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注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使:即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5、徙:迁移、远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6、舆:车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甲兵:武器装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一】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胡寄窗说过: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小国寡民可以让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但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老子尽管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观上特别是在经济问题的看法上却陷入于唯心主义的幻想。胡寄窗的批评是中肯的。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觉得当时时局动荡,各个国家都想兼并附近的国家,有大一统的趋势,为了这个目的连年穷兵黩武,老百姓活的不如太平之犬,所以老子希望局势能够回到原始部落一样的状态。这也是老子哲学中的短视之处。在人类社会中,战争时而发生。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所以,只要人类是进步的,就必然有战争。老子的“小国寡民”可以概况为一种“乌托邦主义”。是不现实的,也是退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二】你是否幻想过,住在一个小地方,吃穿住行都靠自给自足,生活滋润而安逸,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你也许并不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可是老子的“理想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是《道德经》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如果断章取义去理解,很可能以为老子追求保守、倒退的生活。而事实上,老子所追求的是是一种返璞归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老子理想的小城邦里,百姓们安居乐业,过着重视生命、不主动攻击他人、生活充沛富裕的日子;自然也就不需要工具劳作、不需要武器进攻、不需要车马远游。看似倒退了,其实只是因为活得恰到好处,一切都处于自然淳朴的状态,所以不需变动、不需突破,就能活得安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理解这一章的时候,不必效仿结绳记事、老死不相往来的做法,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消化运用,比如,想要过得更好,可以让生活变得简单、变得原始。现代社会所流行的“极简主义”就值得借鉴,这是一种通过精简自己的生活所需,来提高生活品质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好好审视一下,你的衣柜里是不是有许多不满意的衣服没穿过几次?家里是不是积攒了太多一次性用品却从来没用完?时间是不是浪费在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当你开始扔掉不会再用的东西、整理不必要的人际和琐事后,你才能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将生活当作是一个“小国”,将时间、精力、财富运用到那些最有意义、最需要的地方,你也能体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感悟三】人生在世,总是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过得舒服、安逸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幸福需要心安理得,快乐充实。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不全面。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来自物质的衡量,它是一个心理指数。它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的人生智慧。它就散布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由生活中的无数不起眼的快乐组成。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快乐,就是拥有了幸福的人生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一章里,“老子”向人们阐述了“小国寡民”的幸福生活。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幸福不需要他人施舍,更不需要拥有太多,幸福来自内心对于生活快乐的认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足矣。只要明白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认可这个道理,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宽容去理解生活所需要的简单,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真实的快乐。把世界由繁化简。让自己的“吃”,“穿”,“住”变得简单,这个简单不是物质的简单,而是心理需求的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简单,生活越简单,幸福指数就会越高。当夕阳的余虹照映天边,一天的纷扰渐渐落幕,身边的温暖就是我们唯一的快乐;当我们用慈爱的目光注视沉睡在怀中的孩子时,当父母替我们掖紧被角时,快乐就在我们心里安家,幸福就在我们身边环绕。只有懂得享受这种快乐,人生才能真正拥有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一】做个智慧的人,小国寡民的意义,值得每个人牢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道德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动荡不堪,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为此,老子在《道德经》提出:小国寡民的观念,希望挽救乱世,让百姓生活安康;但是,当人的观念被贪欲支配的时候,“小国寡民”,也只是老子的一种美好愿望,失去了实际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道德经》为什么提出“小国寡民”的观念,它的价值何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春秋战国时期,是比较原始的时代,生活资料的获取程度,取决于土地的面积,和在土地上劳作的百姓,土地越广,民众越多,生产的财富越多;为此,统治者不断的发动战争,强占土地,掠夺人口,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由于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老子为乱世开出“小国寡民”的药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的意思是,国家小,人民少。对统治者而言,国家小,人民少就意味着统治者因为资源少,力量弱,不会轻易对外发动战争,人民因此能够安稳的生活;对民众而言,由于人民少,个人占有的资源就会多些,各种矛盾,纠纷就会减少,人民生活就会比较富足,不会因为抢占资源,导致生活动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在那个时代,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那个野蛮,贪欲膨胀的时代,弱小者根本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够保护自己,免得被强者吞没;所以,统治者就会不断的发动战争,让自己的国家不断的变大,让国家的人口不断的增多,这样才会让自己占有更多的资源,让自己变得更强,但苦的却是百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道德经》不但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也描述了“小国寡民”的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的状态是: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国家很小,国与国之间的人民能够相互看得见,喂养的鸡儿的鸣叫声和犬吠声能够相互听到,但是他们生活稳定,富足,自给自足,各得其乐,到老了也不会相互往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的这种存在状态,是不是非常诱人,百姓拥有充足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富足的生活,自得其乐;没有战争,没有贫瘠,没有纠纷,只要自己努力,勤奋,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便是现代人,是不是也非常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会让百姓生活安稳,富足,幸福,会受到百姓的欢迎;统治者却会排斥,因为“国小”,就意味着统治者可以支配的人资源的少,“寡民”就意味着统治者可以占有的财富少,发动战争的能力小。“小国寡民”不能满足统治者的贪欲,自然就会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是《道德经》从民众的角度提出的,虽然有利于民众,不利于统治者,但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统治者,他们人性中的阴暗面:贪婪却是相通的;也正是人性中的贪婪,让“小国寡民”这个闪射着智慧光芒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中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时代发展到现在,人类对自身的醒悟远不是《道德经》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相比的,但是贪婪依然像痼疾存在于人性中,但好在理性在人性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能够理性的支配自己的生存状态,这就让人类看到“小国寡民”的光芒有了可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举例来说,当人处在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认为财富,权势,声誉会给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当他不再为生活奔波,开始反省,自我领悟的时,会发现权势,金钱,声誉只会给自己带来浅层次的满足,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渴求得到满足是,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才会真正为自己感到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是《道德经》为乱世开出的良方;但它的智慧超越时代,值得回味和领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拓展二】本章老子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小国寡民。很多人把“小国寡民”肤浅地理解为国家小,人民少,《百度百科》就把“小国寡民”解释为人民少、土地小的国家,这种理解虽然并没有错,却素不知“小国寡民”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而并不象表面意思那么肤浅。秦汉时期的隐士河上公曾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影响较大,他的注解就较有深度。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河上公的注解虽然有一定深度,但却把“小国寡民”阐述为戒奢爱民的仁政思想,而仁政思想当为儒家思想,与老子的真实思想不太相符,不能精准地反映老子的根本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圣人之道,一以贯之。要想精准地解释老子的著作,首先要把握老子的根本思想。人们准是要脱离圣人的根本思想去解释他的著作,这样只能是想当然,自以为是。对圣人之言的理解,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若差之千里,便是荒谬绝伦。老子的根本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所谓“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要精准解释《道德经》“小国寡民”这一章,也要首先把握老子的这“八字”根本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不是要把天下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土地,而且越小越好,然后建立人民少、土地小的众多的诸侯国,也不是河上公所述的以大为小,以众为寡的自我约束思想和戒奢惜民的治国理念。笔者认为,“小国寡民”就是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中的“不争”思想。“不争”是“清静无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顺其自然”思想的一个体现。“争”是万物在接受外力作用下的一种反应,“不争”才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性。这真如水,除自身重力外,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水平如镜,清静无波,若流,则只从高处流向低处,不与万物争高。若受风或月球引力等外力作用,水也会张显“争”的一面,展示出浊浪排空,摧枯拉朽的气势,但这不是水的本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小国寡民”本质就是一种“不争”的思想。周初实行分封制,据荀子说,周初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之国占了绝大部分,为五十三国。这些封国之间非亲即戚,关系亲密,皆为周天子之屏藩。这些国家各有受封的土地和人民,受封的土地只可世袭不能买卖,更不许相互劫掠抢夺。如果各诸侯国都能各受其命,安守本分,不贪大求多而谋扩张,不觊觎别人的土地和人民,则天下太平,万世和乐,这就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现实和理想准是背道而驰,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纷争,众多小诸侯国被兼并。大国争霸,并不断兼并小国,使周室越来越衰微,而个别大诸侯国力量则不断强大,而且仍在不断谋求兼并他国,以便取得绝对的争霸优势。这种诸侯争霸的乱世,和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严重背离。于是,结束纷争、解除人民痛苦,恢复到原本“小国寡民”的状态,让大家都各守本分、与世无争,这就成了老子追求的理想状态,“小国寡民”也就成了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安守本分而不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内容,就是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阐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三个字:“不扩张”,不扩张就是安守“小国寡民”的状态。“什伯之器”就是指威力和效率十分强大的工具,是国之利器和重器,这里主要指军队和武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指不利用这些利器搞扩张。古人重视家乡观念,崇拜祖庙宗邑,讲究死后“落叶归根”,归葬祖坟,不做他乡孤魂野鬼,故曰“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不愿“远徙”,也就少了扩张的欲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一句是对“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具体解释。“舟與”、“甲兵”都是指武装力量,相当于说“坚船利炮”,是攻城掠地的“什佰之器”。不乘不陈就是指“不用”。这一句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不滥用武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一句是对“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进一步闸述。老子认为,要真正做到“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最好是退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结绳记事”的时代就是原始共产制时代。当时,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军队等“什佰之器”。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世,天下无争,故“什佰之器”无用。“谋用”、“兵起”是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才出现的现象。在结绳记事时的“大同”社会,人们各守本分,无争无夺,虽粗衣淡食陋居而能自得其乐,故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句是老子对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状况的具体描述。这是一幅桃花源式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令人神往的。之所以有这种令人神往的生活,就是因为没有统治者的贪婪掠夺或横征暴敛,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侵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是常人理解的那种自我封闭式的谁也不理谁,永世不打交道的意思,这里的“不相往来”是指各守其地,各守本分,各田其田,各宅其宅,恬淡自然,不相党伐,不相觊觎,不相侵扰,多少年后仍保持着原来的生存状态而不改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总之,不侵夺,不霸凌,不兼并,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则小国土地不会被抢夺变小,反之也不会变大;寡民不会被虏掠变少,反之也不会变众,就会继续保持“小国寡民”的状态,就不会形成大国争霸的局面,人民自然会悠然恬淡,与世无争,即使粗衣淡食,亦自得其乐。这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