面,就是由72块连州青石堆成的纪功坊,每块石头价值230美金,都是由海外华侨捐赠而得,他们的名字也被刻在石头上进行表彰。美洲华侨特地雕赠了一尊自由女神像,矗立在叠石牌坊之顶,一手拿着书本,一手拿着锤子,以示敲击自由之钟。女神面对大门,俯瞰陵墓,表达了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1930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重修黄花岗,将它修建的更加宏伟庄严,以教育后人。部分国民党员提出自由女神是西方偶像,不适合纪念我国的革命先烈。当初的自由女神像两米多高,外形比较粗糙,雕工不算精美,身上几绺粗线条的纹饰,简单随意。1936年“西安事变”后,自由女神也成了蒋介石政府的一个“忌讳”,在1946年陵园重新安装墓道铁门时,拆走了自由女神像,改塑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予以替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起义时,国民党还没有成立。1912年8月成立后又被袁世凯解散。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宣布把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军旗。陆皓东1868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翠亨村,与孙中山是同乡。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时,陆皓东制定计划,设计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军旗。他是受到初升朝阳的启发,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白日”四周的十二个长角,如同太阳的辐射,对应十二时辰和十二地支,意味深长。由于情况有变起义宣布取消,孙中山男扮女装在众教友掩护下逃到澳门。而陆皓东在广州双门底教堂被捕,11月被押赴刑场问斩,年仅27岁。孙中山痛失良朋战友,称赞陆皓东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他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后来成为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也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兴不喜欢青天白日旗,1907年初在同盟会干事会上,讨论到中华民国国旗样式时,孙中山主张采用“青天白日”旗,理由是此乃烈士陆皓东设计,不可不留作纪念。与会者有的主张用中国历史上的五色旗,有的主张用井字旗,有的主张用十八星旗,代表全国十八个行省。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的旭日旗相近”,他赞成井字旗。黄兴与孙中山意见相左,怒而退出会场。尽管为了顾全大局作了让步,但黄兴对此旗还是不乐意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起义领导人黄兴,有一股子永不服输的气势,是带领有志之士进行革命的书生。他是湖南人,有人说湖南人个性霸蛮,就是一旦决定了的事情,会拼尽全力去做,不会知难而退,也不会半途而废。评价黄兴上马能杀敌,下马能作文,是褒是贬,各有各的看法。还有人说黄兴是个半吊子军事家,只要是他领导的革命,结果似乎都差强人意,全凭他的个性使然。黄兴出生在一个书香人家,家里人希望他考取功名,但是他讨厌八股文,为了安慰父母也考过秀才,最后还是违背了父亲的期待,成了一名戎马书生。黄兴在湖南成立华兴会,以“复兴中华”为己任,暗中和哥老会沟通联系,策划领导了多次起义。虽然失败的居多,但是却极大地振奋了中国革命党人的斗志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陵墓上的国民党党徽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当年撤下的自由女神像又重新替代,手中的锤子换成了一杆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泛滥,自由女神像也遭了殃,座台上竖起一根两米多高的火炬。后来,火炬不见了,台上空无一物,陵园里一片荒凉。墓碑及其他碑刻的落款题字被凿掉,铁链被砸烂,烈士墓地荒草重生,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之际,政府拨款重修烈士墓,雕塑家林毓豪、罗国强重塑了一个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挟着法律文书的自由女神像。新像比旧像高了一米左右,糅合了中国女性的特点与气质,重新耸立于黄花岗陵墓的纪功坊上。被凿去的名人落款题字,也陆续恢复了原貌。1991年进行了复原修缮,恢复了钟形碑亭上的国民党党徽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埋葬烈士遗骨的墓冢,平面四方形,周边筑低矮的石墙,墙上竖望柱和铁链。墓冢上建一四柱覆钟形的碑碣亭,仿西方风格的柱式,上承三角形山花和钟形亭顶,寓意争取自由的警钟。亭内立方尖式石碑,与古代碑形不完全相像,碑文刻“七十二烈士之墓”,风格和建筑手法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占地十三万平方米,墓地坐西北向东南,入口处一四柱三间牌坊上,嵌着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造型简洁稳重。宽阔的墓道中部,建有莲池拱桥,池中开设喷泉。墓道尽端是宽阔的月台,月台之后依次是墓冢、纪功坊和叠石台及《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刻。建筑比例严谨,排列有序,层次变化,秩序感强。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使纪念性气氛逐步得到加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陵园经过不断修缮已颇具规模,现在被辟为黄花岗公园,“黄花皓月”被誉为“羊城八景”之一。陵园有林森等名人种过的树木,孙中山当年手植的四棵马尾松都已枯萎,最晚的一棵2012年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树干。新种植的绿树四周围绕,使烈士陵园显得倍加沧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黄花岗烈士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