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回忆录——【往日时光】—收集整理于2021年12月

天涯海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序言:</b></p><p class="ql-block">这些天,手机提示告急内存不足,整理图库,无奈之下,准备删除照片。但是当我看到了留存在题库的一些老照片,又舍不得删掉,所以想通过美篇文章留下这些老照片,把这些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和美好回忆,通过老照片分享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岁月的老同学,知青战友,好朋友和至亲。</p><p class="ql-block">时光悄悄的过去,留下的只有回忆。回想当年的学生时代,走过的青葱岁月。回头看看,我们都已过了半百年纪。青春渐渐的老去,留下的只有追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唯一一张小学生女同学集体照</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杨建美,陆洁蓉,习萍萍,钱云红;第二排左起:奚华,周月玲,朱建芳,陈金妹,夏冬梅;后排左起:胡玉娣(不确定),张凤玲,吕伟玉,沈伟民,夏敏慧,周国庆。</p> <p class="ql-block">梅陇路小学老师集体照。只认出前排左一蹲着的曹校长,第二排左二蹲着的周教导,第四排站立的左一是曹莲珊老师,曾任我们四年级班主任,左三:五年级班主任孙宅明老师,后排右一:美术老师吴养天。</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中学毕业时和艾晓青,沈妹菊同学报名参加“雄鹰”战斗队,华师大校园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真北一排栾锦禾同学送给我们赴延边插队落户同学所创作的诗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师大丽娃河桥上欣赏栾锦禾同学送的诗画。</p> <p class="ql-block">毕业下乡前和艾晓青的师大校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沈妹菊、沈伟民照相馆毕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艾晓青、沈伟民、沈妹菊三人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乡前和顾老师在师大校园的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毕业前二附中金少江路老校区北楼前和艾晓青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金沙江路老校区南北教学楼之间花坛前和沈妹菊、艾晓青三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骏(大渡河二排)、陈国敏(陈家渡排)、潘建平(曹阳三排)、沈伟民(曹阳三排)、沈妹菊(曹家巷二排)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曹杨三排同学毕业留念(左起:沈伟民、钱云红、樊颂颖、曹荣保)</p> <p class="ql-block">和毕业班班主任蒋凤芳(右一)傅博华老师(左一)以及同班同学樊颂颖(左)、钱云红(右)北教学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艾晓青(前排左)沈妹菊(前排右)沈伟民(后排右)和七二届年级领导、师大一村排班主任曹康绥老师(后排左)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送行时七二届年级组长顾朝晶老师和工宣队万师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工宣队万师傅二附中金少江路校园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二届第一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部分团员毕业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师大一村排:谈玲妹,王家莉,~~~,~~~,陈平,曹杨三排:沈伟民</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起:曹杨三排:徐晓明,潘建平,张国良,樊卫中,施卫杰,……</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曹阳三排:汪定庆,~~~、陈国平,大渡河二排:王骏……</p> <p class="ql-block">年级班干部女同学毕业时在华师大校园桥上留念(前排左起:陈家渡排蔡金莲、曹阳三排沈伟民、曹阳一排竺秀兰,后排左起:曹家巷一排汤宝珍、真北一排汪建英、曹阳一排丁玉璟、曹阳四排董玉娟)</p> <p class="ql-block">参军同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汪建英与老师同学</span>留念(前排同学左起曹杨三排沈伟民、真北一排汪建英、曹阳一排林燕苹,后排老师左起:奚新年,王鸿仁、李绍综、张国志。四位老师都曾是我们三位同学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从小向往当兵的愿望只能在下乡时穿上军便服过个瘾。</p> <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的梦—穿上军装当女兵。</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汪建英的女兵入伍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姿飒爽!</span></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汪建英的部队话务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和汪建英上海照相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林燕萍(曹阳一排)、汪建英(真北一排)、汤宝珍(曹家巷一排)照相馆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董玉娟(曹阳四排)、沈伟民(曹阳三排)、吴素雯(曹阳四排)照相馆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0届学姐季秀珠毕业去了黑龙江建三江兵团</p> <p class="ql-block">季秀珠学姐在黑龙江建三江兵团站岗执勤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姐去黑龙江之前送我的留念,这是她学生时代的短发照片。</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照片,友谊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和学姐上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都不记得是啥时在曹阳照相馆拍的</p> <p class="ql-block">和奚老师的两个女儿(红健、红文)在二附中校园留念。站在前面的男小孩已不记得是谁了?</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阳阳,顾老师的儿子在家门口的玩照。</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单位老同事在长风公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我和同年龄的政治老师姚国平(左),语文组的马建英(右)两位老师同住学校一个寝室,虽然都在不同的育人岗位,但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情同姐妹。林炳英(中间)校长当年是我们政教处主任,一直是我们的老领导。</p> <p class="ql-block">二附中的老同事老领导在长风公园的合影留念。(左起:姚国平,林炳英,马建英)那时看起来都还年轻,神采飞扬。可是姚老师已在多年前因病早逝,失去了一个同龄好朋友,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我心。林炳英老师,我的老领导虽然已九十高龄,但她始终坚持每天认真读书看报做笔记,关心国家大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敢忘记二附中工作多年在她的谆谆教导和关心下所取得的工作成绩,衷心祝愿老前辈—我的老领导身体健康,长寿百岁!</p> <p class="ql-block">二附中母校的老同事在松江方塔合影留念。左起:马建英(语文老师)、钱屏凤(地理老师)、梁振玉(政教处)、沈伟民(政教处)、华东方(政治老师)、严秀英(语文老师)</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七二届中学毕业,那时的毕业分配已经有四个面向,并非“一片红”。我们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一月二十五日,我们从上海出发去吉林延边插队落户。十一月二十九日到达延边。那年我们毕业时按计划是区县对口,我们普陀区和延吉县对口安置960名知青,但后来实际上真正落实去延吉县的就是我们集体户的九个知青,并且来自于以普陀为主要的还有静安区,闸北区这三个区和八个学校组成的一男八女。这张照片是我们普陀区的九名七二届毕业生在到达延吉县受到热烈的夹道欢迎和县委书记的亲自接待的现场欢迎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下乡永胜大队到达第一天的欢迎仪式,我们手持鲜花,被前来欢迎的乡亲们和老知青队伍簇拥和围绕。欢迎的乡亲们敲锣打鼓,朝鲜族阿玛尼载歌载舞,全场一派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p><p class="ql-block">前排集体户中间穿着中山装的就是我们集体户的贫下中农政治户长金龙俊。老户长曾经参加过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负过伤,有朝鲜志愿军战士残疾证。老户长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我们集体户八个姑娘就像他的亲闺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乡那么多年,老户长</span>把我们每个知青当做他的子女一样关心和爱护,政治上关怀,生活上悉心照料,手把手的教我们各种农作劳动技术。每到入冬,就帮着集体户整地窖,做过冬准备,让他老爱人带着队里的阿玛尼给集体户做辣白菜。第一年下乡没过多久就到了过年,为了让我们不想家,老户长按当地过年习俗,年初一早晨把我们所有人接到家中和他们全家一起过年吃饭,一起欢度春节。</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黄燕敏提供】</p> <p class="ql-block">当年代表普陀区送我们下乡的带队老师即是我们二附中的王鸿仁校长。这张照片是王老师送达我们到延边和我们集体户全体知青在永胜大队苹果梨园的山坡上的合影。(前排左起:二附中王鸿仁老师、沙洪中学黄燕敏、南林中学何文玲、华师大二附中艾晓青、华师大二附中沈伟民,后排左起:常德中学盛宪萍、曹杨中学邱桂珍、静安区爱国中学袁丽云、闸北区转过来的金莲信、北海中学高广荣)</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们集体户的家长委员会,有二附中王鸿仁校长把我们送达延边回来后组建,照片人员排列说明:</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邱桂珍母亲、高广荣母亲、艾晓青父亲、铜佛公社乡办老朱同志、何文玲母亲、黄燕敏母亲</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二附中王鸿仁校长、金莲信父亲、沈伟民二哥、高广荣父亲(不确定)、盛宪萍父亲(不确定)、袁丽云父亲、何文玲父亲、黄燕敏父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下乡的第一张个人纪念照。站在集体户后坡的苹果梨园山坡上,面对广阔的田野,激情澎湃。</p> <p class="ql-block">这件长的棉大衣,是我三哥赴黑龙江兵团时的军大衣。一直未能如愿参军梦的我,下乡穿上三哥回上海时送我的这件军大衣,觉得挺神气,非常喜欢,正好去东北吉林插队落户也就跟随我寒冬腊月为我遮挡风寒穿了那么多年。睹物思人,如今三哥虽已离我们而去,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在我的心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全体知青和从汪清县来看望我们的金莲信姑妈一起合影留念。金莲信是我们集体户的上海朝鲜族学生,家住闸北区,因祖籍延边汪清县,这次下乡随普陀区和我们一起落户延吉县。她姑妈特意从汪清县来看望我们大家。(前排左起:金莲信、金莲信姑妈、盛宪萍,后排左起:黄燕敏、沈伟民、何文玲、艾晓青、袁丽云、邱桂珍、高广荣)</p><p class="ql-block">我们集体户上海知青一共九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八个女生,一个男生。分别</span>来自于三个区(普陀7人,静安区1人,闸北区1人)八个学校,小高就是我们集体户下乡时唯一的一个男生。虽然在集体户他是少数,但大家对他关爱有加,下乡后,我们集体户知青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轮流排班在集体户为大家做饭,收拾内务,做好后勤保障。农忙季节和生产队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社员们同工同酬。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体户就像一家人,大家情同兄弟姐妹。可是回沪后那些年大家忙于工作和家务,联系甚少,后来听说小高也因病过逝,这些年集体户聚会想起他不免有些伤感。毕竟那些年我们吃一锅饭,天天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有着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感情,但愿小高他在天堂路上不再有病痛,一路走好。愿他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大家身体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永胜大队文艺宣传队演出后和集体户以及来看望我们的大队领导及金莲信父亲和姑妈一起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集体户知青黄燕敏</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一:贫下中农户长金龙俊、右二:大队党支部书记:崔基哲、右四:金莲信父亲、右五:集体户户长何文玲、右六:金莲信姑妈。</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右起一:文艺宣传队队长崔永哲,右起四五六:集体户知青艾晓青、沈伟民、金莲信,左三:集体户知青:袁丽云。</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右起四:集体户知青高广荣</p> <p class="ql-block">插队落户期间大队民兵训练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参加农田劳动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起:袁丽云,邱桂珍,黄燕敏,盛宪萍,何文玲,高广荣,金莲信。这是集体户参加生产队农业改革时,一九七三年夏天我代表集体户执笔写的《看永胜二队向何处去》。吉林杂志编辑部一九七四年冬天下乡调研时摄影并登载于吉林杂志(那年冬天我因盲肠手术后因病回沪和艾晓青都不在集体户)</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农闲空余时的集体户学习讨论。</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黄燕敏提供】</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下乡时,集体户艾晓青父亲来延边函授期间,黄燕敏参加函授班代表全体学员的发言照片。</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春暖花开时的集体户全体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参加大队文艺宣传队的田间演唱表演,手风琴伴奏的是永胜大队的文艺宣传队队长、永胜一队的崔永哲先生。</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集体户和永胜大队文艺宣传队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中间拉手风琴的是永胜一队崔永哲</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二盛宪萍、左四黄燕敏、右一徐莲丹、右二邱桂珍</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二袁丽云、右一何文玲</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这里只能认出前排右二崔永哲;第二排左二袁丽云、左四徐莲丹、右一黄燕敏;第三排左二朴国峰、右二姜明山。</p> <p class="ql-block">田间劳动时和我们永胜二队的队长合影留念(左起:艾晓青、沈伟民、朴学俊队长、盛宪萍、袁丽云、生产队青年社员张姬玉)朴学俊,我们下乡期间任永胜二队的队长,是村里文化素养较好,政治敏感较强,待人热情,脾气温和,并卓有见识,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村干部,下乡后我曾任永胜二队出纳,在朴队长的带领下一起在村委会共过事,那些年在各方面得到了他的关心和帮助,他也是我1974年在下乡时入党的第一介绍人。这是我政治生命重要的领路人。早些年回延边几次,每次我都不曾忘了去看望他,那时得知他的大女儿,比我们小七八岁的朴恩玉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工作,从事朝鲜语广播方面的有关工作。这也是老队长教育有方,子女努力的结果。往事点点,记忆犹新。这些年因为没去延边,也断了联系。想必老队长的晚年生活在子女的关怀下还是很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有集体户袁丽云提供】集体户前袁丽云、艾晓青、沈伟民三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永胜二队的几个青年女社员一起在集体户门前的留影(前排右:张京玉;后排左起:李春子、杨顺玉、张顺姬)</p> <p class="ql-block">和朝鲜族闺蜜张京玉在延边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铜佛公社永胜大队党员活动留念(部分党员,不全部认识和记得):前排左一沈伟民,第二排:左一崔基哲,左二徐莲丹爸爸,左五崔永哲;后排:左一徐莲丹,左二永胜一队宋队长。</p> <p class="ql-block">参加上海机械学院农机函授班首届结业式留念(二排左一艾晓青,二排右三沈伟民)</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七月参加县知青理论骨干学习班</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戚成杏(铜心四队),左二:陈晓蕾(应岩七队),左三:陆克彭(铜尚七队),右二:沈伟民(永胜二队)</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一:范光兴(岐阳水库),左二:郜炳连(永胜三队)………</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起:郭小祥(泗水大队)吴三宝(小马三队)………</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八月铜佛公社领导和各大队团总支书记干部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上海知青陈晓蕾(应岩大队),沈伟民(铜佛中学)</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二:延吉知青杨昌锡(公社团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上海知青虞建设(永胜二队)</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在延吉县龙井照相馆拍摄留念</p> <p class="ql-block">延边少数民族传统服装留念</p> <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赵望优,六八届下乡延边铜佛公社东明大队,七五年和一起插队东明的虞建设一起并入我们永胜二队集体户,后又从永胜推荐去了延边大学数学系就读,后留校延边大学当老师。婚后数年调往江苏镇江工作。前些年已因病去世。赵望优,虞建设,艾晓青我们又是二附中校友。这张合影留念,作为对校友学姐和老知青战友的永远缅怀。</p> <p class="ql-block">1977年在铜佛中学工作,担任初二年级班主任,年级老师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1977年铜佛中学我任班主任的初二班级欢送实习老师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在铜佛中学工作时在泗水桥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下乡铜佛公社的上海知青党员戚成杏(插队铜心大队)、陈晓蕾(下乡应岩大队)沈伟民(永胜大队)在开山屯会面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在戚成杏和陈晓蕾相继招工到延边开山屯造纸厂后,我去开山屯造纸厂探望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我几岁的戚姐是六八届的初中毕业生,同住曹杨新村,早我们几年来到延边插队,又是同在一个公社插队的上海知青。在吉林延边好几次一起参加公社党员的活动和县里的知青理论骨干学习班,又曾一同从延边回上海,我们情投意合,志趣相同,成为了知青战友,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回上海后和戚成杏,陈晓蕾一起在长风公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青春的时光记忆</p> <p class="ql-block">和杭州回来在上海部队医院见习的老同学汪建英及她的战友虹口公园会见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军入伍的真北一排刘秀龙同学在校园和顾朝晶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那年(不记得具体年月了)在上海火车站送行即将去吉林和部队的同学告别纪念(前排左起:真北一排刘秀龙,顾老师,曹阳四排宋杰,第二排左起:真北一排汪建英、曹阳三排沈伟民、曹阳四排吴素雯、师大一村排艾晓青,后排左起:曹阳三排潘建平、陈家渡排陈国敏、曹阳三排杨文信、徐晓明)</p> <p class="ql-block">上海站告别送行留念。前排女同学左起:艾晓青、沈妹菊、沈伟民、吴素雯、汪建英,后排男同学左起:刘秀龙、杨文信、陈国敏、徐晓明、宋杰,顾老师</p> <p class="ql-block">赴延边知青上海火车站留念。左起:黄燕敏、沈伟民、袁丽云、艾晓青。</p> <p class="ql-block">记得这是和先生他第一次来上海约1979年在长风公园拍摄。</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回延边参加老公公六十一岁花甲年的全家亲友聚会照。</p> <p class="ql-block">唯一一张八十年代在上海的兄弟姐妹家庭照(前排左起:外甥女陈静、小侄女沈鸿毅、女儿金顺珏,后排左起:侄儿沈敬彦、三嫂缪淑秋、大侄女沈蕾、姐姐沈辛梓,第三排左起:三哥沈子熊、姐夫陈锁根、先生金光杰)为什么这张照片没有我?难道我是摄影师?拍摄现场什么地方?想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篇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老照片回忆录—【往日时光】的美篇文章,纯属自己临时起意,为了保存手机里的零碎照片而编辑,期间得到了集体户战友的热情支持,部分照片来自于黄燕敏和袁丽云的提供。在此一并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因为照片拍摄时间较久,又是翻拍过来和翻拍的技术不够,所以很多照片有些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篇的视觉效果。为了保存原始的纯真记忆,就只好请见者见谅了。</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走过了人生半个世纪。老照片的同学往事和留念,唤醒了学生时代的记忆。亲爱的同学,你是否也时常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青葱岁月,也是否时常怀念同学间那种纯真的情感?</p><p class="ql-block">难忘知青的岁月,往事如烟……当年下乡的情景,每天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出工,同劳作,日出而去,日落而归,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如情同手足,似兄弟姐妹。挥之不去的那段往日时光,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21年即将过去,在2020到2021的特殊时期,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疫情,共度时艰。在2022新的一年来临之际,让我们继续用自信的脚步,坚定自己的选择,用平常的心态,经营自己的生活。人生过半,学会看淡。静而不争,一切随缘。遇到不如意,一笑而过。亲人如玉,朋友如金。时常牵挂,贵在真心。感谢岁月,记住美好;感谢生活,带来欢笑;感恩有你,情义长在。</p><p class="ql-block">生活的最高境界: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我们各自保重,互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