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童年,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

贝壳(唐荣共)

<p class="ql-block">  在2018年8月我们离开湖南郴州许家洞50周年之际,一行六人于10号到12号入住711矿招待所,追忆童年,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人的经历稍有不同,我是跟随父母大约是56年9就到了湖南郴州许家洞,这个单位最早名称是(中央地质部三O九队十分队),于1956.1.在郴州许家洞棉花岭天堂(原一食堂)正式成立。这个单位有着辉煌的历史,她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满怀着人民的期盼,在崇山峻岭中挥洒汗水,在悬崖峭壁上镌刻足迹,铸就了中国原子能军工史上的一座座历史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为这个事业,为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63年6月,当时才37岁,安葬在老家祁阳)。这些为国捐驱的英烈们为国争了光,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在(纪实报告文学---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共和国的蘑菇云。作者:陈贵郴)共分五集,我建议特别是年青人应该好好阅读一下。现在以陈贵郴为主编“中国原子弹光环背后的故事”一书明年将出版,我的这个美篇在2018年8月发表过,今天做些增添和改动,也选用了陈贵郴其中几幅图片和几段文字,在此谢谢!</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68年11月最后一批从许家洞撤迁到湖南新宁窑市(为家属区),机关在广西资源,工作场地分布在桂北几个县。从离开许家洞后因工作或路过郴州来了几次这里,但另外五人是第一次回来,都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回想着一件件往事,还是看看这些照片能否将我们带入到那个年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唐荣共</p><p class="ql-block"> 微信号: tangronggong</p> 陈贵郴同志主编的中国原子弹光环背后的故事收集到了很多感 人的事迹,我的“追忆童年,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受此影响重新编排现与大家见面,通过这次回顾我们辉煌的历史,激励我们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这些血与泪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强大的祖国永往向前!<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到会的领导人都十分欣喜和兴奋。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帷幕从这次绝密会议召开后正式拉开,1月15日便成了中国核工业的创建纪念日。 </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5号是67周年纪念日,中核集团定为中核日!</p> 这是郴县许家洞火车站,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车站,从1955年9月20日起改变了它的平静,从那些时开始停靠直快,特快和国际列车,为全国各地专家教授还有前苏联专家来金银寨工作提供了方便,也为原子弹上天立下了赫赫战功。<br> <p class="ql-block">这是1955年苏联专家到达郴县许家洞火车站,前来金银寨(一食堂)指导工作。</p> 这是韩其祥(韩发元儿子),离别五十年以后来这里,这段讲话已经充满了对许家洞的眷恋之情!<br>。 现在每天的列车、动车、货车车辆还是穿流不息,但只是途径和货运车辆停靠的一个小车站。<br> 大家还记得这个地方吗?这是原十队的车队所在地,50、60年代人员货物的集运地。<br> 我们全家56年来队,由于刚建队条件很艰苦没有家属住房,我们就地安插到了天堂村,当时有十几户住在这个村子,大多是祁阳人。这房子左下是我们房东,给了我们很大帮助。<br> 当时地理环境复杂,机械化还相当落后,全靠人工作业。<div>下图是当年的工作牌。<br></div> 这张是1957年中央地质部309队先进工作者的合影,前排左边第二个是我父亲唐琨瑜,六号坑班长。二期矽肺早期都还在井下,60年病重坚持不住了,住进了疗养院,63年6月3期矽肺+结核为国殉职。前排中间的是唐宜晶,就是他带领30多人来到了十队,大多因矽肺在60、70年代去逝,他于94年去逝。我们的父辈们就是这样干事业的,现在的年青人真应该好好学习这种精神,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自己的努力。<br> 大约在58年我们从天堂村去了郴县华塘公社,我们有几个工地在那,58、59年家属都在当地老乡家里住,前后约一年多时间,怀旧心很重,还想找找以前住过的房子 这个华塘村,我找了好几圈,也只有这房有点象我家住过的。<br> 当时很多这样的房子,现在这房子里面还住着人。 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当年居住的地方,心情格外激动。 从华塘回到一食堂,好象还在欧家村住过后才搬到了一食堂,我们站的这块土地就是我们住过的地方。60--64年这一食堂还是住了很多人,63年7月后疗养院矽肺病人开始往郴州下湄桥搬迁,父亲患有矽肺的64年都搬到了下湄桥疗养院,我们这些住户也都搬到了三岔路口。<br> 在这一食堂,我们住的不远处有几颗大板粟树,树下的山泉特别甜。<br> 看看他手指方向,就是当年(56年到64年)一食堂家属区,十分队的诞生地,他的左后侧方是疗养院、俱乐部、食堂商店和早期十队和当地联合办的小学等。<br> 这个图片示意当时的大体方位,59年到63年,这里还是个很热闹的地方,但时不时有长辈去世的噩耗传来,特别是有父亲在疗养院的,心情总是不安,63年开始往郴州下湄桥搬迁,64年一食堂全迁三岔路口,分为四个家属区,一二区在机关办公地旁,三区兼学校,四区是总库,车队。<br> 一食堂马路边的这块大石头我们小孩常到上面玩,这个大石头好象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后面下方有条小溪,我们常常在里面戏水,现在看看怎么就那么小。<br> 后面这块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很热闹,我们怀着复杂的心灵来这和住在这的两个老人留下这个瞬间。 这张照片是刘萍老师提供的,60年还是和当地联合办学,听刘老师说学校在食堂、商店和俱乐部旁边,这张相是我见到有子弟学校后的第一张照片,后排左边第四个是刘萍老师,第五个是当地老师,前排右二是我姐。下面一行字说毕业班,应有两个含义(1)是初小毕业班,(2)下学期这个学校就搬到半山坡上了,将是10队独立办学也算在联合办学的毕业班了。<br> 就是这个半山坡上建立了我们十队自己的小学,从这里开始中央地质部309队10分队子弟学校正式成立了,这时只有小学,好象在这也只有三、四年时间,学校就搬到了三岔路口三区, 在三区学校才开始设立初中部,在新宁窑市71年设立了高中部,后搬到兴安,并在全州中海设立分校,到1999年从兴安搬到桂林与灵川八里街小学联合,而309队10队学校名称到此结束!<br> 这是在半山坡上的10队子弟学校第一届毕业生(高小),时间是1962年7月,前排左边第二个是我姐,李新元和邹国祥老师也在期中,你能找到吗?他俩是郴州师范学校毕业来十队的第一批老师。以后来了很多郴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为10队的教育事业培养很多优秀人材,在这为我们的园丁们敬礼!<br> 我62年8岁时才上了这半山坡的学校,读一年级,刘萍老师送走了我姐这个毕业班,当了我的班主任。由于营养缺乏抗病能力差,常发烧感冒、拉肚子,刘老师就背着我到山下医务室看病。以极深的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刘老师年轻漂亮说得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她爱人沈叔高级工程师,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直接来到了十队,这对夫妇从城市来到山沟里,在十分队有许多这样来自城市的年青人,他们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很大贡献!<br>我72年高中毕业后到长沙找到了他们,并见到了一年级同学熊小勇,最近几年到长沙都会去看望他们,这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师之一!<br> 也就是在这一食堂,我家的天塌啦!----我爸有预感自己可能活不过63年,在年初让我们到郴州照了唯一的一张全家照,知道自己生命快要终结,约4月底离开疗养院回到老家祁阳白泥塘,当时十队没有初中,我姐在711矿读初中没有回,我们全回老家了,我和我哥暂时转到当地公社小学读书,我妈照顾我爸,约5月底病情已经很重了,送到祁阳县人民医院,不到一个月在三期矽肺病折磨下为第一颗原子弹早日爆炸成功献出了宝贵生命,年仅37岁。<br> 我们是64年下半年搬到总库的,当时的房子就是这样的杉树皮盖的顶,竹子编、黄泥糊的墙,10队四个家属区这的住房最差。<br>  我父亲去世后我们还在一食堂住了一年多,当时我妈安排在冰棒厂做零工,下班后背个冰棒箱卖点冰棒,一个月加上抚血金不到四十元,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妈妈和奶奶(奶奶归我妈负担)共七人,从我父亲去世的第一个大年三十(1964.2.12.)开始,每年三十晚都是哭一通宵,别人家小孩盼过年,我们就最怕过年。<br>  由于经济状况太差,我妈下班后还背着冰棒箱赚点钱,在我的记忆中我妈卖冰棒期间我们兄弟姊妹,没吃过一根完整的冰棒。65年我妈到坑道洗衣房,早中晚班换着上,下了中晚班没有一个白天专程休息睡一睡,为改善我们生活条件买的粗白棉布染成黑、蓝色给我们做衣,从麻农手中买的麻树剥离成麻再纺成线织成麻蚊帐,想一想从麻到蚊帐全过程要多少精力花多少时间。那时的日子真太难了,住在四区总库要到711矿食品公司买计划肉,有时周日我和哥哥会起很早去排队买猪头,那时两角一斤,是所有肉食品中最便宜的,一个猪头2元钱左右,有时我们还是买半个,拿回来猪头皮制做成腊品要留着给来客吃,我们只能吃猪头骨,夏天是东瓜冬天是萝卜,煮到有些骨头都可嚼碎没有一点油星子....,辛酸的事太多啦!没有这么一位伟大母亲的可护不会有我们兄弟姐妹们的今天,我们虽然没能在各自行业榜上有名,但在平凡的事业中在各自岗位上也是受领导和同事赞杨的好同志,为国添砖加瓦,是一个为中国原子弹事业献出生命的好后代。 这是10队原总库、车队旧址,这个房子下面一部份还是我们当年的,711矿又加高了一层。其它房子早就没啦。<br><br> 这是我们刚来10队住在天堂村的房东,我们住在天堂村期间他们村的老乡就非常照顾我们,我父亲去世后家庭经济状况很差,这对老人给了很大支持和帮助,逢年过节都会挑上好多特色食品和肉类来看我们,我们深深的感激。这是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在2011年9月看望他们,这时已是近九十岁的老人了,后我又去看望过几次。 这对夫妇原来是711矿的,我叫罗叔和肖婶,64年住总库对面的711矿临时家属房。我妈下班卖冰棒,一口祁阳腔吆喝着卖冰棒,他们夫妇叫着过来买了两支,肖婶挺着着大肚子和我妈拉了家常,从这时建立了感情,第一胎又是农村出来很多事不懂,我妈给了很多指导帮助,总说好人有好报,后来在生活上得到了他们夫妇很多关照,68年我们搬到窑市,他们也离开了711矿,有个韩爱国的也是矽肺病子弟,母亲改嫁后正好和他们一个单位,76年我在核工业中心医院415学放射时联糸上了,他们在衡阳核工业四院(原矿冶学院,现南华大学),学习期间常去他们家,前两年罗叔去世了,我到衡阳都会去看望肖婶。<br> 这就是在三岔路口时的办公大楼,还能看清当年的这办公大楼外观还比这好,但原在二食的办公大楼比这大气华丽,我好象照过炸倒后的废虚,照片一时没找到。<br> 这是办公大楼的侧面照。 我们10分队是56年1月在一食堂成立的,以后都有前苏联专家在队上,10队在文体娱乐方面还是比较好的,在二食堂建的办公大楼当时还是很有气派的,二楼会议室周末常为这些专家开舞会,逢年过节跳舞,晚些时还会有糖果花生瓜子之类的小吃,我们这些小屁孩就会去趁吃,和外国友人逗逗乐,也会找美洋妞阿姨玩。<br> 这是10分队在三岔路口的俱乐部,右边是灯光球场 ,60年代这里是勾引老少魂魄的地方,常常有活动如电影、球赛、演出等。10分队的篮球队很有名气,全郴州地区第一,711矿人比我们多好几倍,打球是我们手下败将,这支队伍还参加过省级争夺赛。还有一支能歌善舞的文艺队伍,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中,人人都充满着正能量!<br><br> 10队机关食堂,那时伙食还不错,各种花样都有,我们在学校读书中午到这吃饭,总觉得这里的饭菜特别好吃。现在这成了饲养猪羊的地方。现看到的下图是烧火加煤灶口。<br> 上图是从下往上照的原十队一区家属区。房顶是大片的黄瓦,窗以下是红砖,窗以上是竹编黄泥糊的墙。右边最远处的二层楼房是队上办公楼。左下图是从十分队办公楼照的一区家属住房。右下图是一区当年的公用厕所,比我们总库住房结构还好。起马是砖瓦结构。<br> 这是二区的家属区共五栋,66年我母亲调来机关食堂工作,我们也从总库搬到了二区,住在这第二排顶头的第三间。看这砖瓦房在当时还是很不错的了。<br> 今年来时(2018年8月)五栋房子就剩下这第一栋了。不知道下次来还存在没,一起留个纪念吧!<br> 再往下是三区学校,上图两边都是荒草菜地,从这个菜地进去就是原来十队医务室。下图是60年代的10分队医务室,就这一栋房子,是不是觉得太小了点,但为十队职工的身体健康还是做了很大的贡献。<br> 这张图片是三区家属区、学校的全貌,是保存比较完好清楚的一张照片。当你打开图片并放大再看时,干打垒礼堂、靠大水塘旁边还有一栋房--老师宿舍和教室、学校菜地、厕所、大水塘等的方位都作了标注,看到这张图片能回忆起当年生活场景应有六十岁了。<br> 上图房子前面是学校操场,想起那时在这做课间操、唱歌,跳舞,一目目仿佛就在昨天。下图2014年我又来到这里,已经破烂不堪找不到原来的景象了。<br><br> 从学校往食堂方向照是这样的,进入这场景又将我带入中午下课后一群群学生去机关食堂买饭吃的景象。<br> 这两姊妹在住过的土地上流连忘返,依依不舍,还在回首着往事。<br><br> 从一食堂搬到这因地理交通而大家都叫做三岔路口,一区、二区机关所在地,三区学校。从学校上来这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从许家洞、711矿上来的路,左边通向原来的天堂村、二食堂老队部,右边是去六、八、十号坑道和东矿带工区,现在对面是711矿新建立的华湘化工厂。<br> 上图是我1991年拍的,正在建设中的华湘化工厂,下图是华湘化工厂的实验大楼。<br> 上图建设中的化工厂这边有个大坑。原来这坑中间有条小路,连接学校和总库,我们常走这条小路上学和回家。下图是建设好的化工厂旁边的大坑成了冷却水池。<br> 上图:我沿着右边路来到了这里,背后是六号、八号坑出的矿渣,翻斗车从这将矿渣运到火车装运点。下图:从这能俯看到七十年代的六号、八号坑全貌<br>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铀矿出矿口.......金银寨八号坑道口。<br><br> 我们站的地方是八号坑口边上,洞口已经被填埋。 华湘化工厂,好景也就是十一、二年,现在基本停产。<br> 从三岔路口往许家洞方向走,下来的第一个村子是方冲,它是天堂村的一个队。去梁家湾河边钓鱼都要从这村子里过,这里狗可凶啦,追着我们跑,想起就后怕。<br> 记得这个警卫连吗?当时这个矿是军队警界的约,可见711矿的重要性。<br> 这是711矿石装运点,从这里装上火车货车箱,运去冶炼提纯。<br><div>下图是装矿点全景,现停产了,在六十年代的解放牌翻斗车川流不息,但一般人不得入内。<br></div> 这是711矿棚户区改造工地,记得我2014年到这时,好多人看我扛着相机,认为我是记者,跟我说起当时矿区的状况,不论住房还是生活方方面面都比较困难。这是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的工地,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巨大贡献的这些人,国家还是会记住你们的。<br> 看看这就是60年的房子,来往的人太少,都长上了草。<br> 我们走进棚户区,与她交谈,共同回想着711矿往日的辉煌。<br> 这是六十年代比较好的单身宿舍。 这个露天球场兼电影露天场,那时候郴州地区没放的影片我们这里先放,别人都很羡慕,那时看电影三、五分钱一张票,我们这些没爹的孩子,买不起票就爬上围墙外面树上看,当电影放过一半才能开门,我们再进去找地方座着看。<br> 上图:711矿子弟学校,现华湘学校。我姐的初中就在这学校读的。<br><div>下图:711矿医院,现华湘医院,与郴州第四人民医院联营。<br></div> 六十年代711矿最好的家属住房楼。 原非常牛的711矿矿部,现变成了华湘化工厂厂部。<br>图<br>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巨响凝聚了多少十队人的心血和生命!<br> 人民日报特发行号外向全世宣部这一特大喜讯!中国人民欢天喜地,锣鼓震天。世界被振惊啦! 这是711矿俱乐部侧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记录片我们就是在这个俱乐部看的。<br> 俱乐部前大道旁边的这个餐厅,原来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现在已经很少人来。<br> 俱乐部前的大道原本很热闹,现在已经失去了当年风光。当我们走在这里心情非常沉重。<br> 1959年7月中央地质部铀矿开采的第一个单位,湖南郴县711矿在许家洞成立。经过图纸交接和实地详查,中央地质部三O九队十分队在六号坑道,八号坑道发现的优质矿藏,由711矿的工人开采后秘密运送到712矿,716矿,719矿进行冶练,冶练后的“铀235”被专列从湖南—湖北—山西—甘肃由沿线部队15米一岗的特级守卫标准,秘密运送到甘肃兰州酒泉浓缩铀加工车间,这些凝聚着309队十分队人们心血和生命的浓缩铀被安放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上。<br> 711矿荣获中国第一功勋铀矿称号!<br> 许家洞是郴县的一个小镇,当金银寨的铀矿发现后,从此成为郴县最具活力的地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它息息相关。这原本是座不高的木桥,经过这么多年改造成了现在这样的铁架桥。现在的桥面很窄,只能步行和电动车通过。<br> 这是过桥后的房子,还是当年的样子。也算是当时的好房子。<br> 上图:学校常组织我们到这条被称作郴江的河里来游泳,现在看来这河好小。<br>中图:在桥下方两百多米处是我们自己常去游泳的地方,当西瓜成熟时,上到对岸地里偷几个西瓜丢放到水中分享,想想当时我们还真玩皮。<br>下图:狮子口,是我们常说的下游,这里水比较深,到这里游得很少,常在这里捞虾和钓鱼。 1978年10月我(最右边)代表十分队,还有721矿两位医生(左前后排两位),受华北七所孙研究员邀请到711矿参加“氡离子浓度与肺癌的关系”论文调研。这是在铁桥下的合影。<br>  这是我离开郴州许家洞十年后第一次回来。<br> 原来的铁桥已经不存在,只留下几个桥墩。对面是一条高速公路。 我们还专门上了地势险要的喻家寨。相传这个村寨是易守难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郴州的一个旅游景点。 下山后来到许家洞铁路工人住过的房子,现在条件改善了都搬进条件好的新家。我们原来游泳常路过这家到河边。<br> 这是许家洞火车站全景,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许家洞再见啦!<br> 离开许家洞我们来到下湄桥原疗养院家属区(后更名为240医院)。240医院前身是十队疗养所,63年开始在郴州下湄桥筹建,64年10队矽肺病人基本迁居这里,还有少部分其他分队来的矽肺病人,当时还是10分队管理,后才独立出来的。<br>  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这里是矽肺病人去世的高峰期,时常听到悲哀的哭涕声,整个家属区时刻处于凄凉之中,当地流传着这个家属区是下湄桥的寡妇村。听着这个称号我们心有多寒吗?此时又勾起父亲去世时的那些辛酸场景。<br>  由于这疗养院距家属区太近,每当有人去世,影响大家心情,最后迁址于七里洞山坡上。<br>  上面这位是中央地质部58年千米英雄唐恩武的遗像。<br> 这是郴州下湄桥63年开建的家属区住房,一些病重的矽肺病人带着全家从许家洞的一食堂到这安居,在60年代这也算得上是好房子了。疗养院在家属区的后山坡上,(到目前还没收集到当时疗养院的照片),这里有十几栋这样的房子,平均每户有三、五个孩子,整体来说这地方还是比较热闹的,就是谁家父亲去世时这时会感到一片凄凉。这些房子在90年代就被改造了,这几张照片也来之不易。 这张照片是2014年12月唐恩武遗孀刘桂英老人80大寿四世同堂的合影,看着这欢聚的场景,你们知道背后有多少泪水和辛酸苦辣吗?每一个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捐躯生命的遗孀(特别是没有改嫁的)都有一本辛酸苦辣史。这个史篇已经翻过,希望子女孝敬还健在的老人,让她们安度晚年!<br> 我们兄妹还去了下湄桥湘核先躯纪念碑进行悼念,为唐恩武英烈送上香烛和纸钱。<br> 这使我想起了安葬在祁阳老家的父亲,直到30年后的清明节(1993年4月5日)我们三代人第一次到我父亲墓地进行全面整修和祭奠。<br>上图:是我们一起从我父亲的墓地来到我亲叔叔家的合影 我母亲于1999年5月因高血压中风后多种并发症而过世,父母同葬在一起,这是我母亲去世十周的清明节,我们来到墓地给父母扫墓。<div>2013年清明节,我父亲去世50周年,兄弟姐妹及子女又一次对墓地进行了大的维修。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br></div> 我们在湘核先躯纪念碑前留影,愿在这里和安葬在全国各地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捐躯的英烈们安息,祖国不会忘记你们,我们这些后人会永远记住你们!<br> 记得在2009年10月钱芹莲儿子结婚,我们在一起谈到各自父亲的往事,提议在许家洞安葬我们父辈最多处选址为他们立碑,于是我起草了这份申请递交给大队领导,他们也只是应付我们一下,就没有下文,这次陈贵郴发起的编写(中国原子弹光环背后的故事)一书,我认为这也是310大队的荣誉,大队能否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呢?<br>  看下我们的报告日期2009.10.20.还有部份先躯后代的签名,而240下湄桥的湘核先躯纪念碑是2014.10.16.(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日)时才落成,我们的报告早了他们五年。<br> 这次我们还看望了唐恩武的遗孀刘桂英和她的儿女。今年84岁高龄,这些年来生活的真不容易!<br> 240医院从下湄桥搬到七里洞,记得91年到过这里,是一个独立的黄土山包顶,一片冷冷清清,如今这成了香勃勃地段,房价还比别处地段高。<br> 跟长辈严富堂夫妇聊家常,了解下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这是七里洞240医院职工住房楼。 这是我一年级在一食堂的同学熊小勇,他父亲就是240疗养院熊院长,我们父母辈对熊院长都很熟悉,对熊院长为人处事都很尊重。熊院长已去世多年,他母亲就在这240医院职工楼住,我们也看望了他的母亲身体还比较好,可惜当时没合影。<br>我这同学在77年恢复高考就入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在华南理工大读研和清华大学工作过,现在毕利时,取了一个法国太太,是从事耐火材料的博士后,与我国大型钢铁企业都有业务往来,2018年7月来桂林相聚。<br> 正在新建的高层住房楼。 医院已经搬到了五里堆,门诊住院都在这个楼里。<br>240疗养院病房的医护人员含着泪水送走了多少矽肺病人,感谢他们为这些英烈们送了最后一程。 今年4月6号240的子弟们举行了一场大型座谈会,将这些老人都请来,一起回首着往事,沉痛愐怀父亲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做的贡献,深深地感激母亲们扶育之恩,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你们!<br> 参加座谈会的全体成员在一起合影,我希望以240为中心,举行一次大型的矽肺病人后代聚会。发杨先辈为祖国第一颗原子弹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实现中国梦贡献核后代智慧与才干!<br> <p class="ql-block">编后话:</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想做一个这样重返许家洞的美篇,终于在2018年8月完成了我的意愿。50多年过去了,那里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辛酸和快乐。我希望这个美篇给我们这辈人留下一个念像,给我们的下代留下我们的父辈为国家建设的忘我奋斗精神。这次进行了多处更改和补充,希望大家能喜欢并提出宝贵建议,谢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17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