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自述人:张长山</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957年7月12日</p><p class="ql-block">出生地: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p><p class="ql-block">文化程度:高中</p><p class="ql-block">职称:电气高级技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当你步入不惑之年以后,总是想回忆一些过去的往事。自2017年7月退休以来,一直梦想着把我这一生做个简单的回顾,追忆一下在我的记忆中曾经留下和经历过的往事,至今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心语历程。无奈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迟迟不能顺利进行。最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等多种因素影响,已经明显感觉到思维能力越来越加迟钝,记忆力在不断衰退,有些力不从心了,不得不使我尽一切努力,开启我的回忆录之旅,在我有限之年尽可能地从那些久远的支离破碎的记忆中,找回一点点逝去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幼年</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幼年,是在跟随着父母转战各个水电建设工地漂泊不定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一个水电工人的家庭。我的父亲张仲武,1949年3月参加革命,1955年复员后在水电系统工作。1956年在参加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施工中,与我的母亲相识并结为伉俪。1957年7月12日,我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p> <p class="ql-block">官厅水库:</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永定河被称为“浑河”、“无定河”。 清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寓意永远安定。然而,这条河并不安定,仅1921年到1949年,就引发了北京6次大水灾。</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根治永定河。1951年10月,官厅水库破土动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来此参加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官厅水库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我2岁的时候,跟随着父母来到了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丰满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 丰满水电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境内的松花江上,1937年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开工兴建,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日本侵略者对此垂涎三尺。1942年大坝蓄水,1943年5月29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期,跟随着父母我们来到了位于宁夏的青铜峡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 青铜峡水电站,中国最早的闸墩式水电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黄河中游青铜峡谷口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于1958年8月开工建设,1968年第1台机组发电,1978年8月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大坝总长为687.3m,坝高42.7 m,坝宽46.7 m,水库面积为11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在这里依稀记得一些往事:记得有一次父母去上班,我在家里带着弟弟玩,结果我把弟弟给看丢了,等父母回家以后急坏了,动员了所有的叔叔大爷们出去找,结果在不远处的黄河索桥上面找到了,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非常的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次,记得我们几个小伙伴在路边,用石子打经过的车子轮胎,石子击中轮胎会反弹出去很远,感觉很好玩,结果有一次车子停了,司机下来追赶我们,恰好有一条小水沟,别的孩子都跳过去了,我没有敢跳,结果被人家给抓了回去,还好是我们单位接送工人上下班的车子,也就吓唬吓唬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所有人员全部都去食堂吃饭,每天去食堂吃饭,都会有人给我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让我在里面不准出来,结果我都是老老实实的呆在里面,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哈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童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酸楚的童年,往事不堪回首。有快乐更有心酸。</p><p class="ql-block"> 1964年,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跟着母亲我们一家人搬迁到了北京市昌平县(现在是昌平区)的南口镇。当时的河套里有一个很大的家属院子,那个时候都是一排一排的砖瓦平房,记得那里有暖瓶厂、玻璃厂、南口机车车辆厂,更主要的是那里有一个部队的坦克师和南口农场,坦克和装甲车每天都在公路旁的土路上行驶,有的时候我们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偶尔也会钻到停在路边没有人看守的坦克里面去看看。这些在我的记忆中仍然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南口镇小学位于昌平区西部,座落于南口镇兴隆街"宝林寺"内,俗称"大庙小学", 始创于1938年。我的小学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一直到1969年离开北京,举家迁往祖国的大后方—四川映秀。离开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5日,时隔5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我的小学母校,因为疫情原因只能站在校门外看看。</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父亲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母亲在家带着我和弟弟一起生活,当年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啸,我们都是用煤球炉子取暖做饭,每到冬季出现煤气中毒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省钱,经常要到处去捡没有烧透的煤核。每当夜晚降临,准备睡觉的时候,钻被窝之前都要用暖水袋捂被窝,第二天起床时候穿衣服那是相当的迅速,因为房间太冷。一切整理完毕后背起书包带个冻得邦邦硬的窝头、穿上棉猴顶着大风去往学校。有的时候风沙太大只能倒着行走,到教室后要先生煤球炉子,然后将窝头放在炉子周边的架子上烘烤。偶尔也会花上几分钱买上一个烧饼尝尝。</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我们去春游,因为我们距离南口火车站很近,每次都是乘坐火车去北京天安门、动物园、北海公园等地春游,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童年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暑假期间,刚好父亲探亲在家,从邻居家借来一辆28型自行车,带着我们全家去十三陵游玩。也许大家会想,一辆自行车怎么带着全家4口人呢?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我的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的母亲往前走出一段距离,我们哥俩腿着,然后放下我的母亲回来再接我们哥俩,超过母亲以后把我们放下在返回去接我的母亲,就这样如此往返于我们之间,不知不觉中一家人游览了当年的十三陵,只是辛苦了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每当到了农民收麦子的季节,利用星期六日或放麦秋假的时候,跟随着母亲到附近生产队的麦场去购买麦子杆,然后从很远的地方背回家。到家后,将麦穗下面的麦莛掐出来,按照粗中细多种规格分好。有谁知道这是在准备做什么吗?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有人带草帽了,就是有带草帽的,那个草帽也是经过机器加工出来的。那个时代草帽就是用麦莛杆手工编成辫子后做成的。无论是放学以后还是放假和小伙伴到河沟里玩水,胳肢窝里都会夹着一捆麦莛,走路的时候手不能闲着,一边走一边编着辫子。编好的辫子拿到收购站去卖,根据麦莛的粗细价钱不同,粗麦莛编出来的便宜一些,因为好编一些,越细的麦莛编出来的收购价钱越贵。那个时候的大拇指每天都要粘贴好几层的胶布,那可不是一般的疼啊。</p> <p class="ql-block"> 炎热的夏季里,有的时候还要跟着母亲去割青草去卖,虽然青草不值钱,只有1、2分钱一斤,那也是钱啊。每次我们母子俩人都要把割好的青草打好捆,拴好背带系好绳子,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先站起来,背起来的人再帮助另外一个人拽起来,互相拉拽着才能彼此都站起来,然后背负着沉重的青草,步履艰难的前往收购站,虽然每次卖不了几个钱,就是几毛钱那也是很高兴的。</p> <p class="ql-block"> 秋天到了,农民们开始了红薯收获的季节,我跟随着母亲一行人,带着布口袋、扛着铁锹、揣着干粮出发了。那个时候都是生产队集体土地,大面积的种植红薯大面积的进行收获。当年是没有机械化装备的,用的是耕牛拉犁的方法一遍一遍的翻整土地,把红薯捡拾出来,确认整片的红薯地里已经捡拾干净了,等在周边的人群就会一窝蜂地冲进地里,每个人用铁锹圈出一个位置后,一锹挨着一锹地挖着,捡拾剩下的红薯须子和红薯头,待天快黑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扛着为数不多的收获、拎着铁锹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把挖回来的红薯须子洗干净蒸熟后,用针线穿成串晾晒起来,留着冬天慢慢的享用。这就是当年我能吃到的红薯干。</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寒冷的冬季以后,要准备做饭和取暖的柴火,我们去玉米地里刨玉米茬子,把刨出来的玉米茬子上的土清理干净,背回去晒干,用来生火做饭。</p> <p class="ql-block"> 我们居住的周边有很多野生酸枣树,冬季叶子掉完以后,同样是用来烧火做饭的好柴火。酸枣树是有刺的,一不小心就会负伤流血,不过我们也有办法对付,那就是砍一根带叉的树枝,拿住树枝用带叉的地方抵住酸枣树根部,然后使用镰刀从下面一割就断了,最后把所有割下来的带刺树枝挑到一起打实,用绳子拖拽到家。</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当我二年级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虽然那个年代我们还有一些小,但是同样受到了各种形式的冲击。这场运动我就不详述了。正是在这一年,我的弟弟高烧不退,后转至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确诊急性脑膜炎,由于治疗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记得那个时候患脑膜炎的儿童比比皆是,很多孩子因为耽误了治疗而死亡,更多的是治愈后留下了很多的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父母在北京儿童医院陪护,我的奶奶从老家过来陪我。也就是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我难以忘却的事情: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大人们都在午休,孩子们自由的玩耍。可是,到了下午吃饭的时候,有两个孩子却找不到了,家长们都急了,所有的人开始到处寻找,有孩子告诉大人们,我们曾玩过地道战,结果在一个闲置的房间里发现了两个孩子。在这个房间里,有一些刚刚做好的家具和木箱子等待油漆,这两个孩子模仿电影《地道战》里面的情节,掀开了其中的一个木箱子一同钻了进去,当他们俩拥挤着蹲下去以后,意外发生了,箱子的扣掉(上锁用的)自动扣死了,旁边又没有任何人发现,由于箱内空间狭小加之天气炎热,以及时间较长,打开箱子的时候,一个孩子已经死亡,另外一个孩子被抢救了过来。</p>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到南口机车车辆那边的浴池洗澡,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喜欢在澡堂子里光溜溜的追逐打闹,用毛巾相互抽着玩,当时刚刚打完香皂,结果在奔跑的时候不慎滑倒,后脑勺着地,摔得我不轻,后来是怎么回到家的,至今我也没有任何印象,经过询问得知,当时是我自己穿的衣服,和他们一起回去的。至今,我只要是转多了都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状况,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只要是找东西时间一长就犯晕和恶心,应该是当时摔成脑震荡所致。那个年代也没有去医院检查一下的意识。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由于同前苏联的关系恶化,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我们居住的昌平县南口镇是我国的北大门,为响应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深挖洞、广积粮,每天都要跟着大人们参加挖防空洞的活动,深更半夜还要举行防空演练。当时的局势非常空前紧张。那个时候,我的父亲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湾水电站施工,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我们多个家庭,举家离开北京迁往祖国的大后方四川,当时没有跟随单位去往外地的家庭,后来全部留在了北京通州的定福庄了。</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支援国家的三线建设,1959年成立的基础总队,随着西南西北水电站的建设而划归到各个水电工程局,因为我的父亲在水电六局建设的四川映秀湾水电站施工,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就成了水电六局基础队,我也因此而成为了水电六局子弟。</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时代,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时代,有太多的童年往事不堪回首,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的开心和快乐,曾经和母亲一起经历过的事情历历在目,不可磨灭,每每回忆起这些心酸的往事,心总是酸酸的,眼里总会饱含着酸楚的泪花。从跟随着母亲出去割草,到生产队里麦场购买麦秆;从跟随着母亲去红薯地里挖红薯捡红薯,到玉米地里去挖玉米茬子晒干后当柴火;从冬天里去野外砍酸枣枝到在路边沟里搂杨树叶、捡煤核、编草帽辨,经历文化大革命,更经历了挖防空洞,进行防空演习、备战备荒的特殊年代。那个年代是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面对和经历的。当年,除了我们一起离开北京又一直在一起的几位当年小伙伴同学外,其他小学同学至今没有了联系。很想有个机会见见他们呀</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在四川映秀</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1969年10月,我们从北京站踏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从此离开了北京昌平南口镇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一去不复返。清楚记得当时离开北京站时的情景:那个时候我的小弟弟出生只有2个多月,由于没有母乳,乘坐火车的时间很长,当年婴幼儿食品极度匮乏,购买极不方便,所以,上车之前费尽周折提前准备了部分牛奶和炼乳,以备小弟在列车上食用,谁会料到在上车的时候一不小心被我掉到了站台上,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全部碎掉。原因有二:第一那个时候的站台上车踏步特别高,第二是我的年纪也小,当时是没有塑料容器包装的,这一路上只能临时想办法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当年,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乘坐火车时买的都是硬坐票,不舍得坐卧铺,到了晚上,我们小孩子必须爬到座位下面的地板上去睡觉,记忆中的车程好像是需要3天2个晚上。</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四川的小学是五年制,我们是小学六年级从北京市昌平县南口镇小学转出的,到了四川映秀水电六局,我们面临的是直接上初中一年级还是重新上小学五年级。如果直接上初一,我们就要去下面的中滩铺(水电六局所在地职工子弟学校)住校,因为小小的年纪就要去几十里外住校,对于我们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残酷,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指定是有困难的,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重读小学五年级的方案。</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我们基础队有一些文化知识的叔叔阿姨,每天给我们几个孩子上上课而已。</p> <p class="ql-block"> 四川,祖国的大后方、美丽的天府之国,名副其实。从成都经灌县(今都江堰)沿岷江一路而上,经过漩口到映秀中滩铺(水电六局所在地),再沿渔子溪继续一路而上,经过5公里、9公里、木江坪,过交通洞、月亮地儿,到达水界牌,这就是我们基础队的住地。从我们住的位置沿渔子溪继续向上而行,就是耿达---当年北京勘测设计院的住地,再往上走就是卧龙,现在的大熊猫卧龙自然保护区。多么熟悉的线路,只因我们在那里生活了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渔子溪的两岸沟壑纵横,山崖陡峭。当年我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场地是在山上平整出来一块不大的土地,修建了临时用房,有家属住房、职工宿舍、办公室、医务室等,还有食堂和一个篮球场。那个时候每家只有一间房子,中间有个隔断,里屋睡觉外屋做饭。</p> <p class="ql-block"> 有句话叫出门见山,我们却是出门就登山,抬头一线天的感觉,天气好的时候只有中午1个多小时可以晒到太阳。山高林密树木茂盛,山上到处都是林业局采伐的树木,野生动物和各种植物比比皆是,经常遇到从卧龙方向驶来的运送木材的拖挂车上,用铁笼子运送的大熊猫,据说都是当地山民逮到的,运送到成都动物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季,对面的山上,成群的猴子浩浩荡荡的下山,在山脚下的萝卜地里尽情的拔着萝卜啃着萝卜,等到主人去的时候,早已是一片狼藉,地里的萝卜已经被猴子啃的乱七八槽了。我们只是隔岸观猴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时节,我们爬到山上去摘七月瓜,毛梨(到了天津才知道蓟县这里种植的叫猕猴桃),当年我们那里的山上到处都是,全部都是野生的,采摘回来以后不能吃,又酸又涩,我们找一些包装板钉成箱子,用锯末或棉絮把它捂起来,等待一些日子后就会变软,满屋飘香,去皮后口感是又甜又香。还有那满山的野核桃,采摘回来以后,要先挖一个坑后用土掩埋,不断浇水,等到外面那层厚厚的皮腐烂以后,挖出来用水冲洗干净就可以享用了。</p> <p class="ql-block"> 介绍一下索道吧,现在这个年代,通过网络和电视,相信大家对索道已经不陌生了。记得当年跟随着我的父亲,跨过渔子溪到对面的山上去的时候,就要乘坐滑车滑索道过河。索道是当地的伐木工人运送木材和人员时修建的,两根索道为一组,一根是从山这边高的位置到对岸低的位置,形成一个高位差,为的是从这边轻松地滑到对岸,另一根是同样的原理,从那边高的位置到这边低的位置。哈哈,滑索道时的感觉是相当刺激,工具都是自制的,用一个U型卡子,找个大小合适的轴承,准备一段绳子,兜住大腿根部和绑住腰部,连接好滑轮后脚一蹬,身体就飘了出去,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涛涛的渔子溪江水,身轻如燕般飞快抵达彼岸,大概就如同现在的过山车吧。那个年代吃不饱,严重营养不良,骨瘦如柴,体重自然就很轻了,行动起来也就很轻松了,相信大家可以想象的到当时是个什么样子。现如今,就是有索道了也不敢去滑了,只能望而却步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一个星期六的时候,父母都去工地了,我决定用4个废旧轴承亲手制做一个爬犁车,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制作,首先在两个方木上钉几块木板,然后再准备两根方木做轴,把轴承嵌上去就可以了,然后顺着坡道滑着玩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太小,更不知道深浅,所以出了事故。在拿木工刨子的刨刃把方木的轴头削成圆形的时候,结果发生了意外,一刀削过来直接削到了我左手的大拇指上,眼看着翻起一个大大的口子,雪白的骨头都露出来了,刨刃太快了。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用手攥住受伤的拇指去了医务室,以为包扎一下就可以了,结果医务室大夫一看让我立即去大医院进行伤口缝合,结果我一个人攥着拇指徒步几公里,穿过交通洞去木江坪的医院,在那里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缝合了4针,一个人又悄悄的回到家里,晚上还是被父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至今,我拇指上的一道伤疤仍然清晰可见,每次看到的时候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永世不忘。</p> <p class="ql-block"> 中滩铺(现在的映秀),地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南部,岷江与渔子溪河在这里滋养出秀美的山川。这里河谷深切,山势陡峭,水流湍急,是大自然馈赠给水电人的珍贵礼物。岷江与渔子溪河在映秀交汇,特定历史时期在映秀地域建成了映秀湾电站,后续在渔子溪上又建成了渔子溪电站和耿达电站,这三个电站,都隶属于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p><p class="ql-block"> 映秀湾水电站是岷江上游的一座中型径流引水式电站。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成都地区的主要电源之一。1965年9月开工,1971年9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2年全部建成。</p> <p class="ql-block"> 渔子溪水电站,位于岷江支流渔子溪下游,为高水头引水式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9.6亿千瓦时。电站于1966年9月开工,1972年7月首次蓄水,同年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76年1月工程竣工。</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1970年我上中学时的水电六局职工子弟学校的校门,水电六局离开映秀以后成为了映秀湾发电厂职工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校园内的办公楼和教室,以及同学们在做课间操的情景。一场大地震后,这里的一切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们如期进入了水电六局职工子弟学校,开始了初中的学生时代。我分配在初中一年级二班,我们一共有5个班200多人,我一直到初三毕业都在二班。</p><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中学生时代,更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时代。那个时候, 由于我们住的地方距离学校比较远,每个星期上课期间都需要住宿学校,当时的宿舍都是用木板搭建的大通铺,每人一个铺盖圈,睡觉的时候打开,起床以后圈起来。每个人除了脸盆毛巾等洗漱用品外,也没有其他的东西,相当简单。</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基础队的子弟有五位同学,同时上初中一年级在住校,魏志春同学被分配在一班,我是二班的,高风中同学是三班,纪德山同学是四班,张秀会同学在五班,哈哈,每人一个班,相当公平。</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一班的班主任是李爱华老师,我们二班是秦长华老师,同时也是数学老师,男士个头不高,四川人,头型总是保持着扁扁的发型。三班的班主任是方毅老师,后来也调到了我们水电基础局劳人处工作,她的先生是张志良总工,记得当年他们是在水电六局的职工子弟学校结婚的,不只是因为当年方毅是我们的老师才熟悉,更重要的是她们结婚的时候也是住在学校,我们也住校哦。四班的班主任是张友勤老师,声音特别甜美和温柔,也是语文老师,在她的班里享受着幼儿园般的快乐。五班的班主任叫王俞颐老师,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 英语老师蒲琪萦是位上海人,记得1974年我离开学校去江西的前夕,在蒲老师家里吃过饭,她的先生高高的个子,小女儿只有几岁,印象最深的一道菜就是炸虾片,因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这个东西。也许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对蒲老师的印象如此的深刻?因为那个时候我可是我们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曾卫老师、物理老师王曼丽,体育老师张强,他们当年都为我们付出了辛苦,时过境迁,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的老师早已失去了联系,在这里还是要祝福老师们晚年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金克礼校长,82年--85年期间,在我们单位80年到天津成立基础局以后调到了我们单位任职工学校校长,教育科长,85年6月调回水电六局。当年水电六局工会的宋玉栓师傅(已过世)作为工宣队曾进驻职工子弟学校,后来与陶桂荣老师一起跟随当年的水电六局基础队,一同来到江西柘林电站施工至退休。陈岩老师(已过世)当年在水电六局子弟学校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与孙继梅老师一同调进水电基础局,陈岩老师先后担任了基础局副局长和总经济师。</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每到星期五的下午放学以后,是我们回家最纠结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集中到汽车经过的路口,那里有一座桥,在桥头路口的转弯处,等待着运送水泥或沙石料的重型卡车减速缓慢行驶时,我们采取百米冲刺的速度追赶着汽车,伸手抓住行驶中汽车的后箱板,跟着汽车快速奔跑,随后借着惯性抬腿攀爬上行驶中的汽车,这样最起码保证能够回家了。当汽车到达卸料场的位置后,我们就可以下车了,然后再徒步走回水界牌的家中。工地运送材料的司机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他们是不会轻易给我们男生停车,如果是女同学就不会这么惊险刺激了,她们在路边随手一挥,司机立马停车,而且都是坐在付驾驶室的位置哦。</p><p class="ql-block"> 星期日的下午,要提前看看单位有没有去中滩铺的车,如果有下去的车,我们也好搭个顺风车去学校,如果没有,我们必须徒步穿过交通洞,去大坝下游的砂石料场寻找有没有返回中滩铺的车辆,因为这个时候都是空车,一般司机还是允许我们搭车回中滩铺的,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公交车和班车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时候住在学校里是没有自己学生食堂的,距离学校最近的就是土建队的职工食堂,每天吃饭时间,都要拿着饭盆饭碗穿过家属区到土建队职工食堂排队买饭。那个时期生活条件太差,只能哪个菜便宜买哪个菜。炖土豆和炖豆腐是最便宜的菜,6分钱一份。吃上个炒藕片已经是很不错了,记得有一次排队到了我的时候,由于后面排队等候的人多,居然想不起来藕片这个菜名了,只能随口说要那个片片带眼的菜,是不是够丢人现眼了。后期同我弟弟一起住校时,在家属区分了一套房子,我们两个就搬了进去,买了一些酱油和咸盐之类的调料,其一是有存放的地方,其二是把饭菜买回来以后,可以有个落脚吃饭的地方。我们两个人每次买2份土豆1份豆腐,一个人半斤米饭,回来以后再往菜里拌一些酱油和咸盐,这样,我们每顿饭的菜就够吃了,不然总是感觉菜不够吃。加上每次从家里回来的时候,都要带上两罐头瓶子的咸菜。这样的生活也还算过得去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那个年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吃饱,因为不敢吃饱,更何况又是我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要节省出来一点钱,购买了口琴和乒乓球拍。</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个年代都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物理课学到的东西都想实践实践。过去没有收音机随身听之类的电子产品,不论是工地的施工现场还是农村,都是通过两根导线传播声音,用喇叭收听,包括当时的军用电话也是如此传送。有的同学就用两个小瓶子的塑料盖子扣在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小喇叭。找来一些较细的漆包线,缠绕后制作一个线圈,剪一个薄薄的圆铁片盖在上面,在其中的一个瓶盖上面钻出一些小孔,合起来后就制作完成了一个小小的耳机。怎么样才可以收听到广播呢?放学后带着亲手制作的耳机寻找比较低矮的广播线的位置,用两根线挂在广播线上就可以接收广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制作小耳机需要一个最主要的原件就是磁铁,如何找到磁铁就是关键。在一个夜黑人静的夜晚,晚饭后的我在一个同学的带领下,趁着夜色爬到了山上,来到了一只高音喇叭旁,将喇叭线剪断后,撬开后面的磁头,将里面的磁铁取下来,连滚带爬的逃离了现场,当时的那个恐怖无法言表,两腿抖的如同筛糠,平生第一次出去做这样的事情,以至于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心有余悸。回来后将磁铁砸碎,用来制作小耳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收听广播最后是如何被制止的?映秀湾电站的建设,除了水电六局承建外,还有一个基建工程兵00619部队在施工。原来,有同学将小耳机线挂在了军用电话线上了,所以,部队来人进行交涉处理,并制止了类似情况的继续发生。</p> <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到了1973年初三毕业的季节,之前的初中毕业班不是下乡就是上技校,我们正好开始有了中考上高中的机会,所以,那一年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争取考上高中。因为我们5个班升入高中只招收2个班的名额,竞争在当时也是相当激烈的。当时数学、物理、化学和语文4门功课全部及格的不多,所以只能择优录取。经过不懈努力,本人还是以4门功课全部及格、排名前20名的优异成绩妥妥的升入了高中。</p> <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高中二年级开学不久,我们又一次办理了转学手续,跟随父母踏上了转移江西的旅途。由于位于江西省永修县柘林电站水库坝体漏水出现险情,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我们水电六局基础队需要前往柘林电站抢险加固,进行施工处理。当年水电六局基础队人员有限,所以,六局领导安排了一大队人员配合基础队前往江西协助施工。在江西柘林电站施工阶段,六局基础队改为水电六局基础大队,会同来自水电五局五大队施工人员,共同对柘林水库大坝渗水事故进行抢险加固。出于这种情况,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刘宏军、蒋咏梅、孟祥琴(已过世)等这么多年能够一直在一起的同学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些种种因素,才使我们与水电六局结下了那么多的不解之缘,并且源远流长。从而有了我们现在的水电六局73届同学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 据说我们转学以后,因多种原因,将高中的2个班增补到3个班,每个班一个专业,一个水泵班,一个电工班,还有一个护理班。75年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最终也没有逃脱上山下乡的命运。当时的水电六局完成了映秀湾水电站的建设,全局迁往辽宁省宽甸县,在鸭绿江新建一座太平哨水电站,所以当年同学们从温暖的四川下乡到了辽宁宽甸,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季,在东北的农村里接受着再教育,在那广阔的田野中释放着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水电六局在离开映秀的时候,还有一部分留守人员留在了那里,这部分人员后期归属于水电十局了。当年的北京勘测设计院,归属于成都勘测设计院了。这就是我在四川时的初中同学,为什么东北辽宁地区居多,其次就是四川的同学,剩下的就是根据后来各种原因而去了其他省份所致。</p> <p class="ql-block"> 在四川时,有一个恶霸地主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就是成都大邑县刘文彩庄园,现在称为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始建于1958年10月,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当年,参观刘文彩庄园,忆苦思甜深受阶级教育。</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 灌县—如今的都江堰市,那个年代有部分同学的家住在那里,所以,我们会经常往返于灌县与映秀之间,也会经常去二王庙里面去玩耍。附近的青城山当年是否去过已经没有印象了。</p>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迁徙旅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1974年的9月,我们一家5口人,跟随着父亲,同其他几个家庭一起,踏上了前往江西的路程。这个时候也正是我们高中开学的日子。<br> 当年的搬迁很简单,那个时候每个家庭都还没有大型家具,只是几个简单的木箱子,把东西装好封存后由单位负责转运。人员的行程是单位提前在需要经过并停留的城市设立一个转运接待站,有专人购票、安排住宿等,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非常之轻松。<br> 从映秀水界牌驻地乘坐卡车抵达成都,然后乘坐火车到达当时还属于四川的重庆,此时此刻大家会想到我们为什么要去重庆?因为,当年的交通远没有现今发达,从四川成都到江西九江是不可能直接乘坐交通工具就可到达的。<br> <p class="ql-block"> 九月的重庆,天气依然还是那么炎热。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每天奔波在汗水之中,参观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游览解放碑、磁器口,因为我们住在朝天门饭店,所以每天可以欣赏到江边的景色,饱览重庆美丽的山城。当时的船票也不是很好购买,所以在那里等侯了5天的时间。充分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基本上把附近当时能够去的地方都去了,那个时候景点是不收门票的,也没有什么特色小吃之说,哈哈,即使有也吃不起,因为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票是什么也买不到的,吃饭用的都是全国粮票呢。</p> <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了我们登船的日子。记得当年长江里多以《东方红号》和《昆仑山号》轮船居多,我们所乘坐的是《东方红号》,具体是多少号船已经没有印象了。船舱分为五个等级,我们所乘坐的是四等舱,一个大大的房间,贯通船的左边到右边,左右船眩的方向各有一道门,通道两侧是连在一起的上下铺,每人一铺。五等舱最为简单,上船发一个凉席,自己找一个不碍事的地方一铺就可以了。说实在的,当年我最喜欢吃火车上和轮船上的米饭了,因为它们做的米饭都是用蒸汽吹出来的,别有一番味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长江之上再也看不到《东方红号》和《昆仑山号》的轮船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大型豪华游轮,2014年10月,我曾经带着夫人一起乘坐了一次长江最大最豪华的《维多利亚—凯珍号》游轮,那个感觉真是天壤之别,并且现在乘船是夜里航行白天下船游览,这个在以后的回忆中会详细介绍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从朝天门码头上船的时候是上午,经过一天的航行,天黑之前到达万州码头,并停船抛锚休息。做好第二天白天过三峡的准备,因为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夜不过三峡”,因为早年的长江三峡礁石暗礁比较多,加之水位较浅,危险较大,极不安全,所以,所有的轮船是不允许晚上过三峡的。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上午轮船继续航行在长江之上,当经过三峡时,站在甲板上清晰的听到船底剐蹭江中礁石的声音,足以说明“夜不过三峡”的严重性。</p> <p class="ql-block"> 长江之上、乘船而下、沿途风景、尽收眼底,不过,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的欣赏能力。一晃之间,我们抵达了武汉,在那里一等又是五天,而且,刚好赶上十月一日国庆节,记得那天在游中山公园,里面正好赶上武汉杂技团的演出,有史以来第一次观看武汉杂技团的精彩表演,很是兴奋。</p>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的日子里,我们登黄鹤楼,赏武汉长江大桥,一家五口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登船的日期到了,我们再次登上了武汉驶往江西九江的轮船,一路沿江而下,到达了本次的目的地---九江港口。下船后,我们被安排在九江宾馆入住,当晚在宾馆餐厅用餐,记得是每人半斤全国粮票,现金每人多少记不住了,饭菜随便吃,如同今天的自助餐一样。当时使用的碗有点小,依稀记得吃了十几碗米饭,连菜汤都泡饭了(饭店炒菜油水较大),当时的孩子们也多,吃的桶里没有了米饭,等到服务员去吃饭的时候,木桶已经见底。那是一个有史以来吃的最饱最开心也是最快乐的晚餐,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单位安排卡车将我们接到了永修县的柘林镇,从此开始了那里6年的生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在江西(柘林电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柘林水电站位于赣西北修河中游末端的永修县柘林镇,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具有良好的调节性能。 控制流域面积达93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63.5%。是亚洲第一大土坝发电站。</p> 柘林水库现在已经成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地跨永修、武宁两县,由大型水库柘林湖和佛教禅宗圣地云居山组合而成,是国家AAAA级景区。 <p class="ql-block"> 柘林水电站由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设计,江西水电工程团施工。1958年开工,1962年缓建,1970年复工,。由于工程原设计标准偏低,坝体全部靠人挑肩扛堆砌而成的土石坝,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坝体出现严重透水情况,所以,1974年由我们水电部第六工程局基础处理大队及水电部第五工程局五大队对坝体进行补强加固。施工工艺就是在土石坝的中心部位,使用专业设备从坝体底部的岩石上筑起一道混凝土防渗墙,彻底解决了坝体渗水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下旬,我们到江西水电工程局柘林职工子弟校报到。在水电六局子弟学校的时候,同年级的同学们都称呼我们五位同学为基础队子弟。之前我也曾介绍过,当年在四川我们基础队的五位同学上初中时的情况,现在我们转学到了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柘林职工子弟学校,这里的同学们称我们为六局子弟。并且,随我们一起办理高二转学的还有刘宏军、蒋咏梅、孟祥琴、熊晓华、黄佑军五位同学。我们报到的时候这里已经是高中二年级了,当时分在高中一班的有魏志春、刘宏军、高风中和蒋咏梅4位同学,班主任是窦靖远老师,同时也是语文老师。分在二班的有黄佑军、熊晓华和孟祥琴3位同学,班主任是潘德祥老师,同时也是数学老师。我们三班的有张秀会、纪德山同学和我,班主任是刘乃鹏老师,同时也是化学老师。同时还有语文林秀芝老师、物理程老师、英语蒋老师、体育吴老师等一大批优秀老师。</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除了文化课之外,还要组织我们学农(学校里有农场和水田,每年可以播种两季水稻),以及学工(安排到安装队去学习和实际操作)。由于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每个学期的学工活动,都是安排学习电工专业,高中时同样也是电工专业,并且,在毕业之后留城期间被分配在付坝机械中队电工小队干了两年的电工,所以,正是以上的经历,使得我在1978年参加工作时,优先分配电工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江西柘林75届同学聚会时,重游当年柘林职工子弟学校旧址。距离我们毕业离校已经过去了35周年。</p> <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到了1975年,也是我们高中的最后一年,在教室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每天放学以后去稻田地里的水沟捉小鱼和泥鳅倒是津津乐道,用来晚上钓鱼做诱饵。</p> <p class="ql-block"> 江西不愧是江南的鱼米之乡,河里的鱼实在是太多了。吃完晚饭后,扛着鱼竿拎着小鱼到电厂闸门出水口处的回水位置钓鳜鱼。说出来大家都不会相信,当年所用的鱼竿是随便坎来的毛竹,因为那里盛产毛竹,绑上鱼钩和鱼线,下面拴上一块石头,将小鱼挂在鱼钩上,根本就没有鱼漂,放进河水里顺水流移动,立马就会有鱼咬钩,随手往后用力一甩,一条半斤以上的鳜鱼就上了岸,哈哈,那叫一个爽。那个时间段钓上来的全都是鳜鱼,一会儿的功夫就钓一大串(用铁丝串起来)。每次摘钩的时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要想办法将鱼摔死,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鱼钩取出,因为鳜鱼脊背上的刺是有毒的,一不小心被扎破了手很快就会肿起来。每天都会钓到鳜鱼,吃不完就将鱼处理完毕晾晒成鱼干,留着以后慢慢吃。</p> <p class="ql-block"> 图中所标注的位置,就是当年我们晚上经常去钓鳜鱼的地方,这里是闸门放水后转弯的回水区域,所以鳜鱼是相当的多,桥的上方一片水域,从上往下看里面黑压压的全是鱼,1980年我们离开柘林之前,电厂区域已经被民兵管制了,里面是不允许非电厂工作人员进入,所以,那个时候里面是不让进去钓鱼了。</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这些熟悉的画面,就会想起我们当年记忆。</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个时候钓鱼的方法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甩锚钩的方法。首先,制作一个滑车,准备一根竹竿、鱼线等必不可少的用品,关键是锚钩的制作,将8号钢丝弯成铁锚钩形状,三个钩子打磨尖尖的,用废旧电瓶里的铅液灌注固定。到河边将锚钩用力甩向河中,然后向回用力拉线、滑车收线,往返拉线收线中就会有鱼被锚钩挂住,比钓鱼方便和容易的多,但是,前提是河里的鱼要多呀。</p> <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方法就是用网兜式的抄网抄鱼。因为河里的鱼多,而且鱼是逆水而上的,喜欢顶水,又是一群一群的,所以拿着抄网站在一个水流比较急的位置,一般都是站在一块石头上面,顺水往下移动抄网,就会抄到鱼哦,运气好的时候,一网可以抄到好几条鱼,不过这个方法抄上来的基本上都是翘嘴鱼,此鱼肉质鲜嫩,但是刺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用粘网粘鱼的方法。这个方法一般都是我们在炎热的夏季,到水流比较平稳的水域,一边游泳一边玩耍,一边下着粘网。多以采沙船采砂的区域为主,因为,那里的水流平稳水也较深,不过,那里水下深浅不一,更存在着较多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 水库里面也同样有很多人捕鱼。一个是乘坐小船进去,使用假鱼做诱饵,在假鱼的尾部挂上鱼钩,拉动假鱼在水里旋转,大鱼就会去追赶咬钩,这种方式捕到的基本上都是鳡鱼,鱼身圆圆的,肉质肥肥的,通身就一根刺,一根肠子,剩下的都是肥肉,肥而不腻特别香。</p> <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在水库里下滚钩。在每根鱼线上捆绑很多的大鱼钩,放到水里,当大鱼挂到鱼钩后,越游动缠绕的越多、越紧、越结实,这样的捕鱼方法捕到的都是胖头鱼,一般都是几十斤重的鱼。</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当年我们在付坝做临时工的时候,每到过年时都会有师傅们,带上柴油发电机,乘船进入水库深处电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2010年的5月,当我们时隔35年后,再次重返柘林电站参加同学聚会时,早已没有了当年那个野生鱼到处都是的情景,所看到和听到是为数不多的网箱养鱼。很怀念那个时候捕鱼的情景,记得那个时候鲤鱼是没有人吃的,都说吃鲤鱼会发病,更何况其他的鱼都吃不过来,那个时候胖头鱼才两毛多钱一斤。</p> <p class="ql-block"> 那几年在柘林期间,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道了较大的改善,这些改善全部取决于那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第一是那里有议价早稻米可买,虽然没有晚稻米好吃,但是价格便宜,早稻米做饭比晚稻米出数,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讲,能过吃饱饭就已经知足了。第二是可以自己开出一点菜地,种植一些时令蔬菜,那里的菜地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所以地里长期生长着各种蔬菜,随吃随采摘。</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一名家属工,勤劳善良,为了我们这个家任劳任怨,长期从事着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柘林期间,每日往返于大坝之上,扛卸水泥,装卸脚手架和架子板,那时的架子板全部是用竹劈子加工的,每块都很重,搭建脚手架的材料都是杉木杆子。炎炎的夏日,挥汗如雨,透支着体力,实在是辛苦至极。</p> <p class="ql-block"> 记得父亲有一年出现了高烧不退的情况,自己一个人到工程局医院检查,体温高达42度,愣是一个人去的医院,连看病的大夫都不敢相信是一个人去的,检查后确诊是打摆子,办理住院并通知了家属。通过治疗后康复出院。我的父母都是坚强的人,给我们的人生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在江西(付坝工地)</b></p><p class="ql-block"><br></p> 1975年7月15日,我们终于领到了高中毕业证书,正式结束了我的高中时代,至此,1964年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一年的7月,也是我刚刚过完18岁的生日。 <p class="ql-block"> 高中离校后,我与高风中同学一起去河对岸的易家和二分部一连当了一名农民工,开始了当年毕业后的打工生涯。</p> <p class="ql-block"> 二分部一连的任务,是配合水电六局基础大队制浆站搅拌泥浆,供给大坝钻孔护壁使用。那个时候实行的三班倒制,听从领班安排,让做什么做什么。上班的时候是送饭,下班以后吃食堂,米饭随便吃,别人每顿饭就只给一勺子菜,我们是关系户,所以会有特殊照顾,可以多打一点菜,当时用的是超大的饭盆,终于可以每顿饭吃的饱饱的。哈哈,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为什么总是说到吃就没够?还真不瞒您说,那个年代是真吃不饱啊,后面提到吃的场景还有得是呢。</p> 距离二分部驻地不远处的易家和,那里路边上有个温泉,一年四季流淌着温水,冬季也是如此,冒着滚滚的水蒸气。每天都有人在那里洗衣服,我们下了中班后(24点下班),都会到那里去泡泡温泉,因为那个时间是没有人的,现在那里已经开发成温泉洗浴中心了,是一个集休闲、娱乐、住宿、观光于一体的全方位旅游度假村,发展的非常迅速,建设的也相当好。我们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多,转眼之间到了1976年。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高中毕业以后,我们没有去下乡?高中毕业的时候,根据当年的江西省有关文件精神,每一个家庭可以留一个人不用参加上山下乡,当年叫做留城知青,很多同学在家中基本上都是排行老大,所以,谁赶上就先留谁了,以后如何变化谁也不知道,这样,顺理成章的我们就留城了,可是,我们下面的弟弟妹妹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都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因此,他们比起我们来吃了很多的苦,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政策所致,在这里只能对他们送上一句迟来的安慰---你们受苦啦!</p> <p class="ql-block"> 1976年5月,根据水电工程局对留城知青的统一安排安排,我们被分配到付坝工地做临时工。记得当时我们机械中队电工小队里的人员有于斌、吕慧芬、刘耀峰、赵江宁、王菊如、金立刚、高风中、陈海娟、黄金娜、戴爱萍、王启斌、谢彤等,师傅们有万项宝、刘锦平(后来调转到我们水电基础局了)、冯志中、刘景堂、万巧珍、朱业生、刘菊花等,印象最最深刻的就是我的班长李师傅,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脾气耿直暴躁,看不顺眼的张嘴就卷,对我们要求的非常严格,很多时候,上杆子操作的人都被他骂了下来,然后让我上去操作,哈哈,当然我是不会让班长失望的哦。谁也,我也从中得道了锻炼,我后来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多半都是受益于他当年的言传身教。</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电工小队还有一位师傅叫刘景堂,那个时候好像年纪稍大一点,带着一个小女孩。好像是江浙一带的人。性格比较孤僻,技术水平很高,工地大型设备的控制柜出现问题他都会解决,但是,从来不告诉我们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每次跟着他处理故障的时候,你都要在旁边用心观看、揣摩、牢记,这也是学习技术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看书学习、实际操作、偷师学艺缺一不可,嘻嘻。</p><p class="ql-block"> 年纪最大的当属彭队长和黄队长了吧,还有很多的师傅们已经记不住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分配在推土机队的有刘宏军、黄佑军、张秀会、杨坚毅、李野、高萍等。那个时候都是三班倒,而且,有的时候附近的生产队或其他民工分部,需要推土机去协助干活,人家会安排午饭或晚饭,那个时候的我,如果赶上休班就会和他们一起前往,可以借机改善改善伙食,那可都是大鱼大肉的款待师傅们呀。</p> <p class="ql-block"> 纪德山同学分配去开一立方的挖掘机,魏志春同学是空压机工,还有皮带机工、抽水机工,蒋咏梅同学是内燃机修理工、马锡群分配了车工,李奇和刘冀是汽车队的修理工,总之,当年在付坝的留城知青,涵盖了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那些年,都是因为毕业生留城人员不断增多,单位又招工指标,尤其是大的工程局等待就业人员越来越多,解决工作问题就越来越严重。更有一大批不符合留城知青,深入到农村,每日奔波于泥泞的稻田地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p> 在付坝期间,有一次现场值班时,工地一个工位需要临时用电,刘锦平付班长带着我们去施工现场电线杆上接线,当时的线杆上是上下两层三相四线制供电,需要在下层的线路上向下引电源线,我们出发前已通知配电室值班人员,根据我们的工作需要停止下层线路供电,临行时通知现场配电室值班人员,对下层供电线路停止供电。待我上杆后为进行验电核实,结果在操作时发生意外,突然遭受电击,头部向后倒背,下面的人慌作一团,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施救,怎奈距离我触电的位置较远,通知配电室人员也来不及,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这次彻底完了。只有经历过生死一瞬间的人才知道,在那个临近死亡的瞬间是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我刚刚在此之前,亲眼目睹了被电击身亡的事故。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防止洪水来袭时影响付坝施工,当超过规定的水位时,必须炸毁另一个土坝进行引洪分流,所以,每次汛期洪水来临之前我们都要去现场巡视,做好炸坝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那天,我和我的班长一行人,乘坐卡车前往另一座山后的防洪引爆点进行检查,此时,付坝通讯人员带着两个民工在架设通讯线路,事后得知两人一个20岁一个30多岁,当通讯工站在电线杆上(通讯线杆为木制)让下面的两个人紧线的时候,由于电话线在10千伏高压线下面经过,紧线的力度过大,又是山坡上,加之通讯线又是裸导线,在通讯线弹起的一瞬间,触碰到上方的高压线,瞬间下面的两个民工倒地,发现险情后,我们立即将二人平放到卡车上,一路鸣着喇叭,一路挥舞着衣服,直接将二人送到了主坝水电工程局医院,但为时已晚,两个人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我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印象较深。现在轮到我在电线杆子上发生了触电,应该明白了我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了。 就在我身体开始僵硬,大脑无意识的时候,突然一下有了感觉,清醒了很多,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头朝下倒挂在电线杆上,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脱离了电源,休息片刻后,艰难地拽着安全带一点一点的站了起来,缓过神来以后,解开安全带回到了地面,脱掉脚扣、安全带,摘掉手套后发现左手有三个电击黑点在冒水,猜想当时是因为戴着手套、靠着自身的重量下垂后脱离了电源,在发生事故的现场,很多人目睹了整个过程。事后了解到,停电时错把上一层电源当作下层电源了,所以,下面一层的电源没有停。经过此次事故得出深刻教训是:时刻要把无电当有电,工作之前先验电。回到家后休息一段时间,发现左脚面疼痛,系倒挂电杆的时候左脚在上,被脚扣皮带硌伤,以至于到现在寒冷的冬天都会疼痛,走路困难。还有就是倒挂电杆的时候,腰部因安全带受力受伤,现在回想起来,2020年4月在天津总医院,因腰部椎管内异物压迫腿部神经而做的手术,也应该是那次事故所引发的。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吧。能保住了这条命到如今,已经是幸事啦! 有一次,也是在值班现场,发生在我们留城知青身上的事儿:刘耀峰,我的同学,一起分配在电工小队,另外一个班组的值班电工,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工作,学习的精神很积极。配电室门口有一个出现的低压电线杆,因为是配电室出口的起始杆,所以装有拉线(施工现场不是很规范),拉线没有加装绝缘瓷瓶,该同学为了练习上下水泥电杆,在冯志中师傅的监护下,穿戴整齐后开始上杆,当上到顶部时感觉有些累,想休息一下,伸手随便一抓,就抓住抓住了一根导线,另一只手就去抓拉线,结果发生了触电,好在冯志中师傅一直在关注着他,手急眼快,迅速切断了电源,刘耀峰顺势抱住电线杆滑落在地上,万幸的是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着实被吓得不轻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低压线路电线杆上的工作场景</h3> 1977年的年终岁末,各班组都在忙着写工作总结,我们班也不例外。当天我们在工地值白班,午饭后,我和刘锦平从工地回到了宿舍,在写工作总结的时候,突然听到顶棚里传出嗡嗡的声音,出门查看,发现第二间房屋冒出滚滚浓烟,推门看到里面已经燃烧起来,此时取出灭火器喷射已无济于事。赶快呼救所有人员尽快离开,我们的宿舍都是竹劈编制油毛毡顶,顶棚相通犹如风道,瞬间一排10几间宿舍的房屋化为灰烬,根本没有时间去搬运东西,索性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后调查起火部位及原因,是因刘景堂师傅所带的女孩尿床,他使用2只40W灯泡串联起来,放在被子里进行烘烤,结果时间过长引燃被褥后引发火灾。记得万师傅准备结婚用的全部家具毁于一旦,所有人员的行李物品及生活用品全部烧毁。此次火灾发生后刘师傅被遣散回了老家。 寒冷的冬季现场值守夜班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大通铺上盖着大衣休息,每人都会使用1000W的碘钨灯进行取暖,经常出现把大衣和毛毯引燃的情况时有发生,只不过都是人在发现及时而已,所以杜绝火灾,防患于未然。哎!话说起来都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 付坝工作期间,每个月30几块钱的工资,已经感觉很幸福了。上白班的时候(早8点到下午4点),中午食堂送饭到工地,每次都是第一个打饭,4两米饭一份菜,抓紧时间吃,等到其他人员都打过饭,炊事员离开之前再打一份饭,不然一次打完装不下,足以证明当年我的饭量如何了。如果上中班(下午4点到夜里12点),中午饭或者晚上饭是不敢打完饭在食堂吃的,因为食堂开饭的时间比较长,吃完后还会继续打饭,所以,为了避免过多的吃饭,只好大晚饭后立刻离开食堂,回到宿舍吃完了也就不再去食堂打二次饭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也会碰到刚去打饭的同事,还会让人家给我再带一份饭的,看来这辈子是被饿出了毛病,与吃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付坝工作期间,我最爱的还是上夜班(夜里12点到早上8点),值一宿的夜班,早上下班以后我就可以翻山越岭,步行回到主坝的家里。到家后,首先是把家里父母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晾晒好,然后收拾家里的卫生,去地里收拾一下菜地,把中午的饭做好,等大家回来后吃完午饭返回付坝,晚饭后抓紧时间休息休息,10点半开始吃夜班饭,11点多就去接班了。所以,上夜班可以帮助家里解决很多的问题,缓解一下父母的负担。 1978年3月,我们离开了付坝,回到水电六局基础大队,正式参加了工作,从而结束了在付坝与大家朝夕相处,共同工作了2年的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在江西(参加工作)</b></h3> 1978年,我已经年满21岁。水电六局基础大队,为了有效解决老职工家庭子女工作问题,补充壮大在建施工队伍力量,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招工名额,并经江西省劳动局的批复,在本单位职工子女符合招工条件之外,解决安排部分地方人员,其中,以在柘林电站施工期间、配合水电六局基础大队施工的上海下乡知青人员为主,同时,也有本地中相关单位的子女共100人。 当年,上海下乡到江西的知识青年人员众多、下乡时间长,年龄偏大,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长期接受锻炼,并且在水电六局基础大队柘林电站施工过程中,他们很多人配合基础大队的工作,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另一部分年级偏大的人员有本单位的职工子女,比如徐长春、李爱华、陈由鑫、马龙妹等,他们都是当年插队到内蒙等偏远地区的知青,另一部分就是我们这些留城知青以及刚刚毕业的职工子女,如宋文英、郭伊玲等等。 当年招工时有一条政策,就是下乡未满两年人员不符合招工条件,这样,就造成了当年在家排行老二、已经下乡,但时间不够的子女,没能和我们一起参加工作,譬如:我的弟弟张金山、高凤忠的弟弟高老二(忘记大名了)、纪德山的妹妹纪卫东、张秀会的妹妹张秀英等等一部分人员。 1978年3月,我们相继办理了入职手续,并进行了短期的基础知识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我们100人被分配到了各个部门,那个时候只有一队、二队、三队、四队(现如今的一、二、三、四公司),实验室(后为水电基础局科研所,现为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科研院),修配组(后为水电基础局修配厂),医务室、广播室和车班等。由于所分配的单位不同,工种各不相同。短暂的相聚后便是永久的分离,还没有完全熟悉,就开始了各奔东西,这也许就是咱们施工单位特殊的工作性质所致吧。 分配工作以后,我们的学徒期是三年,第一年的基本工资是19元/每月,第二年是21元/每月,第三年是23元/每月还是24元/每月,已经记不住了,三年学徒期满后定级30多元/每月,二级工可以拿到40.05元/每月。 我们水电六局基础大队的驻地,相邻联丰生产队。当年是在山的脊背上平整出来的一块地方,跨过一道沟就是水电五局五大队的驻地,过了五局就是粮站和电厂宿舍区,再往前走就是柘林镇。在我们驻地对面的河边就是采沙场,停靠着各种采砂设备,因为,那里水域宽阔,水流较缓,尤其是经过长期采砂后,水下深浅不一,虽然是个很理想的游泳位置,但是,水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8年江西庐山全家照</h3> 单位在离开江西之前,利用闲工期,组织全体职工分期分批乘坐大卡车,前往庐山旅游。记得那一次,我们几个同学邀约付坝时的几位好友一同前往,按照之前的预定计划,我们当天跟车上去,多玩一天,准备跟随第二天的车回去,结果,就因为我们没有当天返回,相关组织者没有安排第二天上山的车,我们一行人在山上多等待了两天,真的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夜晚露宿在庐山顶上的公共汽车站里,结果半夜被公安人员带去了派出所了解情况,警察同志了解情况后与单位进行联系,落实后才把我们放出来,转天单位及时安排了车继续上山,我们才得以回家。哈哈,想起当年被困庐山的情景太刺激了,最后的时刻,我们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凑在一起也不够吃饱饭的,那叫一个惨! 记得那一年的一天中午,天气闷热,午饭后两个上海知青相约去河里游泳,结果一去不复返,结束了两个人年轻的生命,等来的却是家里来人处理后事,此事处理了很长时间才算结束。如果他们不出意外的话,如今,也应该和那些一起参加工作的上海知青退休了。 进入炎热的夏季,酷暑难耐,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家用电器,人手一把大蒲扇,中午吃完饭,很多人都会约好一起去河里游泳、休息、纳凉,大人们则在家门口的自来水龙头下冲洗、纳凉、降温。 我们住的那排简易房共有五家:左边的第一家是姚政姚叔家,当时家里有王俊娥王姨,姚立新好像在北京,那个时候的姚丽还是个小丫头。第二家是张秀会他们家,当时有他的父母张大爷和刘姨,还有他的两个妹妹。我们是第三家,也是中间的位置,我们家的右边是陈相图陈大爷家,那个时候他们家有武姨、陈萍、陈莉和陈辉姐妹仨,最右边就是魏志春他们家,他们家的人口最多,家里除了有魏大爷和赵姨,还有他们兄弟姊妹五人。我们住的前一排是高凤忠、奇建华、郑鑫他们几家,后一排是蒋咏梅、倪风花她们家,再后一排是刘宏军他们家,再往后就是修配组和车间了。 我们这一排的五家的关系一直很好,当年在四川映秀水界牌的时候,我们也是住的一排房子。时过境迁,40多年时光轮回,当年左邻右舍的老一辈们都相继离我们而去了,目前,只有王俊娥王姨还健在,1980年江西一别到天津杨村以后,由于单位的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当年的水电六局基础大队分为了两个单位,陆续地搬入楼房后,更没有了当年在一起的方便,留下的只有满满的回忆了。 江西夏季的夜晚,更是难熬,由于潮湿,蚊虫叮咬厉害,大家都把竹席床搬门口,支上蚊帐在里面休息。 记得那时,做午饭是个最头疼的事情,每次做饭的时候,都要把晚饭一起做出来,这样就可以少受一次罪。厨房里的温度太高,进入厨房前要披上一条毛巾,做饭的时候是汗流浃背,做好饭毛巾都是汗水。那个时候不管是谁家做什么饭,大家都会知道,因为吃饭都是在自己家门口放张小桌子的,还可以溜达着吃。 每当进入梅雨季节,会连续一个多月不出太阳,总是阴雨连绵,那里都是胶泥黄土地,离不开雨靴,每人两双雨靴都不够换的。记得在最后即将离开那里的时候,持续了半个月的降雨,到了第十六天出太阳了,结果边上生产队的一个5、6岁男孩儿在山坡上玩的时候,一不留神掉进了深坑里被淹死了。 那个时候,柘林电站工程已经进入尾声,正在做搬迁的准备,每天上班时组织在一起学习,然后就是打包装。那里的杉木比较多,而且价格便宜,重量轻不易变形,是制作家具的最佳首选。所以,1978年以后,我们开始乘坐大坝往返于库区里渔民的船,找到老百姓购买人家存放多年的杉木,按照木材直径的大小洽谈价格,然后用船搬运回来,锯成板材制作家具。为了方便搬迁运输,我们制作的各式家具多为组合家具,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组装和拆卸。 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都是准备两套家具,一套是家里用的,一套是给我们即将成家而准备的。记得有大衣柜、五斗柜、写字台、碗柜、八仙桌和椅子等。搬迁,所有的家具都要打包装。单位购买大量的草绳,每一件物品都会被草绳缠绕的严严实实。然后,用卡车运送到德安火车站货场,等待分配好火车皮后装车,经过铁路各个编组站的调配,最终到达指定的火车站货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江西南昌人民广场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在江西(心动的季节)</b></h3> 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成熟,加之参加工作时,那些年纪稍大一些的老知青们,成双结对、相依相伴一起出入的影响,我这颗一直被自悲而尘封已久、懵懂的心,开始了心动,从而激发了我也要去追寻那个梦寐以求的人。 黄家珍,女,年方21岁,祖籍山东沂水,工作前一直居住在南昌省委大院的姑妈家,与姑妈一家人一起生活。一双晶莹剔透的大眼睛,双眼皮,脸色略黄消瘦,身高1米55,体重84斤,小巧可爱,楚楚动人,一看就是我盘中的菜,哈哈。同年一起参加工作,分配在同一个修配组,我是电工她是车工。我们每天一起学习和工作,朝夕相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不断的努力追逐下,最终成就了我们的因缘。 记得那个时候,她单身一人,住在单身宿舍,身边除了一些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以外,没有其他的亲人。工作和学习之余,我会经常去陪陪她,当然,参加工作的初期是不可以公开谈恋爱的,那个时候规定,学徒期间不允许谈情说爱。所以,只是有贼心没有贼胆,默默的牵挂,悄悄的来往。 我们的牵手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恋爱也是相当曲折的。当年,没有人能够看好我们,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兄弟三个,父亲一个人工作,母亲是家属,最重要的是我,笨嘴拙舌、老实巴交、不会说不会道,更没有一表人才的相貌,在家里父母一直都把我当成女儿使用,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得做。她基本上都是在姑妈家长大,当年也算得上高干子女吧。她的姑妈姑父都是当年闯关东后南下的干部,所以,门不当户不对,我就是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呗,没有人看好我们俩的事儿实属正常。尤其是当时遇到一位叫张延年的领导,他多次在她的姑妈面前汇报我们两个人的事情,造成从一开始她的姑妈就不同意的局面。 <p class="ql-block"> 1978年年底,她姑妈家在上海工作的孩子出了点情况,全家回上海了,她请假一个人回到南昌家里。这段时间里,是我平生第一次给她写信问候,也是我和她之间,开始了书信往来。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话、微信之类的通讯工具,交通也不方便。1979年1月26日(腊月二十七)她给我回了第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摘选部分):</p><p class="ql-block">小张,你好!</p><p class="ql-block"> 我以同志间的身份向你问候新年好!</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工地已是一个多月了,在这些时间里的生活该是寂寞的了。</p><p class="ql-block"> 你的信收到了,开始感到莫名其妙,拆开一看还是你写的。听说陈萍掉了不少东西,这又给她增加了精神上的不愉快,我也料想不到她会在医院里住那么久,她现在不知已出院了吧?(备注:当年她和陈萍住一个宿舍,那时梅寒还没有调过来,一个住院、一个回南昌期间,发生了宿舍被盗情况)。</p><p class="ql-block"> 你说春节来玩,我想你也该来了,第一是她在学习已来了许久,第二我们将要离开江西了,以后的机会是有限的,假如说都不是这两种原因的话,也可以多叫几个到我家来玩,一个人玩兴趣不大,问题自己考虑为好。</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是不该写信的,又考虑到你们共青团的人学雷锋学习的好,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如果这种对同志关心的精神不写回信不太好,你说对吗?</p><p class="ql-block"> 祝你新年愉快!</p><p class="ql-block"> 黄 26/1</p> 这是参加工作以后,对她心动以来,收到她的第一封信,心情格外激动,里面囊括了多么深邃的含义,有同志间的问候,朋友间的牵挂,情侣间的醋意,言语间充满了温柔、爱恋、信任与情感。不难看出,她是一个非常开朗、乐观、向上的人。从而坚定了努力追求下去的决心。 随着第一封信的开始,我们有了更多更进一步的来往与沟通。每当看到这些早已泛黄、褶皱了的信件,就让我回想起当年的不懈努力,苦苦的追寻、痛苦与快乐。想起那个时候,我们两个人所经历过的各种事情,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走到一起真的不容易。如今,她的信件我依然珍藏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是,它是我们相恋时的见证,我会经常展开,带上老花镜,一页一页的翻看,逐句欣赏,深情回味。不知道如今有多少人,能够保留着几十年前相恋时的信物,如果有,那就好好的珍藏吧,反正我是感到很幸福,哈哈。 伴随着时间不断推进,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不断发展,日益往来的密切,书信往来过程中的感情得到了升级(这里就不一一摘述了),我们的关系从“小张同志”成为亲密恋人,她终于融入到我们这个家庭里来了。那个时候,每人每个月的粮食都是定量分配的,我们家的粮食定量严重不够用,尤其是在单位食堂买菜买饭的时候就更是捉襟见肘,好在那个时候有了她的加盟,每个月都会把多余的饭票和菜票送到我们家,真可谓为了我们这家也算是添砖加瓦、雪中送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79年下半年,天津市为保证引滦工程输水对于桥水库大坝实施了加高坝顶、加固坝坡及坝基截渗等工程措施。水电六局基础大队部分人员开始转移到天津蓟县(今蓟州区)于桥水库工地,我们一直坚持到1980年3月份,两个人结伴离开了江西柘林电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次踏上迁徙之路</b></h3> 1980年3月,我的父母和弟弟们提前去了天津,这时,我们两人一起离开了柘林工地前往南昌,第一次去见到她的家人,而且在家里吃的饭,由于吃饭时间过长,去火车站的时候有些晚,差一点没有赶上火车,当我们一路奔跑,冲过检票口,登上火车的那一刻,列车员已经开始关闭车门,列车随即缓缓启动,在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时候,离开了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5年之久的江西。待我们稍适休息后才去寻找自己的座位。 南昌到北京,那个年代是没有直达的列车,记得那时从北方到南方或是从南方到北方,都是要在上海站进行中转的,所以我们要先去上海,然后再从上海到天津。列车到达上海之前需要经过杭州,我们决定杭州站下车游玩一天,再乘坐晚上的火车赶到上海,那时的火车票是可以按照里程2日或3日内到达的。所以,中途是允许改签的。 当时,在杭州站下了火车以后,我们将大件行李寄存在火车站的行李存放处,打听好去往灵隐寺的公共汽车站点和车次,我们两人去了灵隐寺。 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游玩灵隐寺后,我们急急忙忙赶到西湖,围绕着西湖欣赏了一下风景,便急匆匆的赶往火车站,没有时间再去欣赏其他的景点,在杭州只是停留了一天的时间,简单的有玩儿了一下,毕竟这么大了还是第一次独立出行,加上时间紧迫,只好等待着有机会再去重游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年3月杭州灵隐寺合影</h3> 上海,淮海中路1350弄3号,比较熟悉的地址,还记得当年的这个地址,这是她姑妈当年在上海时的家。我们到上海以后,暂时落脚在这里。在这里的几天里,给我最最难忘的记忆莫过于吃不饱饭,哈哈,说来也许大家都不相信,早餐吃饭稀饭、油条、小咸菜,人家使用的都是小碗,不像咱们北方人家里用的都是大碗。一小碗稀饭,几根油条还要切成小段沾点酱油,我可是20多岁一直饭量很大,这点吃的才哪儿到哪儿呀,咱可是第一次进门,又是路过,啥也别说将就着吧。吃完早餐,我们俩就去逛大上海了,出门后的第一件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尽快找一家小饭馆,好好的再吃一次,这样,我们才真正的去逛街购物了。晚饭前回去的时候,我们要在外面先吃一顿后在回家,然后和家里人共进晚餐。 好像在上海连续住了3天时间,每天都是如此度过。这期间去过南京路、北京路、外滩和城隍庙。当购买到天津的火车票以后,再次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到天津</b></h3> 天津市武清县(今武清区)杨村镇,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境东南部,面积25平方公里。北运河、京津公路纵贯镇中.地势中间高,东西两侧低,一般海拔6米。 北倚首都北京,南靠天津市区,毗邻天津港口,西邻河北廊坊。境内有京沪、京山、津蓟铁路,并设有客货车站。 水电六局基础大队进驻天津时,当初的施工工地位于蓟县于桥水库,我们的户口全部落户在蓟县禄庄子乡,那时,每个月单位都要派车组织人员前往蓟县购买粮食等计划内供应商品,我们结婚时的结婚登记证书也是在蓟县禄庄子乡开的。 单位最初的名称为水电部第二机械施工局,再后来又几次改换建制名称,先后有电力部地质物探基础处理工程公司、水利部地质勘探基础处理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等。单位地点也由江柘林迁址到天津市武清县(今武清区)驻定。 自从1969年10月离开北京进川,1974年10月到江西,现如今转移搬迁来天津,在跟随着父母随单位动荡之中漂泊了10年有余,至此,漂移的脚步终于停歇在了天津杨村。 1980年3月底4月初的杨村,乍暖还寒,当年的京津公路很窄,杨村街里仅有一条常德大街和胜利路,遇到雨天,去往常德大街买菜时泥泞难行,一不留神就被滑倒,那个时候真的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 当年杨村最显著的建筑莫过于那个大礼堂了,那里经常放映一些电影,偶尔也有文艺演出,或者是开个大会什么的,礼堂的东边是雍阳宾馆,那时是最最豪华的宾馆,条件相当不错,每天都住满了往来宾客(因为那个时候只有这一家宾馆)。礼堂的西边就是当年的县政府大院,全部都是砖瓦平房建筑(后来搬迁到河西了)。现在的中医院是当年的县医院所在地。县一中在胜利路东侧,县二中在邮电局下坡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最大就是驻守在杨村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就在这里,从当年的单人和双人战斗机教练机,到现在的歼20战斗机,40年来,我国生产制造的各类机型战斗机,都曾翱翔在这片蓝天上,为多个国家元首及领导人进行过飞行表演,多次参加各国的航展,并多次参加国庆大阅兵。记得前些年,几个公园里都停放着退役下来的战斗机,共游人欣赏参观。不过,现在已经看不见了。</p> 还有一个部队师,装备了各式武器,那个时候他们经常进行训练,打靶射击。记得那个时代商店购物非常紧张,我们有时间就去光顾军人服务社,在那里会买到外面买不到的一些商品,我们结婚时的一台海燕牌台式收音机就是在那里买的。当年,除了私人教练带徒弟学驾驶外,那就是部队驾校了,他们拥有几十台部队教练车,在培养部队人员的同时,也培养出来一大批地方优秀驾驶人员。 那里还有一个军民小学校,当年都是军人家属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我们来了以后,上小学年级的孩子们基本上都在那个学校就读于这所小学,其中有我弟弟张青山、郑鑫等。 父母们从江西搬迁至杨村的时候,都安排在徐官屯那边的拖拉机站居住。随着单位体制的改变,原来的水电六局基础大队分别改为水利和电力两个系统。沿着京津公路往南,原来的河务局大院,为水利系统,当年归属于水利系统的人员及家属全部搬迁到这里。另外一部分人员及家属,搬迁到路西下园的杨村服务公司的大车店内,单位名称改为电力部地质物探基础处,当时我的父母已经搬迁过来,所以,我们两人到杨村后直接被安排在了大车店。 电力部地质物探基础处理工程公司的办公地点,是租用的武清县电力局院里的部分房间。后来征用了武清农场(现如今的华北城)那里的一个老旧学校,做为当年的修配厂和仓库,后续将当时居住在大车店里的家属和人员全部搬迁到了那里。 1980年5月,江西德安火车站剩下最后一个车皮需要人员去押运,我一个人踏上了重返江西之路,记得在上海中转的时候,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抵达德安火车站时,由于当时的天气比较炎热,货车途径站点都是货场,不停靠客运站,所以路上是没有吃饭和买东西的地方。装车之前买了一些路上需要的东西,熟食不敢多带,闷罐车里温度更高,记得应该是和刘宏远我们两个人一起押运,准备了一些鱼干之类的东西。随着货车缓缓开动,我们开始了漫长的车厢之旅,在货车上一呆就是半个月,在列车上由于天气炎热,我们只能穿一条内裤,反正除了我们两个男人也没有别人了,怕什么啊。 列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使,进入鹰潭编组站,在那里需要进行重新编组,我们的车皮被甩来甩去,车皮被重新编组以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也不敢离开车厢,不知道什么时间就开走了。一路上经过多个大型编组站重新编组之后,终于到了北京丰台编组站,这里是发往天津杨村货场的最后一个编组站。当我们押运的车皮到达杨村货场的时候,已经是6月17号了。 <p class="ql-block"> 下车后,有人安排卸车和搬运,我们回去休息。当天接到通知,因南院在建生活区电工师傅胡厚荣高烧住院,施工现场没有电工,派我明天即刻前往当时的电力部地质物探基础处理工程公司行政处报到。1980年6月18日,我准时到行政处报到,开始了我又一个新的工作部门,随着时代和单位体制的不断变化,行政处经历了生活服务公司、社会服务公司、恒昌公司、物业公司等多次变更,并且在这个部门一直工作了37年,直至2017年7月从水电基础局办公大楼物业管理部主任岗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b> 自2022年3月19日更新以后,由于大地复苏、天气转暖,进入了春耕种地时节,加之今年疫情泛滥,参加全员或全域核酸大筛60多次志愿者服务,所以就没有了下文。现在进入了冬闲,寒冷的冬季、疫情的放开,有时间开始了继续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水电部南院电工班</b></p> 水电部南院,坐落在杨村镇雍阳西道南侧(现今为雍阳西道83号),1980年征用杨村七街土地,开始兴建家属住宅楼、办公楼以及生活院区配套设施。有水电部南院就相对应的有水电部北院了。<br> 水电六局基础大队到天津后,最初的单位名称为水电部第二机械施工局,直接归属水电部领导,后来由于水电部分为水利部和电力能源部,水电部第二机械施工局分别改换建制名称,有了水利部地质勘探基础处理公司和电力部地质物探基础处理工程公司两个平级单位。当时的两个单位都在杨村征地建院,所以,就形成了两个建筑样式与配套格局基本相同的两个院区。水利部地质勘探基础处理公司建址在建设路西北侧(现今为建设路1号),电力部地质物探基础处理工程公司建址在雍阳西道南侧,两个院区直线距离不过千米,遥遥相望。那个时候的建筑是在麦田地里开始的,周围没有任何建筑,只有我们两个单位在基建施工。每个院区都建有办公楼、职工食堂、托儿所、洗澡堂、开水房、锅炉房(独立供暖)、深井泵房(独立供水)、水塔以及家属住宅楼。只因当年南院1、2号楼用的是北京住宅76一1图纸,北院用的是天津建筑设计院80图纸,建筑结构略有不同,北院房型及面积比南院要好的多,主要特点是前后双阳台,房间面积也稍大一些。<br> 正当两个院区加紧施工基本建成之时,两个单位合并为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现在为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此时。两个独立院区已成定局,根据实际情况,将北院定为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总部,所有办公人员集中在北院办公楼内办公,后勤各部门则都是双套人员进行管理服务,如南北院电工班、锅炉房、水泵房、托儿所、职工食堂等等。<br> 1980年6月,我初到南院,1、2号住宅楼基础已经开始回填,正在进行地面以上的墙体建筑施工,同时,院区配套的项目也在同步进行中,如锅炉房、水泵房、水塔等。那时,在院内东北角的位置,搭建了一个简易配电室和发电机房,安装一台180KVA的变压器,架设了临时低压线路。由于当年供电系统不稳定,经常出现高压供电系统停电情况,所以,配备了一台40KW拖车式发电机组,聘请地方人员刘宪锁负责维护保养。随着施工进度以及后期管理维护工作量不断增加,电工班又聘请地方人员宋世宏加入。深井泵房、水塔建成后,随更名为水电班,当时聘请了李瑞、姜德生和袁女士负责供水工作。<br> 当年在基建过程中,因为两个单位都定位在天津,需要各类人才,所以,从各个水电工程局调进大批人员,包括湖北葛洲坝工程局和三门峡的,分别调入水利和电力两个不同单位。记得当时南院基建处的负责人是魏洪涛处长,冯毅任基建科科长,负责现场协调,陈启、高德敬负责土建墙体结构施工,黄树林负责木工方面,黄卫平、曹健分管上下水部分,陈士英负责采购物资供应,吴威楚电气工程师,李持平工程师负责现场施工测量。<br> 随着时间推移,1980年底,1、2号住宅楼基本完成,开始分配房屋。记得那个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了使屋内墙壁尽快干燥能够进行粉刷,很多人家都采用煤球炉加温烘烤房间。当年的春节前已经有部分人员搬进楼房。<br>为了能够及时分配到房子,而且我们也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 1980年12月14日,我们到蓟县禄庄子人民公社办理了结婚证(那时的单位正在于桥水库施工,我们的户口都落在了禄庄子人民公社)。这样,我们分到了南院2号楼3单元三楼中门(后调到1号楼3单元301号偏单)。<br> <p class="ql-block"> 结婚证书</p> 领完结婚证后,她专程回到上海的姑妈家,第一是去看望一下她的姑妈并通知她们我们准备结婚了,此时她姑妈已经认可了我们两个人的关系。第二是去上海采购一些结婚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比如糖果、被面之类的东西,那个时候很多东西还是非常匮乏的。<br> 那个年代的结婚过程是相当简单的,没有任何仪式。1981年春节前,父母只是简单的请几位亲朋好友一起在家里吃顿饭,就算是结婚了。当年送礼都是几个人合起来买一对暖壶、脸盆、毛巾之类的贺礼而已。此时,我们已经搬进了楼房,第一次享受到了这么好的待遇,房间里有厨房和卫生间,还有自来水。1981年年底取暖期,单位自建的锅炉房开始投入使用,那个时候房间的温度在27、8度,回到家里都要穿背心,现在的集中供暖,室内温度也就维持在20度左右,早已享受不到冬季房间内温暖如春的感觉啦。<br> 由于当年我们的单位,在武清县(后改为武清区)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单位,所以,地方上很多的适龄男女年轻人,都会积极主动与我们单位的适龄男女青年结婚,婚后都可以及时分配到楼房。<br> 随着1、2号住宅楼的入住,4、5号住宅楼的开工,以及幼儿园的建成,越来越多的人员迁入天津。南院水电班人员也在不断加强,先后有张耀婷、勾清娥、祝建华、左北华、韩霞、王丽萍等都曾驻足于南院电工班,后期有些人员经过努力,先后调离了水电班,祝建华调到了北京,韩霞调到了局工会,后调入党群工作部,左北华调到局总机室等。<br> 1982年3月,我的女儿出生,那个时候黄家珍还在修配厂上班,距离南院20多里地,做食堂管理员工作。一个月的产假休完以后就要去上班,每天带着孩子乘坐卡车往返于南院与修配厂,当年我的母亲为了挣点钱补贴家用,一直在做家属工,顾不上看孙女,只有我们自己带。孩子没有母乳吃,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骑自行车去市里购买一箱海河牌奶粉,江西的于斌朋友当年也从九江帮助我购买奶粉。<br> 孩子更多的时间是跟着我一起上班,每次带到电工班后,都是勾师傅和张师傅她们帮助照看着,我负责出去干活,为了孩子她们付出了很多,如今她们已是80多岁高龄,在此,对她们当年的辛苦付出表示深深的感谢,愿她们保重身体,健康长寿!<br> 1983年开始,基础局成立了职工学校,每年对所有先后参加工作的员工进行脱产学习,考试合格后补发毕业证书。我因工作等各种原因没有参加脱产学习,主要是当时除了上班忙于工作、孩子之外,还会经常跟着宋世宏一起外出干活,那个时候,杨村镇周边的村子或厂子,只要是有电工电气方面的活,我们基本上都去干过。无论路程多远,风有多大,骑一辆28加重自行车,旁边挂一个工具包出行,为了能够挣点小钱,提高一点生活水平,风里来雨里去,真的很辛苦、很累。<br> 1975年时期的高中毕业证后期国家不承认,因没有时间去职工学校参加脱产学习,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跟着电视学习,参加自学考试,一门一门的学,一门一门的考,结果数学、语文、物理都过了,唯有化学考了个59分没有及格,最后干脆到此为止了。那个时候,自学考试及格,每门功课单位发放25元奖金,所以,一共得到了75元的奖金,呵呵,那个年代也算是知足了。<br> 80年代,收入不多,靠着受累吃苦,跟着宋世宏出去挣点辛苦钱,日子还算过的去。我这个人生来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练就了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什么事情都讲个第一。当年,彩色电视机刚刚兴起,托人从东蒲洼供销社,998元购买了一台北京产牡丹牌14寸彩色电视机。900多元从山东德州购买了一台新华175升双开门电冰箱。3200多元购买了日产富奈录像机,2000多元购买了一台黄河牌250摩托车。虽然没有出国挣大钱,但是,人家没有的我要有,人家有的我也要有,而且是更好的,一个宗旨就是不能落后于人家。<br> 随着时间的推移,院里的设施越来越完善,陆续建成了3号楼、7号楼。办公楼、食堂、托儿所也都完成并投入使用。90年代初期,南院电工班只剩下孟广枢(时任班长)我和王丽萍三个人了。<br> <p class="ql-block"> 南院电工班部分人员留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张耀婷 韩霞 王丽萍 </p><p class="ql-block"> 后排:张长山 孟广枢</p> <p class="ql-block"><b> 重庆特钢的日子</b></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1990年10月份,将在重庆特殊钢厂职工大学举办中级电工学习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为了尽快提高本人的整体技术水平,适应今后工作需要,经过本人申请,行政处领导郭培金处长批准,同意了我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9月14日,在北院参加庆祝双节体育活动(排球比赛)还没有完全结束,我就踏上了前往四川重庆(现为直辖市)的列车,北京举办亚运会,限制进出京人员,所以,火车从北京驶出的时候车厢里旅客寥寥无几,经过河北石家庄站时,车厢内旅客基本满员。当年出差旅途遥远是允许乘坐硬卧的,但报销差旅费的时候没有乘车补助。乘坐硬座时可以得到车票30%的补助,所以,为了能够得到这笔补助款,就是累也要购买硬座车票。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旅行,于16日晚到达重庆。凭着那个时候年轻,身体强壮,所以也感觉不出来累,现如今就是不出门也不敢去做硬座了,毕竟一大把年纪了,已经日落西山人衰老了,哈哈。</p><p class="ql-block"> 重庆特殊钢厂(现为特钢集团),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团结坝嘉陵江畔,在上世纪50-80年代,一度光辉无限,成为山城人民非常向往的就业去处。1990年9月,中国科技情报所重庆分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电工技术培训部,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电工学员进行中级电工技术培训,培训地点在重庆特钢厂职工大学,当年参加学习的人员有来自重庆特钢厂的部分学员、新疆塔城电业局的学员、河北冀东电气开关厂学员、四川涪陵棉纺厂的学员等。</p><p class="ql-block"> 由特钢职大老师亲自任教,从电工基础知识到技术培训,由浅入深进行了系统学习,在接受电工电气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深入车间以及高低压配电室,现场实际了解各种设备的功能及操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收到了良好效果,对我在以后的电工中级技师以及电工高级技师的评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特钢的学习,是我电工职业生涯中技术的一个升华,使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鹅岭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一路,其地处于长江、嘉陵江南北挟持而过的陡峻、狭长的山岭上,形似鹅颈项,故而得名。环抱重庆半岛的两江在这里距离最近。鹅岭背倚山城,高挑出世,挟两江而西望,览尽雄、险、旷、秀的自然风光。鹅岭公园位于重庆半岛最高处,瞰胜楼(两江亭)高耸九重,登楼远眺,两江风光尽收眼底,入夜观灯海,更是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学习闲暇之余,曾多次前往揽胜。与此同时,再次参观了红岩村、渣滓洞和白公馆,为什么说再次参观呢?那是因为1974年从四川映秀湾电站转移到江西柘林电站时,在重庆朝天门饭店停留了6天。红岩革命纪念馆,地处重庆市嘉陵江畔,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渣滓洞在重庆市乐歌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为审讯,关押的保密起见,将其选中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p><p class="ql-block"> 山城重庆,到处都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到处都留下了革命烈士忠骨。现如今,踏寻红色遗迹,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势在必行。每一次的参观游览心灵都是一次震撼,深刻感受到革命前辈在解放战争时期抛头颅洒热血,艰辛历程和革命烈士的英雄情怀。</p><p class="ql-block"> 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更需要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回顾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学习的良好环境,倍加珍惜安定的社会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聪明才智,肩负起祖国建设的重担。</p> <p class="ql-block"> 外地学员与带队老师在二炼钢厂车间实习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外地学员与校长老师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鹅岭公园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中级电工结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上工地</b></p> 张家口发电总厂沙岭子发电厂位于素有“长城博物馆”美称的张家口宣化区。<br> 那是1991年,当时我局四处(现四公司)承接了河北张家口沙岭子热电厂3、4号发电机组主厂房灌注桩基础的施工,由于缺少电工,我被借调到四处沙岭子热电厂项目部,这也是我自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去施工现场,心情即紧张也格外激动。那个工地结识了王福强、秦玉等同事,当时通过孟凡辉的推荐而成。电工开工前的工作是很繁忙的,主要是在施工设备进厂之前,架设好施工用的临时线路,当施工设备进场后,为每台设备接通电路并进行设备调试至工作正常。当施工设备进入到正常状态后,虽然有些轻松,但要时刻准备着,及时处理施工设备突发用电故障。<br> 现场值班电工在施工设备用电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都要对施工现场的设备、临时线路、照明等进行安全巡视,保证施工正常。施工期间如果值班电工忙了,那么施工进度就上不去了,施工就要被耽误。<br> 当工程竣工后,施工设备开始离场撤出的时候,也是我最忙的时候,拆除施工设备用电以及现场临时线路。总之,现场值班电工都是两头忙。<br> 第一次去工地,对灌注桩的施工工艺也是第一次了解,首先是施工现场根据设计图纸定桩位,施工机械根据每一个桩位点固定钻机进行造孔施工,达到设计入岩深度要求后清孔,监理人员验孔合格后开始下设钢筋笼、导管等,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浇筑混凝土,最后成桩完成。<br> 因施工现场人员紧张,缺少从制作钢筋笼位置运送钢筋笼到施工孔位人员,利用空余时间,自告奋勇承担运送钢筋笼的工作。于是开始学习驾驶小型柴油蹦蹦车,牵引拖挂着一次装着3根10几米长钢筋笼的挂车往施工现场运送。起初的我只能把车直接开到预定孔位,大家帮忙一起把钢筋笼卸下来,然后把挂钩摘掉,人工将拖挂调转方向,待我将蹦蹦车掉头后再把拖车挂上,再去拉下一组。记得当时是吴俊如老师傅带队,他鼓励我要把车倒进去,卸完车直接开走。经过多次的实践,慢慢的摸索,我终于轻松顺利的把13米多长的钢筋笼送一次性倒到孔位,并且自己卸车,然后离开去运送下一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br> 张家口属于高寒地区,随着天气不断转凉,气温越来越低,施工条件越来越加艰苦。在极其艰苦的恶劣环境下,施工人员顶着刺骨寒风依然坚守着足迹的工作岗位,终于在年前完成了施工任务。<br> 第一次上工地,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也初步了解到了我们单位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以及各种施工设备,与此同时,对我单位现场施工人员在野外施工环境、现场工作条件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我后面的工作更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br> <p class="ql-block"><b> 北京北方公司</b></p> 北京北方公司,是北京设计院三产张兰岐个人出来组建的公司,属于资本家性质,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公司是他个人的。出道时只有他一个人带了个秘书,走到哪儿办公室就在哪儿,他之所以能够承揽到很多华北热电厂的工程,源于他本人就是设计院的,那个年代,所有由北京设计院设计的工程,他都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得到工程后,联系施工单位和人员进场施工。那是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我们单位当年与他合作了好几个项目,很多人员都与他有过交道和接触,郝洪禄局长、杨品芳处长他们都是老熟人了。后期蔡小来处长曾借调他那里当指挥,单西迁在他的公司做财务总监。几年时间他的公司越做越大了。<br> 1993年,南院6号住宅楼准备进入开工期,记得时任行政处的郭培金处长,吩咐我和孟广枢班长(那个时候单位最后一批子女顶替,他已经提前办理了退休,返聘中),共同完成电气部分的工程,管道维修班负责上下水及暖气部分的施工。结果因为一些原因,我放弃了参加6号楼的施工。当时,作为张兰岐在沙岭子电厂做指挥的蔡小来,邀请我去他那里协助完成电厂二期水源地10千伏高压线路架设任务,不成想在北方公司拼搏了3年。<br> “十一”国庆节后,向当时在任的郭培金处长申请了休一个月存工的假,10月3日启程,来到了北京北方公司位于河北张家口沙岭子热电厂基地,这也是我第二次来沙岭子电厂了。自沙岭子热电厂3、4号机组主厂房桩基完成至今,3、4号发电机组建成即将投入运行,在洋河南的河套边上,重新开发水源地,需要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安装数台电力变压器、水泵及配电系统,我这次的到来,主要任务就是带领他手下的几个年轻人进行高压线路架设施工。<br> 抵达基地后,开始抓紧时间去张家口市区置办各种上杆使用的脚扣、安全带、安全绳以及各类工具等,接下来每天利用基地院内及周边的水泥电线杆练习上下水泥杆,教他们在上下水泥杆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和攀爬电线杆的基本动作要领,亲力亲为做示范,手把手言传身教,大家学习非常刻苦认真,进步很快,毕竟都是年轻人嘛。很快就进入施工现场,开始了真正实际操作的工作中。工作中,上下水泥杆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杆上干活问题就凸显出来,练习的时候没有杆上托举横担等重物,如今在杆上作业就困难了,要在几十斤重的横担提拉到10几米的杆上,还要安装到位,对于他们没有经历过和操作过的人员来说,可不是件轻松容易之事,只见他们在水泥赶上人人双腿颤抖,满头是汗,狼狈至极。我只有告诉他们双腿用力,站好姿势,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要抖,他们却回答:控制不住啊。哈哈,第一次都是这样的,我也经历过,也是这样过来的。在我亲自上杆陪同下,一个一个的都可以上去操作了。虽然第二天都感觉很疲惫,但是,他们都能够顺利完成杆上作业了,腿也不抖了,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二期水源地的10千伏高压线路架设,以及多台变压器的安装任务。<br> 线路架设结束后,一天夜里,突然接到通知,在二期水源地水泵的调试过程中,北京设计院的一位即将退休的电工师傅,在检查其中一台水泵减压启动器不工作的时候发生事故,脸部及胳膊严重烧伤,被连夜送回北京医院救治,让我对该减压器启动柜进行检查与调试。在深知此事危险重重的情况下,经过细致的检查与分析,凭借着几年来的学习与工作经验,很快查梳理查清了事故的原因,及时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使得水泵调试工作正常进行。事后得知,该位老师傅面部植皮截肢了,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记住安全第一,工作时认真细致,平安到退休。<br> 在蔡小来的领导下,在北京设计院吕汉中工程师的指导下,高压线路架设工程,在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的前提下如期结束。这时,我的假期也到了,蔡小来要求我留下来继续协助他。回来与处里领导商量,决定借这个机会干脆将剩下的所有存工休完了,领导同意了,结果在沙岭子电厂基地继续干下去了。<br> <p class="ql-block"><b> 海口的日日夜夜</b></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元旦刚过,张兰岐通知蔡小来带领我和徐长春、贺广法、人称“幺鸡”的小周(名字已经记不住了)等4个人,迅速前往海南海口市。当年北京路政公司承接了在海口修建海滨大道的全部工程,将商品混凝土部分承包给了张兰岐。蔡小来与项前(张兰岐夫人)搭乘当天的飞机直接去了海口,我们当时没有资格直接从北京飞海口,蔡小来让公司给我们一行4人订了晚上去武汉的火车票,吩咐我们到武汉后再飞海口。火车于清晨到达武昌站后,我们直奔天河机场,下午顺利抵达海口。</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去前往施工现场,那是距离海边只有几十米的一片椰林,全部都是海沙,我们的基地就选址在这里,临时用房正在抓紧兴建重,与此同时,蔡小来带着我开始寻找有皮带机上料机的地方参观,毕竟我们谁也没有参与过拌合站的设计和制造加工,只能凭着感觉和想象了。然后就是抓紧时间购置所需材料和设备,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供电设施,当务之急购买了两台发电机组,一台功率较大的机组是用来提供加工设备和以后拌合站运行的,另一台功率较小机组是用来供应照明和小型作业的。还有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如锅碗瓢勺、炉灶具、吃的喝的用的、铺的盖的洗漱的,总之一切都需要重新购置。生产方面购置了30装载机一台,东风翻斗车是从沙岭子发过来的,电气焊设备等等。</p><p class="ql-block"> 设备、材料购进后如火如荼地加工起来。那段时间每天休息的时间很少,满脑子都在考虑如何设计和加工制造,储料仓从设计进料口开始,上料口要适用装载机铲斗的需要,出料口要适用输送皮带传送速度的需要,总之一个方案一个方案的实施、加工、调试、修改。共制作了两个储料仓,一个用于沙子,一个用于石子。接下来是加工皮带机,一个是输送沙子,一个是输送石子,另一个18米长大型的,是两种按照一定配比的混料输送到搅拌车的,这些数据都是要根据混凝土罐车的接料斗距地面高度、上料皮带机运行速度、储料斗的出料时间计算出来的。皮带机架子加工完毕后,就是安装皮带轮、皮带电机和皮带,调试皮带比较麻烦,因为,第一是根据我个人的想象设计的,第二是在一片沙地上加工的,根本没有办法找水平,第三就是皮带过长,很难控制住直线运行方向。不过,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是最终解决了皮带跑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一次设计、制作和施工,所有设备的支架都是一次性焊接固定的。沙子和石子的计重称量部分是专门从清华大学定制的核子称,有专人安装调试。所有供电配电系统斗是我亲自设计和安装的,尤其是半自动化控制箱的设计制作安装与测试,一气呵成。那个时候也没有集成电路之类的产品可以借用,只能凭借着多年的学习积累的经验,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实践。时间是通过数字式时间继电器控制的,各类中间继电器、接触器,配电柜内的配线较多显得比较乱,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只有我自己操作。那个时候精力比较充沛,如果是现在的话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不过现在已经都是高科技时代了。</p><p class="ql-block"> 在海边工作的日子里,有辛苦也有快乐。每当夜晚来临,我们吃着老蔡和项前每顿为我们做的饭菜,喝着北京二锅头,解除掉一天的疲惫,然后光溜溜的跑到海边去抓螃蟹,到海里游泳也是乐在其中。虽然已是临近春节,北方已是冰天雪地,可是我们这里每天却是接近30度的天气,每每到了夜里,这里是没有任何人的,所以,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快乐。从海边回来后,还要将螃蟹油炸后再喝一次酒后开始美美的进入梦乡,那油炸小螃蟹一个字:鲜,两个字:香啊。</p><p class="ql-block"> 水泥采取的是人工拆袋的方法,按照配比的要求利用时间继电器控制注入水量,再经过水泥搅拌罐搅拌后,使用水泵注入到混凝土搅拌车,属于半自动化控制吧。</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前,混凝土拌合站的安装调试工作准备就绪,这时,王晓阳和郑书贵从北京分别驾驶两台混凝土搅拌车到达拌合站。经过试运行和测试,完全达到了北京路桥公司每天需用混凝土的质量与供应量要求,验收合格,可以交付拌合站使用。</p><p class="ql-block"> 后期的拌合站由郑书贵任站长,徐长春留下配合站长工作,在完成了海滨大道建设之后,相继为当地其他需求混凝土的施工单位供应商品混凝土,海口拌合站的建成,为张兰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拌合站于几年以后报废拆除。这座拌合站,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我的全部心血,在老蔡的指挥下、在项前的后方生活保障下、在徐长春电气焊的切割下、在周幺鸡的焊接下,我们6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呕心沥血,经过短短的40多天,完成了北方公司史无前列的任务。施工制造过程中,张兰岐在北京要求每天都要给他发送现场的进度照片,时刻在关注着拌合站的施工进度,遥控指挥着我们的工作。我所做的一切以及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他和老蔡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结束时,有个海边的镜头吗?那就是海南的东郊椰林。</p><p class="ql-block"> 东郊椰林位于海南省北部的文昌市清澜港东岸,距省会海口市80公里。是中国十大海滨风景区之一。东郊椰林风光,可谓中国之最,世界少有。素有“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之说。椰林下,风情小木屋错落于椰树间,座座背林朝海,屋里陈设古色古香,朴素而自然。悠然自得坐于屋檐下品茗赏海,朝见蓝洋托霞,雾消峙现,鸥群南翔,渔舟出洋;夕观碧波耀金,彩云缀空,归鸥双飞,归渔划浪;夜赏巨壁铺银,渔火聚散,星缀蓝空,北斗蠕行;雨时则见万顷迷朦,雨打椰叶,碎玉落盘……东郊椰林,让人真正享受到椰乡大自然的温馨和甜蜜。1994年2月24日星期四,农历正月十五,在我们的工程结束后,老蔡带着我们一行人前往那里去游玩,在此品尝了一次真正的海鲜盛宴。</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海口建设混凝土拌合站的6个人,项前、贺广法多年失去联系外,其他3人早已陆续离我而去,每当回忆起当年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脑海中总能泛起他们的身影,人总是需要回忆的,回忆那些曾经遇到过的人、回忆那些曾经付出过的心血和汗水、回忆那些曾经走过驻足过的地方、回忆那些过往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拌合站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 东郊椰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随着进入寒冷冬季,菜地封冻,疫情防控还在继续,老农进入了冬闲期,在家的那段时间,于2022年12月14日更新了回忆。本想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回忆下去,谁知防控全面放开,3年的疫情到此结束,结果是90%的人员集中感染中招,我也未能幸免,名列其中。2023年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严加防范,生怕本就不健全的身体中招后无可救药,2023年后还是在劫难逃。都说阳了就是场感冒,可是这场感冒,使我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元气,浑身酸懒无力,困睡不着觉,乏怎么躺着都难受,更可怕的是脑子如同进水般,无论怎样也无法进入正常的回忆。春节也没能如意,故此次更新拖至今日,还请美友见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返沙岭子电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束了海口拌合站的交接,同蔡小来和项前一起,乘坐海口飞往北京的航班,回到了北京。到家稍适休息后回到了沙岭子电厂。这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在锅炉车间、汽轮机车间、皮带运煤机等重点位置安装美国进口广播呼唤系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播呼唤通信系统是一种集程控交换、调度总机和广播系统功能一体的新型调度通信系统。其主要特点具有广播、全呼、群呼、热线、报警、抗噪声送话等多项功能,并可与有线、无线通信设备接口。采用分区共线式网络结构、微处理机分布式控制,分散功放结构,可靠性高,组网灵活,扩容简单。适用于恶劣环境中的调度呼叫通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领原来的那些人员,深入电厂厂区内部进行了紧张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此时的沙岭子电厂基地由我全权负责管理,每天安排手下的10几个人进入施工现场,及时准确按照设计图纸要求穿管、布线、固定、安装设备。期间去衡水电厂洽谈安装广播呼唤系统的合作,对方同意施工时,张兰岐以沙电工地离不开我为由拒接了,不过那个时候沙电工程没有完工,也没有人能够胜任我的工作。坚持到顺利完工,验收合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在沙岭子电厂基地,在海口拌合站的基础上,经过重新设计,为秦皇岛热电厂加工制作了一套新的混凝土拌合站,这次的设计都是可拆卸的结构,这样便于运输与安装。并于同年8月份运抵秦皇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华能高碑店热电厂振冲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能北京热电厂位于北京东郊高碑店,是北京市重要的电源热源支撑点,能满足北京市10%的供电、50%的供汽和40%的集中供热,替代了近200台排放严重超标的小锅炉,不仅每年可节煤20万吨以上,而且大大提高了北京市的大气质量。该厂引进国际先进的供热发电机组,采用液态排渣、飞灰复燃等先进技术,除尘效率99%以上的静电除尘器,使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均优于北京市现行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5、6月份,张兰岐的北京北方公司与北京振冲公司联合承接了华能高碑店热电厂主厂房基础与凉水塔基础振冲桩施工工程。当时由吕汉中吕工任北方公司施工现场指挥,我和商旭分别任队长,各带领一只队伍参加振冲施工,张兰岐购买了一台25吨吊车和一台20吨吊车,以及装载机等施工设备,振冲器是从北京振冲公司租的,就这样开始了主厂房振冲桩基础施工,每天24小时连续工作,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北京振冲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天负责测量放线定点位,按照工程进度以及时间节点,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工作在有条不紊中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振冲桩的施工,需要吊车司机和上吊的配合,那个时候是没有这样条件的,作为一名队长,必须要学会各种技能操作,不管是吊车驾驶,还是装载机的操作,总之,你不需要会,不然,当出现某些人受到利益等影响甩手不干,拿捏你的时候,你就会束手无策。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正在施工进行到关键时候,一个四川籍开装载机的人员给我撂挑子不干了,说是要回家,我说可以,立马通知财务人员工资办理结算,我上装载机就去填充石料了,结果谈谈一看拿不住我,又给我赔礼道歉说错啦,不走了。所以,要想管理好他们,你必须什么都会才行。振冲器是用电车提起来向下进行施工的,提升和放下的速度与地质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合格的孔位与上吊司机有着直接的关系。吊车需要经常性移动位置,不会开车驾驶也是不行的,所以,作为一位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管理,还要施工技术略有了解,同时,更要熟练掌握这些机械设备的技能与操作。这也是我在北方公司得到锻炼的绝好机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京爱立信主厂房装修改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12月,张兰岐承接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4号的北京爱立信通讯系统有限公司主厂房装修改造工程,该项工程的装修面积约1万平米,施工工期为3个多月,需要集中所有精干人员及装修队伍进入现场,我更是首当其冲了,张兰岐调动了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以蔡小来、齐越、张兰新、吕汉中等全部到位,由我负责该装修改造工程的项目总监,每天与甲方项目总监沟通工程进度,装修方案等,还要负责施工现场的工作安排、工程质量等,总之,几乎到了24小时在施工现场的地步。甲方项目总监是一位瑞典人,个头不高,年纪应该不我稍大,但是人家身手矫健,施工用脚手架,一抬腿就上去,吊顶用的吊件严查相当严格,每一组吊件都要亲自用木棍敲打检查,是否牢固。每天下午双方都要在一起开例会,分析检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一间和建议。为此,张兰岐专门聘请了一位美女翻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装修工作展开后,为了保证时间节点任务的完成,我们组织了12支装修队伍全力以赴进入紧张的施工中,很多时间都是连夜加班加点工作,没日没夜的干,记得有一个湖北来的小孩儿,年纪也就在18、9岁的样子,每顿饭可以吃一小盆儿,有一天的晚上加班到很晚,他在用气钉枪安装踢脚线的时候,迷迷糊糊的用气钉枪望自己的手上钉去,结果钉子打穿了大拇指,他拔下钉子用卫生纸把受伤的手指包裹上继续工作,我让他回去处理一下,休息休息,愣是没有回去,出来打工挣钱的人是多么的辛苦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装修工程开始后,我们将沙岭子电厂施工人员以及紧急招聘的人员组建了一只临时队伍,负责现场原来的所有内饰全部拆除工作,清理现场,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工作需要,按照工程量或计件加班加点额外领取费用。如将原有日光灯的电感镇流器全部更换为天津四通电子镇流器的工作,按照每更换一个多少钱,合计更换数量经过统计后,可以直接领取费用,这些工作都是大家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里去完成的,这样的或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装修过程中,有涉及到铝合金门与隔断墙方面的工作,那个时候是安排左金毅带人参加施工,这些费用也是独立核算支出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安装制作铝合金的经验,才能够有我后来回到单位上班后,承包单位住宅楼铝合金阳台制作与安装,以及后期组建了一个小小的大洋铝合金加工的业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任何一个改造小项目,都有一份额外的收入,也是所有人员的动力。我们那个时候的工资都是翻倍发的,其一是工期紧、任务重,其二是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没有休息。全体参与人员付出了很大的辛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工程进入到后期,开始喷涂油漆,嗓子被呛得的说不出来话,即使这样每天都要坚持的夜里11点以后,才回到招待所洗洗涮涮,然后一个人到附近的小饭店,点上一盘子回锅肉,一盘子土豆丝,一盘子鸡蛋炒饭,一瓶小二锅头酒,吃的干干净净,每天晚上如此。酒足饭饱后回到招待所休息,第二天早上6点多继续到施工现场安排工作,检查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是手机厂房,全部地面需要铺设抗静电地板,尤其是对接地的要求相当高,特别是每一组的工作台和流水线。每天都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不同位置、不同设计、不同风格,分别对12个装修队伍进行工作安排和调整,还要对现场的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工作如此繁重,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装修改造工程如期按照时间节点以及质量要求,于1995年3月5日完成,我没有参与后期的维修保养,直接去了张家口怀来县的华北电力培训中心(地热疗养院),后来更名为北京大唐电力官厅培训中心,对那里新建的各种建筑、各种娱乐健身场所进行装修,对康乐宫里的各种水滑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爱立信手机厂房装修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华北电力培训中心(地热疗养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3月,完成了北京爱立信手机主厂房的装修工程后,带领原沙岭子时的那些人员进入了地处河北张家口怀来县沙城的华北电力地热疗养院。那个时候部分施工建筑已经完成,室内外装修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如今的北京大唐官厅温泉培训中心,地处燕山脚下,官厅湖畔,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交通便利,是大唐国际投资兴建的三商务酒店。中心融中国古典建筑、现代园林建筑为一体,具有天然地下热水资源,水温常年高达89℃,素有"塞外神池,温泉胜地"之美誉,是集接待会议、培训、旅游、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娱乐运动中心位于酒店一层.娱乐中心提供特色温泉戏水馆、保龄球馆,沙弧球、乒乓球、桌球、健身房、棋牌室、歌舞厅等活动项目,此外娱乐运动中心还设有蓝球场、美容厅、商务中心、购物中心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里面所涉及到所有娱乐项目,几乎都是我们当年在那里装修与安装的。那里的暖气都是采用温泉地热水直接供热,为此,我与疗养院的宗言军一起赶赴辽宁沈阳水泵厂,专门订购了深井热水泵。地热水通过管道和暖气片后直接排出,没有其他的回收过程,洗澡等使用的冷水是通过储水池冷却后提供的,所以,那里的全部用水都是地热温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深受游客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丰沙线北京至张家口火车必经之处,此处设温泉站,没有站台,早晚各有一趟列车从此经过。我姥姥家就在距离车站不远处的西水泉村,小的时候经常回来,每次都是中午从杨村出发,到北京丰台站后,转乘下午开往张家口方向的火车,晚上8点多到达温泉站,下车后大多数都是走路回去。那个时候华北电力疗养院在坡的上面,坡下面是怀来县疗养院,那时就两个地热疗养院,条件都不是很好。现在的那里,已经开发了好几个温泉宾馆,装修的都很不错。已经找不到当年在华北电力疗养院认识的人了,毕竟时过境迁,已经2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的华北电力疗养院,只是接待在那里泡温泉休息的人员,经过1995年的扩建、改造,以及我们的装修,才会奠定了后来的集接待会议、培训、旅游、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我们施工期间住在以前的平房里面,现在里面的状况不得而知,20多年后,又归属北京大唐国际,想必是更加不一般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5年地热疗养院施工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告老还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5月,单位领导多次联系定岗定编事宜,如再不回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将来及时再回来也没有岗位,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再三,权衡利弊,还是决定回单位上班,第一,张兰岐的北方公司,即便是给再高的工资,也是一个临时性质的单位,且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当你一旦不能干了,人家也就不再用你了,也就是说今后是没有保障的。第二,不管怎么样,基础局是个国企,旱涝保收,工作稳定,况且父母家庭都在一起有个照应,所以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当年当年回来以后,由于之前与行政处现任领导有些过节,所以没有及时安排我的工作。事情还得从1995年我在北京通县高碑店华能热电厂主厂房基础施工工地说起:记得那是一个7、8月多雨的季节,一天下午,李润生开车载着王建中处长冒雨来到工地了,那天,他们讲述了孟广枢(退休后被他们返聘继续担任南院电工班长)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与领导吵了起来,准备不伺候回家,但是,由于我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在北方公司借调,所以,这次来就是想说服我回去工作。我当时在华能热电厂振冲桩工地管理着两支施工队伍,不想回去。经过沟通,答应处里第二天可以回去,与孟广枢办理交接手续,待交接手续办理完后,他回家了,我就返回工地。晚上在外面与吕汉中指挥一起陪他们二位吃的晚饭。第二天回来交接手续办理的很顺利,我直接把后面的工作交带给了王丽萍就回工地了。此时的南院电工班,就只剩下王丽萍一个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眼之间进入了10月份,天气渐渐的寒冷起来,那个时候的供暖还是本单位锅炉房自己供暖,供暖之前要给设备进行检修加注黄油等工作,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王丽萍脑部出血送进医院抢救,处领导通过局领导同意,把李仁盛调进南院电工班任班长。这就是当初南院电工班的现状。这也是我回单位后不给安排工作的主要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5月份,王建中组织朱坤龙、李润生、崔国栋、魏志明、张绍中等人员,在塘沽接了一个小型灌浆任务,崔国栋负责工程,施工现场负责技术的人员是赵玉勤和孙化龄,因为是行政处自己内部组织的施工人员,存在人力不足情况,加之我回来后在家,崔国栋找到王建中,提出人手不够后,才通知我去了塘沽灌浆的工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要负责多项工作,不过大家在一起,每天都是开心快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程量不大,很快就结束了,7月24日我们顺利返回杨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96年塘沽海河入海口的灌浆工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6年7月25日从塘沽回来的第二天上午,在职工医院与王建中处长交谈工作安排事情。当时,南院8号住宅楼即将竣工,为避免交付使用后各家封装南北阳台不一致性,生活服务公司要求统一封装南北铝合金阳台,安排我组织施工人员,制作安装南北铝合金阳台,初步计划175元/每平米,上缴1万元,发两个人的奖金的方案。签订合同后,开始采购材料、工具等,8月份同李润生、崔国栋、左金毅等人开始了铝合金阳台的加工、制作和安装,于10月份对南院8号住宅楼48户96套铝合金阳台安装完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本次铝合金加工后,李润生、崔国栋我们三人成立了大洋铝合金加工厂,承接水电部南北两院家属楼安装更换铝合金阳台及门窗的任务,我们失去了每天的下班时间和星期六日的休息时间,为有需要更换和安装铝合金门窗及阳台的人员进行加工制作,一直持续到2005年我们三人陆续都去了工地,家里没有人原留守为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成了南院8号楼封装阳台以后,因南院电工班已经有李仁盛、陈靖、范进松、刘伟,最后安排我到北院电工班,那个时候,郑国卿班长也快到了退休年龄,所以由我配合他的工作,同时还有倪凤花、卢桂梅和李秀兰三位电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9年3月3日,孙嘉琪处长找我谈话,建议将南北院电工班合并为水电公司。关于成立水电公司的目的:1加强南北两院电工统一管理:2统一安排分配工作任务(因承接了北院新建4号居民楼的电气安装任务),提高大家的积极性,虽然不适承包性质,但是,奖金部分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实际工作进行发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以上的决定,首先,重新对南北院值班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了分工,同时,对各二级单位用电加强管理,全部实行先付费后用电的IC卡预付费电表的管理,最后,每个月都要对全部用电量进行核算,凡是核算后没有达到90%以上的线路,必须查找出原因所在,及时采取措施杜绝再次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水电公司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北院4号居民楼电气线路的施工安装任务。为社会服务公司赢得了一笔收入,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初次触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孩子高考以后,为了方便学习,于2001年去天津鞍山西道买了一台当时高配置恩伯尔台式电脑。那个时候上网是电话线拨号上网。记得孩子把电脑开启以后,因有事出去了,我看了看电脑后却不知如何关机,也不敢随意乱按,联系孩子怎么关机,最后结果是关掉电源。由于对电脑和网络的好奇,自此我也开始接触网络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初的电话线上网,费用昂贵且网速极慢,所以,每次孩子回家休息的时候,我们俩就去泉州路市场西门楼上的网吧上网,记得第一次学上网,拼音基本上早已忘光了,孩子教我一步一步的进入网络世界。首先帮助我起了一个网络名字,想来想去说就叫《星空》吧,结果一直使用至今,为了添加好友,注册了一个QQ号,用户名也是《星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清楚的记得:在当初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对方发一句话我还没有打出回复的字来,人家已经问第二句了,当我在考虑是回第一句还是回第二句的时候,人家又在问:你是不是同时在和几个人聊呢?没有时间就算了。你说急人不急人?咱只能和人家解释刚学上网,打不出来字,所以有点慢。能够理解的就添加了好友,不理解的就不再搭理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更奇葩的一次,当时有个网名叫《一叶小舟》的朋友,发过来一匹骏马奔腾的图片,相当震撼,我就想回复好一匹骏马,结果死活拼不出来骏马的骏字,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发出去一个好漂亮的马。这就是我当年开始学习电脑和上网的最初情景,至今不能忘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触网不断深入,慢慢步入了语音聊天室。在网吧上网,凡是在语音聊天室的年轻人,个个都在用语音骂人的极多,所以,当网友邀请我进入语音聊天室时,我是不敢去的,朋友说他们的语音聊天室氛围很好,没有打架骂人的,关键都是和我们年纪相仿的人,而且都是唱歌、朗诵展示个人才艺的内容。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进入了网易语音聊天室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基本上都是每天晚上在语音聊天室里,每次大家都是踊跃上麦,渐渐的我也学会了上麦唱歌,开始的时候不会使用背景音乐,只能是清唱,人家唱歌有伴奏,朗诵有背景音乐引起了我的好奇,经过朋友的不断指导还是不能播放背景音乐,不得不去电脑售后咨询,哪知道他们说根本不可能,我只得当着他们的面进入聊天室,让他们亲自感受感受,结果经过反复检查和调试,确认当时的集成声卡不支持这个功能,重新更换声卡后终于也可以添加背景音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与聊天室朋友的接触与不断交流,大家之间有了相互的了解和认识,虽然我们都是50年代的人,但是他们基本上都要比我年长几岁,所以我们的聊天室名称为《中国老三届》聊天室,随着人数不断增加,以及大家的爱好与需求,更名为《中国老三届网络大学》,相继开设了朗诵阅读房间,动画制作房间等等教室,《高原之鹰》、《绿篱》时任校长。时至今日,《中国老三届网络大学》仍然坚持着。我的QQ好友也是那个时候在不断增加,当初在里面唱歌的《舞韵》老师姐姐,现实的工作中本来就是一名音乐教师,所以唱出的歌曲美丽动听,也是我至今的好友,还有《依云》等等的好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难忘的《中国老三届网络大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2年在尼尔基项目部的时候,有网友给我发了一个骏马奔腾的贺卡,那个马是可以奔跑的,还有松卡人的签名,第一次看到自己制作、可以签上自己名字的礼物很是惊讶,经过询问得知,贺卡是用动画制作软件制作的,说你也可以学习制作,我立马答应要去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3年的春节刚过,我报名参加了《老三届网络大学动》画制作的第二期学习班。第一次接触的软件Flash5.0版本,完全都是英文版,根本就看不懂,学习的时候还要一点一点的翻译。后来Flash软件升级为6.0中文版本,我们也开始采用语音教学的方式了。记得那个时候是在网易的一个语音房间教学,老师在上面用麦讲课,我们在下面跟着老师讲到的内容一步一步的操作,第一课就是介绍软件的各种功能,然后,老师说画个圆我们就画个圆,填充什么颜色我们就填充什么颜色,每一步骤我都会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毕竟没有文化,脑袋也不好使,说白了就是笨。边操作边记录,待制作完成后观看效果,居然画出来的圆球可以从左边跑到了右边,简直是太神奇了,从那时起使我欲罢不能,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课后把笔记重新进行整理,按照整理后的笔记重新制作一遍,使作品会更加完美,制作步骤更加清晰。笔记和整理的教材用纸就保存了厚厚的很多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Flash动画入门的过程,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讲解,使我学习到了动画制作的快乐。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按照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很快掌握了图片在Flash软件里的各种制作效果,以及各种文字的应用,并编写了各类教程,用在了之后的各期Flash动画入门教材中,那个时期制作的FlashMTV歌曲,更是备受大家的喜欢与欢迎。星空老师这个称为就此在老三届网络大学也是皆人知晓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音教室从语音变迁到语音视频、由两个窗口到三个窗口,老师们讲课也开始使用虚拟视频了,也就是说,老师在电脑上的每一步操作,学员们都可以清楚低观看到老师的每一步操作,非常直观,不会再向最初的教学那样,学员们总是问在哪里找到什么工具了。课后同学们可以上麦提出各种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操作,及时找出所在的问题,顺利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难点,交流起来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当初我在第一次讲课的时候,那时相当的紧张,没有当过老师,更没有当着那么多人讲过话,就更别说是讲课了,虽然我们讲课的时候是看不见人的,但是,你能感受到几百人在聆听你讲课的那个热情场面。最初的教室只能容纳300人,由于报名人数较多,只能同时开2个教室,另一个教室由一位老师转播,每天晚上接近500多人在听课,即紧张又兴奋,可谓是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学习人员达不断增多,学习的内容也不断的增加,老三届网络大学在Flash动画入门教室的基础上,相继开办了Flash动画基础教室,目前截止到2022年12月,已开办了第122期,还有网页制作教室、Flash鼠绘教室、绘声绘影视频教室、photoshop图片教室等等。总之,根据不同网友的年龄和学习的需要,免费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4年7月,在新疆巴楚施工期间,利用中午技术人员休息的时间,编辑制作了《你那里下雪了吗?》MTV动画教材,备受网友们的青睐,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回家,就委托清新老师给大家讲课了,我编写的各种教材通俗易懂的原则,初学人员看着教材就可以完成整个动画作品,在老师的指点下就更是如鱼得水,因为我始终记得我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学习的,所以,我编写的教材都发在了网上,完全属于网络资源共享,后来有出版社需要使用我的教材出书,让我出据委托书我也是爽快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三届网络大学,是我触网后学习知识的启蒙之地,从动画制作到网页制作、从办公软件到视频制作,每天早晚都忙碌于网大各教室之间,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受到更多网友的尊重,我当年的QQ里好友几百人,几乎都是当年的学员和老师,很多的老师还在联系之中。</p><p class="ql-block">在网大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路路大姐(网名)了。那是2004年下半年的时候吧,记得我刚从新疆回来不久,在动画制作教室讲解用Flash软件制作MTV《你那里下雪了吗?》,记得那一年路路大姐的年纪已经是73岁高龄,每天都在教室里坚持学习动画制作,学习的很认真也很辛苦,每天都会学习到后半夜,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会知道人家学习到后半夜?我们那个时候讲完课后会帮助学员进行辅导,下网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夜里11、2点以后,学员完成作品后需要将作品发到论坛空间里,我们检查给出评语后,第二天会及时与每个人进行沟通,所以在打开作品的时候是可以看到每位学员所上传作品时间的,基本上都是在凌晨4、5点钟的时间上传的,所以,他们为了一个作品会辛苦一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那是学习制作《你那里下雪了吗?》MTV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路路大姐的电脑口崩溃了,重新安装系统后,里面所有学习的资料、课件、软件、作业等全部丢失。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动画教室学习制作70多岁的老年人,打击是非常严重的。当时路路大姐沮丧地说不想学了,我说那怎么可以,您已经学了那么多,而且又学的那么好,怎么可以放弃呢。我说我可以把我所有的资料、课件、软件都给您发过去,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给您发所需要的东西。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和那里下,路路大姐终于坚持了下来,且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学习了网页制作、鼠绘、PS、摄影等等。尤其是她老人家鼠绘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路路大姐后来一直被《中国老三届网络大学》聘为名誉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我退休以后,一次,在收拾东西时,发现了一张很久以前保留的报纸,有感而发,在美篇留下了一篇《尘封的记忆》<a href="https://www.meipian.cn/pozop1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尘封的记忆</a>,专门介绍了路路大姐,欢迎读者进去欣赏。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已经很少接触网络了,但是,时常会到我们的老三届网大去看看。经常会遇到当年在一起学习的老师、校长和同学们!他们很多人依然在为老三届网大无偿服务着,很羡慕他们并向他们致敬!现在的路路大姐,经常会在QQ里面见到她老人家,在QQ里她的网名叫方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每一次在QQ空间发个小视频之类的东西,路路大姐都会在第一时间点赞和支持或转发,而且,她老人家一直在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今年(2023年),路路大姐应该是91岁高龄的老人家了,当年在教室,路路大姐要求我们叫她路路大姐,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依然称呼她路路大姐,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她始终是我最敬佩、最尊重的长辈。因为她的年纪和我的父亲相差一岁,也是一位离休老革命。</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路大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路大姐抗美援朝70周年留念</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老三届网络大学出版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老三届网大的校长和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年代,还有一个学习的地方,那就是《闪客启航》,那里同样是高手云集的地方,同样有动画制作教室,我们之间资源共享、老师共用,相互之间、你来我往,我也曾经在那里讲过课,进行过交流,那里也有我敬重的老师和同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入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仰是人生的一种力量,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等于没有灵魂。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就是我崇高的信仰。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最高信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崇高、最伟大的信仰。在这种信仰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6月25日,生活服务公司党支部在当年的北院食堂,召开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大会,会上宣布,正式通过了我和刘树杰两位同志的入党申请,自那一刻起,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环境下,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我党的光荣传统,严格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参会的党员有:孙嘉琪、邓继武、朱坤龙、生国军、韩晓林、梁芳、雷凤庭、刘文荣。入党积极分子有:张晓东、丁桂茹、李仁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7月6日,万基公司党委通过了社会服务公司党支部的决议及申请.8月27日,万基公司党委指派戢守铭同志就对党的认识等与我进行了谈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入党介绍人分别是:孙嘉琪、韩晓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因美篇文字篇幅所限,《我的人生路》只能发布到此,未完 待续,后面的内容将发布在《我的人生路》之二。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