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月18日第一次随春晓户外“长城人文行走 | 徒步关沟古道 ”,第一次没穿登山鞋、没拿登山杖,行走八达岭-关沟72景-居庸关长城,与北京知名文旅专家一起,边走边看边听,亲临历史遗迹。可惜知识点太多,没记住几个,但还是收获满满,记住了重要的四个人物~戚继光、徐达、詹天佑和罗哲文。</p> <p class="ql-block"> 贯通历史的关沟古道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城历史的“无价之宝”。</span>八达岭镇地处属燕山山脉军都山麓,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古代的“太行八陉”的“军都陉”就指通过居庸关至八达岭的关沟古道,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从古至今,八达岭都担当着交通要道的角色,既是长城内外经济、文化通道,同时也是军事防御最为严密的要塞。历史上也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与这条古道相关(李自成就是从这条古道攻进北京城的),八达岭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这条古道息息相关。“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p><p class="ql-block"> 南口扼守的就是太行八陉最北边的军都陉,这条峡谷正好位于北京西部连绵山脉较狭窄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峡谷的距离短。这一点古人看到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派遣了重兵在此设关把守,今人也充分利用了这条峡谷,从一百多年前的京张铁路,到京藏高速、京张高铁,都是从这条峡谷穿越而过的。</p> <p class="ql-block"> 关沟古道景点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说到“军都陉” 就不得不提“太行八陉”。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境内许多河流切穿太行山,于是形成了多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在这其中,有8条峡谷最为著名,被人们称为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所谓“陉”(xing)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8条峡谷自古以来就是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咽喉通道,是许多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关沟古道,是从南口至八达岭岔道城的峡谷地段,是战时北京都城通往塞外的重要关塞,也是北京防卫体系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岔道城、八达岭长城及关城、水关长城、上关城、居庸关长城、南口城,几道关城扼守于20公里的峡谷之中,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关城林立于此,所以人们又称军都陉为关沟。<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雄关林立,关沟也因此而得名并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72人坐车来到岔道城~长城脚下的百年古城。岔道古城位于八达岭镇岔道村,地处关沟古道的北侧入口,为居庸关之门户,八达岭之藩篱。又名“三叉口”,明初称“永安甸”。历史上岔道有二路:一自怀来卫、保安州,历榆河、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路由此分,故名“岔道”。城修筑于明成化九年(1473),明嘉靖三十年(1551)、隆庆五年(1571)补修并将城墙包砖,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隶属于宣府南山路。明清两代有永乐、宣德、康熙、光绪、慈禧太后等在此驻跸。城平面类似舟形,周长1300余米,城墙高8.5米,山石条、城砖包砌而成。城内存有城隍庙、关帝庙等多处遗迹。(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岔西雄关。看城墙上有青砖和黄砖,高老师讲黄砖是古砖,是用黄河泥沙烧制,不易风化。</p> <p class="ql-block">雄关古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蹄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兀骨掌记流年</span></p><p class="ql-block">内外贯通须瘦马</p><p class="ql-block">寻古探幽想当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岔东雄关。</p> <p class="ql-block"> 打卡一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闻名已久,</span>从未谋面的无鱼大哥,被我一眼认出,今日一见果如照片中一样洒脱随性。</p> <p class="ql-block"> 岔道古民居,此处居民大多是驻军后代。</p> <p class="ql-block"> 衙门。</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从岔道城出来,跨过一条铁路,就来到开往春天的列车S2八达岭火车站。争取来年春天乘坐一次感受花海中穿行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从八达岭火车站到青龙桥火车站,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长城脚下百年火车小站。设计者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目前,小站依然保留着百年前建站之初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为蒸汽机上水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 1905年修筑的铁路护坡。</p> <p class="ql-block">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人字形铁路。京张铁路自北京丰台起、至河北张家口,1905年9月4日开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当时的清政府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詹天佑的人字铁路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1905年,当时清政府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铁桥出北京后经过青龙桥附近时,山区坡度较大。为了使火车能爬上这样的陡坡,詹天佑便顺着山势,铁轨坡度千分之三十三,设计了人字型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型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就巧妙的克服了地形的困难,使得铁路顺利的通行。</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京张铁路关沟段坡度达到33‰,普通机车难以胜任,因此詹天佑曾多次联系国外同学,1907年,詹天佑最终选定从英国北英机车公司购入8台“复胀式”蒸汽机车,也就是后来命名的马莱1型蒸汽机车,虽然这种机车的走行部比较长,但是也能够在较小曲线半径的山区线路上行驶。可惜没有作为文物保存,只是用它的铁管做了一段栏杆,照片中的绿色栏杆就是。高老师学富五车,好像啥都知道,不愧为一流的文旅专家。</p> <p class="ql-block"> 1905年专为马莱机车修建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 铁路两侧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火车站房右侧有京张铁路纪念碑及詹天佑塑像,塑像基座有“詹公天佑之象”六字。1982年5月20日詹天佑及其夫人骨灰被迁葬于塑像后方,书“詹天佑先生之墓”,其后有迁墓时所立的詹天佑先生生平。现在站内封闭,不让进去了。2017年曾来过,当时所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没时间参观詹天佑纪念馆了。</p> <p class="ql-block"> 詹天佑故居,广东南海人,出生于186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1871年第一批留学美国学生,小学毕业直接考上耶鲁大学;</span>1881年自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 1905年受命任京张铁路总局工程师。在饱受各国列强的欺辱下,他用4年时间修筑了201公里京张铁路,比预期提前两年完工,并克服了在直线距离1000米内须爬升33米高程的筑路难题,发明了“人”字形道岔,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曾经在石佛寺姬姓人家居住三年之久关系十分融洽,其所居住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 ,詹氏家人亦曾到此瞻仰。2003年,在詹天佑子孙的大力支持下,詹天佑居住过的房屋改设为詹天佑旧居陈列馆,供后人瞻仰怀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1871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主持设计施工。他的一句名言“先做人,后做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完成伟大工程的小院,必须打卡。</p> <p class="ql-block"> 感谢高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讲解。</p> <p class="ql-block"> 途径长城博物馆,顺道去看看,提前预约免门票。</p><p class="ql-block">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当时八达岭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断壁残垣,方砖四处散落,周围荒草丛生、落叶满地。</span>修复古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用原材料修,这在长城修复中显得尤为困难。罗哲文和建筑工人们只好到山沟里收集一块一块塌下的青砖,从沙土里挖掘砖块。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并于当年国庆节向公众开放。随后,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工作。可谓是“万里长城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城楼上的砖雕,长城不仅仅是防御系统,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与伦比的艺术品,</span>历史沉淀带来的美感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 这曾经在罗锅长城那段看到过。束腰铁锭,俗称银锭扣,是固定建筑石材的铁构件,当时看到就不知是啥物。</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下的戚继光雕像。戚继光曾镇守蓟州,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力修筑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 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东段,水关长城是八达岭长城的一个关口,此段长城建于险谷口,自水门箭楼长城呈“V”字型,顺应山势而行,箭楼即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此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此水门是用来防御而非进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路,路旁有一座废弃的山洞——“石佛寺山洞”,也是修建京张铁路时留下的,当初由于种种原因,给废弃了,如今也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路南侧是五桂头山洞。五桂头山洞原是旧京张铁路一个隧洞,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废弃不用</span>路基已拆除。洞高7米,宽4米,长30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铁轨都是双轨铁路了。</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的蜂巢。</p> <p class="ql-block"> 关沟古道七十二景之一~弹琴峡,是因为路旁一条小溪而来。老师说,可别小看这条小溪,曾经水势很大,尤其到了冬天,就是当下这个季节,只听流水叮咚,仿若琴声,因此取名弹琴峡。但现在因建高架桥、修公路,加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也没有那么多了,</span>古时候的那种两山相峙,石壁相对,清溪潺潺趟过,淙淙有声,石壁共鸣,叮咚作响,悠扬婉转之弹琴声的意境没有了,“弹琴峡”名存实亡了,美妙的琴声,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弹琴峡的地名,还能够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过去弹琴峡与旁边的弥勒佛和在一起是关沟七十二景之—~“弥勒听音”。如今音没有,但弥勒佛还在。</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五桂山隧道,有一条陡峭的人工台阶,也不知是什么景点?看见有人爬,也就亦步亦趋了;殊不知,南侧的山壁上有“五郎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崖造像,</span>浮雕着一尊两米多高的佛像,民间传说是五郎像。杨五郎在金沙滩大败脱身后,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因而有身着袈裟的形像。据高老师讲,有佛像的地方,必定是不安定之地,起到镇地作用。传说元末,明军进攻居庸关,乱柴沟有元兵防守,有火家庄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轰开乱柴沟,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又担心霍氏五兄弟侍功造反明朝以火氏五兄弟为蒙古细作的罪名,杀了五兄弟,把五颗人头悬在附近道旁示众,人们遂称此地为五鬼头。不久,明朝为了安抚人心,封火氏五兄弟为五显财神,并立庙于石佛寺西,人们又改称此地为五贵头。修京张铁路时第四次改名为五桂头。</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六郎影,在石佛寺隧道一侧半山腰的峭壁上,有人工刻凿的一尊盘膝而坐的佛像,高1米左右,佛像上边还雕有人字形屋顶,传称为六郎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巨石壁上的摩崖石雕风化得差不多了。</span>与五郎像一样,应该都是在元代为祈祷行人旅途平安吉祥而雕刻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上关城附近河谷中,有一块巨石卧在山沟,高3米,石上平面约50—60平方米,石侧刻有隶书仙枕二字,巨石因此得名仙枕石,也称仙人枕。石上还刻有明朝兵部尚书许论军事行动的记录,以及太行散人所写的几首诗句,可惜现在围有栏杆不让入内。因巨石上有多个圆形洞眼儿,传说是穆桂英在台上搭帐篷的篷杆眼,因此当地人又称此石为帐篷台或穆桂英点将台。因为北宋杨家将保家卫国的威名远播,受到历代国人的敬仰和传颂,所以当地人将此石就附会为穆桂英点将台。附近的六郎影和五郎像等佛像的造像也是基于此而冠之以名。虽然这些演义和民间传说只是个心愿的传唱,但确真实表达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典范,不仅被历代文人骚客所咏诵,在人们心中也已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关沟两侧山势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故有“居庸叠翠”之名。高老师介绍,叠嶂险峻的山上一层一个树种,层层叠叠,<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木争荣吐秀,满目葱翠。</span></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下行,很轻松来到居庸关北面,古老的关城和依山越涧逶迤浩大的工程展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 从军事地位上看,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层防线,居庸关则是内层防线加指挥中心所在地,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属于太行山脉的支脉,是燕京八景之一。这里是北京城对抗外长城以北敌军的核心所在地。现在的居庸关关城是明朝的开国公徐达(朱棣的岳父)负责督建的。守军则大多驻扎在居庸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所看到的古城关。</span>而在八达岭设置少量守军以及前哨的游骑,等到战时,居庸关的守军依靠长城快速行军,在此地一般都会有重兵集结,形成了京师北方的堡垒。站在关城内,才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庸关是环形的建筑,总长3公里多,长城古城关,中间是一座关城,内有元代的云台遗址,关城有北关楼和南关楼。下次找机会一定环穿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师耐心讲,学生认真听。</p> <p class="ql-block"> 徒步岔道口长城~居庸关长城,溜溜达达、轻松到达目的地,看记录才发现居然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18公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