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宝珠洞 赵希涛教授讲地质构造。

老金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1年12月19日,星期天,农历十一月十六。</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张文大老师在群里发的通知,到八大处听赵教授讲地质构造。</p> <p class="ql-block">我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都学习学习。</p> <p class="ql-block">我跟张文大老师,赵希涛教授算是比较熟悉了,免费听一听老师讲课,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一进公园,老寿星迎接我们,我们的赵教授已经是81岁的“老寿星”啦!</p> <p class="ql-block">八大处公园南门新翻建的小亭子,也欢迎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灵光寺,位于虎头山下,是一座1200多年历史的佛家古刹。灵光寺是八大处的第二处寺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光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至779年),初名龙泉寺,辽代曾扩建,金代改叫觉山寺,明代成化十五年重修后,才改称为灵光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赵教授讲冰川。</p> <p class="ql-block">赵教授讲冰川与气温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远古的永定河,其实还很“年轻”。</p> <p class="ql-block">石灰岩只的“竹叶”岩。</p> <p class="ql-block">“出此无山”应该是“至此无山”。</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说“至此无山”。</p> <p class="ql-block">大河流造就了“砾(li)岩”。</p> <p class="ql-block">赵教授在宝珠洞讲“砾岩”。</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从宝珠洞上山就是翠微山顶。</p> <p class="ql-block">石景友缘 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虎头山上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造山运动是指一定地带内的地壳物质受到水平方向挤压力作用、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p> <p class="ql-block">造山运动常发生在地槽区,和造陆运动相比较,其发生和完成的时间较短,其状呈狭长条带,褶皱、断裂、角度不整合、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发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前观测到的最后一次造山运动是燕山运动,其结束的时间是白垩纪末期,距今已有1亿年。</span></p> <p class="ql-block">造山运动又称造山作用,是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的术语。当前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是指造成褶皱山系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和造陆运动相比较,造山运动发生于较短的时间内,使地槽区或沉降带回返,地层强烈褶皱、断裂,形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发生岩浆的侵入或喷出,甚至伴随区域变质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板块构造学说认为,造山运动可能是内大陆碰撞,大洋板块对大陆板块的俯冲等原因引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山运动速度快、幅度大、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低的巨大变化;同时,随着岩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沉积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皱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岛弧和山系,山体或岛弧即为板块的界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深海,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个持续很长的时间,形成地貌特征的地质过程的持续时间引起各种不同的争论。造山运动(即地壳因被不断地埋藏而消失、随着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现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新的年代测量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挪威南部“加里东山系”中大陆碰撞所遗留下的岩石残迹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测量表明,整个循环能够很快发生,持续时间大约3000万年。而且,热的流体区域通过冷的地壳的迅速运输也许还能解释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质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地区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长白山期。</span></p> <p class="ql-block">板块运动</p><p class="ql-block">板块就是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圈,厚度在七十至一百多公里左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函”约从地壳下部至2900公里。“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自地函的下限至5100公里称为外核,再由外核的下限至地球中心,称为内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岩石圈之下为平均二百公里厚的软流圈,由软弱而能流动的物质构成,板块「套叠」在软流圈上就能自由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知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欧亚、美洲、太平洋、非洲、南极洲及印度洋等板块,以及十馀个副板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板块和相隔的板块间常发生相互的运动和移动,板块间最常发生的运动方式是互相碰撞(聚合板块界线),碰撞时的强大力量常使地层发生抬升,倾斜或褶皱等现象,造成高大的山脉,与摺皱运动同时发生的还有大规模的逆断层及其他断层作用,有时上有火成岩的入侵和变质作用发生,一般称为「造山运动」,有时也会产生岩浆,产生火山活动,造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燕山造山运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span></p> <p class="ql-block">燕山运动是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也使长江开始逐渐形成。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span></p> <p class="ql-block">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p><p class="ql-block">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世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