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崔长琦</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每年“冬至”前后,颐和园十七孔桥都会出现“金光穿洞”奇观。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十七孔桥的每一个孔洞都出现金光,十分奇特。<div> 拍摄这一景观自然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一大乐趣。这几年每年冬至前后去拍摄“金光穿洞”的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div> 拍摄“金光穿洞”这一奇观一直是我的夙愿。<div> 去年,即2020年12月22日(冬至第二天)下午,我来到颐和园十七孔桥,也想实践一下这个拍摄。本想避开冬至当天,人会少一些,没有想到走到廓如亭,就看到对面的南湖岛岸边已是人山人海,拍摄最佳机位的沿岸人头攒动,简直连个“扎针”的地儿都没有,更不要说立三脚架了。 <div><div><br></div></div></div> 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为保证人身安全,颐和园管理方想了不少办法。 在廓如亭和十七孔桥之间建立栅栏,定时放行,控制进岛人数;在岛上拍摄区域用扩音器不停播送注意事项,增加保安人数维持秩序。 湖岸的拍摄位置真是里三层外三层,根本靠不进去。猜想那些占据湖边得天独厚有利位置的拍者,也许一大早就来占位了,精神可嘉。<div><br><div> 没有好的拍摄位置,只好使用自拍杆占据高度优势拍摄。</div></div> 十七孔桥全景,包括桥两侧石狮。金光灿灿,穿过每一个洞穴。 局部 岸边广大的摄影爱好者认真劲,真是感人啊! 光线正浓,桥也很完整 随着太阳落下,金光渐渐失去光泽,人们开始调转镜头,转向拍摄西山的夕阳西下。 太阳落山了,光线暗下来,大批摄影爱好者恋恋不舍的踏上返程路。<div> 我一路回走,还不忘拍摄落日景色</div> 西山落日 夕阳下的铜牛 沐浴夕阳的万寿山佛香阁 当晚,查看下午的拍摄成果,感觉很是一般。只能说完成基本要求。但光线、构图、色彩平淡的很,没有任何新的进展。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为了进一步实践拍摄“金光穿洞”,第三天(12月25日)下午在影友陪同下,我们来到颐和园又一个拍摄“金光穿洞”的好地方----万寿山顶的智慧海东侧一小块空地。<div> 这个地点能俯瞰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全貌,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不足之处是拍摄距离太远,横跨整个昆明湖,需要更远的长焦镜头。也许这个致命原因,拍摄的摄影爱好者少了许多。</div> 在这个点可以拍摄整个昆明湖东部全景,还有湖面冰上移动的人。<div> 我的影友给了很大帮助。</div> 6张照片合成的全景片 华为手机远焦拍摄的。 佳能单反+200*2拍摄的全景片 十七孔桥与南湖岛全景 昆明湖冰面上的游人 昆明湖冰面上还有作业的园林工人 我的200mm长焦镜头加2.0倍增镜仍不能拍出理想画面,如果有600-800mm大炮也许会更好。 网上曾有各种对“金光穿洞”的解读。据说当初设计颐和园时,就考虑出现一幅“金光穿洞”美景,于是,如何设计十七孔桥的经纬度及方向,以保证每年冬季“冬至”时节,与夕阳光线几乎成垂直角度……<div> 据报道,为了解释“金光穿洞”现象,颐和园工作人员曾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特别是与桥、光线相关的历史资料,但是没有任何历史资料提及过任何有关桥与光线的相关记载。<br> “这里面并没有天文学的依据,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景观。因为冬至前后,太阳高度角到了最小的时候,光线呈现出一种斜长的光影,能照到平时照不到的区域。在冬至前后一两个月,都能看到桥洞金光照耀的美丽景色。”上述工作人员说。</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由于疫情缘故,为防止人员过分密集集中,今年春天颐和园封闭了十七孔桥和南湖岛,致使去南湖岛拍摄“金光穿洞”已不可能。<div> 由此使我回忆起去年冬至拍摄“金光穿洞”的往事,以慰各影友。</div> 写于2021.12.20 (冬至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