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是个特别的年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们宁都师范八一届学生毕业40周年。广昌同学为40周年纪念活动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因为新冠疫情形势影响,只好忍痛推延聚会时间,至今仍难以确定,遗憾!</p><p class="ql-block"> 而40年前的宁师学习、生活情景,点点滴滴,断断续续,涌现眼前,潜入梦里,重现昨日……</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过境迁,记忆模糊,虽然翻箱倒柜,七拼八凑,还是零乱不齐,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收集了部分资料,堆集一起做个美篇,聊以纪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文乡诗国扬</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者众多。清初有著名的“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兄弟,还有“易堂九子”和文采出众的“孙氏五贤”等。据统计,科举以来,宁都郑獬、谢元龙2人中状元(赣南4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被誉为“文乡诗国”。我们能在此求学两年,也是一种荣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山大街,是宁都县城当时最宽最长的街道,地铺水泥,两边还种有梧桐树,南北走向,贯通整个县城。宁都师范位于大街的最南端,是我们每个周末去电影院的必经之路。据宁都县《孙氏族谱》记载,孙中山先祖孙chan于唐朝定居宁都,后迁广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设中山大街。</p> <p class="ql-block">2、翠微红旗飘</p><p class="ql-block">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宁都风景区,距宁都县城约5公里。</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翠微峰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解放军剿匪影片《翠岗红旗》,影片中匪首原型为宁都人黄镇中。</p><p class="ql-block"> 黄镇中,长胜乡人,读过私塾,参加北阀,曾为红军指导员,后投国民党,任宁都保安团长、旅长、中将司令、第八区专员兼司令。</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在宁都成立了绥靖司令部,纠集了附近14个县的反动势力共三千多人,筹集粮草,固守翠微,妄想坚守三年,企盼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迎接蒋介石反攻大陆。</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3日,解放军48军144师,攻占翠微峰,让红旗在翠微峰上飘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宁师的创立</p><p class="ql-block"> 宁都师范前身为江西省立第九中学,创建于1914年。由前清进士、省审计处长邱璧争取政府支持所创立,并任第一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录取通知书 </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下旬,<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平常常的一天,日出又日落,这一天收到</span>宁都师范录取通知书,没有惊喜,没有激动。当年考上中专、高校的学生也不少,但整个县城好像没有听见鞭炮声,好像也没有谁家请客。</p><p class="ql-block"> 老妈为我新做了一条裤子,大哥为我准备了一些日用品,木匠姐夫为我打了个木箱,隔壁的房东婆婆送来两斤猪肉,这些都让我难以忘记。</p><p class="ql-block"> 记得填报志愿时,中学还召开了动员会鼓励大家填报师范,老师介绍说,师范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当时老师说了很多我也没记住,也没真正理解,最吸引我的是师范学校可免学费,包吃包住,寒暑假还发粮票、伙食费,学制两年可快速就业,至于教书苦不苦?教书好不好?会不会教书?什么都没想,只想赶快参加工作,赶紧拿工资,以解家庭之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有趣的入学须知</p><p class="ql-block"> (1)通知9月29日至30日报到,9月28日正式上课,是先上课再报到吗?</p><p class="ql-block"> (2)“带锄头一把,马列毛著若干”。据说带锄头上学是宁师解放初期留下的光荣传统,带马列毛著是文革作风。带锄头?可苦了我们,家里没锄头,只能临时买,背个锄头怎么挤汽车?我只好把锄头把去掉,藏到箱子里托运,到学校后也没人提这事,也没有去配把了,毕业时又舍不得扔,值好几块钱嘞!又悄悄地放到箱底带了回来。马列毛著无处找,又没钱买,自然也无法带,到校后也无人过问,让我们瞎操心。</p><p class="ql-block"> (3)八一级新生七九年入学。级与届未弄清,第一学年我们是八一级5班,第二学年才改为七九级5班,才成为八一届毕业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我们这一届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招生范围为广昌县、石城县、宁都县、于都县、赣县,学制两年,共招8个班,我分配在第5班,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宁都师范培养的第一届小学老师,不分科,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专,成了“万金油”。上一届还是培养中学老师,别小看,小学老师与中学老师差距还挺大的,纠结啊!命运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招收历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参差不齐, 最大年龄差距达9岁,有的当过村干部,有的当过民办老师或其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 我们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教学区在校园中心,教学楼分别是北十教室、南十教室,西面是八教室,三幢教学楼围成一个凹字型,凹字中间设有两个篮球场,两个篮球场合为一体成为操场,地面已铺水泥,当时是很时髦的,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做第五套广播体操,最后一节做跳跃运动时,常常有金属调羹从同学的口袋里跳出来,掉在水泥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引起同学们的一阵欢笑!</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黛瓦,但青砖被石灰涂成了白色,二楼为木地板,质量还不错。我班教室,在南十教一层,靠东第二间。 每天晚上必须在教室自习,一到晚上校园灯火通明,却又鸦雀无声,每天点名,考勤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每个教室配一台脚踏风琴,供学生课余练习,但琴太少,造成人休琴不休,琴真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我们的食堂</p><p class="ql-block"> 学生伙食费由国家保障,标准好像是每人每月17.5元(含电影费互助金等),由学校统一掌管,每月大米29斤发饭票给学生,每餐吃多吃少自己掌控,每餐两菜,固定餐桌,由工作人员用两个大土钵分配到桌,再由学生自行分配到每个饭盒中,无凳,站着吃饭,每桌固定8人,我们桌记得有张二福、陈习承、张华荷、肖有才、谢石发、张建国、黄小云等。</p><p class="ql-block"> “饭票打米,多少由己”这是宁师伙食管理的一大特色。在饭堂靠伙房边,不知谁发明设计了一个半自动“打米机”,像个特大漏斗,木质结构,上部是一个方形存米处,下部突然缩小成一个几公分大小的出米口,口部有上下两个抽拉机关,下口关合时上口进米,上口关合时下口出米,这时学生拿饭盒接住,打米完成。打米口分为三两口和四两口供学生自由选择,每个出米口配一名师傅收票放米,记得有一次打米师傅坐在边上偷懒,用脚去拔弄打米机关,被学生编成顺口溜投诉:“XX凯XX凯,上班打米用脚踩……”。</p><p class="ql-block"> 每次饭后,学生自行为下餐打好米加好水,放入一方形蒸笼,每班固定放一层,每层刚好放下一个班级的饭盆,把各班蒸笼堆集起来,一起用蒸汽蒸饭。</p><p class="ql-block"> 饭堂也是礼堂,一堂两用,每当开会、演出时,由轮值班级把餐桌堆放在一旁,饭堂即成礼堂,开会时自带坐凳(各自有编号),以班为单位,列队入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校统一配发的“铝饭碗”,虽然不是铁的,但毕业后就成了“铁饭碗”。每个饭盒上都刻有各自的编号,开饭时各自据编号寻找自己的那一个,拿错饭盒吃错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我们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学校免费提供住宿,男生分配两个教室住宿,6名女生由学校集中安排,学校购置了木制双层单人床,靠墙处并排摆放木箱,木箱上摆放口盅,床头两柱间拉一绳子挂毛巾,水桶委曲在床下,20多人把宿舍挤得满满当当,两床之间两人相遇需侧身通过,这是真正的集体宿舍,同学之间没有隐私,和谐共处,其乐融融,从未抱怨拥挤,有时也会因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一到熄灯时间,大家立马就安静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学年住校园内前楼,无自来水,宿舍对面有一露天水井,深约3米,直径约1.5米,周边红麻石围圈,每天自行打水洗涮,打水是个技术活,因没有配备专用打水桶,需自带水桶用根绳子吊住水桶放到井下,但水桶不听话老浮在水面,装不进水,不掌握技巧,半天打不上一桶水,还有人水没打上,手一松反把水桶掉入井里了,还好没有把人掉下去。免费供应开水,每月发开水票,每人每天一张,每张可打一瓶开水。</p><p class="ql-block"> 第二学年住八教,(教室改为宿舍),远离水井,用水很不方便,宿舍后有一小花圃,花圃边上是机井、水塔,每当抽水时,一人从窗户跳入花圃,递出水桶装好水,再从窗户传入宿舍。一桶水需用一天,不能太浪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校园平面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诱人的夜宵</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内靠梅江边,宿舍对面就是校园内唯一的小卖部,只卖肉包,只有晚上经营,每当晚自习后回宿舍,常常可闻到一股肉香飘过来,极其诱人,两年内我没有去过,只闻其香,不知其味,只有极少数条件稍好的学生,可去打个点,吃完后用手把嘴巴一抹,哼着《甜蜜的事业》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走向寝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周末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宁都电影院位于县城中心解放路, 每周末也是宁师学生的电影日,学校统一购票免费发放,这是我们最愉快最轻松的日子,宁师两年是今生看电影最多的时期,许多电影都是在宁都电影院看的,从此,再也没用假票看过电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宁师的农场</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为了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难,<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师改制为半耕半读学校,</span>在离县城5华里的王家舍创办了宁师农场,有土地百余亩,山林二千多亩,并建有宿舍食堂。后来演变为学生每学年去农场劳动两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好行李吃住农场</span>,要求每个学生自带锄头上学恐怕就是从那年开始的,后来成为宁都师范的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3、宁都二小实习组</p><p class="ql-block"> 我班第二实习小组在宁都二小二年级实习,每人写一篇教案,上一节课,指导老师杨玉秀、陈韵华、陈莉英。我上的是语文课,题目是《野兔》,内容是野兔巧计智斗老鹰。虽然教案改了好几遍,还试讲了几次,但一上讲台,一脑空白,满脸通红,紧张得很很,一点信心都没有,中途差点就溜出教室逃跑,最后是低头念完教案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 学校寄回家里的成绩报告书,脑袋一般般,成绩也一般般,家长没签字也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宁师使用过的作业本、校徽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经也喜欢过涂鸦,没有颜料,用双色圆珠笔凑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术作业,严老师竟然打了个98分,过奖,但很受鼓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宁师入团的新团员,团费证上记录了入团时间,介绍人,团费每月5分。</p> <p class="ql-block"> 毕业前夕,诗朗诵《毕业之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校文艺汇演,我班编排的相声《普通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集体游翠微</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2日,班主任孙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游翠微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水口宝塔</p><p class="ql-block"> 宝塔位于梅江之滨,与宁都师范校园毗邻,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知县莫应奎兴建,塔身七层八面重檐,高39米,有保佑风调雨顺、太平昌盛、荫福万家之寓意。为当时宁都县城地标。</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是塔顶上长有几棵小树,宝塔山下也是宁师学生看书休闲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6年重修后,就完全不是原来的模样了,虽富丽堂皇高大上,却失去了原来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宁师合唱团</p><p class="ql-block"> 合唱团成员、乐队,由学校老师学生组成,指挥游泳源老师,1980年演唱了《长征组歌》、1981年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也曾经是宁都师范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我们班的任课老师</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孙既仁、管世华</p><p class="ql-block">孙既仁(政治)、管世华(语文)</p><p class="ql-block">阙荣海(数学)、袁玉祥(音乐)</p><p class="ql-block">王华秀(化学)、李斯吉(生物)</p><p class="ql-block">饶培勋(教育)、严雪麟(美术)</p><p class="ql-block">邱俭云(历史)、胡木林(历史)</p><p class="ql-block">伍东生(体育)、李烈扬(地理)</p><p class="ql-block">胡正亮(心理)、林毓棻(物理)</p><p class="ql-block">吴跃生(数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宁师部分退休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宁师校门变迁</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宁师校门</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宁师校门</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宁师校门</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宁师校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毕业前夕,管老师因公出差,提前离校,部分同学与管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毕业照 </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11日,在本班教室门前篮球场上,留下了毕业照。站在最后一排左边竟隐藏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的陈桂南美术老师,哈哈……我们猜了好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毕业了, 两年时间好像很快也就过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年中收获不少,最明显的收获有二:一是从零基础学会了汉语拼音,看着拼音能识字;二是从零开始学会了识简谱,看着曲子能唱歌。在此,特别向老师们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虽然老师教了许多,虽然手持毕业证书,但心里还是空荡荡的,本领恐慌,如何上好课?如何听课?如何带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融入社会?一片茫然…… 正如鲁迅在《琐记》所说:“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家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 二十年后</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按照着歌曲中的要求:“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歌词中的内容基本上都实现了,同时,我们也渐渐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0年8月5日,宁都聚会,重回宁师校园、翠微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于都聚会,游长征第一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4日赣县聚会,游赣州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22日石城聚会,游通天寨及九寨温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宁都师范学校与赣南教育学院合并办学,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办赣州市第一所市属大学一一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于2011年整体搬迁至赣州章贡区,原校舍改办宁师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宁都师范自1914年开办以来,历经风雨,几经改名搬迁,沧海桑田,走过了光辉的九十六个春秋,为赣南培养了近四万名毕业生。为赣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宁都师范的撒并,撤并得一干二净,没留下一点痕迹,对此,我们这些中师生总有那么一丝惋惜、一些惆怅,觉得我们的回忆和精神失去了依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师生,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全国数百万中师生,大部分都在广大农村的中小学,共同构筑起一个时期国家教育的基石,其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中师学校已退出历史舞台,一代中师生也正在老去,但愿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个群体叫“中师生”,曾经有一个中等师范学校叫一一“宁都师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自同学、老师、网络,致谢!谬误之处敬请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