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蜂窝记忆(一)

随遇而安

我们的铁路大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可能人一天天地老去就是这样,我现在特别爱回忆过去,爱想当年小时候我们怎么怎么样,如何如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陪老母亲追剧《什刹海》,又看了拍摄花絮。编剧及导演付宁介绍他拍这部戏的初衷缘由。他是想通过北京什刹海胡同里的市井风情,普通百姓靠勤劳怎样创造幸福生活,奔小康的故事,展现给世人。很触动我。</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小时候那点“铁路大院”朴素的记忆和文化留存呢,虽然我们是普通再普通不过的铁路职工中一分子。</p><p class="ql-block"> 自己能力有限,但我想用这点微弱记忆,当个休闲随笔,从几个家庭缩写中,记录一下我们的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 不妥之处请大伙儿指正并原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不止于一块特别的热土,也是一个辽阔无比的心境和永不褪色的记忆。乡情对每个人来说难舍不忘,亲切有佳,是我们生命中的支撑和底气,总与岁月共峥嵘。我们深深热爱眷恋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铁路职工子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蜂窝铁路地区出生长大的一代。那里有着我们的童年、青年难以忘怀的时光,有着挥之不去的人文情怀,更有着浓浓亲情、友情和血脉。</p><p class="ql-block"> 我们出生和成长的时候,尽管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差,但我们总是那样无忧无虑、简单、阳光、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先从21路公交汽车说起。</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的21路是苏式大鼻子红黄色公交汽车。线路不长,来回往返不过三十分钟,那时马路虽窄但路上没有那么多车,从不堵车。从起点站三里河到铁路医院终点站有七个车站,途经:三里河、经委会、木樨地、会城门、羊坊店、北蜂窝、铁路总医院。从三里河-经委会左转弯,经委会-木樨地右转弯,木樨地-会城门左转弯,羊坊店-小酒铺右转弯,小酒铺-小医院左转弯,西宿舍-现在的铁道大厦(当年时北京铁路局幼儿园后改建成铁路总医院门诊部,再后来建成了铁道大厦)右转弯,铁道大厦-铁路医院总站左转弯,到总站转弯调头原路返回,总站没有调度室,全程拐了八个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七站八弯”。 </p><p class="ql-block"> 21路汽车车门是用手动推拉开关的,售票员左肩右挎售票夹子,每到一站都要下车,招呼乘客上下车并查票,最后上车收尾关门,司机开车走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21路车型也不断翻新换代,车号改成了“65路”,线路延长,远远不止“七站八弯”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北京划分的市政区域中,长安街复兴门以西基本上是各部委机关和部队军区。21路汽车从总站三里河出来,在木樨地起站向西行驶左转南行,便进入了北蜂窝路,也就是进入了我们的“铁路大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路是国家运输的大动脉,安全、正点是根本,万变不离其宗,和平和战争年代都处于雷厉风行和时刻备战的状态,有着“半军事化”管理特殊的工作性质和意义。所以铁路职工和家属都有着火车开到哪我们就走到哪的准备和素养。 </p><p class="ql-block"> 当然,国家对铁路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布局也是有着规划和模式,一般车站或铁路沿线附近设有办公和家属生活区域。人们把它叫做“铁路大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北蜂窝的铁路大院,有部、局和局直属单位,还有西便门火车站、铁路总医院、铁道医学院、中小学校、幼儿园、邮局、储蓄所、俱乐部、通讯、商场(当年叫合作社,小孩儿口齿不清说得快了“合社儿”)、照相馆、食堂。</p><p class="ql-block"> 铁路职工和家属,工作和生活相对比较封闭而方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基本生活都涵盖囊括。与部队相似,是“半军事化”管理的特性,也与现在政府提倡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理念相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路大院具体几个区域,部机关、北京局、专业设计院。家属区分新楼,“甲楼”,建厂局宿舍,电气化局宿舍,“白脖”楼,新六栋、东、西宿舍、“五千七”、第三住宅区、木楼村等等。北蜂窝西边和北边还有一些“地方”单位,像市政电话局,勘测院,有色冶金研究院等,东边还有政法(公安)大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北蜂窝路北口向南到会城门南,不宽的柏油马路两旁有着排水泄洪的土沟子,虽然没有管道或砖头垒砌,但下大雨时分流极快,从不淹没路面。排水沟从会城门南(现在的北蜂窝中路)分流向东西两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陆续通过几个家庭的缩影,还有小白房儿、大楼、木楼村、新六栋“七天速成”……这些房子里的人文、情怀、故事,记录我们那童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取自网络,感谢作者。卡通图画是弟弟小时候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