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80597)研讨活动</h3> 2021年12月16日,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课题《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研讨活动在厦门市梧桐实验学校隆重举行。本次研讨活动以“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小学语文低段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增效”为背景;以“学生口语能力发展”为主题。<br> 由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蔡毓红老师和梧桐实验学校一年(1)班的孩子们共同带来的口语交际课《用多大的的声音》拉开了本次研讨活动的序幕。<br> 蔡毓红老师如知心姐姐一般,以游戏热身,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们明白口语交际的规则;以情境串联,让孩子们发现在不同场合该用“多大的声音”说话的秘密。通过情境演绎、角色扮演、手势示意,孩子们很快融入到情境中:新生代表发言、班长喊口号、来到图书馆、坐上地铁一号线……一个个真实的情境把生活场景微缩到课堂之上,孩子们则在多样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时而大声发言,时而悄悄说话,时而保持安静…… 一样的课题,不一样的精彩。第二节课是由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陈莉恒老师和梧桐实验学校一年(2)班的孩子们共同带来的口语交际课《用多大的的声音》。陈莉恒老师像童话里的小姐姐,和孩子们亲切谈话。课前和孩子们畅聊“上个周末去哪儿玩”,有趣的话题引爆了课堂燃点,陈老师则用手机记录下了孩子们讨论的场景,并通过多媒体当堂播放,让孩子们如“照镜子”般发现自己在发言音量、交际礼仪等方面的习惯;陈老师还借助不同的音量卡,让孩子们懂得不同场合应使用不同音量的声音说话。当孩子们再次讨论“下个周末去哪儿玩”的话题时,陈老师又一次用手机记录下了孩子们讨论的场景,又一次通过多媒体当堂播放,让孩子们在对比中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和成长。最后,在一个个来自生活的情境实践中,孩子们发现不仅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说话的音量,还可以通过手势等方式让口语交际更顺畅。 细节之处见真诚,细节之处见用心。在授课过程中,陈老师让孩子们互相评价,为孩子们送出正向激励,引导孩子们不断自我改进,让孩子们懂得了即使微小的成长,也值得被看见、被肯定……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习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收获了自信!<br> 生动的研讨课后,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的邵玉华老师带来了专题讲座《实践口试评价,力求减负提质》。邵老师以详实的实践案例、严谨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从“减负提质,赋能未来”“着眼素养,全面培养”“立足教材,建立题库”“功在平时,日积月累”“尊重儿童,助力成长”等方面进行分享。邵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拓宽了“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新思路,让我们找到了一条利于“双减”政策落地,利于学生素养开花的新路径。 活动的尾声,课题主持人钟振裕老师邀请两名执教者上台,以对话式交流进行总结点评。蔡毓红、陈莉恒两位老师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钟振裕老师总结了两堂课的亮点,他提出蔡毓红老师创造真实情境,以分类实践的“组合拳”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达到了培养语言、发展思维、培育人格的效果,是一节立体的、多元的口语交际课;陈莉恒老师教态活泼,现场取景,引发学生反思的做法值得肯定……同时,钟老师也启发老师们共同思考:口语交际课该谁说话?在指向“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应如何躲在“幕后”,如何当一名“幕后妙手”…… 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口语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这场主题研讨活动从“教与评”两个维度启发与会老师思考,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我们保持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奔赴学生素养提升的星辰大海。<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课题组成员 <br>2021年12月16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