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与游泳有密切关系的小区,上海海运局宿舍。小区里居住的大都是海员,而且都是高级海员,每到当这些身穿着笔挺的白色制服,袖子上有着三四条耀眼的金色杠杠的邻家爸爸归来的时候,总是一部三轮车,上面驮满了货物,在弄堂大门口等着爸爸回来的孩子,笑着,大声喊着爸爸,迎着三轮车跑去。即使不是海员,也是在海运系统工作的白领阶层。<br> 游泳,是海员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必须是“杠杠”的那种。因此,也是我们小区不言的一个传统。要是那家孩子不会游泳,那就被认为是很没出息的那种。小时候,就听说一些传闻,说是某家的爸爸开船回来休假,带着儿子去游泳,儿子第一次去,有点怕水,结果老爸二话不说,上去一脚,将儿子从岸边踹进水里。又有一家,说得更悬,说是老爸拎着孩子直接上了三米台,两手一撒,把孩子扔下去了。<br> 除了氛围,还要条件。那时上海这么大一个城市,但是游泳池和游泳馆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我家附近恰恰就有一个游泳池,虹口游泳池。<br> 虹口游泳池是上海最为古老的一座游泳池,始建于1922年,初名为“”工部局游泳池”,后来改名为虹口游泳池。至今已近有100年历史了。<br> 正确地说,虹口游泳池不能叫池,只能叫场,因为它不是标准的比赛池,而更像现在很多城市建的娱乐性质的水上乐园。但是它还是有几个很吸引人的地方,一是它比较大,泳池长53米,宽23米,面积为1219平方米。这个面积和正规的比赛池差不多,就是到现在,这样面积的泳池在上海也不是很普及。第二,它比较深,水最浅处1米,最深处2.3米。2米3,可以没过很多人的脑袋了。第三,它还有跳台,对于爱玩的小男孩来说,跳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跳台从低到高有三级,最低的一级大约有一米左右,最高的一级有三米左右。一开始的时候,不敢头朝下往下跳的。都是从跳台一步迈出去,来一个脚朝下掉进水里,我们称之为“插蜡烛”。慢慢地,才像游泳运动员那样,身子往前一倒,两脚一蹬,两手伸平,跃入水里。<br> 海运局宿舍在同心路,虹口游泳池在东江湾路上,离我家大约有两站公交车的距离,走着过去,也就十几,二十分钟,挺近的。从来不会去坐车的,因为坐车需要5分钱,5分钱还是蛮多的,因为5分钱差不多可以吃一顿早餐。 尽管如此,游泳的次数并不算多,而且基本上是在暑假。这里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平时要读书,我在初中就考上了当时的重点中学北郊中学,北郊中学的功课还是比较紧张的,我记得每个星期天,我至少还要做半天的作业。或者是星期六晚上开夜车开到半夜12点以后,然后星期天一觉睡到11点半。有时老爸会带着去游,不过也是极其偶然的事情。第二个原因是那年月的家庭,经济都比较紧张,游一次泳,对一个家庭也算是一项比较奢侈的家庭娱乐活动了。一张游泳票,也几乎可以顶上家里一天的菜金了。 所以基本上是暑假,和几个小伙伴瞒着家里偷偷摸摸地搭伙一块去,因为那时我是独生子,妈妈的宝贝儿子,想做一点稍稍有危险的事是不行的。所以这事爸爸是不反对的,妈妈却是不允许的。不允许是不允许,但也不会过多地干预,因为环境因素在那里,满村的人都对游泳不反对。所以这事情一开始是公开的不行,偷偷摸摸的行。我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一帮伙伴一起在水里玩,玩着玩着就会了,等到我已经游得不错了,至少是在虹口游泳池的深水区已经可以打无数个来回了,这事才公开,老妈也就不说什么了。<div> 和我游泳相关的第二个游泳池,是在海军411医院傍边的海陆游泳池。<br></div> 小时候的印象,是叫海陆游泳池,现在查资料,网上却是叫海乐游泳池,“乐”和“陆”,在上海话中发言相同。究竟是“海乐”还是“海陆”,似乎没有资料支持“海乐”的说法。支持“海陆”的说法倒是有一条,转述如下: 1906年,工部局购进租界外北四川路底(今四川北路2181号)地块建造公共游泳池(pablic swimming bath)。这是一个室内游泳池,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124.4英尺x 56.4英尺),泳池长100英尺(30.48米),宽33英尺(10米),最深处6英尺(1.8米),最浅处4英尺(1.2米),还建有跳板和高跳台等辅助设施,总造价为18500两白银。公共游泳池于l907年5月25日正式开幕,工部局总董亨利.盖西克(h.keswick)出席了开幕式。以后该泳池原则上定每年的5月15日至9月30日对外开放,泳客一律买票进场。但是,当时有身份的中国人没有参加游泳的习惯和爱好,还认为光着身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有失体统,而穷人也不会花钱去参加游泳,所以到这里游泳的大多是西侨以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学生。这个上海出现的第—个公共游泳池,从1922年至1930年共接待泳客约18万人次,平均每年2万人次,在当时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是到了1931年,公共游泳池附近几乎全是日本人的各种驻华机构,其边上就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对面是日本人神社,许多日本士兵常在游泳池闹事,影响了游泳池的安全和营业。<font color="#ed2308">于是,在1931年,工部局以“公共游泳池设备不合现代卫生法则“而下令关闭。同年,又以56100两售给了日本海军俱乐部,这个泳池就成为日本海军陆战队专用泳池,上海人称之为“海陆游泳池”。</font>1945年日本战败后,该泳池被国民党海军接管。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改为“海军411医院”,但游泳池仍对社会开放,一直到1991年“411医院”重建医院大楼后,这个游泳池才拆除。 这里“工部局”是个什么东东?百度上说:<br> 工部局(The Municipal Council),即市政委员会,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因与中国之“工部”类似而名为“工部局”。<br>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叫“海陆游泳池”是有历史依据的。<br> 按照现代泳池建设标准看,海陆游泳池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小型训练池。相比虹口游泳池,它离我家更近。按理说我应该去得更多才是,可惜的是,那时候海陆游泳池是不对社会开放的,是一个内部游泳池。 二年级吧,虹口区少体校的教练找上我,要我参加区里的业余少体校,当时除了我,还有同班的徐文良同学。记得那年是冬天,训练地点是四川路底的海陆游泳池。开始一个星期是整修泳池,泳池好像是水磨石的,教练一人发一块磨刀用的油石,让我们穿着泳裤,蹲在泳池中,磨泳池的池底和池壁。 开始训练,当时上海冬天还是很冷的,海陆游泳池好像还不是一个温水泳池,没有加温设备,水温只有零上几度,我们一个个穿上泳裤,从更衣室跑出来就往泳池里一跳,下水以后就拼命游,这样才能不冷,等游了一段时间,人的体力下降了,身上又开始冷了就赶紧上来,跑到更衣室,发现已经穿不上衣服了,因为一个腿站着,一个腿抬起来穿裤子,那个站着的腿立马就抽筋,牙齿不由自主地哒哒哒地打颤,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坐在地上,两条腿一起抬起来,把裤子套进出。等我们穿好衣服,走出更衣室,却发现那帮女运动员们正兴高采烈地在浅水区玩水球呢,真厉害,女孩子是比男孩子抗冻,可能是皮下脂肪厚吧。<br> 我的体育基础比较好,已经参加了学校的运动队,每个星期都有训练任务,如果再参加别的运动队,就要影响学习了,在父母强烈的反对下,放弃了游泳训练。后来一次,看到同时参加游泳训练的徐文良在泳池中,用漂亮的蝶泳不断打来回,很是羡慕,要是我不中断训练,一定也能这样。<br><div> 在我的印象中,家附近的第三个游泳池,是和平公园,不过在我的印象中,它根本算不上是游泳池,因为它就是把一个池塘挖一挖,规整规整。因为家傍边就有两个好的游泳池,所以和平公园的游泳池我基本上没有去过,只是有一次测试在那里举行,去游了一次。<br> 那是文化大革命中,受毛主席畅游长江的影响,上海组织了一次青少年横渡黄浦江的活动,我报名参加了,为了保证在横渡时不出意外,组织者搞了一次测试,在和平公园的湖里,要求不停顿地游半个小时,所有参加的人都下水,不停地转圈圈,直到教练叫停,才上岸。不过这次活动最后到底我还是没能参加,因为老妈不同意,说是黄浦江太脏。不过那个年代的黄浦江确实也是够脏的。<br> 还有一次的经历也是难忘的,就是文革时期,我们几个都当逍遥派了,有一天听说上海开了一个滨海游泳场,刘肖滨,蔡家虹,我,张海涛,张涌涛,好像还有徐斌几个,就兴冲冲地借了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带一个人,跑去了。这是第一次在海里游泳,完全没有经验。玩得实在太高兴了,一直游到防鲨网缆绳处,直到发现游泳场除了我们,没有其他人了,这才发现退潮了,游不回来了,因为蛙泳速度没有潮水的速度快,潮水不断地将我们往海的深处推。这下慌了,使出浑身解数,自由泳,因为自由泳的速度快,拼命往岸边划,这时也不知道疲劳了,一直划,不停地划,也不知道划了多少时间,终于,划水的手碰到了地面,这才松口气——终于回来了。<br> 不久,我们就下乡了,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机会再下水。<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