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偶得濉溪口两幅半历史地图,一为清末民初,一为1944年日据时期,余半幅附之,斗胆坐井观天,天马行空驰骋,以打发行动不便的暮年生活,聊以慰藉。</p><p class="ql-block"> 1</p> <p class="ql-block">濉溪口,又名口子,徐口子。</p><p class="ql-block">濉水乃古代名川,故道自今开封东,经杞县、睢县北,商丘南、永城北入萧县,流经相山古城南,宿州北,于灵璧东入古泗水。</p><p class="ql-block">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载:春秋战国时期,濉溪口为“汴河入濉之口”(《水经注》:在今商丘以东沿陇海铁路,有汴水,至今徐州北入泗水)。闸河平原有白沟,其北连汴水,经永堌南梧桐陂注入濉水,两水相汇处,人群集居点曰口子,即口子的由来。口子即成集镇,一徐姓人家便在濉水摆渡,卖茶,又称徐口子。白沟汇徐州西南陂之水西流入濉,比降大,水势汹汹,经整治流经雷河南泄入濉,西流河是其故道也。宋时,濉河为通往江南货物水运主航道,徐口子乃主要卡口。濉河在金元时,遭黄河南侵,河道淤废,宿州从宿永界高溪口挖掘溪沟,引水至徐口子入濉,始称濉溪口。</p><p class="ql-block">明时,本地商贾富户多汇于此,为防匪乱,乃于万历十四年(1586)在集聚区四周掘壕筑堤,设栅栏,系吊桥,筑水圩,濉城遂具雏形。清同治三年(1864),城东濉水上建大兴桥,河西修筑土圩,濉溪口扩展壮大成城。</p><p class="ql-block"> 2</p> <p class="ql-block">濉河,为古代鸿沟支流之一。原上承大梁(开封)鸿沟水,下至小河口(邳县境)入泗水,源远流长,累受黄泛侵夺,河道多变,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浍塘沟以东,故道久已湮废。</p><p class="ql-block">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濉河源出砀山县东卞楼,洪河为其主源,向东偏南流,经砀山县、萧县、濉溪县、宿州、灵璧县、泗县及江苏泗洪县等七县境,于临淮头注入洪泽湖。</p><p class="ql-block">1968年,上游截源入新汴河,上游河道即为现萧濉新河。</p><p class="ql-block">濉河干流改为:自宿州张树闸起,止于洪泽湖,重新定义命名为“新濉河”。</p><p class="ql-block">上溯至公元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掘开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历时七百余年。黄河溃堤南徙后,濉河成为历代黄河决口的主要溢洪道。明天启、崇祯年间,黄河两次决口,黄水夺濉入淮,在泗县境内的孟山至小河口一段,泥沙淤积,河床几为平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钦差吏部侍郎裘曰修与安徽巡抚高晋等会勘宿(州)、灵(璧)、虹(县)积水情形,办理疏浚事宜,决定就濉溪口两旁冲出河形,挑治成河口。在虹县(今泗县境)境内开挖谢家沟,引濉入汴(老汴河),亦曰借汴引濉。</p><p class="ql-block">清代起,濉河已源自砀山黄河故道。时势推移,自宋以后,黄河泛滥,鸿沟淤废,终因水源短缺,河床紊乱,相县濉溪口水运之利不存。</p><p class="ql-block">今濉河入境淮北的上游有大沙河、湘西河、洪碱河三大支流,境内有龙岱河、闸河汇入。</p><p class="ql-block">溪沟后称溪河,溪河在濉溪老城东面与西流河相对汇入濉河,两河口东西相距不到200米。溪河集永城、夏邑、萧县、砀山之水,比降小,水势缓。西流河上接龙河、岱河,聚徐州西南山区之水,比降陡,水势猛,汛期洪峰到来时溪河水受顶托,经常倒灌成灾。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为错开溪河与西流河两水入濉之口,把溪河口堵死,使溪河水从水龙庙(今市卫校)转折向南8里至孙庙,又转向东南,从黄桥村入濉河。并在濉河堤西300米处建一座放内水堵濉水的三孔闸。时因溪河两岸经久积涝成灾,问题仍未能解决。到清咸丰年间,南丁楼人翰林丁彦涛奏请朝廷,把溪河从孙庙改道向西,穿刘楼至帝子庙北,又转而向南汇入巴河(今王引河)。从此濉、溪两河正式分手,各成水系。1951年治理龙岱河时,将西流河(《水经注》:萧县箕谷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为名。《魏书·地形志》:萧有谷水,当即白沟也。)东头堵死,龙岱河之水不再经西流河入濉,而与下游雷河接通(烈山),在陈路口汇入濉河。1958年冬,为淮北煤田的开发,将濉河改道,在渠沟至黄桥段开挖新河。瓦子口至黄桥一段称萧濉新河,当地将境内后黄里至黄桥,渠沟堵坝至闸河口一段仍称濉河。</p><p class="ql-block"> 3</p> <p class="ql-block">睢,与濉通;谿溪即一字两写法也。</p><p class="ql-block">濉溪,作为宿州(县)西北重镇,砖石城墙筑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当地名绅吴香圃倡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告竣。始筑城门四,东曰凝曦,南曰薰和,西曰挹翠,北曰振极,皆有深意。</p><p class="ql-block">曦,晨曦,初光也。凝,黑夜凝之,艰辛破之,反清盼明之意深藏之。</p><p class="ql-block">薰,花香也。和,温和,祈求温和之南风也。</p><p class="ql-block">挹,舀也。翠,天空的翠色,美好的愿景,努力奋斗,方可谋得也。</p><p class="ql-block">振,振作。拱门,拱极,拱辰,面北之门也,不拱卫,重振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成功也。</p><p class="ql-block">香圃先生之鸿志,酣畅淋漓地舒张之。</p><p class="ql-block"> 4</p> <p class="ql-block">网载图,惜难觅原件,图中文字难辨,记载着濉溪口丰富的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的信息无以为解,甚憾!</p><p class="ql-block"> 5</p> <p class="ql-block">凝曦门,唯一留存下影像的城门,门楼高约七米,其余五座(含后建的两座未正式命名的北西门、西北门)均低于其高度。出凝曦门跨濉河大兴桥,桥东堍与东关瓮城的中山路斜向对接,是当年濉溪通往宿州的主要通道。现在的通道,名曰口子桥的濉河节制闸始建于1958年,不在同一个时代,没有可比性。沿河源北溯,过西流河入濉口,当年建有一座简易水漫桥,夏季洪水期则没于水下。1953年,连通宿县通往临涣的公路,在濉河上架一公路桥,自大兴桥、水漫桥计,被称做南三桥。上世纪50年代萧濉新河建成,此河段失排泄过境洪水之功能,改称老濉河。与萧濉新河建设同步,缘上而下配套修筑了三座跨河大桥,即现属淮北市相山区的朱桥头村的原省道101的过境桥,名新濉一桥,俗称渠沟桥;濉河路上的郭楼桥,即新濉二桥;溪河路上的王桥,乃新濉三桥。新三桥与老濉河上水漫桥、大兴桥、南三桥遥向对应,惜新三桥命名始终没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大兴桥、水漫桥早废,俗称大桥头的濉河节制闸命名口子桥,成为濉溪口的地标。</p><p class="ql-block">东关瓮城有条北大街,与中山路相接通瓮城东门,连接北门。在宿丁公路的修建时,此路段改造升级为公路的一部分,中山路口修建了濉溪县第一座汽车站。</p><p class="ql-block">1958年濉河节制闸建成后,东关的龙王庙巷扩建为连通濉溪通往宿县、萧县、徐州的要道。桥头的龙王庙得以名至实归,镇邪驱魔,保佑黎民平安,不过这香火竟是新社会共产党无意中赋予的。</p><p class="ql-block">从中山路西端向南,沿濉河东大堤有永宁路,与城中永宁街同名,解放后,濉溪县糕点厂和县搬运公司就建在这条路上,搬运公司为促进全县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糕点厂生产的大京蜜誉满天下。解放后胜利大街取代了华胜街、永安街、永宁街,永宁街和永宁路都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p><p class="ql-block"> 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薰和门为中心的南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局,建有跨度足够长的南大街,又有整齐划一的南门大街,几池莲藕点缀其间,诺大的芦苇荡占据中心,是一个适宜儿童嬉戏打闹成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南大街东起大王庙,过月牙桥,接观音街,临节孝牌坊,经三祝街,与育婴堂隔池相望,沿城墙迤逦西行,然后折向北终于牌坊街。日据时期,南大街变短,终到三祝街南首。解放后,南大街易名民主巷,节孝牌坊拆除后,所在场地圈起围墙,变身县总工会。与总工会一巷之隔,建设了城关三小。南大街东段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月牙桥西,路南的大院辟为县水利局,大王庙改建成南关粮站。</p><p class="ql-block">观音街南首为城市排水道的节点,起始于此的南门大街经过简易修筑,铺设砂礓石子,路面进行了硬化,在蚂蚱庙附近接入公路,东朝宿县,西往临涣,改善了南关的交通。南关瓮城内的华佗庙改建成幸福院,城内城隍庙先是改设县实验小学,皖北区濉溪初级中学设立,实验小学让度迁往天主教堂旧址,并增拨育婴堂襄助初级中学,此即是濉溪中学之前身。随着时代的推进,濉中以城隍庙为教工生活区,越过城墙扩建教学区,把城外的沼泽打造成为了荷香蛙鸣芦花飘雪的学子天堂。</p><p class="ql-block">月牙桥,在民主巷东端,有一小溪穿街而过,溪上卧着半块青石碾盘,状如月牙,光滑如鉴,趣称月牙桥。</p><p class="ql-block"> 7</p> <p class="ql-block">西关的布局则显得曲折复杂得多,挹翠门的建筑过程就颇为不顺,挹翠门建成不久,于民国初遭风雨毁圮,复建未果。后续建设的长丰街西门便喧宾夺主,成为了城镇的主要出入口,西瓮城亦围绕此门而筑。出瓮城至百善,经项公堤二堤口西南向。从武家巷出西北门,越项公堤三堤口北向去黄里。出瓮城门西偏北前往张集的大路,翻越项公堤的口子是一堤口否,尚无结论。</p><p class="ql-block">紧靠瓮城门的三皇庙台设有杀人场,由此可见当年所设凤颍分防捕盗同知(又称二府衙门),其“弹压奸宄”的功能绝非虚设。</p><p class="ql-block">项公堤,即口子街的西护城堤,今烈山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春,黄河泛滥,山东、河南、安徽接壤地区一片汪洋。是年,上南巡江浙,沿途亲睹灾情,銮驾回京,饬吏部侍郎裘曰修会同三省巡抚进行治理。期间,裘侍郎与安徽巡抚高晋亲临实地察勘,登高望远,看到口子“宛在水中”,命同行的凤阳知府项樟环城筑堤以资保护。项樟编制治理方案,列出预算绘图列表,上奏朝廷,经准,于当年秋开工,历一冬春,于翌年夏初始竣。是年,裘侍郎“阅工经相山,备览舆情,为请于朝,蒙御书‘惠我南黎’”。除夕,高晋由项樟陪同,冒雪察验新堤。民感其惠,将此护城堤称“项公堤”。</p><p class="ql-block"> 8</p> <p class="ql-block">振极门,濉溪口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城门,虽然偏东北角一隅,而列于北门大道旁的几座建筑烘托着北门的地位。火神庙,泰山行宫,相山庙,土地庙。</p><p class="ql-block">清初,宿西相乡的治所就设在口子街,统辖境内四十三集;民国,宿县濉溪区公所也是设在濉溪口。历史上相乡境内相山庙不止一座。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相山庙会在相山、濉溪口之间举办,会期三天。从相山显通寺所在地九龙窝到濉溪口振极门,绵延十八里,两座相山庙之间,香火不断,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接踵摩肩,其状甚盛。真正的交易地点集中在口子街,故有相山的庙会濉溪的买卖之说。</p><p class="ql-block">至于武家巷外的北门,实际上就是北便门。</p><p class="ql-block"> 9</p> <p class="ql-block">金陵会馆,江南同仁堂,南货店,宋庄人在南京。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几个事情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儿时住在县委招待所隔壁,转眼间已是62年前的事情了,当年提着竹篮满世界采藜摘柳以裹腹,仍历历在目。年轻时做为东方红兵团的小将,那尖锐的枪声划过夜空从招待所院里传来,还在耳边萦绕。出建设巷右拐,南货店的美食没齿不忘。宋庄(现烈山区榴园村)人在金陵经营白酒,成为家族产业并扎根于京城,已是民国时期的陈年往事。</p><p class="ql-block">金陵会馆恢复旧貌,此同仁堂与北京同仁堂只是名称偶合,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历史不会轮回,记忆永留心中。</p><p class="ql-block"> 10</p> <p class="ql-block">建设巷,三祝街,鱼市巷。时空穿越,又梦入冥冥之中。建设巷洋灰修筑的鱼梁式散水永远镌刻在脑海里,至于是从《庄子·天地》中传递的祝富,祝寿,祝多男子正确,还是加杂着西风渐进的育婴堂结合节孝牌坊、城隍庙而衍生的庆生,尽孝,赐福为三祝正解已不重要,全被鱼市巷中飘来的腥味所荡涤,古老的事情压倒一切,占据了无法撼动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1</p> <p class="ql-block">是“三山夹一井”的传说靠谱,还是约定俗成的“单行道”交通控制形成的水巷干巷布局为确,暂且不论,当年全城甜水井的确没有几眼,挑卖水成了一个穷人求生的行当,这历史的故事总是那么隽永那么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儿时从县水利局食堂借来拉水的车,绕经濉河大堤,前往北关外护城堤旁的两眼井拉水,是一个很费力的家务活。</p><p class="ql-block"> 三山夹一井,有一古井被三座屋山夹持,山墙耸峙,水井幽深。沿街众多井水苦涩难饮,唯此井水甘甜爽口,此井必与“龙泉”同脉,否则无解。</p><p class="ql-block">12</p> <p class="ql-block">盐,历史上一直都为官营:1.人人离不开盐,其它的或可以自制,或可以不要;2.盐的生产受区域限制:只有沿海才能生产,内陆一般情况下不能生产;3.防止暴利:内陆需要的盐,路途遥远,如不官营,必定暴利;4.维护国家稳定:如不官营,暴利使绝大多数人买不起,导致人体缺盐而体虚 ,最终导致人心不稳而引起暴动,危及国家安定。所以,古代盐店生意是每一个城镇重要的行当。</p><p class="ql-block"> 13</p> <p class="ql-block">古代富商与当代先富起来的人创建的安徽鼎元集团,他们毗邻而居,穿越时空,交相辉映,共同打造了濉溪口。</p><p class="ql-block"> 14</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传统官营行业衰落了,但这里还应该是北京直管的国有现存资产吧。原来与县邮电局隔巷毗邻的基督教堂直到文革才关闭,教堂用房是租赁民房,损失不大。</p><p class="ql-block"> 15</p> <p class="ql-block">当典巷的青石路面上,留有被独轮车碾压出的深深辙沟,这沟辙记载着劳动人民的辛劳,亦代表着地主资本家财富的积累。青石板没有铺设以前,这里就是曾经的口子一景——七十二步登天梯之所在。所谓七十二步登天梯,乃因当典巷巷道地势南高北低,从北阁南来的行人,需拾步攀登,土质路面常年累月经行人践踏,依着步履幅度自然而然形成的土梯,恰为七十二阶,于是七十二步登天梯之名因此诞生。</p><p class="ql-block">不久前实施的石板街改造工程前,当典巷的居民们,为方便生活在道路表面敷设了一层质量不算太高的水泥,事发无意,却造就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情。这与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浦东发展银行斥巨资置换外滩老政府大楼时,那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1至12号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为解放初期接收的汇丰银行办公楼。进入大楼的八角形门厅,上面为穹项,下半部是由8个圆拱形门洞构成的,圆拱的拱肩上镶嵌有16个希腊风格的人物画像。每幅壁画的主题人物是不同寓意的女神,门厅里圆形天顶画的是太阳神赫利乌斯,驾驶着金色马车从东至西驰过天空,追赶着孪生姐妹月亮神阿科心弥斯;云彩承托着的谷物女神色列斯,手捧着丰收之角,盛满了谷穗和水果。 整幅穹顶画像,象征苍穹大地和日月星辰, 穹顶外圈为黄道12宫星座图像。这组壁画当年由意大利工匠制作,气势宏大,构图巧妙,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这些巨型彩色马赛克镶嵌壁画在1954年上海市政府大楼装修改造时,被厚厚的墙面粉饰所覆盖。当年为什么覆盖,覆盖的悄无声息,没有任何文件记载且早已被世人所遗忘。1996 年浦东发展银行接手后重新修缮时,无意间发现的这个秘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组壁画的价值并不比整栋大楼的价值低那去,而典当巷的车辙又岂是金钱能买到,其值几何,亦无解。</p><p class="ql-block"> 16</p> <p class="ql-block">1927年春,由士绅周俊哲(1921年首倡)倡导的石板街工程终于得以实施,自华胜街东首文昌阁,沿永安街、永宁街,到武胜(圣)街(现称关帝庙巷)口止。铺设采用青色瓦子石,沿街量户筹资,广募民间巧匠,动用民工千余人,牛车数百辆,用料上万方,历时数月终告竣工。彻底改变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街泥泞”的环境,为濉溪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惜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淮海战役,又遇蒋军飞机轰炸,留下碎石一片,却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p><p class="ql-block"> 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