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div> 一首邓丽君的经典歌曲《小城故事多》,让我们浮想联翩。<br> 一生一梦里,最恋是故乡。人类的故乡情结是与生俱来的,游子漂泊在外,随着岁月的嬗移,怀念故乡的情绪时常如流泉奔涌,无以遏止。故乡那座小城,有着天然母性的磁力,时不时浮现在眼前、飘荡于梦中。一座小城的故事,总是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对新宁人而言,夫夷小城巷子里那碗垒尖的凉拌米粉,就会让游子们油然而生千里回乡的冲动。而关于夫夷古城的前世今生,则更是新宁人茶余饭后说古道今的永恒话题。<br> 一座小城的故事,将是一生难忘的记忆。<br> 一座古城的变迁,演绎一地文明的进程。<br><br> <br> 二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营造城市是执政者的主要职责。就如一家之主,他的首要任务是为一家人建造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家,哪怕就是一个只能遮风避雨的窝棚,也是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的港湾。在古代,建设城邑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承天道建城,顺民意立邦,涉及到一个地方的安邦长治,是为万民安生立命、为当权者正名昭世的举措。而今,建设城市和经营城市的水平,是执政者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实用主义观念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县城建设。受土地财政的制约,执政者不可避免地用商业性思维建设和经营县城。这种以地生财的县城建设理念,与古人建造的城邑相比较,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是少了一份典雅、少了一些逸致、还是少了一种独特?当下的县城,千城一面的现象几乎难以逆转了。或许是古代的县太爷们多是些迂阔的读书人,骨子里有着文人的浪漫,他们造城除却实用,往往还讲究些艺术。不仅造城,而且造景。不但建筑具有地域性的独特风貌,而且景观也是别具一格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的文明与城郭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城邑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是体现“王治天下”的标志性符号。城邑景观既是独树一帜的地域文明景观,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新宁古城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三 <p class="ql-block"> 说古是需要一些根底和功力的。</p><p class="ql-block"> 说新宁古城,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县域的历史沿革。新宁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位于黔巫中地。秦隶长沙郡。汉元朔五年,置夫彝侯国,封长沙定王之子为夫彝侯。后汉时期的建武元年,以第五伦为夫彝长。东晋末,恒温篡位,因避恒彝的名讳,改夫彝县为扶县。后魏改为扶阳县。隋朝时,隶属潭州,又改称夫彝县。宋元丰三年,入邵州,称莳竹县。宋徽宗崇宁四年,改称临冈县。宋绍兴元年,隶武冈军,置新宁县。明清两朝,隶属宝庆府,沿用新宁县名至今。</p><p class="ql-block"> 照道理有县就会有城,但新宁县城在明朝以前史无记载。新宁古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据《新宁县志》载,直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知县唐荣以县城薄不可守,于是筑土为城,始有成形制和规模的县城。在此之前肯定也有城,只是无城垣护守,无闾巷布局,无城门为禁。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砌石为城,高一丈五尺,周围数百步,计二里许。嘉庆十六年,拓广城基六十一丈。二十七年,加崇二尺,培厚一尺,为堞六百一十有九,凡高一丈八尺,阔九尺。全城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曰“迎阳”后改为“振文”,西曰“镇远”后改为“怀远”,南曰“保安”后改为“永埠”,北曰“翼云”后改为“拱极”。清光绪年间,拓展到锦绣街与升平街围合区域,城内有11条街道、城外有15条街巷。民国时期,进一步扩大到聚心街、西坪街、民主街围合区域,形成“穿城一里七,围城三里一”的规模。而今,县城东进西扩,建成区面积已达1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新宁古城,其古老的痕迹和气韵主要体现在建筑上。依然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时期的木结构和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群,使老城区整体上保留了古城的格局和风貌,加之残存的古城墙和城门,古城的结构肌理依稀可循。至今仍然能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城已不可多见,很显然这是一笔物以稀为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新宁人民需要倍加珍惜和呵护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只不过关于老城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长期搁置,遗存的古建筑逐渐在颓败损毁,突然拔地而起的现代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正在不断地突破古城天际线,悄无声息地吞噬着古城的原始风貌。</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古城的历史蕴含着新宁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新宁人似乎天性中就缺乏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你看看一座延续千年的古城还给我们留下一些什么?我们好像只有革命性的破坏,没有革命性的建设,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我们败家成性地进行着无情的毁弃。现存的古城历史文化景观家底,屈指可数的是“放生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马二公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文物保护点),刘长佑宅邸和刘坤一宅邸原前门遗址以及约300米的古堤遗址。那些本可以被我们如数家珍的古城历史文化景观已经所剩无几,仅存的也多已岌岌可危,留给我们的惟有遗憾和痛惜。</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会有记忆的。对历史的记忆既是对现实理性的判断反思,也是对未来感性的预知和期许。</p><p class="ql-block"> 对于新宁古城历史文化景观,金城书院古城文化景观课题组为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形成颇有分量的《新宁古城景观文化概要及价值运用》的调研报告,将新宁古城具有修复保留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做了较为详尽的概述。遍览《新宁县志》,历代具有人文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景观,多已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再把它们全部从故土堆里翻出来已没有必要。但有些历史文化景观一直被县人重视和关注,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冀望在古城改造中能恢复重建。这其中至少包括“一楼四门、四阁四渡、六亭七祠”。一楼是指钟鼓楼,四门是指古城四城门,四阁是指文昌阁、凝秀阁、放生阁、大兴阁,四渡是指怀远渡、白公渡、花渡、观瀑渡,六亭是指周子亭、放生亭、问水亭、怀远亭、金峰亭、白公渡亭,七祠是指祭祀江忠源的忠烈祠、祭祀刘长佑的武慎祠、祭祀刘坤一的忠诚祠、祭祀江忠义的诚恪祠、祭祀邓子垣的壮毅祠及昭忠祠、忠义祠。此外,《新宁县志》关于古城胜景有“古城八景”、"资南十景"和“夫夷十二景”的说法,认同比较一致的古城八景是莲谭映月、放生晚眺、桃李宫墙、白亭夕照、花渡春风、平沙柳浪、崖流瀑布、石幕扁舟。这些古城胜景因时过境迁,有些已经匿迹无形,但描写这些胜景的古人题咏仍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这些景观无疑是新宁古城的历史文化标签,是古城历史文化景观的精华所在。它寄寓了县人对古城历史的一份怀念和眷恋,也蕴涵了新宁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土小城一份沉甸甸的乡愁。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命的根基其实就是在一种地域文化的长期濡染和滋润中逐渐生成,这一地域历史文明的积淀和延续渗透衍化为生命的基因,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无不打上地域性的烙印。新宁人忠勇血性、淳质颖慧的个性,也就是在新宁历史文明的演进发展中孕育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四 <p class="ql-block"> 说起新宁古城,人们就会记起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东门银子堆成塔,南门顶子挂满壁,北门女子上得画,西门脚子挑百八”。这是民间对古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长期存在的民间记忆不少是对景观的记忆,尤其是对景观故事的记忆。富有人文力量的景观才会拥有永恒的生命力,新宁古城中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联的景观才能构成集体的文化认同,逐渐成为铭刻于新宁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信仰,沉积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璀璨的历史星河中,流逝在湘西南这爿天空,也曾闪亮着忽明忽灭的晨暮之星。舜皇山、夫夷江、崀山作为新宁地域文明的三大标志,这是新宁区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文化符号。舜皇山作为一座以皇帝之名命名的山,而且是三皇五帝之一的皇帝,这就把新宁的历史文化起源推至上古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舜皇山作为“德为先、重教化”天下道德名山护佑着新宁人民。至春秋战国,与新宁相关的历史人物是白起,杰出的战国名将。公元前277年,白起受秦昭王之命功伐楚国,渡水夫夷,横扫鄢郢,威震黔巫中郡。新宁古城的白公渡和白公亭,传说就是为纪念白起而建。汉武帝元朔五年,长沙定王之子刘义封夫彝(简写为夫夷)侯,立夫夷侯国。至东汉建武二十九年,废夫夷侯国为夫夷县。期间,建武二十一年,京兆人第五伦封为夫夷长,时隔11年后才到任,其听政处曾立有“夫彝石碑”,但没过多久他又到会稽当太守去了。晋、隋、唐三朝,前后近五百年,新宁史志无考,这一段历史是一片空白。至有宋一朝,与新宁相关的有一大进士家族和三位历史名人。2020年,在新宁县政协的推动下,金城书院鼎力支持,在马头桥镇坪山村发掘出北宋时期的“谏议书院”,这座千年书院诞生了湖南第一进士家族,周仪、周湛、周钦祖孙俱中进士,史称“宋三周”,有“宋三周”颉顽“宋三苏”(指苏洵、苏轼和苏澈父子)之美誉。宋朝时期与新宁相关的历史名人有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横浦学派”创始人张九成以及追随岳飞抗金的名将杨再兴,关于周敦颐与新宁的史实,友人周晓波在他的《周敦颐曾任新宁县令》中有详尽的阐述。而与周敦颐相关的文化景观有“莲潭书院”,书院后建有“周子亭”,亭后有池取名“独爱处”。因濂溪先生平生独爱莲花,其在新宁讲学布道的文昌阁,建有“爱莲池”,他与友人泛莲游觞的夫夷江河段成为古城胜景“莲潭映月”。元代一朝,新宁无名人宦绩,仅有延佑年间的童帖木儿任达鲁花赤,倡导兴建了新宁第一所学宫,后在学宫附近建“文昌书院”,这里也是夫夷古景“花渡春风”处。明代永乐年间进士李敏,因助郑和出使西洋有功,任广西按察使,后擢升都御史兼两广总督。明正统十四年,八峒瑶民杨文柏造反烧毁县城,邑人倡议县城迁址至清江桥乡桃花村,李敏劝阻并在原址捐资兴建锦绣街和御史街。而今,锦绣街仍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明清建筑风貌特色的街道,彰显着古色古香的古城风韵。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曾两度路居新宁“莲潭庵”,据云水客先生考证,方以智极有可能是《红楼梦》的原作者,云水客先生作了大量的论证,《红楼梦》中的方言用语与湘西南一带的方言相吻合。晚清时期,新宁涌现出安徽巡抚江忠源、直隶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为代表的楚军骁将及名震朝野的肱股重臣。但现今刘长佑、刘坤一的府邸被占用毁弃,祭祀江忠源的忠烈祠圮废,曾国藩撰写的《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已毁。清末期间,廉吏李蛮牛两度出任新宁知县,凝秀阁就是为纪念他而建。凝秀阁立有一块石碑,记载李蛮牛在新宁的事迹,镌刻有一首童谣云:水打状元洲,清官不久留,要想清官到,只有李蛮牛。民国至建国后,新宁名人辈出,其中有建筑学家刘敦桢,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齐名,有“北梁南刘”之称。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性灵派学者陈贻焮、历史学家蒋孟引等,但这些能青史流芳的新宁娇子,在县内几无影迹,本可以作为激励晚生后辈的楷模标杆,但能记住他们的县人已经少可怜见了。</p><p class="ql-block"> 赓续文脉,传承经典,让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绵延不绝,并使之成为道洽一方水土泽润一方生民的精神之源和信仰之基,从而不断涵养风水运势,葆颐一脉相承的后起之秀蓬勃生发,这就是我们铭记历史、沐恩祖典的要义所在。对新宁古城的保护修缮,对经典性的历史文化景观葺复或重建,既是后来者继往开来历史责任感的体现,也是重拾具有感召力和鼓舞性的精神信仰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五 <p class="ql-block"> 在新宁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人才井喷现象,这应该跟新宁的地理风水有关。</p><p class="ql-block"> 北宋雍熙二年,马头桥籍周仪考中乙酉梁灏榜进士,成为有史以来邵阳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随后周仪家族先后出了六名进士,成为湖南第一进士家族,其中周仪官至谏议大夫,周湛任户部尚书、周昉任兵部侍郎,这在一个偏远的蕞尔小县可谓是辉煌至极的事情。可想而知,整个湖南直至唐宣宗四年刘蜕进士及第,才破天荒出了第一个进士,于是有了令人羞惭无语的“破天荒”的典故。第二拨人才井喷现象更是石破天惊,晚清时期,在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乱世之际,新宁风生水起,人才泉涌,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241人,四品以下更是不计其数,其时可谓冠顶盖天、顶珠如星、花翎灿若霓霞,堪称史上奇观。这其中的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等从金城书院到岳麓书院走出来的骁悍雄杰,成为拯救命悬一线大清王朝的风云人物。第三次应是当今的崀山画家现象,新宁现有13名中国美协会员、6名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丹青妙手如雨后春笋,夷江翰墨在华夏留香。值得一提还有,继1955年建筑学家刘敦桢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时隔64年后的2021年,新宁籍蒋建新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p><p class="ql-block"> 新宁历史上值得我们景仰和崇尚的前辈有两种情形,一是发奋苦读而出将入相的仕子,一是忠勇两全而铁血疆场的将士,他们作为新宁的巨擘翘楚,曾在中国历史的史册上划出过浓墨耀眼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从新宁县城的山川地理形势来看,左青龙石幕山头高尾低,右白虎犁头湾楞脑生硬,两山缺曲抱之情,失拱卫之形,因而左辅右弼威势不力,聚气不足。自古以来,溪峒苗瑶举事,县城易攻难守。雪峰山为县城太祖山,武冈云山为少祖山,自西至东山峦如浪潮绵延而至,玄武走势顺畅有序,来龙气脉积蓄厚积薄发之力。以致于新宁出人才并不是细水长流,而是一拨一拨如赶浪潮涌而出。金紫岭作为朝山,突兀挺拔呈威压形势,无灵秀案山陈列于前,朱雀明堂逼仄促狭,致使新宁要出人才就是奇异伟杰之才。新宁人才辈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一江好水。夫夷江偎依县城而过,一湾江水如弩弓护拥,似肘臂环抱,腰落玉带,水发生气,源远流长而滔滔不绝。上水口犁头湾积水成潭,藏风有余,蓄势充盈;只是下水口石幕山下水流湍急,去水急迫,不利于聚气。古人建造石落塔的目的就是为了锁住下水口,用以聚气不散。</p><p class="ql-block"> 但一个地方的风水形势并非一成不变,往往因时因势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其中人就起到决定因素的作用,以德为政、德治天下是自古以来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政者积德累功能改善一方风水,而德薄能鲜者则会败坏风水。从建筑风水上来说,县城南为老城区,年久失修,暮气沉积;县城北角建污水处理厂,秽浊淤塞。狮子山本是县城的龙穴之位,但被人为掘移,致使穴场势能折损。因而,人们翘首以待改造老城区,建设沿江风光带,恳望在县城建设中不再挖山填塘,其用意就是以靓丽新区焕发县城盎然生气,以青山秀水涵养生机蓬勃的一城风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六 《景观探源》的作者约翰•罗伯特•斯蒂尔戈认为,探索古代先贤对景观的理解常常让人深省,这种深省往往是触及灵魂的痛惜。我们在惊叹古代能工巧匠精巧绝伦的创造力的同时,免不了对当下粗制滥造的实用主义构造心生疑惑和反感。到底是什么在扼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的营造方式普遍奉行简易与粗糙,混泥土以混乱无章的粗暴灌注在城市和乡村肆意混行,似乎所有的建设就只能用僵硬冰冷的混泥土板块堆砌,这种建设无关风景、无关艺术、无关审美、无关人类精神的感受。项目建设一旦涉及到景观营造,就好像犯了大忌,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后的结果就是循规蹈矩越简易越好,用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建设无差异无个性的项目。历史悠久的营造艺术不断消失,工匠精神不断丧失,城市和乡村在进行着简单的复制。这种建设不是在创造,而是在破坏。它在无情地否定一个地方的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原乡认同感,那块生养我们的土地,本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现在却逐渐变得面目全非,成为消逝中的小城和回不去的故乡。正如《景观探源》的作者所言:景观如果缺乏创意和专业深度的话,往往会体现出一种同质性和索然无味的感觉。<br> 最近,《夫夷江北岸风光带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发布,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效应,网友们以“颜值爆表”形容这一方案,尽管有外行人看热闹之嫌,但这一项目的概念性设计理念的确可圈可点。这一方案设计目标准确,设计概念新颖,值得探讨和深化的是方案中的“以夷江八景为引领打造生态、人文、共享的复合型景观系统”,其中第一篇章“传颂《古城新韵》”中提到的“对沿线原有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焕新”,这当中的“历史遗迹”是指哪些“遗迹”?这在正式设计时是需要论证的。第二篇章“体验《夫夷故事》”中提出“如同历史画轴依次呈现夫夷民间、夫夷名人、夫夷历史的记忆空间”,这当中的“夫夷民间”内涵是什么?夫夷名人是指哪些名人?夫夷历史是指哪些历史?这也是在正式设计时需要推敲的。方案中的第三篇章“畅想《夷江画卷》”中提出“打造夫夷新八景”,这一创意非常可取,只是“新八景”如何定位?很显然也是人们关心和期待的。<br> 《 景观探源》的作者认为:政治权力和技术力量在景观创造和维护中是不可缺少的。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实则是泛性的景观建设,涉及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在推动这一项目建设中如何体现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历史价值。运用景观叙事再现夫夷古城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不仅可以勾起人们对小城的回忆,而且能用于鞭策和激励后人。同时,运用现代景观创意及景观艺术营造新的人文景观,既让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也给后世留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