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腊肉

我的苗家啊!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我还不知道家乡土特产 有些什么,妈妈说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都应该记得自己的家乡的味道。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去寻找那些味道。</p> <p class="ql-block">我先从我最熟悉的腊肉开始。确切的说腊肉是从杀年猪开始的,但画面太血腥,时候也未到,所以直接从腌肉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取一块七瘦三肥的猪肉,放在年代久远的木盆里给它来次精盐按摩,洒上爷爷酿的米酒,让它醉上三五日,然后放进烤房里悬挂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用果木柴燃起小火慢慢烘烤,接下来时间比较漫长。需要时刻留意火候,保持小火,不可以让火太大,否则会把肉烤焦,影响口感。</span></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腊肉渐渐变成了金黄色,质地也变硬了,油浸出到表面,泛着油光,偶尔滴落在火堆里,蹦出一朵朵火花。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火候,防止火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腊肉熏制好了。如果暂时不吃可以一直放在烤房,直到温度升高,烤房不再生火。但放的太久了,就会影响口感 。到这里,腊肉就制作完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更注意安全和卫生,会在专用的砖房里烘烤腊肉,而以前苗家会在住的木房子里围一个火炉,上方悬挂腊肉等,下面是燃烧的火堆,苗家人在那做饭炒菜,周围有一圈矮凳,寒冷的季节人们围坐在火炉旁聊家常,说故事。火堆上方的腊肉就像孩子,吸收饭菜香,包裹故事味。难怪大人说以前的腊肉好吃些。</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到爷爷大口吃肥腊肉,我很不能理解,奶奶告诉我,她们小时候粮食很少,养一头猪都很难,当时富裕一点的人家杀一头年猪都要维持一年的肉食,穷的人家只能拿肉去换取粮食维持温饱。那个时候没有机器,所有的劳动都要靠人力。所以肥肉才会更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辈们用熏烤的方法保存肉食,以维持来年上半年的肉食。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奶奶就会用它来招待客人。对于我们来说腊肉只是一种味道,而对于爷爷奶奶来说腊肉是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