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永棣先生的一面

涌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十一月雾气里的小雨天,江南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味,仿佛深秋海边的感觉,到处都是湿沥沥的。</p><p class="ql-block">车子就这样停停走走,在晚上六点多的海宁市区里穿行。今天是徐志摩遇难84周年的日子,白天我们参加了西山和东山墓地的纪念活动,大家都有些乏了,但一想到即将见到令人仰慕的顾永棣先生,又满是掩饰不住的兴奋,特别于我而言,中学时最早读到徐志摩的作品集,就是顾先生整理编辑的,还有后来的传记,是他让一个活灵活现的徐志摩影像,第一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从此不能抹去。</p><p class="ql-block">在过了数个红绿灯路口后,车子在海宁郊外的一家医院停下,灯火辉煌的高楼笼罩在细雨里,同行的罗烈洪说顾先生自师母去世后身体大不如前,他从杭州女儿家回海宁住院也好久了,安娜大姐也说很久没有见到顾先生了,上次会面时,他的身体还是很硬朗的。</p><p class="ql-block">顾先生的病房在十几楼,是个多人间,他已经知道我们要来,正躺在病床上的他急忙招呼护工给我们让座。书上见到的顾先生照片是面目祥和又略带威严,总是着装讲究,高高的身材和年轻时的徐志摩有几分相似,现在见到穿着病服的顾先生,头发有些稀疏了,长长的脸颊略略发黄,又因为见到一群突至的访客,渗出一些兴奋的红晕,眼睛也笑成了眯眯的一条缝了。</p><p class="ql-block">安娜大姐代表大家献上一大簇鲜花,顾先生高兴地接过来,握住她的手说“时光在你身上静止了……”,大家也跟着笑起来,我想徐志摩的国语也是带这种海宁腔的吧。</p><p class="ql-block">这个房间有三、四张病床的样子,还好面积不小,大家分坐在床边还不觉得拥挤,显得温馨而安静。在顾先生床边并没有看到书,只有几张报纸,应该是家人怕他太累眼睛的缘故吧。我注意到床边被子上有个小黑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东山……万石窝”字样,先生时刻还在惦记着他的志摩啊!</p><p class="ql-block">思绪在有些严厉的呼唤中被打破了,是顾先生让护工给他拿呢子大衣和帽子,原来我们来之前他已嘱咐,想来是不想以病态见到客人。顾先生果然是个很注重仪表的人,我记得某本书上有他中年的一张照片,浓密的头发向后梳的油亮,条纹西装下的马夹兜口露出一截怀表的金链子,很像徐志摩当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穿戴整齐的顾先生被护工扶起来,他坚持和大家依次握手并合影,果然身材很高,比我高了大半个头的样子。大家怕他累了,扶他到轮椅上坐下。记得那天顾先生讲了很多,从他第一次知道了徐志摩这个人时的感受,到他最近新整理编辑的徐志摩全集和传记的出版,还有他对徐志摩生平事迹寻访的艰辛,历经“十年动乱”也没有中断……。</p><p class="ql-block">我特意请顾先生在我带去书上签名,这是他1992年在台湾新潮社出版的《风流诗人徐志摩》,一瞬间先生又惊又喜,说这是他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书,又说“这是嫁出去的姑娘又回来了……”。大家被顾先生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顾先生抚摸翻看着这本书,郑重的在书扉页上题写了“涌庐先生:雅存。顾永棣2015.11.19于海宁”。先生说对于这本书的书名很不满意,原来订好的书名就是《徐志摩传》,但出版社为了增加销量加上了“风流”两字,他也是为了书能顺利出版不得不同意,“志摩先生后来多被称为风流诗人,我是有责任的”,他说。</p><p class="ql-block">那一晚大家还谈了很多,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静静地倾听,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太短暂了,顾先生毕竟是高龄的病人啊,于是大家纷纷起身告别,先生坚持走出病房挥手想送,直到看着我们上了电梯。</p><p class="ql-block">外边的小雨默默下着,江南的深秋没有一点寒意,脑中仍然是顾先生高瘦的身影,还有他说的“研究徐志摩不但要研究他的作品,还要了解他对于人民的“大爱”,……世上再没有这样一个人了……”。是啊!“世上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