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合作社 ” 走通“丝绸路”

丁春华

<p class="ql-block">  春风拂大地,惠政润民生。自1990年修水县委县政府作出巜关于加快蚕桑基地建设的决定》和巜蚕桑“八五”发展规划》以来,历届班子始终“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蚕桑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将蚕桑产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展开了长期不动摇不放松的各项工作:加强基地建议,扩大加工能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广新技术,实施科学兴蚕战略,尤其是近几年,着眼产业发展,着力兴社强社,积极引导、组织并鼓励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有序发展,有效地破解了长期困扰蚕桑产业发展的难题,带动了蚕桑产业一次又一次走出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一,破解难题,力求发展</p><p class="ql-block"> 1,破解了生产“散而不统”的难题,为产业架了“桥”。专业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公司),下连广大蚕农,用合同、契约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蚕茧公司与蚕农之间在服务、销售、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架起了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2,破解了面积“稳而不增”的难题,为蚕农壮了“胆”。合作社有效地鼓励、扶持、指导社员(蚕桑大户)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添了发展蚕桑生产的动力,蚕桑合作社成立后,巩固和扩展了桑园面积。尽管早两年前茧丝市场低迷,但蚕农树立了“低潮发展,高潮受益”的经营理念,产业基地得到了稳定。</p><p class="ql-block"> 3,破解了平台“虚而不牢”的难题,为政府松了“绑”。合作社以服务社员为宗旨,把服务渗透到稳定面积、桑园管理、提高质量、拓展市场等各个环节,解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技术部门治不了、政府部门管不了的问题,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4,破解了机制“僵而不活”的难题,为百姓引了“路”。合作社能够根据蚕农的需要,深入村、组、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宣传,破解了过去僵而不活的技术指导机制,提高了兴桑养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p><p class="ql-block"> 二,肯下功夫,提升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兴社强社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1,在政策引导上下功夫,使蚕桑合作社成为抵抗风险的“缓冲区”。县领导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蚕桑专业合作社实地调研,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探索发展思路。树立“五为”理念,即:以培植标准桑园为基础,以优化服务为宗旨,以提高蚕桑质量为目标,以推广新技术为中心,以经营蚕茧效益为动力),县政府从蚕桑产业专项经费中抽出资金,对新创办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扶助,并通过合作社对每张方格簇进行资金补贴,提高合作社的信誉和实力,解决政府包办代替难以管理到位的问题。乡镇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的组建,积极帮扶,示范引导,协助合作社融资筹资,帮助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蚕茧收购资金周转困难等难题和问题。县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对全县合作社大户、基地村进行培训,并且着力改善合作社社员养蚕条件和基础设施,深入蚕桑重点乡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知识培训,全县形成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一起为合作社的发展“扶上马、送一程”的浓厚氛围。</p><p class="ql-block"> 2,在民主经营上下功夫,使蚕桑合作社成为激励社员的“孵化器”。对蚕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保持“搭台不登台,参与不干预”的态度,积极实行民主管理经营。县乡村三级做到决策公开,管理透明,否则,社员容易疑惑,甚至不信任,从而会失去办好合作社的积极性,在发展中始终坚持“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民主管理”的办社方针,充分尊重合作社“主人翁”地位,每个合作社配齐5—7人的理事会和3—5人的监事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凡重大问题都经过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做到办明白事、当明白人、做明白账,提高合作社的公信力,调动农民入社办社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3,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使蚕桑合作社成为提升质量的“助推器”。合作社在运作中坚持服务当先,在生产中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评价,统一销售,把提高技术、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作为前提。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帮助合作社聘请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使科技帮扶活动贯穿于从蚕桑管理到蚕茧上蔟的全过程。树立典型示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推进蚕茧质量的提高,增强农产品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赢得市场的主动权,有效解决好农产品“有货难卖”的销售问题。</p><p class="ql-block"> 4,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使蚕桑合作社成为促农增收的“导流渠”。合作社把农民增收始终摆在首位,为提高蚕茧质量,采取社员入股的形式,添置自动烘干新设备,提升烘茧能力。所有合作社在蚕茧收购过程中,采取“坚持仪评、杜绝叫价、分类交售、阳光操作、代表监评”的办法,做到好茧好价、优质优价。各合作社应‘着力在销售上下功夫,并寻找具有实力的企业为合作伙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这些运作,促进合作社与蚕农建立利益密切相连、命运息息相关的互赢互利的共赢关系,让蚕桑合作社真正成为推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导流渠”。</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修水现有桑园面积稳定在9.3万亩,主要分布31个乡镇,覆盖蚕农近5万户,合作社20多家,入社社员近3000户。如今,修水不仅遍地是桑园,处处有绿意,一片片桑树郁郁葱葱,一户户蚕农作业繁忙,而且创办了蚕种场和蚕药厂,蚕种远销江浙地区,不少农户跨入了富裕之门,丝绸工业做得风生水起,丝绸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修水已初步形成了养蚕、制种、催青、收烘、缫丝、织绸等产业化体系,渐渐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 “天下之治在民安,天下之和在民乐”。展望未来,修水可谓“丝”路一通天地宽,修水人将会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这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强农富民的“丝绸之路”走得更通更宽更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作者过去在修水县农工部工作期间,曾经分管过农业产业化,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宗旨,拜农民为师,向能者求教,找智者问策,把所见所闻所学所历的工作体会,浓缩成本文,献给同仁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