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近日有机会去了一次水清沟,以前婆婆家是住在水清沟青纺机械厂宿舍,结婚后特别是有孩子的这些年里,经常来往于市里和水清沟之间,只是老人去世的这些年鲜有光顾,所以水清沟对于我是相对比较熟悉的地方。<br>改革开放前的若干年里,水清沟地区周边坐落着非常多的工厂,国棉四厂、国棉五厂、化工厂、青岛纺织机械厂、人民造纸厂、氧气厂、葡萄酒厂等等等等,随着工厂的遍布,职工家属宿舍自然也就遍布在这里,所以水清沟地区是人群及其密集的一个区域,而且当时纺织系统有大量的从天南海北云集至青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所以家属们也自然来自全国各地天南地北,贯通南北主干道的四流中路上车水马龙,客车、公交车、货车、人流日夜川流不息,热闹非凡。<br>在四流中路和大沙路的交界处,坐落着一栋不显眼的涂着绿色墙体的二层楼建筑,它就是承载着周边万千百家与外界几乎是一切联系的“水清沟邮电局”,那些年我无数次的路过它的门前、无数次的进去办理过业务、也无数次的看到公公婆婆从那里面走进走出,而且每次路过那里都感觉里面人很多、“生意很兴旺”。今天走在大沙路和四流中路交界的路口,发现多年矗立在那里的水清沟邮电局,赫然分成了两大部分,一大部分较大的房间改为饺子店,只在往南一些的很小一个门头上,竖着一块感觉非常委屈和局促但仍然涂着鲜亮绿色的‘中国邮政”的牌子,没有进去但看门头就知道里面肯定是小小的,路过那个留存着以往无数回忆和现在感到无限感慨的邮局门前,四十多年来的往事历历在目、浮上心头-------<br><br><br><br><br> 现在一分为二成为两个门头的拐角建筑,以前就是水清沟邮电局整体所在。 被挤到狭窄一间屋的水清沟邮电局的现状,以前马路边的大邮筒也变成现在挂在墙上的小小邮筒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那间小小的屋子,是这个区域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地方,只要邮局一开门,就有人进来穿梭来往办理着各项业务,收件的柜台前,挤满了准备寄送给亲人报告近况的信件</p><p class="ql-block">、有买邮票的、有买信封的;有重要信件需要称重邮寄挂号信的;有为家人邮寄山东特产及各种食物用品包裹的;戴着眼镜有人手指戴着顶针,一针一线的缝合着包裹、一笔一划的书写着收件人的地址姓名;有遇到紧急事件急需要发送传递信息的电报的;有订报、订杂志、订阅各种书刊、科技刊物等等,总之涵盖了一切需要知晓和联络外面世界的事项,另一柜台前就是取从外地寄来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包裹,这些包裹不管邮寄的是什么,里面都包含着或父母、或儿女、或亲友、或恋人的一片浓浓的心意------八、九十年代,当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那首著名的诗《乡愁》传到大陆时,我路过那里还曾经与诗中那动人的句子联系了起来,心里默默念叨过:乡愁是一间小小的邮局,我在青岛寄出,你在XX收下;亲情是一处小小的电报间,我在这边斟酌发出去,你在那边急切译出来;牵挂是一个小小的邮箱,我小心翼翼投进去,你真真切切打开来;倾诉更是一个小小的信封与几张薄薄的信笺,我挑灯深情诉说,你细细品味如同面谈--------这一间小小的邮电局,是连接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一个纽带,看来不起眼的几间屋子,却在那时的人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公婆的家乡都是在浙江西部的山区,因为交通不便,所以改革开放前都属于比较贫困落后的地方。早年走出家乡闯天下的公婆,在乡下人都认为可以“赚大钱、能够淘到金矿”的青岛定居下来,虽然在青岛已经定居多年且有了五个孩子,虽然公公的工资一直算高的,但因为人口多,所以经济还是比较拮据的,但他们家乡的情结和对家乡亲人的情谊却始终非常浓厚,而且一直保持到终老-------两位老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情结就完全体现在水清沟邮电局里,与这间小邮局结下了终生的情缘,寄信、汇款、邮包裹、打电报、订报纸、订杂志------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里完成的,那时在家属宿舍里婆婆家的信件是最多的:婆婆的弟弟57年被打成右派,后又被遣返回浙江老家,没有公职、没有田地,寄住在亲戚家,他每天挑着货郎担子,在浙西山区里串山走村,叫卖针头线脑,维系着自己的生存,婆婆心里放不下自己可怜的弟弟,经常去买一些纽扣、皮筋、针针线线等零碎物品,攒多一点就到水清沟邮电局寄出,婆婆与她弟弟的信件更是三天两头来来往往没有断下,直至弟弟摘掉右派帽子回到昆明原单位上班,才终止了多年的邮寄包裹,只有信件往来了,姐弟俩在患难中浓厚的情谊,使我一直不能忘怀。那个时候婆婆家一亲戚盖房要买几根大梁,写信仅仅告知而已,收到信婆婆去邮局汇了三元钱接济一下;公公家一亲戚想买一头牛,同样公公去邮局汇了五元钱表示支援;婆婆家一外甥生了一男孩,来信报喜,婆婆去邮局汇了二元钱以祝贺;又过了几年,我们相继有了孩子,孩子穿小的衣物鞋袜,婆婆都要了过去,洗干净,然后按照各家亲戚需要,分别寄往不同的家---------到后期婆婆因患帕金森症走路已经很困难了,还经常拖着病腿去邮局寄信、寄包裹,有几次我恰巧遇到还帮她去邮寄过,所以公婆老家的那几个人名和地名我是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以至于2015年专门去浙西老家祭扫老辈人墓地,与在心里早已熟悉的人名和地名终于对上号时,我是非常兴奋与激动。</p><p class="ql-block">当初叫邮电局是因为邮政与电信是一起的,邮政属信件,电信为电话,1995年原邮电部成立了两个企业局,即中国邮电邮政总局和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又过了两年,邮政、电信就分开经营,邮政开始独立运营,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离出去,到2002年,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再后来电信又分成电信局和移动通讯-------演变至今两家其实已经分开很久,只是邮政一直亏损,很多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所以有时设备上的字仍然是“人民邮电”,其实“中国人民邮政”早在1992年也已改名为“中国邮政”了。</p><p class="ql-block">人类对通讯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的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发展到今天的卫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光纤通信使信息走上了高速公路,这一系列的变化是一点一滴逐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但蓦然回首却惊奇的发现,这四十年来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四十多年前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邮电局,也在一步一步慢慢的淡出了日常生活,现在无论信件还是物件,不论国内还是国际,不需要去邮局,一个手机在握就足以搞定,强大的光纤技术能把任何信息分分秒的传送出去,遍布大街小巷的快递公司和大量处于整劳力年龄段的快递员,可以把需要邮寄的包裹、网购的物件以极快的速度送到家,快递点基本涵盖了全国边边角角和广袤农村的乡乡寨寨-------</p> 以前邮电局的大部分面积已经成为现在的饺子家常菜馆 站在马路边,把已经一分为二的水清沟邮电局收入到镜头内,不远处就是一公交车站,恰巧身后来了一辆车,把回忆的思绪渐渐收拢到眼前,乘上了回家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