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没想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九曲河湿地公园,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当年,嘉陵江畔这片蛮荒之地,曾经入驻过大名鼎鼎的国立中央大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得知这一信息,趁天气晴好,赶紧去打探一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轻轨六号线到达九曲河站。下车后,往江边方向的九曲河湿地公园走,从停车场旁边的公路进去,可见九曲河湿地公园标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彩虹湾方向顺路下行,经过重庆翔飞实业有限公司,抵达一小水埧。那儿有一个搭建的休闲场所,旁边有上行石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梯上面有集装箱之家和大片草坪,视野非常开阔。嘉陵江就在脚下流过,远处是礼嘉大桥和别墅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探寻柏溪分校需朝水埧下面走。不远处有一座小石桥。但别走石桥,朝右边的石板路行走,大约三五分钟,抵达一条公路。公路下面,有哗哗作响的奔腾溪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公路往上走约三分钟。注意左边有一条踩出来的小道,没有标识,不易辨认。走小道进去,可见坡下有一泓溪水,前面有一飞瀑。溪水旁边正是国立中央大学柏溪校区的传达室——一座孤零零的木结构房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一片荒野,枯枝斜逸,杂草丛生,废弃物随处可见,周边环境不容乐观。令人吃惊的是,传达室周围竟看不见任何标识。作为当年中国大学的“一哥”、声名显赫的中央大学柏溪校区竟沦落到这般地步,真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国立中央大学及柏溪分校的历史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立中央大学创建于清末,其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及1921年建立的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以后,校名定为国立中央大学。它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堪称中国大学的“一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9月,由于日冦加紧进犯,国民政府为确保知识精英的安全,作出将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西迁的决定。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将新校址选定在占地不足200亩的重庆市沙坪坝松林坡。这儿江水蜿蜒,松林苍翠,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而中大的医学院及农学院迁往成都华西埧,中大实验中学迁往贵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随着战火蔓延,大片国土沦陷,涌入大后方的人员越来越多,松林坡校区在校人数激增,狭小的200亩校区已无法容纳大量涌来的学生。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决定建立分校。罗家伦校长经过考察,选定了礼嘉附近这处依山傍水的山间平坝修建分校,以安置低年级学生。当时这一带没有名字,罗校长在考察时看到一条小溪(即九曲河)和周围的柏树,便为该地取名“柏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记载,当年的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有房屋108栋,三个体育场面积八千平米,可容纳两千人在此上课。在周边村民的帮助下,修建这样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只花了42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的激励感召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等校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形势紧迫,办学条件有限,柏溪分校仍然培养了众多人才。如“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钱骥、黄纬禄;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物理学泰斗冯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曾联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等,都是从中央大学柏溪校区走出来的。著名画家徐悲鸿、黄君碧也曾在此传道授业。包括朱光亚、钱骥、黄纬禄等在内的科学家,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创造了中央大学柏溪校区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柏溪的溪水依旧长流,当年的书香之地已不见踪影。唯一的建筑遗存,是曾经位于校园西南入口处的传达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建筑坐东面西,面对柏溪,背靠陡坎,建筑单层三开间约100平米,为下设石基的木梁柱结构。内外均为竹笆泥灰粉墙,青灰瓦楞覆顶,是典型的川渝民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期间,就是在这间小屋里,挤下了中国银行柏溪分理处、当地邮局以及中央大学油印室,三者各占一间办公。由于学校师生来自全国各地,都通过书信与亲友联系,因此,每天下午到这里来收发邮件的人像赶集一样,到银行办理业务的也为数不少,而油印室则为学校印刷教材和试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达室周围转了一圈,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是当地一份难得的珍贵的历史遗产,值得引以自豪,更需要妥善保护。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理应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当前,亟待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清除旧址附近垃圾,杀灭蚊蝇,栽种花草,整修房屋,竖立文物标识;二是整修拓宽旧址周边道路,从九曲河轻轨站起,沿路设置导向标志,便于游人探访;三是广泛征集相关历史文物,筹建中央大学柏溪校区历史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如此,善莫大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