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揭秘父亲在河内不为人知的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1965年8月至1967年7月的两年时间常驻越南首都——河内,担任中国军事技术考察团的首任团长。对于早已习惯了父亲常年忙于工作、经常出差在外的我们,从不过问也根本不知他在做什么。在我们小小年龄的记忆中只有他从越南带回来的若干稀罕物品。</p><p class="ql-block"> 印象较深的是越南人特有的帽子。一种是男士戴的(后来知道称法国盔),听我大哥说曾有一大一小共两顶。目前只有一顶大的保留在他那儿(下图为实物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顶越南女士戴的那种尖顶草帽。百度称越南斗笠,又称竹笠或笠帽。可惜没有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网络照片,非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还带回不少越南邮票。我不懂集邮,但当时对一些印有花花草草图案的邮票印象最深,印得很精美,比我们的邮票好看。</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哥哥找出几张反映抗美斗争题材的邮票,现在看来更有历史意义。居然尘封几十年后他也是第一次注意到。</p> <p class="ql-block"> 最有意义的两件纪念品:一把飞机造型的梳子;一枚金属戒指。都是用被击落的美国飞机残骸制作,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F-105D“雷公”式超音速战斗轰炸机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3年多的抗美防空作战中,共击落美机1700多架。飞机梳子上的“1600”表示被击落美机的数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戒指上的“1700”数字,表示制作材料为击落的第1700架美机,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留下了不少在越南的照片。但除了个别照片背后有父亲做的文字记录,多数照片里的人物和地点我们都不知所以。幸亏后来联系上当时担任考察团翻译的赵锐叔叔,经他指点说明才使我们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照片也更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看到几张考察团员在河水里擦洗的照片误以为是休闲游玩。赵锐叔叔说是为适应南方丛林作战,越军组织的野营训练时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站立者为父亲,右蹲者为赵锐)</span></p> <p class="ql-block"> 从照片得知,原来父亲也参加了艰苦的野营军训,像当年抗美援朝一样,做好了开赴援越抗美前线的准备。但最终他没有参加南下地面武器专家组的战场考察任务。</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南下考察团经历千难万险、生死考验时,父亲做了些什么工作?</p> <p class="ql-block"> 根据父亲一份亲笔写的入越后七个半月的工作汇报提纲记载:</p> <p class="ql-block"> 父亲常驻河内未南下,应该与他负责和参与飞机专业组的工作有关。</p><p class="ql-block"> 其实与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吴翔”也有一定关联。</p><p class="ql-block"> 我和哥哥的名字都与父亲的经历相关。当年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出征时哥哥尚在母腹,出生后随以“征”字命名;从朝鲜回国后即入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成为空军指挥专业高级班的首批学员。我随即出生并取名为意在飞天的“翔”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母亲怀抱出生几个月的我,起名“翔”字——父亲帽徽的空军飞行标志为证)</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空军系学习四年;在南京总高级步校空军教授会任职三年;自1959年国防科委成立父亲在常规武器发展局先后主管和分管空军武器装备的科技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陆军转行空军的特殊经历,为他在越南主持和参与考察团“飞机专业组”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入越时正值美军对越南狂轰乱炸,并把当时比较先进的甚至最新型的飞机及装备用于越南战场。</p> <p class="ql-block"> 美军使用最先进的飞机、导弹、电子干扰设备对北越乃至河内进行轰炸。父亲主持考察团飞机专业组临危受命。</p><p class="ql-block"> 越军急需考察团研究“反干扰、反低空敌机(如F-105)、反空地导弹(如百舌鸟)”即所谓“三反”任务。</p><p class="ql-block"> 父亲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特殊战场,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实地勘察现场,对飞机残骸和实物分析研究,在很短时间内向越方提交科研成果,为越军技人员进行技术讲解等,在对美防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越军防空司令在高度评价考察组时说:“你们做的工作比我们在编的科研人员(越军科研处)做的工作还多”。</p><p class="ql-block"> 越军国防部陈深副部长也对考察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越国防部陈深副部长接见考察团的讲话摘要)</span></p> <p class="ql-block"> 考察团在完成援越任务的同时,也肩负自身科研工作的双重任务,为我军在飞机、航空武器及机载设备等方面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些成果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虽说不像南方组那样出生入死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但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北方组在军事外交战线上与敌与友也需斗智斗勇。虽然不是刀光剑影,但也是暗潮涌动。</p><p class="ql-block"> 越方为了自身要求有时积极配合;但对我方的任务有时层层设阻,既不让看现场又不愿给实物;有的部门友好,有的部门亲苏;考察团既要提交研究成果,又不能泄露核心机密……工作中遇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但父亲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北方组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仅从父亲留下的一份“飞机组两个月来的工作总结”手稿看到,北方组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就取得丰硕的成果。提交越方、上报国内以及编写的资料等,仅在“总结”中列出的条目有几十项,同时为越方讲解技术问题达数十课时。</p> <p class="ql-block"> 卓越的工作成效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从父亲亲笔书写的这份“总结”中,惊奇地发现他对航空新武器、新技术非常熟悉。</p> <p class="ql-block"> 当年美军在越南战场投入强大的军力,把越南变成最新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特别是在航空武器方面,父亲他们面对美军各种高端武器装备的挑战, 其规模和强度作为后人已难以胜数。</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手稿中涉及大量的美军飞机及武备的专业型号和一些复杂的数据,外行不解其意,用文字也很难解读。仅借助网络查询的资料,可大致还原当年美军的实力和空中优势。</p> <p class="ql-block"> F-105“雷公”式战斗轰炸机(美国第一型超音速战斗轰炸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F-4“鬼怪”式战斗机(第二代战机的典型代表,美空海军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战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4“天鹰”攻击机(有二战后伟大的小飞机之称,小机身却有巨大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 被称为“最后的机炮战斗机”,但在越南战场上却有最好的战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舌鸟”导弹(美国军队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空地反辐射导弹,亦称反雷达导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麻雀3”导弹(AIM-7 中程雷达半主动制导空空导弹,具有全天候、全向攻击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斗犬”空地导弹(美军第一代战术空地导弹,用于攻击交通枢纽、防空阵地、桥梁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响尾蛇”导弹(AIM-9 近距红外空空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在实战中击落飞机的空空导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父亲作为当年在朝鲜战争首战美军的亲历者,又在越南战场再次与美军在高科技战场上首次交锋。</p><p class="ql-block"> 父亲他们通过击落的飞机残骸、航空武器、机载设备、飞行手册及俘获的飞行员口供等,掌握了大量国内无法获取的研究资料和数据。</p> <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内研发任务的需要,首次发现美军飞机发动机叶片的陶瓷涂层;机身由塑料、木料、夹布、纸制填充的蜂窝结构及整体大樑结构……等等,为国内飞机制造和研究工作及时提供一手的情报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 赴越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父亲他们在军事高科技战场上硕果累累、功不可没。但我却存有疑问:</p><p class="ql-block"> 父亲作为曾参加过抗美越朝的陆军作战部队军事主官,怎么会在15年后援越抗美战场上转变成为掌握现代科技的军事技术管理人才。</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父亲的资料时,了解到他当年在军事学院刻苦学习的经历,特别是在空军专业课程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回答了我的问题,打消了我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亲的军事学院空军系毕业证书:庄严的国徽和刘伯承元帅签名章)</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出抗美援朝战场即进入军事学院深造,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和钻研空军指挥业务及相关技术。为他之后的华丽转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预科阶段成绩单显示:</p> <p class="ql-block"> 右列共21个评分项目中竟有20个5分,仅1个4分。实锤的学霸一枚!</p> <p class="ql-block"> 毕业成绩单显示:</p> <p class="ql-block"> 空军战术课5分,陆军战术课4分。</p><p class="ql-block"> 这个有点偏科的成绩,对于曾任陆军部队的步兵团长有点小小讽刺。但对新的战场上与美军防空作战的军事技术考察团长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与父亲极少的闲谈中,记得他说过在当年考场上有苏军考官坐阵,父亲临时抽到歼击机战术的考题。由于准备充分、回答从容,现场得到专家好评。在实践考核中还亲历亲为了轰炸机驾驶、航空投弹等科目。</p><p class="ql-block"> 另记着小时候有一次偷着掏父亲挂在衣架上军装的衣兜,没掏到钱(其实他基本不带钱)却掏出一个小本,彩色封皮上印了一架美军飞机,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些看不懂的数据。现在疑似是美军飞机的技术手册之类。这个例子虽不光彩,却多少也能说明父亲实现从“土八路”到现代军事技术管理人才的华丽转身,其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p> <p class="ql-block"> 父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两个战场上都有过一些不平凡的经历。很</span>遗憾父亲在世时对他的往事知之甚少,在其身后也很难全面了解和探寻他的更多经历。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我们尽力收集到一些尘封半个多世纪、不为世人所知的珍贵资料,但也仅为父亲戎马一生、奋斗一世的冰山一隅。</p><p class="ql-block"> 谨从有限资料中发掘的这些历史印迹,是父辈留给为我们及后人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这个“美篇”的材料和文字落稿之前,我们联系到了当年随父亲赴越南的军事技术考察团越语翻译赵锐叔叔。前几日我们驱车去通州见他。</p><p class="ql-block"> 赵叔叔于1998年从驻柬埔寨武官任职届满(之前还曾任越南武官),退休后在通州一户农家院安家常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哥哥与赵锐叔叔在农家小院“老兵之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农家院以“老兵之家”冠名,集休闲、种植、养殖于一体,非常舒适安逸。</p> <p class="ql-block"> 我特意带去那幅经修饰过的父亲与赵锐叔叔“同框”的照片。原片二人同时闭眼,经修饰终于使他们在半个多世纪后“略睁双眼”还原当年风采。 感觉有些神奇穿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立者为父亲,右立者为赵锐叔叔)</span></p> <p class="ql-block"> 赵叔叔回忆,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7月1日的一次中越双方会谈,当时赵叔叔刚从越南南方战场历经“生死岁月”回到河内。原本驻河内有一名翻译,但父亲指定要赵叔叔为他担任现场翻译。赵叔叔业务好,越语水平没得说,这就是硬实力。</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张父亲等一干人马在河中洗沐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原来担心发出来不雅。但片中父亲与赵锐、考察团里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一老一小互相对视,特别是赵叔叔凝望父亲的目光特别亲切。这历史性的“一撇目光”弥足珍贵。尽管欠雅也顾不上这许多了。</p><p class="ql-block"> 很有纪念意义的是赵锐叔叔送给父亲的一张他在南方战场的签名留言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爬到最高处的是风华正荗的年轻的赵叔叔。下面这堆破骨烂架是一架美军直升机残骸。这是一张很有现实感的战场写真照。</p><p class="ql-block"> 赵锐叔叔对当时主持考察团工作的父亲赞许有加。考察团成员来自军队各个机关部门,均为千挑万选的优秀人才。但也相对良莠不齐,也会碰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各类问题,包括极个别犯错误的同志。父亲作为“大当家”的,需要处理很多复杂甚至很棘手的问题。在赵叔叔看来,父亲平时非常随和,但处理问题坚持原则,讲究工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赵锐叔叔介绍父亲的情况,与我们相谈甚欢)</span></p> <p class="ql-block"> 前面曾提到赴南方战场的同志没有生活津贴的问题,我们听了后都觉得不合理。对此,赵锐叔叔专门告诉我们,后来经过父亲据理力争和多方努力,终于为这些曾在越南前线出死入死的考察团员争得应有的权利,补发了全部津贴费。听到这个结果我们非常欣慰,为父亲正确的决定和善举点赞!</p><p class="ql-block"> 赵叔叔1991年底在驻越南武官任期届满,回国后为筝河口遇难烈士家属扫墓的问题,曾找过父亲一起商量和研究。后经赵叔叔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7年10月促成了烈士家属赴越南扫墓,为他们的亲人终于了却了长达32年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父亲恰在1997年10月因病不幸去逝。作为当年赴越军事技术考察团首任团长,曾一直牵挂这些与他共同战斗过的亲密战友。烈士家属在父亲逝世的当月赴越南扫墓,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是对父亲最好和最及时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赵锐叔叔任职驻越武官期间,考察团6位烈士的墓地和陵园重新修善)</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援越抗美的这段往事至此最终划上完满句号。</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的是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的赵叔叔最后声明:你们父亲的事告此一段,今后要我们对他以大哥相称。</p><p class="ql-block"> 赵叔叔今年81周岁,年长我12岁,整好相差一轮同属大龙。而且1988年赵叔叔在总参二部赴任越南武官时,我也在总参任职,时为总参政治部宣传部正团职干事。当时虽不相识却实为同事。</p> <p class="ql-block"> 赵锐叔叔……不对,恭敬不如从命,改口叫大哥。</p><p class="ql-block"> 感谢赵锐大哥!</p><p class="ql-block"> 赵大哥曾亲历援越抗美的“生死岁月”,并帮助我们揭开父亲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英雄壮举。</p><p class="ql-block"> 英雄无言,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篇深切怀念我们敬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