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三都学校七年级4班“走出去”研学活动

何永辉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1年12月11日星期六,三都学校七八年级五个班开展了“走出去”的研学活动,这次活动是赴汝城的濂溪书院和沙洲,目的是通过沙洲博物馆的参观学习,让同学们了解红军长征时期的感人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军民鱼水情;通过濂溪书院的参观,让同学们重温理学经典,培养文化素养,传承尊师重教之礼。</span></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七点半准时集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里如洗。七点半钟,同学们准时到达三都学校小学部操场集合,七点四十五分,校领导和主教官进行了十分钟左右的训话。同学们情绪高涨,我们班的同学则极力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认真倾听着校领导和主教官的讲话。出发前,主教官还教了同学们一首餐前训: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披蓑,雪不披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八点钟,同学们踏上资兴—汝城濂溪书院—沙洲的旅游大巴车,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 校领导和主教官训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途中,我们班的同学在邝教官的引导下有说有笑,心情格外轻松。邝教官提醒我们,在宜章路段,有一座拥有七个世界第一的拉索桥——赤石大桥。过了一会儿,果然看到了一座雄伟的拉索桥。邝教官说,这就是赤石大桥!这座桥的桥面离地面约200米高,路的两侧由两个巨大的桥墩托着,桥墩上矗立着桥塔,每两个桥塔中间都有一根横梁拉着,呈H型。而桥塔的两侧,则是斜拉着无数条拉索,甚至壮观。我赶紧拿出手机拍摄这座大桥,可惜没拍全。同学们埋怨我的拍摄技术太差,我很是无语。这怎么能怨我呢?这座桥如此壮观,车速又这么快,怎能拍得全呢?我就是再长一百双手,给我一百台手机,我也拍不全呀!</span></p> <p class="ql-block"> 赤石大桥概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上午十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濂溪书院。书院入口悬挂的“濂溪书院”牌匾显得格外醒目。走进书院,一座高大的黑色雕像映入眼帘,只见一位老者手持一卷书。原来,他就是书院的主人公——周敦颐老先生。讲解员告诉我们,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是北宋著名的理学鼻祖,他的学说,上承孔孟,下启朱程。</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濂溪书院始建于1220年,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接着,讲解员让我们参观了“希濂堂”,房间并不宽敞,但布置得井井有条。正堂的祭坛上写着“道学宗主”的横幅,下边是周敦颐的画像,横幅的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学衍道源”,下联是“德化苍生”。而上下联的两侧则写着“诚”和“廉”两个大字。讲解员说道,这副对联正是濂溪先生一生的写照。对联的意思是,濂溪理学为道学之源,而他的清廉高洁、刚正不阿的品质也教化着天下百姓。讲解员又指着“诚”和“廉”两个大字说道,这一“诚”一“廉”两个大字,其实是这副对联的精华,这也启发我们要像濂溪先生这样,做人要诚,为官要廉。接着,讲解员重点为我们讲解了周敦颐先生的两篇代表作:一篇是体现他的理学观点的《太极图说》,一篇是体现他洁身自爱的高贵人格的《爱莲说》。我们班的同学们个个都听得很认真,很认真,有的还拿出了小本子做笔记,有的则干脆用手机摄下了讲解员讲的每一句话。不知不觉中,已经十一点多钟了。邝教官说,我们要去沙洲吃午饭啦。同学们便坐上大巴,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来到了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沙洲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濂溪书院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到了沙洲镇,我们先到沙洲镇的一家红色餐饮就餐。就餐前,邝教官让同学们背诵了餐前训: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吃饭时,邝教官跟同学们讲起了"红军餐":红军长征时,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得很简单,南瓜土豆加红薯。同学们边吃边边邝教官讲解,吃得津津有味。饭后,邝教官说,我们先去拜访一位神秘人物吧!同学们也不知道邝教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跟着邝教官的步伐,来到一间小屋,屋子虽小,却摆放整齐。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位老人身材不高,头发苍白,皮肤显得略黑,脸上爬满了皱纹,但精神很好。邝教官连忙跟这位老爷爷打招呼,爷爷您好,我们来看您了!老爷爷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欢迎大家的到来。邝教官告诉我们,这个老人正是半条被子的主人公徐解秀的儿子。老人跟同学们讲了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他的事,老人对习近平总书记予以高度评价,老人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谦逊、随和,他身为总书记,却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学们的情绪异常高涨,围着老人问这问那的,老人都会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讲解,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趣。我迫不及待地问老人,爷爷您好,能给我们讲一讲半条被子的故事吗?我以为他会很乐意,谁知道他笑了笑说,这个故事你们自然会知道的。我感到有种莫名的失落感,但也发现,这位老人家年纪虽大,但是讲话毫不含糊,思路清晰,长征时这些人和事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岁月这位魔法师,虽然改变了这位老人的容颜,但却挥不去长征岁月里的故事。因为来拜访老人的客人很多,我们有太多的问题也只好打住,与老人家合影一张,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赶往半条被子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半条被子纪念馆里,讲解员先是在展厅里播放了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这才知道,老人为什么不跟我讲半条被子的故事。我对这位老人的先知和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我们又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其他的展厅,讲解员指着一只藤碗告诉我们,这只藤碗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讲解员继续讲述着:长征时期,出身贫苦的青年罗秀林救治受伤的红军战士,等红军战士伤好后,护送他赶上大部队,红军战士为感谢罗秀林,送了一只藤碗给他,并激动地说,我把这只碗送给你,希望你继续支持革命!后来,罗秀林去世了,他把这只藤碗交给了哥哥。后来,这只藤碗不仅迎来了汝城的解放,并一直保存至今。讲解员还跟我们讲述了《两个红薯》《一张借据》《让出担架》等红色故事。是的,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我们要学习红军战士这种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爱国为民的长征精神。纪念馆里还有保留着长征时期的步枪、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等武器,这时,邝教官便饶有兴趣地和同学们讲解了武器的知识,他调侃道,我下次来看你们时,说不定把弹药的制作方法都会告诉你们,同学们都欢呼雀跃……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已经是下午四点钟,我们也要回家了。可是有几个同学嫌没看够,我打趣地说,你们是想睡到这里吧?这样,同学们才极不情愿地登上了大巴车,踏上回家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条被子纪念馆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次研学活动意义非常。同学们在濂溪书院的参观学习中,领略了濂溪先生那种清正廉洁的人格;在沙洲村的参观学习中,聆听了半条被子的故事,铸造爱国情怀;在和邝教官的游戏互动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磨炼了意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邝教官和同学们游戏互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徐解秀儿子朱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洲村纪念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洲村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同学

教官

讲解员

半条

沙洲

老人

被子

书院

长征

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