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心中的伤感

向天一戈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父亲去世的的第二个年头,眼见得又快到冬至扫墓的日子。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波浪,先是袭击了杭州,接着西安也中枪,随着两地新冠感染者持续增加,整个防控形势骤然紧张,去杭州扫墓的计划不得不服从于疫情防控大政策。为了聊以自慰,特地请弟弟上坟时给老爷子请个假,问声好。昨夜梦中醒来,突然觉得要给远去的父亲写上几句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爷爷 <b>项子卿</b>(?1876-194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那个年代又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年代,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诞生,革命武装的建立,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社会时局剧烈动荡的年代,父亲作为青年学生受到进步教师的引导,亲身经历了为躲避战乱逃难的颠簸流离,特别日军侵占无锡后纵火和掠夺,全城戒严宵禁,母亲患病后求医寻药无门离世,更激发了他的民族仇恨,启发了革命觉悟的萌芽。他先后参加过声援“一二八运动”的学生运动,与爱国学生一起自发的搞反日宣传活动。为了寻求真理,真正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他只身来到上海,投奔当时身为地下党长江局工作的表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 <b>项顺秋</b>(参加革命后改名项远) 摄于1937年初中毕业 无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期间,父亲除了协助表姐完成誊写、送出情报的工作外,还在党组织安排下,通过参加工会夜校、阅读指定书目,听党员个别讲授等方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熏陶,完成了革命政治觉悟的启蒙,也坚定了奔赴抗战一线参加战斗的决心。终于在1940年1月被上海地下党组织送到了江北新四军部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b>项远</b> 摄于1939年上海</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1939年大年初五早上离家去上海,由此走上革命道路。父亲是家里最小的的孩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受父母和兄姐的疼爱。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县中后,小学校长专门到家里祝贺并帮助办理入学。在经济十分拮据情况下,家里坚持供他读完了初中。当动身去上海时,老人是隐约知道小儿子想法的,虽然极为不舍却没有阻拦。只是离家时送得很远,一路不太说话,但昏暗中仍能看见了老人眼眶中的泪水……,七十多年后,父亲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父亲参加革命后,为了不连累身在日占区的家人,就改了名字,在战争情况下也无法与家里有所联系。后来家人听熟识的人说在苏北根据地见过父亲,才知道了他已参加新四军。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军雄师过大江,横扫蒋军如卷席,相继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上海解放后,父亲所在的二十军驻扎在上海担任警备任务,离无锡近在咫尺。但当时上海虽然已解放,但敌特活动仍很猖獗,父亲担任东昌区治安委员会主任,工作十分紧张繁重。这支部队是从新四军发展而来的,各级干部中家在江浙沪一带的人很多,为了保持部队稳定,上级规定所有人员一律不能请假,身为团职干部的父亲必须带头执行规定。紧接着二十军所在的九兵团受领了解放台湾任务,开赴太仓一带进行紧张的攻台训练任务,部队更是进入临战状态。父亲在上海时就给家里去信,二嫂带着女儿到上海来看望。得知年迈的父亲一直为自己这个当兵打仗的小儿子担心。解放军渡江后,老人得知当年的新四军打过来了,就天天让自己的孙女扶着到回家路口河边的大槐树下,等啊盼啊,望眼欲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图右)项远 摄于1949年夏 上海</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思乡心切,但作为军人身不由己,只能托嫂子带回一封信,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可是老人此时双目失明,既看不见照片,也不相信写信的是小儿子本人。他说,“如果顺秋还活着,为什么不回来看我?”从此后,老人就不再去河边了,也不再同人讲话,身体每况愈下,几个月后就撒手人寰,带着遗憾走了。经历了十年的苦苦思念,在战火纷飞的战争中得以幸存,终于迎来了革命胜利,却痛失相见之机天人两隔。父亲晚年每每讲到这件事时,都老泪盈眶,声音哽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苏南无锡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7月颁发给项子卿(庆)的《军属证》。<div><br></div> 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于1950年5月颁发给项远家人的《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书》,但此时优抚对象项子卿已经离世。<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最近央视播放的一部电视剧《香山叶正红》,里面有一个细节。解放南京后,三野某部团长姜莱阳到南京附近寻找牺牲的战友王开山的母亲。一路上看到很多贴在树上的纸条,“解放军王开山,你妈在十二里村等你”。沿路找去,远远看到一个白发苍苍佝偻身躯的老婆婆,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着大路,这就是烈士的母亲。她听说解放军打过来时,就相信自己的儿子也一定会回来,双眼失明的她,就天天站在村口路边大树下,每逢解放军部队通过都会打听自己的儿子,还让战士帮她写了很多纸条沿路张贴。谁知等来的却是自己儿子牺牲的消息。……这位老母亲与我爷爷的情况何其相似,我们军队我们国家在那个年代,相似的情况又何止千千万。虽然自古有言“忠孝不能两全”,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亲人生死两别,无缘再见的悲伤,却是永远的,无法弥合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是1949年8月去世的,由于当时通讯手段落后,父亲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当得知丧讯后,部队依然不准假。也不是上级领导不通情理,而是攻台作战已是箭在弦上,随时待发。最近那部火上天的电影,背景就是就是九兵团,也是在那个时间点,影中主人公是个连长,却悠闲自得的在老家探亲度假,简直是胡编乱造。要是真像电影描述的这样,父亲也不会留下终身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项远,摄于1950年 江苏太仓</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一再被推迟的解放台湾任务被解除,九兵团奉命开至山东曲阜、兖州地区集结,11月初急促北上入朝,投入了抗美援朝战争。部队于1952年10月底奉调回国,回防江苏、浙江一带。直到这时,父亲才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却已是物是人非,家无高堂了。他们这一代老军人老党员,他们为民族解放、为共和国建立、为人民和平生活,不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鲜血,还牺牲了自己的亲情。何其伟大,何其光荣,又何其唏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5年11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项远被授予上校军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谨以此篇纪念远在天国的父亲。二零二一年冬至凌晨草就于西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