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 —— 《未来学校 新生体验》观后感

*莲安*

<p class="ql-block">从陈校长推送在校群里的短视频,我关注了“言观”公众号,浏览完《未来教育 新生体验》预告片,我花了49元购买了这部教育实录。</p> <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和学生打交道30多年的我来说,看这样的电影,很容易被带入。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电影里的孩子和我遇到的孩子去链接,当然也把自己和影片中的老师去做比较。在链接和比较当中,原来普天下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他们有喜怒哀乐,有自己表达自己的方式,只是我们无法看到。我想到《小王子》里面的一句台词:<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span>。看不到本质,就不能真正懂得,没有懂得,就无从进行教育。当然,我们不只需要低到尘埃里的谦虚,观影后反观自省,生发思考,才是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立关系</span>。孩子步入新的学校,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如何设计“如见故人归”体验?影片中的方式值得借鉴。老师和学生的第一面不是站在讲台一本正经(或者面带微笑)地自我介绍,然后制定班规,而是用一种较为轻松自然的方式登场,先来到孩子面前的是两位老师,他们戴着每一位孩子童年共同的记忆——卡通米老鼠头饰,在发自内心的掌声中瞬间缩短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后面几位学科老师的见面更是靓了孩子的眼:数学老师,潇洒地在黑板上画一个不用圆规的圆;物理老师,乒乓浮水小实验;化学老师,解暑神器,孩子们“哇~哇”惊呼不断,每个老师亮出的名片是“能者为师”。这种信任、尊重、平等的关系,给孩子新的学习之旅带来的效应,我们不难想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激发兴趣。</span>培养兴趣和激发兴趣,是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的热词。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不知道,兴趣应是在孩子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影片中在学生到校第一天,就安排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不是我们认为的“语数英”学科,影响最深的是“操场小组”,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共同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和改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未来教育的“混龄”学习特点,就是有高年级学生担任小老师,不同年级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讨论,使整个教育的活力和能量更强。</p> <p class="ql-block">  观片至此,我想到了我们班上的《诗经》学习小组(不一定完全吻合,但也异曲同工)。今年暑假,在“立夏”节气时,我转发了一首《七月》,当时引得了艾芯羽家长的关注,第二天艾芯羽妈妈就开始引导孩子读《诗经》,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稍做引导和鼓励。孩子每天一首,一直坚持到开学。为了不让孩子建立起的兴趣中断,艾芯羽妈妈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建立了“读《诗》小伙伴”群,平时几个孩子一起读诗,讨论,对《诗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现在班上有9个孩子自愿加入到读《诗》团队,他们每天沉浸在读《诗经》的快乐中,为我们班语文学习带来活力和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涯规划</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影片至40分左右,也就是孩子们开学后三天。一位谜一样存在的陈老师给学生亮明了自己的身份——“生涯规划专职”老师。孩子们立刻发出了连串的疑问:什么是生涯规划?规划什么?如何规划?陈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名字帐篷”,然后通过一个90秒短视频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并且付出行动坚持下去……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让学生作文时写的:我的理想。同为理想,打开的方式不同,给孩子内心带去的触动也不尽相同。一个是写在纸上,一个是烙在心上。一个是被动而为,一个是有感而发。</span></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小时的片子,处处都是教育场再现,稍作复盘,我们就很容易找到自己。在这部电影的宣传片里有句话说,<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未来教育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span>我们应该创造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当下就应该思考、明天就应该付诸行动的问题。生而为师,我们当应在每一个教育场里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让我们在创造中创造幸福,在创造中拥有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