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本义甲骨文探珠

苏学明 老子阆苑 上海

<p>2021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考古大会《殷墟甲骨文》节目。展示了3000年前的中国最早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考古研究所展现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整理出来的4000个甲骨文中,已经辨认出1500个字。考古专家让参与者认识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馬、鹿、雨、中、我、射、酒、渔、宫。有视频插图如下:</p> <p>对于中国甲骨文的考古发掘意义,节目主持人王端端和参加节目的考古专家团队有如是说:</p> <p>我没有从事考古,但是正在研究老子《道德经》文本校订和《老子》本义诠释。为此,我须要探索关于“道德”造字本义概念,就必须要追溯到甲骨文与金文的创造者仓颉们的造字初义。让我们先看看“道”的字体结构造型:</p> <p>看“道”字的初字是一种内外结构,内构为抽象龟蛇,称为“玄武”。玄武图示历代皆有许多造型,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最重要的图腾。图示如下:</p> <p>玄武图,建议详见香港青松观&amp;佛山市博物馆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六月第一版)真武,是玄武的敬称。以玄武造型表道,外构为古文“行”字,表道猷生命种子运行於四个时空。由此可以知道“道”象形文字,初义是指命根子,所以道在人体称谓“本命道”。老子有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摘自《道德经》第29章)老子又说:“鱼不脱於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摘自《道德经》第36章)所谓的利器、神器皆指道器。老子延用造字者们仓颉造字的初义用于老子性命学问中。所以老子有说:“道生之,德畜之。”由此可以知道“道”的功能特性是能生和所生,进一步抽象并升华为本体道,一种宇宙背后的自然神。所谓的“道生之,德畜之。”后面老子继续告诉读者们:“天地明在竝立,故化其方不思相当。”章句大义说:天、地、人(明是人的本质称)三才(三在)竝立,即三种形态並列存,可以说是本体道演化的结果,天地人平等相当。</p><p>当我们知道了仓颉造字“道”的命蒂初义,还知道了老子引用“道”的本命义,及其赋予“道”的本体义。再让我们看看“德”的字体结构造型:</p> <p>德,甲骨文字型亦是一种内外结构,内构抽象为目光是表“心眼”聆听。外构为古文“行”字或省为边傍“彳”,表本性德听闻宇宙籁声而运行于四个时空。东汉 许慎《说文》:“德,升也。从彳,悳声。”至于“升”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有点晦涩。许慎 《说文》:“升,十龠也。”龠,先秦古代一种管乐器及其音乐。十,全数表音乐充塞天地。《说文》注释符合老子章句。老子说:“天地之外,其猷囤籁乎。”(——摘自《道德经》第05章老子阆苑校订本。而汉译本《道德经》第05章写作:“天地之间,其猷橐龠乎。”)释义:囤,仓廪。橐,皮囊。囤、橐,皆指容器,比喻天地之间。龠、繁化字写作“籥”。籥、籁,古代一种三孔或多孔管乐器,俗称笛子。老子借用籥或籁的声音比喻道德粒子的自鸣声,由此,老子亦称为“大音”、“祇音”、、“籁音”。庄子《齐物论》有称谓籁音。所谓天籁、地籁、人籁,皆指三种存在皆是道德粒子的集合体存在。籁声之全体称谓“大音”。祇音,指道德粒子为自然神祇的声音。由此可以知道“德”象型心眼,初义是指直心听闻祇音。所以德在人体称谓空性神明,在宇宙称谓孔德智惠体。道德大义皆知,道德体性不可以分割,但是道、德的功能特性是可以分别表述。道为宇宙本体,即道体。德为宇宙本性,即德性。道德第一义,宇宙本原体性矣。</p><p> </p><p> (闻中阁主 苏学明 于星堡 2021年12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