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12月17日下午,在张风珍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人赴泰安参加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一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教育创新与发展大会。</p> 精彩看点 <p> 1天半的会议议程安排非常紧凑,会议主题内容现代高端。这次会议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刷新了我们对新理念的认知,开拓了视野,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导航。</p><p> 议程第一板块由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秘书长、省学院文化研究院院长许福源主持的促进会开幕式,出席会议的各级领导分别发言致辞并且表决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和分支机构,随后进行的是颁牌仪式。</p><p> </p> <p> 上午10点,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王继华作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所向与发展理路》的专题报告。</p> <p> 王教授年龄虽长,但精神矍铄。整个报告持续一个半小时,谈起教育的发展他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词组是一套严谨组织结构、完善育人规制、育人育才的大逻辑,也是站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高度形成的中国式现代教育和能力建设的运作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修正系统,实现整体发展的自然原则,不只是对学校“教书育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方略的要求。王教授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一、全教会重提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教育。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三、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四、完整的教育要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p> <p> 在报告的案例中,王教授秉承批判性思维原则解读“八一精神”,惊醒着教育人的教育初心。案例中分享的南开学校至知至仁至勇的育人思想,不仅完整了办学必备的精神,缜密了办学格局,而且使南开真正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文化丰碑。这位白发老人的激情和幽默感染了在场人员,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p> <p> 下午议程从14点至17:30,三个分会场分别进行了主题论坛。第一分会场论坛主题:学习科学支持下的青少年全面发展新实践,论坛由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监事长、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健主持。论坛上来自烟台天立学校的张庆刚校长做了《面对未来教育,如何重构课堂》的专题报告,他倡导运用发展性评价进行听评课策略。张校长从“双减”都背景和走向、“双减”后的聚焦(教师 课堂和教师专业化水平)、课堂重构元素(观念的重塑 关系的重构 流程的再造和评价的重建)、课堂重构的阻力(教师的惰性)以及教师发展性评价几个方面召开分享,发展性评价在听评课中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预备会议、课堂听课和课后评价。预备会议要确定教学进度、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授课计划、确定困难和问题、确定听课方式、确定听课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和地点。</p> <p> 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的成长有极大的助推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做好三年至五年的职业规划,报告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p> <p> 第二会场的论坛主题是:智慧体育+劳动教育推进并举新局面。</p><p> 首先,《学生双语报》主编邓北平为我们分享了劳动教育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强调劳动教育是以课堂为主阵地间接接受“知”与实践活动直接体验的“行”的浸润体悟,实质是知行合一。</p><p> 劳动教育在于行,躬行、践行和力行。德智体美劳的关系应该是互育互哺,五育贯通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赋予全新的历史内涵,必须从哲学高度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不可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p> <p> 年轻博士单涛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体育新天地,他指出体育并不是一个孤独存在的个体,不仅仅关乎健康,还与美育、医疗、旅游、文化息息相关。单博士阐述了智慧体育发展的条件与数字化发展环境紧密相连,智慧体育推进前提是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助力劳动教育,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p><p> 第三分会场论坛主题是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由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监事、山东交通学院品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文义主持。会上就大数据的发展以及应用、新时代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并且探讨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实现方式策略。</p> <p> 第二天上午山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作了《“双减”改革重构基础教育新格局》的专题报告。</p> <p> 张院长从六个方面进行分享:</p><p>一、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他强调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必须克服教育的功利性,确立“三观”,即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树立正确“政绩观”,走出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指挥教育、管理教育、奖惩教育的错误做法。各级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初衷不能变。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升学观,让每个孩子走适合自己的升学路径,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追求考试和升学成绩。当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的人格才是真正的刚需。</p><p>二、构建公益教育新格局。张院长指出学校教育不能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校外教育本身回归公益属性。</p><p>三、构建教育公平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张院长分析“蛋糕”要分好,就是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初中的比例,这也是大部分地区所渴望的。再就是做好“蛋糕”,也就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最后要做强“蛋糕”,也就是建设强大的课后服务教育体系。</p> <p> 四、构建学校教育新格局。</p><p>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育人方式改革。</p><p> 2.必须明确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p><p> 3.提高作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增强作业的针对性。</p><p> 五、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新格局。“双减”改革构建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归其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另外,学校教育必须引领校外教育,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关键。学校教育指的是学科教育,而校外教育指的是实践教育和探究教育,并不是将课内知识搬到课外。最后,让校外教育回归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家校协同。</p><p>六、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努力营造风清气正,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正气象。</p> <p> 张院长的报告持续近2个小时,他高屋建瓴地将当前的教育背景、面临的教育问题,改革的方向以及实施方案呈现出来,有理论高度,更有落地策略,有对学生们的关注,又有对教师学校的殷切期望。</p> 感悟篇 <p> 1. “双减”是本次讨论的“重头戏”,然而因“双减”而进行的变革,仍然是并且将长时间是在摸索中逐步完善的。从家庭而言,“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负担;从学校而言,“双减”的要求是要教师提高教育素养和学校整合教育文化,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p><p> 2. “教书育人”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挺起腰板去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形成学生的人格,这才是所谓的“教书育人”。</p><p> 3. 在“双减”政策实行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在课本的基础上跳出课本,拓展学生的思维。</p><p> 4、教育发展必然要有变革,而变革的方向要根据当前教育制度下已经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不能因为需要变革而去进行变革,更恰当的变革是需要明确变革什么而为之调整、重构。教育变革不能脱离根源,而根源的追溯一方面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另一方面要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据,要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改革再融合。</p><p><br></p> <p> 群英荟萃,大咖展秀,思想碰撞,集思广益。虽然只有一天半的时间,但我们收获满满,“双减”“双增”,五育并举,公益教育,未来以来。</p><p> 此次教育创新与发展大会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刷新了我们对体育、劳动教育等的认知,指导了我们家校协作的工作立场和宗旨,明确作业设计和作业质量的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