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壁古堡的思 摄影/文:曹立新

艺术人生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处,背靠绵山,面对平原,充满黄土高原质朴而又雄浑的色调。整座古堡呈长方形,周环堡墙,版筑夯实。古堡东西374 米,南北244 米,周长1300米,四周由近十米高的夯土墙环绕着。古堡之内,掩藏着张壁村。整座古堡虽然历经1000多年风雨侵蚀,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墙堡早已沧桑斑驳,但它依然仿佛一副坚实的铠甲,忠实地护卫着张壁村日渐羸弱的肌体。而历经兴衰的张壁村,就像一位疲惫失意却仍然没有泯灭希望的夕阳武士,始终不愿舍弃这件过时的甲胄。古堡与村落,就这样相依相伴,阅尽沧桑。</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古堡南堡门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上面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用 9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进入城堡,是一条连接南北两个堡门的交通主干道,称之为龙街,这条长约300米的街道以石板铺地,象征龙身。清朝年间,堡中居民出于协调风水和兴盛文运的考虑,由堡外花费人力、财力运入石材,将街道中央的青石板挖起,铺设了3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一直从南堡门延伸到北堡门,用它来象征龙脊,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据说,张壁古堡在兴盛时也曾商贾云集,成为物资交流的中转地。当年,街道两侧大多是各类商行和车马店。如今,街道中心部位还保留着原来一家当铺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条石砌成的龙街上,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形,没有“十”字形。其主次街道分明,龙街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共同构架起“丁”字形交通网络。东三巷为靳家巷、大东巷、小东巷,西四巷为西场巷、贾家巷、王家巷、户家园。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递次,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张壁民居通常由四合院和三合院组成,四合院以西场巷的贾田荣院为代表,三合院以贾家巷的“清宁堂”为代表。张壁最大院落是清代商人张礼维的宅院,坐落于贾家巷,由8个院落组成。张礼维当年号称张壁首富,同时也是乡土建设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张家大院所在贾家巷被整齐地铺上了红砂石板,巷口建起了全村独一无二的永春楼。</p><p class="ql-block">沿着龙街一路走来,便来到了北堡门瓮城二楼的平台上。从这里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 1 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 3 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百米;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堡四周有高约10米的夯筑堡墙,虽经千年风雨沧桑,但巍然屹立,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虽然面积只有 1.2 万 平方米, 但却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态,有军事防御的瓮城、小巧的钟楼和鼓楼、完善的城市给水系统(堡内有 6 眼水井)、公共活动场所、政治文化中心(瓮城边的戏台)、宗教活动场所等,而这些特征,使得张壁古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村堡,更像是一座小城。</p><p class="ql-block">在北堡门瓮城二楼的平台举目眺望,整座古堡尽收眼底,极具晋中特色的各式建筑,犹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颗闪亮明珠。其中最为醒目的,当属遍布其间的宗庙祠堂。祠庙密集,是张壁古堡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座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在鼎盛时期竟然拥有20余座祠庙,保存至今的仍有16座之多,这样的密度,在全国也属少见。它们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大门的内外,而且大多修建在堡墙之上,更增添了宗教建筑的气势。</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空王佛行宫,建造在北门“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保存完好,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是张壁古堡内名气最大的一座佛教殿堂。殿内供奉的是空王佛神像,造型逼真,工艺高超,是现存的明代彩塑珍品。空王佛是介休市的本地神,俗名田志超,成佛于绵山云峰寺,被尊为绵山山主,专司雨水,是周边地区广为尊崇的神佛之一。殿内东、北、西三面山墙描绘着空王佛从出家到修行成佛的故事壁画,线条流畅,描绘细腻。张壁古堡距绵山不过10公里,这里出现他的佛殿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空王殿与毗邻的真武庙大殿上顶端,均装饰着明代三彩琉璃,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阳光照射下,光芒耀目,引人入胜。珍贵的是在行宫前廊下,立有两座稀世罕见的琉璃碑,碑身通体为琉璃烧制,孔雀蓝底,黑釉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东侧记载着空王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则记载空王行宫修建缘起。据说,这两座碑是我国目前绝无仅有的琉璃碑,堪称琉璃艺术世界中的奇葩。</p><p class="ql-block">在古堡南门外,还建有一座弥补风水的关帝庙。关帝庙东院内原来供奉着 3座千手千眼观音,曾经观音像被毁后,有人在观音像后发现一夹壁墙,内藏有一尊高约 1 米的泥塑像,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从服饰和冠戴看,像是宋代以前的官员。后来人们从泥像腿部的破损处发现,这是一尊浇铸的实心铁像,表面加以泥塑。有关考古专家看后,认为这种铁像加泥塑的制像法从未见过。至于为什么要如此制像,塑像为什么佛、道、儒三教集于一身,为什么藏于夹壁墙内,至今无人能够解释。</p><p class="ql-block">在南堡门庙宇群中,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的可罕庙很是显眼。可罕庙又称可汗庙,建在张壁村东侧黄土高台上,它是南门寺庙群的主体,也是张壁最古老的寺庙。可罕庙南北长57米,东西宽28米,周边有胸墙。南缘凸出堡墙之外,北缘临大东巷,高都为8米,这里是张壁村的最高点,高墙垛口俨然堡中之堡。庙院分为3个高度,20多米见方,东西两侧是厢房,北面2米多高的月台上是正殿和钟鼓楼,正殿三开间,通面阔10米,直棂窗隔扇门,四檩三椽,无斗拱,硬山造顶。</p><p class="ql-block">正殿屋檐的部分“唇瓦”,经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先生考证后,确认为宋代作品“一支眉”;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考证为宋辽时期的“花边瓦”。屋顶琉璃脊筒在元代重建时更新为灰陶脊兽。正脊中央建制金黄色琉璃饰件,设置年代不详,黄色为皇家专用颜色,登大殿又需登暗九级须弥台阶,可见大殿之“可罕”堪比帝王之尊。那么,这里供奉的是哪位可罕王呢?张壁人根据史料猜测,可汗庙祭祀的是刘武周,他身边的这两尊塑像,是他的部将宋金刚和尉迟恭。</p><p class="ql-block">紧依堡墙,有一座高耸的二郎庙, 正殿建在5 孔无梁窑的顶部,一座为改造风水而兴建并在此后屡次改建的祠庙。奇异的是二郎神的塑像只有两只眼,实在是闻所未闻。按照当地人解释,这里供奉的并非二郎神,而是即位前的北汉皇帝刘崇。刘崇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又称二郎,而介休也曾是北汉小王朝的领地,从这方面说,做出这一推测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为什么刘崇即位之后没有提高这座生祠的规格并为祀主正名呢?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得二郎庙的祀主变得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此外,古堡内目前仍保留着真武殿、兴隆寺、地藏王菩萨殿、吕祖阁、三大士殿等古代宗教、民俗建筑。最令人称奇的是,堡北街西兴隆寺前有一棵根深叶茂的“槐抱柳”,据村里老人介绍,这本来是一棵槐树,老了,树干中空,从心里长出一颗柳树。</p><p class="ql-block">而今的张壁古堡虽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但古城堡气势宏伟的建筑规模、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富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风骨还在,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古堡内每一个临街的建筑,没有一座是把大门开设在主街上的,只有几条小巷在丁字巷口处设有唯一的出口。原来,这正是张壁古堡第二道军事防御工事的巧妙设计。</p><p class="ql-block">“兵者,诡道也。”张壁古堡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设计巧妙令人惊叹。这样堪称典范的地面防御工事下,还隐着一道不为人知的防御军事体系——地道。</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古堡地下遍布地道,四通八达。地道分为上、中、下3层,高层仅距地表1米左右,而最底层却深达20米。地道形状大体为半圆形,表面还分为土样和砖样,不论是哪种样式,它的样貌都整齐而威严。地道设施完备,有将军窑、士兵窑及战俘窑,更设置了存粮洞、伏击窑、窥探孔和陷阱水井等这些军需必备的装置,还设置了马厩等牲畜休息的地方。地道全长约3000米,目前已清理出来可供游客参观的约1000米。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是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个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至3米、长4至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p><p class="ql-block">而根据实际推算,地道最初的总长度应该在1万米左右。这样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它的出口却相当隐蔽,张壁古堡的每条街巷都曾发现有地道口,堡内共有11口水井,至少有8口水井和地道相通,并有直井从底层直通顶层,通过井壁上开设的洞口即可进出地道。洞口设于井壁,进退攻防藏转移为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地下作战堡垒,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据历史学家调查考证,张壁古堡的地道来源于隋唐时期,始建于公元619年,地下构筑了攻守兼备、可屯兵万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p><p class="ql-block">我们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尘封的历史虽然遥远,但依旧能感受到那时战争的壮烈,颇有“狼烟散尽雄魂在,金戈铁马似归来”的意味。</p><p class="ql-block">“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张壁古堡是中国古代军防和民防工程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张壁古堡提供了绝好的实物教材。</p><p class="ql-block">天上奎星,人间张壁。张壁古堡外形轮廓酷似天上的奎星,暗喻古堡曾为军防重地的显赫历史。张壁古堡是古代先民按照星象学规划建造的,南堡门对应28星宿中南方七宿之张宿,北堡门则对应着北方七宿之壁宿,张壁古堡也因此得名。一南一北,张宿与壁宿守望呼应,吉祥的星宿守护着这座古堡。</p><p class="ql-block">在古堡建成后的千年之中,当地人一直延续着古堡建造时的理念,做到了建筑与星象的完美对应。位于古堡内的星象展厅,更全面地向我们解释了古堡与古代星象学对应的建筑奇观。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现已发现有堡墙、地道、庙宇、水井、古树等30多处建筑与星座相对应,比如,龙神庙与角宿相对应,角宿即处女座。8口水井对应毕宿,毕宿意为守边塞的军队在这里驻扎。这种特殊的建造型制让人震撼,其规模之恢弘、保存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张壁古堡是国内目前仅存、世所罕见的古代星象学的民间绝版,被誉为“天下第一星象村”。</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古堡内的建设规划无一不反映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风水的思想。那么,这一思想在张壁古堡都有哪些具体体现呢?</p><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规律,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p><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的南堡门上镶嵌着一座石雕龙头,它象征着龙首;堡门外的9条铺路红石,象征龙须;进入城堡,名为龙街的南北主干道象征龙身,道路中央3列平行的红色长石条象征龙脊;槐抱柳旁,曾有两个涝池,象征着龙眼。堡墙、龙街加上两个龙眼,又组成了一幅太极图。龙脊的长度不过300米,却被有意加上弧度,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穿城而过。因此,站在街道两端,南北堡门是互不相见的,这样的设计一是遵循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二是出于“风水不外流”的考虑。</p><p class="ql-block">北堡门为砖砌,筑有瓮城。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瓮城城门几百米外有一座七槐冈,冈下建有一座照壁,据说同样隐藏着深刻的寓意。</p><p class="ql-block">对建筑寓意的信仰与改造,体现着那个时代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希冀和长盛不衰的祈盼,这是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而今,当地人一直延续下来的张壁村祭星仪式,更为古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返程已是夕阳西下,走至张壁村口,满满世事祥和之感。站在此处回首,看着被风雨剥蚀得苍凉颓败的堡墙,如同看一本厚重的史书,重葩累藻。 张壁古堡带给世人的不单单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惊喜。这种惊喜是地上与地下、智慧与空间的融合,是光与影的撼动,是情与信的永恒。</p><p class="ql-block">这座千年古堡留给后人太多遐想和太多谜。千年之后的今天,这座古堡依旧散发着原有的魅力和神秘,也不难想象那充满温馨的烟火味,那里有祖辈的足迹,有厚重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回眸,这个充满人情、有着故事的地方,吸引着一波波游客前来探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