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云冈佛教故事内容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讲述释迦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一是宣扬释迦前生积行善世的本生故事,一是展示释迦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还有一种是取材于《维摩诘经》、《妙法莲花经》等佛经的佛经故事(经变画)。<br></div><div></div><div> 第6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有学者认为此是孝文帝为其祖母文明太皇太后冯氏所建。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div><div> 第6窟为塔庙窟,分前后窟室,前室壁画为清代作品,内容为十八罗汉像,用笔细腻,人物形象生动,手中拿的器物中有道教器物。进入后室,首先映入眼前的是高大的中心塔柱,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这座佛塔是云冈石窟现存最高大的一座,下层面龛内造释迦摩尼坐像,清代曾包泥彩塑,已失北魏原貌。佛袈裟上泥塑的团龙,反映出清代的工匠将他们对皇帝的尊爱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明确了皇帝就是佛的说教,礼佛就是礼皇帝这是世俗佛教真实的一面。西面内雕一尊倚坐佛,目光深蓬,庄严法相。北面龛内雕二佛并坐像,这是云冈石窟造像题材中雕刻数量最多的一种,总约400余幅。东面雕交脚弥勒菩萨造像一尊。上层四面雕有四方佛,东方妙喜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均为一立佛二菩萨,四尊佛像威仪万千,气宇轩昂,华丽照人。四角各雕一座九层楼阁式佛塔,下部由大象承托,大象双耳扇动,动感极强。象背上须弥座稳如泰山,其上的九层佛塔高耸人云。四角还有四座印度式覆钵小塔作角柱,构思巧妙,将印度与中国文化随缘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图像。</div><div> 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且与中心塔柱上层四方佛像相呼应,形成第6窟上部一种特殊的佛国氛围,为中国石窟中之绝无仅有者。四壁及塔的下层刻有“佛传故事”连环式的浮雕,周壁雕满佛祖、菩萨、罗汉和飞天造像。雕像琳琅满目,题材丰富。窟内四壁共雕刻各种乐器123件,是云冈石窟雕刻乐器数量最多的洞窟。南壁上开明窗,下辟拱门。</div><div> 东西两壁对称布局,分层凿龛,东壁保存完好,西壁破损较多。中层雕刻不同的佛龛,用以表现释迦牟尼成道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佛龛间用五层浮雕楼阁式塔间隔,使画面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再上的华盖龛下,佛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面相丰圆,表情恬静,翻卷的衣角令衣袂飞扬,散落在佛足两侧,胁侍菩萨、供养天人簇拥排列,或手持供品虔诚供奉,或手持乐器吹拉弹击,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div><div> 北壁雕一大型盝形帷幕龛,前立两根八棱柱将龛分为三间,中间雕一坐佛,两侧各雕胁侍菩萨和力士,可惜风化严重,面目全非。不过,龛上部的装饰保存较好,低垂的帷幕、悬挂的流苏、舞动的飞龙和回眸一笑的飞天,动静结合。统一和谐。这种龛饰平日里极少见到。</div><div> 南壁门拱与明窗之间雕一幅“文殊问疾”,屋型龛内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东侧的文殊菩萨神态安详的坐在胡床上,微张着嘴似乎在说着什么;西侧右手高举麈(zhǔ)尾,左手下撑床榻的为维摩诘,微微倾斜的身体以示染疾的痛苦,而傲慢的神情又充斥脸庞,该主题在云冈出现数次,描述了维摩诘假病,佛祖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探病,就此二人展开辩法的故事。这是云冈石篇众多故事雕刻中的一种,表现十分充分。现存28幅,而这一幅的雕刻是最大最完整的一幅,可以说是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中的精品。</div><div> 窟顶格状,刻有三十三天的神像和各种骑乘,可见骑乘孔雀、狮子、虎、长尾鸟等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div><div> 其实这一窟中的最大看点是洞窟中雕刻的佛传故事图,它像一首叙事长诗,讲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烦恼,在贤人的指导下决定出家修行,在修行过程中经历诸多磨难,最终到达涅槃彼岸的全过程,情节生动,引人人胜,是现存最早的宗教题材的石刻“连环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目前,该窟尚存佛传故事画面计31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是北朝佛教艺术故事表现的典范。窟西壁长卷式浮雕故事已泐蚀殆尽,根据东壁雕刻情况来看,有9个幅面的位置,南壁风化3幅,东壁风化3幅。所以,第6窟佛本行故事雕刻画面实际上原有46幅之多。讲述释迦一生事迹的佛本行故事经籍有很多,流行于第6窟开凿前后时期的主要有马鸣《佛所行赞》,支谦《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竺大力、康孟《修行本起经》,竺法护《普曜经》,聂道真《异出菩萨本起经》,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从第6窟本行故事画面内容描述和故事发展的排列顺序来看,不是按照一部经完成的,而是取材于《过去现在因果经》和《普曜经》两部佛经中的内容。</div><div><br></div> 佛传故事雕刻首先从塔柱南面佛龛东侧开始,沿中心塔柱四壁及窟内东壁、南壁依次雕刻:《树神现形》《礼贺王后》《释迦父母》《腋下诞生》《七步莲花》《九龙灌顶》《骑象人城》《阿私陀占相》《姨母养育》《建三时殿》《太子乘象》《父子对话》《太子在大学堂》《商人奉宝》《箭射铁鼓》《宫中嬉戏》《请求出游》《遇老人》《遇病人》《遇死人》《惊见三梦》《逾城出家》《白马吻足》《人山求道》《山中访道》《降伏火龙》《降魔宬道》《初转法轮》。故事一气呵成,构图严谨,立意明确,技法娴熟,表现了作为佛祖的释迦牟尼为到达涅槃彼岸放弃优越的生活,不畏艰难、勤于思考,最终成就佛法的盖世功德。 <h1><b>降生选择</b></h1> 上图画面中屋檐雕刻的下方,左侧雕刻着一位头戴宝冠,身着短袖长裙,外披帔帛的立姿人物,只见她左手握帔帛,右手贴胸内握,面向左侧,此人为摩耶夫人。画面右侧雕有两个头梳童髻的形象,上方一人肩负物品反顾回望,下方一人面向右侧合掌屈膝,双目虔诚地注视着摩耶夫人。人物中间放置奇珍异宝,下方盘内有较大的圆形宝物堆放,中部为摩尼宝珠发出舟形光芒,最上部为橫竖状包裹叠摞,其上还雕有圆形宝物。整个画面布局合理,人物表情生动传神。 画面讲的是佛陀在经历了数世的修行后,终于修习成为上升兜率天宫中的善慧菩萨。据说此后他将下凡成佛,救度尘世众生,使众生解脱凡间之苦,但善慧菩萨却无法决定要降生到哪个国度。这时有位天人建议说:“迦毗罗卫国五谷丰登,百姓诚实善良。该国的国王与王后不仅善良,而且乐善好施,但至今膝下无子,您可以降生到此处。”善慧菩萨听后,觉得此建议十分有理,于是决定降生于迦毗罗卫国。画面着重表现摩耶夫人仁慈善良、乐善好施的品德。 <h1><b>占梦</b></h1> 在屋檐样式的雕刻下,两位人物形象前后并坐,面向左侧,身着长裙,均雕有圆形头光。前者头戴花冠,左手托莲蕾,右手置于胸前,单腿盘坐。后者头戴素面宝冠,双手合掌置于胸前,长裙及地。这两位即为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画面右侧另雕有三位人物,右下角一位人物身着对襟长袍,分式卷发,右手上举,左手放于胸前。右上角雕有一位头梳高髻的飞天及一位比丘(僧侣),飞天双手合掌于胸前,比丘右手前伸,左手放于胸前。 画面讲的是:不久之后,摩耶夫人就梦到一位菩萨乘骑着六齿白象进入了她的右肋,与此同时净饭王也看到了奇景的出现,于是摩耶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将梦讲给净饭王。净饭王听了之后,觉得十分神奇,就请相师占卜梦的吉凶,当相师听了净饭王所叙述的梦境及奇景之后,当即对净饭王说:“此梦预示着夫人有孕,净饭王听了之后,感到十分欣慰。接着相师又说:“夫人所生之子,日后一定会成为普度众生的圣人。 <h1><b>树神现身</b></h1> 画面由两个部分组成,部分为大龛东侧所雕刻的树及树下的树神。树神逆发人形,右手持莲蕾置于胸前,左手上举,身披帔帛,单腿盘坐,其后的菩提树枝繁叶茂。另一部分是与之毗邻的屋檐样式的雕刻下,雕有五个有圆形头光的人物。他们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虔诚地向树神低头施礼。画面中前两个人物形象雕刻得较为高大、细腻,应是释迦牟尼的父母 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div>此画面通过树神现身,表现出摩耶夫人怀孕后,世间所出现的祥子。太子降生时,先现32种瑞应,第32种即是一切树神半身人现身并低首礼待。<br></div> <h1><b>礼贺母胎</b></h1> 画面中的屋檐雕刻代表宫殿,下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在大龛西侧雕刻四位头梳高髻的供养天,他们均雕有圆形头光,身着长裙,双手合十,低头礼敬。另一部分雕刻的是净饭王夫妇前后并坐于榻上,二人皆头戴花冠,雕有圆形头光。净饭王右手持莲蕾置于胸前,左手前伸。摩耶夫人左手托腮,右手握物置于腰际。座榻后还雕刻了两位天人,他们均雕有圆形头光,合掌于胸前。 此画面讲的是;摩耶夫人怀孕后,迦毗罗卫国及远近国家的天神护法及男女老少都欢喜雀跃,。同时摩耶夫人怀孕后,就具有了非凡的能力,受其抚摸就可以祛除身体的病痛。 <h1><b>树下诞生</b></h1> 画面中枝叶繁茂的菩提树下,雕刻有四位人物形象,其中左边第二位即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只见她左臂被其妹波闍波提搀扶,右手向上举起触及繁茂的枝叶,右腋下还雕有一个全身具有舟形背光的婴儿形象,旁边帝释天单膝跪地,双手捧着布帛,准备迎接这个即将出生的婴儿。 此画面讲的是:摩耶夫人怀孕足月即将生产,但在古印度有旧俗-要求妇女必须在娘家生产。于是摩耶夫人携众侍从赶往娘家拘利国天臂城准备待产,途中路过蓝毗尼花园的时候,摩耶夫人感到有些劳累,于是进入花园休息,当夫人走到一棵茂盛的菩提树下,右手抓住树枝时,太子释迦牟尼便从摩耶夫人的右腋下降生了。 <h1><b>七步宣誓</b></h1> 画面右侧,刚出生的太子站于华盖之下,在闪耀的舟形身光的笼罩下,只见他身着通肩式长衣,右手上举于胸前,掌心向外,左手自然下垂。画面的左侧雕刻了两位头梳高髻的伎乐天,分别手持琵琶、横笛,姿态优美,表情传神,似在演奏美妙的乐曲。 此画面讲的是:太子出生后,菩提树下同时生出大如车轮的七宝莲花。太子分别向前、后、左、右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生出一朵莲花。同时他还举起右手,如狮子吼般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太子话音刚落,四大天王立即现身,井用天增将其围护起来。帝释天撑起华盖,大梵天手持拂尘侍立左右,天神向太子播撒鲜花,伎乐天为太子演奏美妙的音乐。 <h1><b>灌浴太子</b></h1> 画面中太子立于方几之上,其身后雕有舟形身光,方几左右两侧各有一位头戴花冠合掌半跪的菩萨,他们表情庄重、面带微笑却不失虔诚。太子头顶之上还雕有八条相互缠绕的大蛇。 此画面讲的是:摩耶夫人生下太子后,菩提树前后突然涌出四眼井水,其水香洁,具有八种功德。这具有八种功德的水是须弥山与七金山之中的圣水,喝下它不仅可以缓解困渴,还能祛除许多病患。摩耶夫人与随行侍从在地神和夜叉的守护、围绕下,享受着圣水。此时,天空中突然降下二龙王,在空中喷洒一温一凉泉水,为太子清洗身体。由此可知,为新生儿清洗身体是古印度的传统习俗,因而后来佛陀诞生的日子--四月初八也被称为浴佛节 <h1><b>骑象入城</b></h1> 画面中净饭王单腿跨坐于象背之上,慈爱地注视着怀中的太子,面露喜悦。大象在两位乐伎的指引下徐徐前行。在净饭王身后,还有一位手持华盖的侍者紧随其后。 此画面讲的是太子诞生后,摩耶夫人的随行侍女立即赶回迦毗罗卫国王宫,将太子降生的喜讯以及太子生后出现的种种奇景禀报净饭王。净饭王听后非常高兴,马上率领群臣和士兵,乘坐七宝象赶赴蓝毗尼花园接太子回宫。太子诞生后为迦毗罗卫国带来了吉祥,世间出现了许多瑞象,如象生白子、牛羊生五色子等。按照古印度的传统,净饭王邀请婆罗门中学识渊博的人为太子取名,经过一番讨论,取名为悉达多。 <h1><b>阿私陀占相</b></h1> 画面中代表宫殿的屋檐雕刻下,右侧雕有一位头束高髻、蓄长须、瘦骨嶙峋的形象,这就是阿私陀仙人。只见他双手抱起太子,单腿盘坐于束帛座之上,似在仔细端详。手中的太子在舟形身光笼罩之下垂手直立。旁边的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皆合掌半跪礼敬。 画面讲的是:太子出生后,净饭王想要知道太子的未来,于是以虔诚之力请得身居深山的仙人阿私陀为太子占相。仙人阿私陀双手抱起太子仔细端详,观察到太子的外貌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特征,如头顶长有肉髻、眉间有白毫、身体呈金色等等。于是阿私陀对净饭王说:“太子福慧兼具,宝相庄严,是人间最尊贵的圣人。太子长到二十九岁时若能留在王宫,必将继承王位,成为统领四万的转轮王。如果他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也必将成为消除众生苦难,求得最高真理的觉者。”听了仙人阿私陀的预测,净饭王内心十分担忧,经过数日的思索,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太子出家修行,想要将他培养成统一天下的转轮王。<br><br> <h1><b>姨母养育</b></h1> 画面中的屋檐雕刻下,两位人物并坐于方台之上。前者为净饭王,只见他单腿盘坐,右手上举,左手置于腿部。后者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的形象是太子的姨母波阁波提。太子则双手合十跪拜于一旁。<br> 画面中人物的头部皆被毁坏,人物的表情无法观察到。画面讲的是:太子出生七天后,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之后净饭王就迎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波闍波提为妻。波闍波提是天臂城善觉王的次女,太子的姨母,她心地善良且十分贤惠,太子在她的抚养下渐渐长大。画面中主要表现的是太子年幼时接受父母教导的情景。 <h1><b>建三时殿</b></h1> 画面中雕有一座宫殿样式的建筑,宫殿设有栏杆和踏步,门内还雕有一人物形象,其头梳高髻,身着长裙,肩披十字帔帛,右手持物上举,左手置于胸前。 画面讲的是仙人阿私陀为太子占卜后,预言太子成人后会有两种命运,此预言使净饭王十分担忧,于是他亲自挑选了五百名灵巧聪慧的宫女,专门负责太子的生活起居,有的负责太子的饮食,有的负责为太子洗浴,还有的与太子一同嬉戏,让太子从小就拥有优越舒适的贵族生活。同时净饭王还为太子建造了寒、暑、温三座宫殿。这三座宫殿种植着许多珍奇的果树,殿后还修建了七宝池,池水清澈见底,池中种植了许多奇花异草,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净饭王希望在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太子不被世间的烦事所打扰,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成为统一四方的转轮王。 <h1><b>太子乘象</b></h1> 画面中太子头戴宝冠,跨坐于大象背上。右手握莲蕾置于胸前,左手也紧握莲蕾置于腹部。太子的前方雕有两位伎乐天,分别手持横笛与琵琶,她们似乎正在为太子吹奏着美妙的乐曲。太子身后还雕有两位侍者,分别手持华盖、莲蕾。整个画面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气氛。 画面讲的是:太子渐渐长大,净饭王为了让太子不生烦恼之心,为其挑选了五百位体态婀娜、才智兼具的妍女服侍太子,从而希望太子长大后成为统一天下的君主,而不是出家修行成为普度众生的觉者。画面表现的是太子在王宫中与众人游玩的场景。 <h1><b>商议赴学</b></h1> 画面中的屋檐雕刻下,两位人物并坐于方台之上,前者为净饭王,只见他单腿盘坐,左手持物置于腹部,右手前举。其身后人物为太子的继母波阇波提。在净饭王夫妇的面前有一位头梳高髻的人物双手合十,迎面跪拜,此人应是太子。 在国内能够寻访到为太子传授知识的最好的老师,为其日后成为统一四方的君主画面讲的是太子慢地长大了,长到七岁时,净饭王便召集群臣商议,希望作准备。画面表现的是净饭王夫妇在决定为太子寻找老师之后,对太子谆谆教导。 <h1><b>建大学堂</b></h1> 画面中一座宫殿雕刻的门内,站立着一位头戴宝冠,有圆形头光,身着长裙的人物,此人应为太子。只见他右手前伸,左手握莲蕾置于胸前。 画面讲的是:净饭王为太子建造了大学堂,并且聘请了最好的老师为太子传授各类知识和技能。由于太子天生聪慧,所以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已经对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了。太子如此聪慧,净饭王感到十分骄傲,于是他又敕令寻访拥有更高智慧的学者来为太子传授更深奥的知识。 <h1><b>太子教艺</b></h1> 画面的中间位置雕刻了三位头梳高髻、身着对襟长袍的人物,他们正在拉弓射箭。画面的右侧雕刻了三面顺次而置的圆鼓,而在支撑鼓的第一根立杆旁,还雕有一只猎犬,猎犬前肢攀住立杆,抬头仰望上方。这细微的点缀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画面讲的是:在太子十七岁时,净饭王想为太子选妃。由于当时流行着比武招亲的习俗,因此太子便与其表兄提婆达多、难陀比试武艺,胜者就可以赢得美丽的姑娘。这位姑娘名叫耶输陀罗,是迦毗罗城释种执杖之女。在射箭的较艺中,太子因其超人的力量及精湛的武艺在较艺中取胜,娶到了美丽的姑娘。净饭王为此也十分高兴,他认为如此美丽贤淑的女子一定能够缚住太子出家修行的心。 <h1><b>宫中娱乐</b></h1> 画面分为三个部分。<br>第一部分在代表宫殿的雕刻内,一位头戴宝冠,左手上举的人物形象坐于方几之上。第二部分在画面的右上角雕有两位头梳高髻的人物形象,她们面对面相拥而坐,且面带微笑,表现出十分亲昵的样子。第三部分位于画面的下层。在宫殿的台阶下,一人仰卧于地上,姿态慵懒。另一人身体前倾,左手持瓶状物顺势塞入其口中,似乎在给对方灌酒,而在其左侧还有两位头梳高髻的人物形象似在观望。整个画面构图严谨,人物表情生动有趣,极富生活气息。 画面表现的是:太子奉净饭王之命娶妻后,净饭王还为太子挑选了许多相貌美丽、才学兼具的女取悦太子,但太子仍旧郁郁寡欢,每到晚上总是独自在王宫中冥思苦想,宫中的欢愉场景根本不能打动太子。 <h1><b>请求出游</b></h1> 画面中净饭王头带宝冠,头部微低,双目注视前方,同时左手上举,右手叉腰,盘坐于坐榻之上。太子则恭敬地双手合十跪于前方,他双目低垂,表情肃穆,似在听父王的教诲。 画面讲的是:虽然太子在宫中整日被欢声围绕,但仍然没有在日日欢愉的环境中找寻到快乐。一天,太子在宫内突然听到了美妙的歌声,循着歌声、他看到了宫墙外面美丽的风景,听到了潺潺的水声,于是他萌发了出宫游赏的念头。净饭王知道后十分欣喜,于是满口答应。在太子临行之前,净饭王下令将太子将要经过的所有道路全部清洗干净,并且不允许闲杂人经过,同时又派遣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大臣随太子出宫。画面表现的是出发前的早晨,太子来到净饭王的宫殿,向父王行礼拜别场景。 <h1><b>出游东门</b></h1> 画面中在象征城门的雕刻前,一位头戴宝冠的人物形象骑在马上,只见他左手前神上举,头部微低,眼睛似乎注视着某物,此人就是太子。在太子身后还有一位待者恭敬地为太子撑起华盖,画面的右上角有一位飞天正在凌空飞舞,画面的右下角一位形似老者的形象,头梳高髻,手拉拐立于太子的前方。 画面讲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太子在侍从的导引下,由东城门出游。城中的百姓听说太子即将出宫,纷纷站立在街道的两旁迎接他,希望一睹未来国王的风采。太子看到道路两旁的百姓,也频频向他们致意。此时一位净居天化身成一位老人出现在太子的面前,只见这位老人白发苍苍,弯腰驼背,手挂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了太子的面前。太子顿时心生怜意,仔细端详着这位老者,并询问侍从:“他为何如此可怜?”侍从回答道:“因为他老了。”太子又问:“人人都会老吗?”随从恭敬地回答:“一切天龙护法鬼神、国王百姓,无论贫穷富贵,都会老去。”太子听到这样的回答,内心不禁忧愁起来,也无心再去游赏,于是与侍从驾车回宫了。 <h1><b>出游南门</b></h1> 画面中在一座代表城门的雕刻前,太子骑于马上,此画面的构图和人物姿态与前一幅相近。唯一不同的是在画面的右下角雕有一位手拄双拐,坐于束帛座上的形象。 画面讲的是:过了几天,太子再次携侍从出城游赏,在众随从的拥族之下,太子从南门出城。沿途中仍有许多百姓敬候太子,太子依然微笑着向他们致意。这时净居天化身为一位病人出现在太子的面前。只见这位病人双手拄着拐杖,气喘吁吁,不能站立。太子随即问侍从这个人为什么看上去那么痛苦,侍从回答他说:“因为他生病了,所以身体感到不适。”太子又问:“人人都会生病吗?侍从回答道:“世间一切男女老少,无论贫富贵贱,都会生病。”太子听到这样的回答,心中渐生忧愁,于是无心游赏,携侍从回到宫中,且不思茶饭,陷入沉思。净饭王知道太子的遭遇后,十分担忧,于是派国中最具智慧的名叫优陀夷的人开导太子。 <h1><b>出游西门</b></h1> 画面中在城门的雕刻前,太子坐于马上,身后侍从为太子手撑华盖。太子前方站立一人,双手合十,应是优陀夷。画面的右上角雕有凌空飞舞的飞天,同时还雕有两个头戴鲜卑族风帽、身着鲜卑服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人肩负招魂幅,另一人挥臂召唤。画面的右下角由于风化严重,已看不到任何雕刻。 画面讲的是:几日之后,太子想再次出宫游赏,净饭王不愿意违背太子的意愿,于是做了精心的安排。他不仅让优陀夷随行,以化解突发事件,同时还在太子出行的西门修建台榭,用香花铺满道路,选派美丽的女在城外迎接太子,希望太子在出城之后仍能够感受到宫中的欢愉。但是当太子一行走出西门时,净居天又化身成一位死人出现在太子面前。在出殡的队伍中,有人举着招魂幡,有人哭号相送,场面十分悲伤。太子看到这个场景时向优陀夷询问:“这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如此悲伤?”优陀夷佯装不知,但是净居天用神力使他开口回答:“这是因为有人死去了。”太子又问:“什么是死呢?”优陀夷回答道:“人一旦死去就如同草木一般,精神意识都会丧失,身体各个部位都没有知觉,生前的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了。”太子听了之后,觉得十分可怕,于是又问:“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死呢?”优陀夷回答说:“世间的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贵,最终都会死去。”太子听到这样的回答后,陷人了沉思与忧虑之中。 <h1><b>回宫不乐</b></h1> 画面中孟形帷幕内雕有一人物形象,此人即为太子。旁边两位供养天双手合十,面部与宫殿方向相背,由于风化严重,画面较为模糊。 画面讲的是:太子三次出游,分别在城门外遇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于是心中忧虑,中途而返,回到宫中太子更是郁郁寡欢,陷入了沉思之中。 <h1><b>出门遇沙门</b></h1> 画面中一城门的雕刻前,太子骑马出行,一侍者手持华盖,恭敬地跟随在太子的身后。画面的右上角雕有一位凌空飞舞的飞天,右下角雕有一位身着僧衣、有圆形头光的比丘。 画面讲的是:过了几日,太子又请求净饭王允许他出城游赏,在得到净饭王的同意后,太子在众位侍从的簇拥下从西门出行。当太子走到城外的一处园林时,他下马走到树荫间,独自端坐在树下静思解除世间生、老、病、死的方法。这时净居天化作沙门走到太子面前,对太子讲述了其所修学的内容,并且告诉太子:“修习此道后就不会再感受到人生的烦恼与欲望,由此得到解脱。”太子听到后当即决定出家修习此道。 <h1><b>出家决定</b></h1> 画面中盐顶帷帐内,太子妃耶输陀罗右手支撑头部躺于榻上,太子单腿盘坐于床榻边沿,右手托腮,左手自然放于腿部,似在和耶输陀罗谈论着什么。其身后单除着一位头梳高的人物形象。床榻下四位乐伎手持排箫、束腰鼓等乐器慵懒地靠在床榻边。 画面讲的是:太子回宫后,出家学道的心意已是十分坚定,于是便去觐见父王。随即向净饭王讲述自己对世间众生苦难的看法:“尽管我拥有世间最多的宠爱,但迟早会消失,为此我愿意出家学道,使世间的众生不再罹患爱别离之苦,从而得到解脱。”净饭王听到这些话时,心中无比痛苦,一边握着太子的手,一边流着眼泪,伤心地对太子说:“你正值壮年,本应为我分担国事,但你却要抛弃你的臣民;我渐渐年老力衰,本应享受儿孙之福,你却要离你的亲人而去,你这样做难道不怕我伤心吗?”太子看着流泪不止的父亲,心里万分惭愧,但心中仍对出家修行坚定不移。净饭王看到了悉达多内心的坚定,只能叮嘱耶输陀罗要想方设法留下子嗣。同时迦毗罗卫国的大师们也预测到:如果太子七天内不离开,那么他就会放弃学道,成为迦毗罗卫国的转轮王。净饭王听到这个预测后,非常高兴,于是他派兵把守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同时又嘱咐耶输陀罗及众位侍女在七天之内昼夜看守太子,绝对不能让他离开王宫。之后净饭王又假意对太子说:“既然你离家修行的心意如此坚定,我也不会阻拦,但我希望你能留有子嗣。”听父王如此说,太子深感惭愧,于是用手指指向耶输陀罗的腹部,耶输陀罗随即有孕。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已到了七天中的最后一天,当深夜来临时,负责看守太子的耶输陀罗及身边的侍女已是十分劳累,都昏昏睡去。太子坐在耶输陀罗身旁,反复思索生、老、病、死的真谛。正在这时,他的智慧之光照到了四天王宫与净居天宫,天神护法得知太子想要离家修行却受到阻拦时,随即用神力使全城的人都昏昏入睡。而此时耶输陀罗却突然惊醒,她对太子说:“我做了三个梦。我梦到月亮从天上掉下来了,牙齿从口中脱落了,右臂断掉了。”太子知道离别的时刻就要到了,于是安慰耶输陀罗说:“月亮还在天上,牙齿也在你的口中,右臂仍在身上。这只是梦,不要有什么忧虑。”耶输陀罗听了太子的安慰后,又安心地睡着了。太子发现看守他的人都已经睡去,于是就悄悄牵着白马准备出城。 <h1><b>逾城出家</b></h1> 画面中在一座代表城门的雕刻前,太子骑于马上,同时在这匹马的下面雕有四位头梳高髻的人物形象,这四人各托一个马蹄将白马托起,并且逾越城门帮助太子出城。 画面讲的是:当太子牵着马走出王宫时,想要出城门,却看到城门紧闭,这时太子声如狮吼一般说道:“过去诸佛出家修行的方法,我现在也能做到。”话音刚落,天上就降下四大天王托起太子所骑白马的马蹄,帮他逾越了城门。 <h1><b>犍陟吻足</b></h1> 画面中孟形帷幕龛内,雕刻了一位头戴宝冠、面带微笑、半珈跌坐、左太子身后雕有连绵起伏的山峦,表现出太子在林中苦修的场景。而其左侧,雕刻了背上搭鞍,前腿跪地,低头舔舐太子右脚的爱马键陟,表现出人与马的惜别之情。 画面讲的是:太子出城之后,就乘马来到了跋伽仙人修行的山林。太子看到这片山林远离喧嚣,十分幽静,非常适合冥想修行,心中十分欢喜。接着他翻身下马,一边抚摸着爱马一边说:“键陟你帮我完成了最难完成的事情,你该回去了。”转身又对随从车匿说:“车匿,你跟随了我那么久,我很感谢你。今后我将要在这片山林中修行,你与键陟一起回宫吧。”接着太子又把宝冠与身上的璎珞摘下交与车匿,并说:“我为了世间的一切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舍弃自己在世间的一切,选择在此修行。”太子说完又取出七宝剑剃除了自己的须发,换上法衣,往山林深处走去。 <h1><b>山中思维</b></h1> 画面中叠形帷幕龛内,雕刻了一位头戴宝冠、右手托腮、呈思惟坐状的形象,人即为修行时的太子。太子身后雕有起伏的山峦,表示太子在山中苦修的场景。 画面讲的是:太子独自一人进入山林苦修,后来瓶沙王听闻太子拥有奇异的相貌,便专门与群臣前来探望。他远远地就看见太子威严如日月一般的神光。瓶沙王心生敬意,向太子表达了愿将自己国家的一半送与太子的想法,却被太子婉言拒绝了。画面着重表现的是太子在山林中独自苦修思惟的场景。 <h1><b>入山求道</b></h1> 画面为重山密林之中,左侧下方雕刻了一个结珈趺坐,似在山中修行的形象,但此部分风化严重,有些模糊。右侧有一个头梳高髻、左手上举、面西而立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背景是茂密的树林和连绵的山峦,树木枝叶繁茂。很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顶部还雕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使整个画面生动、有趣 画面讲的是:太子进入山林的深处后,先是寻访到奉行苦修的跋伽仙人。之后太子观察他们的苦修生活:他们用草或树皮裁制衣服,一天一食或是两天一食甚至是三天一食,而食物也仅是草木花果之类。他们有的卧于荆棘之上,有的卧于水火之侧。太子觉得这种修行方法非常奇怪,于是询问跋伽仙人:“你们苦修的方法非常奇特,你们希望得到什么果报呢?”仙人答道:“如此修行是为了死后升天。”太子接着说:“你们这样修行,虽然不算是真正的苦,但是你们对果报有所追求,这终究是离不开苦的。”太子认为如此修行仍然不能解脱,因此决定离开此地再去寻找新的修行方法。诸位仙人看到即将离去的太子,心中十分懊恼,合掌目送太子离去。画面表现的是太子在山林中修行的场景。 <h1><b>问询仙人</b></h1> 画面分为上、下两层,画面上半部分的左侧在树下雕刻了一位头梳高髻、身着短袍的人物,其右手持净瓶,左手托圆形物品,结珈趺坐。旁边雕刻一位头梳高髻,有圆形头光的形象,只见他双手捧物置于胸前,半跪于地上。这两个形象面部相对,似在对话一般。画面上半部的右侧雕刻两位面西而立的形象,其均头梳高髻,身着长袍。前者右手持净瓶,左手托圆形物品;后者有圆形头光,双手捧物放于胸前。四身人物间隙雕刻莲花点缀。画面的下层,雕有五位头梳高髻的形象,因风化原因,细节部分模糊不可辨识。 画面讲的是:太子又来到另一片山林中,寻到了阿罗逻仙人。此仙人十六岁时就出家修行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太子师从仙人,努力修行,不久也学到了精髓,但是这种修行方法仍然不能断绝世间的各种烦恼与欲望。当太子向仙人询问更深层次的解脱之道时,仙人已不能为太子提供更好的修行方法了。因此太子又辞别阿罗逻仙人,来到了迦兰仙人处修习,但同样不能找到解脱人生苦难的方法。于是他独自来到伽耶城之南的优娄频罗村的山林中苦修。 <h1><b>降魔成道</b></h1> 画面中在以镂空飞天雕刻装饰的圆拱龛内,释迦牟尼结珈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已毁),左手与愿印,背光为火焰纹。下方两侧各有六身人物跪坐,合掌或捧物虔诚地向佛施礼。 画面讲的是:佛陀成道后不久,在禅定中思考着如何救度众生,他认为虽然自己已经成为觉者,但在世间还有很多众生在经受苦难,所以应该让他们种福田、修善业。因此佛陀决定如过去诸佛一样持钵向众生乞食,为众生求得福报。佛陀的想法被守护在身边的四天王知道了,于是他们欣然拿着四个金钵,献给佛陀,但是佛陀拒绝了。之后他们又拿来四个颇梨钵、琉璃钵、玛瑙钵、砗磲钵,佛陀仍然不肯接受。最后他们各自拿着石钵,盛满天花,再以香涂钵,献给佛陀。这时佛陀面带微笑地把四个钵安置在左手上,再以右手按一下,运用神力,把四钵合成一钵,这就是佛陀用钵乞食的由来。 <h1><b>天王奉钵</b></h1> 画面中在以镂空飞天雕刻装饰的圆拱龛内,释迦牟尼结珈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已毁),左手与愿印,背光为火焰纹。下方两侧各有六身人物跪坐,合掌或捧物虔诚地向佛施礼。 画面讲的是:佛陀成道后不久,在禅定中思考着如何救度众生,他认为虽然自己已经成为觉者,但在世间还有很多众生在经受苦难,所以应该让他们种福田、修善业。因此佛陀决定如过去诸佛一样持钵向众生乞食,为众生求得福报。佛陀的想法被守护在身边的四天王知道了,于是他们欣然拿着四个金钵,献给佛陀,但是佛陀拒绝了。之后他们又拿来四个颇梨钵、琉璃钵、玛瑙钵、砗磲钵,佛陀仍然不肯接受。最后他们各自拿着石钵,盛满天花,再以香涂钵,献给佛陀。这时佛陀面带微笑地把四个钵安置在左手上,再以右手按一下,运用神力,把四钵合成一钵,这就是佛陀用钵乞食的由来。 <h1><b>初转法论</b></h1> 龛内雕刻着身着褒衣博带、结珈趺坐、右手施无畏印的释迦牟尼。龛外两侧雕刻身着俗装的陈如等五位比丘及其他弟子。佛座下还雕刻着象征三宝的法轮,以及象征着说法地鹿野苑的鹿。 画面讲的是:释迦牟尼悟道之后由菩提伽耶西行,来到了鹿野苑。橋陈如等五人看到释迦牟尼的身影,约定不予理睬,于是各自端正修行,默然无语。但是当他们看到释迦牟尼庄严的法相时,都觉得十分惊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此时释迦牟尼认为他们的根基可以接受佛法正道了,于是悉心教导,传授正法,在鹿野苑为他们宣讲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修行正法,之后这五人皈依佛陀,并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此画面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悟道之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的情景。 <h1><b>降服迦叶</b></h1> 在圆拱龛内,释迦牟尼结跌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托钵,钵沿雕刻龙头。龛外雕刻山峦,四周雕刻了许多梵志,他们皆束高髻,留长须、袒上身,着短裙,瘦骨嶙均。这些梵志有的肩背水罐,有的 川持水罐以水灭火,表现出十分繁忙的场面。 <br><br>画面讲的是:释迦牟尼从波罗奈城出发,前往摩揭陀国传法布道。当天色已近黄昏时,释迦牟尼停下来休息。不远处的尼连禅河的岸边居住着修习婆罗门教火祭之法的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他们还各有上百名弟子。释迦牟尼路过此处便向其借宿。迦叶了解到释迦牟尼想要借宿的想法后回答说:“借宿可以,但是恰好房屋都已经住满,只有一件石室空着,但是里面住着一条恶龙,这条恶龙擅长喷火,恐怕会伤害到你。”<br>释迦牟尼听了之后,微微一笑便走进了石室。不出所料当晚恶龙全身放出赤烟,口喷火焰,整个石室被熊熊烈火焚烧着。迦叶师徒忙率领众弟子运水扑火,尽管大家都在努力灭火,但火势却没有减弱,所有的人都认为释迦牟尼一定被烧死了。然而第二天早晨当迦叶师徒准备为释迦牟尼收拾残骸时,佛陀却完好无损地从石室中走了出来。释迦牟尼不仅没有被火烧死,而且还将火龙收服于钵中,这让迦叶及其众徒都十分惊讶。之后,释迦牟尼又屡次显现神通,并用高尚的人格去征服迦叶,最后迦叶及其兄长连同徒众五百余人都皈依了佛教,由此僧团的势力逐渐壮大,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第6窟佛传故事雕刻是云冈石窟中的上乘之作,是多年雕刻经验积累的大爆发,完美的雕刻表现了北魏王朝空前的经济实力与祥和的政治统治。它充满神奇地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追寻平城的辉煌,去发现佛教在中国发展融合的蛛丝马迹……. 参考书目:赵雨昆《云冈本缘故事雕刻内容及其特征》<div> 果冻《云冈石窟-第六窟的佛传故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