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过留神》(179)下笨功 真读书 读懂书

清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 894、下笨功 真读书 读懂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 一,为什么要读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北宋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的简知两句,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其实《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当然,修身也必需以立学、读书为本。</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因为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能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只有读书的人,才能与时具进,旷达博闯,情趣高雅。</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首先要弄清读书的广泛意义。“书是静态朋友,人是走动态书籍。”还有电子书,大自然以及广阔天地等等也都是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广美书。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古训。因为“读经典是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从中感悟人类思想文明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你过去见过的人,经过的事,以及读过的书的总积。”换句话讲,你过去看了什么书,交结的什么人,就塑造什么样的你,你读什么样的书,代表着你是什么样的人。</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自古以来都一直告诫人民要读经典著作。多读圣贤的书。为什么要多与成功人事交谈呢?是因为经典著作的字里行间和成功人来的金言玉语中,都凝聚着圣贤和成功人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见卓识和创造性的智慧火花。且字字出彩,句句闪耀着聪慧之光。</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要把书读好,当然要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情怀。也要遵循“静处体悟,事上磨炼”“人学须遵默而识之”的古训。</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 二,怎样处理好读书的三种关系?</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读书,永远是成功的风帆;读书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砥砺高远的志向;读书能读出人生的充实和精彩。但是处理好读书的三种关系很重要。</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第一,主次关系。</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关切到修身立德的书是主流的著作。次,就是非主流的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第二,先、后关系。</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其实就是要读立业先立人的书。技术当然很重要,但修身立德的更重要。如果你修身很到位,那你的技术水平当然必上升得快。</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第三,厚、薄关系。</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u> 经典著作要常续,精读,深读。反复品味,学思结合。有的书只要薄读、快读、略读。如博雅教育所涉及的著作,可以待之以薄。</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 三,讲究读书方法。</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一),最普遍使用的读书方法:粗、细、精三步读书法。</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一步,粗读。先读前言后语,对全书有个总体性的了解,再读目录,以达概括性的了解全书的基本结构和要点。第二步细读。逐字逐句地细读全书,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点点。第三步精读。精读。就是在粗、细读基础上,对全书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动手写笔记,摘录全句、全段及重点章节。特别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章节,要经过认真思考弄清全书内在联系,以达总结、深化、提高自己的目的。</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二),下笨功 真读书 读懂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1, 我是怎样读懂《中庸》这本经典著作的。《中庸》这本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经朱熹整理成巜中庸》这本书。《中庸》主讲“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中庸即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沉稳不变的处世态度。“执两用中”既是对中庸之道的诠释,也是其作为一种方法论精髓所在。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处理之前,都应先弄清问题的两个极端或对应的两个方面,在研究透彻之后,再通过折中调和,找到中正之法,最后运用于民,才能让民众由衷地接受并长久地执行。</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第五章时,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好像有点读下去了,孔子也说“道其不行矣夫。”意思是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施了吧。</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朱熹说:“由不明,故不行。”意思是说,对于中庸之道的内容和重要性无法理解,自然扰无法实现了。朱熹的话给人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指点。</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我为了对《中庸》一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釆用如下方法:</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一步,反复通读《中庸》三遍,说也巧,读三遍后,开始喜欢《中庸》这本书了。</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二步,用钢笔手写体,编写学《中庸》手写体辅导资料。这个资料包括这些内容:原文;注释;译文;简析;典故启示(含两篇简介古人学《中庸》的正反经验教训。)。我用五个月时间写了10万多字。通过这个步骤,的确使我对《中庸》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三步,为了儿孙们学习的方便,拟将手写体学习《中庸》的辅导资料,用美篇形式编成电子板“学习《中庸》的简要辅导资料”。正在进行之中,完成第三步的时间会更长,深信通过这一步的编写,会使自己对《中庸》这本经典著作有更深刻地理解。</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2),写结构性系统性读书笔记的读书方法。</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以学习《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这本书为例。读这本书,我从2019年3月至6月,用四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我写了读书笔记22440多字。重点学习了本书的第七章“家风”。写读书笔10060多字,并将学习笔记整理成教案《每个人都要立志做个好祖宗》,讲课后反映很好,后来协会把教案编成冊。发给大家。我老家的族人们争相索要这个资料。</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3),围绕一个大专题展开马控松式的读书方法。</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我从80年代初期就很关注“西方发迖国家的真的有那么优赿吗?”2000年,我退休后的近二十年里几乎全力投入了这个马拉松式的读书活动。这个活动分六步进行:</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一步,读西方帝国兴衰史,特别是英国兴衰史,读美国兴盛史,读《圣经》,西方发迖国家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或传记,连《哈佛大学的管理细则》我都认真阅读书写笔记;</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二步,读中国人写西方的书:《西方智慧通典》《图说美国史》以及长期住在法国的边芹写的多本书。</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三步,大量阅读《人民日报》巜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报刊杂志的有关的社论和专家有关论述,不少于上千篇这样的文章。近二十年里写读书笔记近30本,不少于100万字。</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四步,访问去过美国,长期住在美国的中国人。通过与他们交流对美国有个比较真实的了解。</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五步,2019年8月6至27日,随小女儿一家,去美国参观学习。眼见为实,经历过,感受过为真。我在美国的23天里,我每天都写了一篇真实的见闻。</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第六步,从一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中抽丝取精;从30篇的零碎文章中归纳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结论。我写的《试议中西方价值观的对立和统一》巜美国之行杂记》《阅读美国国家广场》这三篇文章算是我对“围绕西方制度真有那么优越”这个大专题展开大量阅读活动后小结。</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其主要论点:</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1,中国的价值观优于美国的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将引领世界:美国国无德必败。美国黑人将是美国衰亡的掘墓人。</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2,从1980年至2021年的41年间“鄙视蔑视藐视轻视平视仰视这六个词的位置倒了个位:80年代美国对中国是由“鄙视→蔑视→藐视→轻视→平视→仰视(是不服气的仰视!)转变;中国在80年代对美国由“仰视→平视→轻视→藐视→蔑视→鄙视转变。</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 (老余2022.1.16.)</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附各位的赞语:</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u> 1,市传统协会匡会长说:</u></i></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余老师,认真看了您这篇大作,真的为您的精神所感动,任何人的学习,只要肯下笨功夫,总会有成就的。据说曾国藩资质一般,却很成功,只是功夫深。读书的指导思想,孔子说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您的读书严格遵循这个思路,所以学习做到了专,精,正。祝贺您!(2022.1.1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湘潭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讲师崔春华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 拜读了三遍!特别认可“下笨功,真读书,读懂书!”的读书观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宋雪军朋友说:</span>余老师这么有营养的美篇 我立马转发至我的亲人群里了[强][强][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