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隶书学习过程

张铁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出摊的时候,张、杨两位老师都谈到了我的并非都是曹全。我当时以为是看了我临了乙瑛一些笔画的仿作而言,事后想想可能是我理解有误,他们可能是针对我的隶书创作,包括建党百年的作品吧。确实是这样。曹全碑不是我第一次临写隶书碑帖,年青的时候曾经写过邓石如隶书,虽然临的不太好,不像,且时间太长了,原本以为头脑中没有什么记忆了,但此次临曹全之后的创作仍有其痕迹。客观地分析,原来的东西仍有留存。另外还有一些曾经观摩、注意的东西的影响。比如,我曾在朋友家见过一幅隶书对联,由于时间久远,作者,内容等都已经忘了,但作品的气势和鲜明的风格特点却强烈地冲击了我的神经,让我一直都有一种想要模仿的冲动。记得那字有拳头大小,线条粗犷,厚实,圆劲,彪悍。这种风格我从未见过,以后也没有再见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现在,还在追求这种风格的用笔用墨以及情绪表达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最早接触隶书,还是小时候写黑板报。我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缩短学制,小学,中学各上了五年,也正是文革的十年。当时有教写板报的书,其中也有印刷体的隶书,与黑体、宋体等比较起来,这还算是新颖的,特别是蚕头燕尾,觉得很新鲜。上高中的时候偶然得到一本邓石如隶书,我就照着其中一种叫《归哉叹》的临写起来。从头到尾练了一遍,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现在看来,并不太适合初学者。因为隶书传统的源头还是汉隶。邓石如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篆味十足,是已经变化、创新了的隶书,与汉隶风貌相去甚远。后来新华书店有售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汉隶书选字帖》,让我扩大了眼界。当时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第一册第一种,朝侯小子残碑。第三册的曹全我也很喜欢。当然都是选字。七七年底参加了高考,考入了北航,学的是工科,书法就都放下了。后来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书画字帖出版了很多。再后来网络手机等科技的发展,给书画的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当我见到邓石如的敖陶孙诗评的时候也很感动,也曾临写过一段时间,这个帖感染力很强,像是隶书中的行书,但没有规范隶书的基础不容易抓住这个帖的要点,不太容易临好。我现在的隶书就还有些这个帖的习气。后来见到了邓石如的隶书易经谦卦,厚实紧密,力道十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我现在的隶书创作来看,曹全的东西比较多,同时也有其他书体或自己想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我现在还不具备写曹全碑中没有的字这样的能力。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基本功不够。即使长时间临写的曹全也有很多不精细、不熟练的地方,对“神”的把握还有很大欠缺。因此,我下一步准备在临习其他碑帖的同时,不忘回顾、复习,进一步把曹全碑搞熟,搞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归哉叹</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敖陶孙诗评</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易经谦卦</p> <p class="ql-block">临邓石如</p> <p class="ql-block">自书春联</p> <p class="ql-block">自书隶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