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雍城游子的一抹淡淡乡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凤翔豆花泡”</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在凤翔撤县建区之际,谨以【雍秦文化随笔】系列文章,纪念凤翔有着近五千年“天下九州,唯雍其昌”的历史地位;有着二千三百七十一年铭刻青史的置县历程;有着“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灿烂辉煌的雍秦文明!</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豆花泡锅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异地他乡工作的雍城游子们,每当探亲休假特别是春节返乡,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古城凤翔,最想吃的就是一碗热气腾腾、色泽诱人、香辣可口的家乡特色小吃——“凤翔豆花泡”。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咸辣清香的<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豆花泡馍</span>,会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一股浓浓的乡味乡情,泌人肺腑、暖人身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古城凤翔曾是古代春秋时期<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秦国</span>的国都雍城,它一直也是古代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历代州、府、郡、道的治所,所以,历史上也称其为“西府”。雍城的先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雍秦文化”,不仅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和精神财富,而且有着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发明和流传下了许多美味可口的传统特色小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凤翔众多特色小吃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首推“凤翔豆花泡”,现在它已成为古城凤翔一张亮丽的名片,象“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兰州牛肉面”、“逍遥镇糊辣汤”一样,传遍了四面八方,走向了东西南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凤翔人把泡馍的豆花和豆腐脑都叫豆花。如果把豆花和豆腐比做同胞兄弟,那豆花和豆腐脑就属于双胞胎兄弟。豆花比豆腐软比豆腐脑硬,虽属同源同宗,但吃法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凤翔的豆腐大多都是用卤水点制的“北豆腐”,也叫“老豆腐”、“农家豆腐”。含水量低,豆香浓郁,主要配各种蔬莱、肉类,煮、炒、饨、煎、炸,能做出近百种花样菜品。从先秦时期开始,凤翔就有加工和烹饪豆腐的历史,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古代秦国的王公贵族在国都雍城祭祖时,为戒荤食素,专门享用的一种全用豆腐烹制、闻名遐迩的宴席——“凤翔豆腐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记得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走街串巷卖豆腐的小贩,都是用杆秤的秤钩穿起豆腐块称重,然后用长长的马莲草叶子绑上,让人们提走,以煊耀货真价实。所以凤翔的豆腐就有一种“秤钩穿豆腐,马莲提着走”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豆腐脑和“豆花泡馍”都属风味小吃,由专门的手艺人加工制作,或坐店经营销售,或走街串巷哟喝叫卖。两者虽是“双胞胎”兄弟,一年四季都有,但却不会同时显身,极少见面。豆花泡馍属早点,而豆腐脑却是夜宵。早晨八、九点钟后,卖豆花泡馍的就会关门撤摊,但豆腐脑在傍晚时分以后才能吃到。近年来,有几家网红的豆花泡馍店,无论在炎热酷暑的盛夏,还是“三九”寒冷的严冬,凌晨四、五点钟,总会有几十人在门前排着长队早早等候,也成了古城凤翔的一道亮丽凤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4, 254, 254);"> 据相关史料介绍,凤翔豆花泡馍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是享誉西秦的美味小吃。关于“凤翔豆花泡”的由来,在当地有一个“世上自有真情在,寒冬豆花暖人心”的传说。有年冬季,雍城有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豆腐脑的老者,有天正准备收摊回家,路遇一个饥寒交迫、浑身发抖的乞丐。见此情景,老者就将挑子里残剩的豆腐脑汤汁和碎渣烧开,加了勺红亮的辣子油,用碗盛给乞丐。只见其从怀里摸出一小块冰冷干硬的锅盔,泡在碗里后,有滋有味的吃下去,脸上露出酣畅惬意、回味无穷的笑容,象吃了一顿美味佳肴。受此启发,老者创出了豆花泡馍的小吃。经后来逐步改进,用品质上乘的黄豆土法做成的豆花、豆浆汤及锅盔馍片(或凤翔的另一种风味食品“香脆麻花”),滚汤烧煮烩成一碗,此种小吃就一直流传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豆花泡麻花)</b></p> <p class="ql-block"> “凤翔豆花泡”中的豆花如白玉含脂、岫山生烟,滑爽细嫩、煮而不散;锅盔馍片金黄,如金鱼嬉戏、水面秋叶,外脆里韧、劲道耐嚼;豆浆乳白,如琼浆玉液,豆味浓郁、滴滴香纯。各家秘制的辣椒油红亮诱人,并配上葱花、香菜、煮黄豆和榨菜丝及时令小菜、秘制烧腊卤品,成了现在的地方风味名特小吃——“凤翔豆花泡”。它以原汁原味原汤、营养丰富、解渴耐饱,醇香滋润,久食不厌,老少皆宜,大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凤翔豆花泡”也是历代许多名人雅士的喜爱并受到赞美。苏东坡初仕雍城任凤翔府签判时,品尝了豆花泡馍后,欣喜不已,套用当地俗语赞誉道:“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金玉琼浆”说的就是“凤翔豆花泡”。其中“金”说的是金黄色的锅盔馍片;“玉”指的就是洁白如玉的豆花;“琼浆”是对豆浆汤的美誉。有“大儒雅士”美名的于右任和“爱国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等品尝称赞凤翔豆花泡馍也成美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西狩”逃难西安时,吃了凤翔的豆花泡馍后脾胃舒畅,而且听介绍说“凤翔豆花泡”细腻润滑,常吃能养颜美容,就极爱喜食。临返京时,在凤翔挑选了制作豆花泡馍的烹饪高手带回宫中,时常享受着凤翔豆花泡馍的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特殊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人们普遍不够富裕,豆花泡馍并不是西府人的日常饮食,而是作为改善生活的一种“大手大脚”。尤其对艰辛度日、精打细算的农村人来讲,更是一种奢侈。而现在它却成了绝大多数西府人的主要早点,人们从一碗豆花泡馍开始,进入了实现美好梦想新的一天。每天清晨在各豆花泡馍店中,有乡村的老翁,有城市的富豪;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有起早晨练的退休者;有远道驱车慕名而来的,有观光斿览专意品尝的。但每逢过年过节,更多的是拖箱拎包,探亲归来的雍城游子们,他们吃一碗豆花泡馍,不仅是为了消解旅途的饥渴劳累,更多是为了慰籍心中的乡愁难忍。</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地方美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昔日的“凤翔豆花泡”,现已走出凤翔,而且随着网络销售,使这种地域性的特色小吃,让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但雍城游子在异地他乡吃豆花泡馍时,总感觉缺少一种难以言喻的滋味,而在古城凤翔,不但能品尝到正宗地道的“凤翔豆花泡”,而且能感悟到雍城人的质朴厚道和对生活的热爱、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及对悠久传统的挚着坚守。正如诗人们所称赞的“白玉含脂丘生烟,锅盔金黄辣子鲜。琼浆玉液豆香浓,一碗乾坤金不换”。</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记忆,流年的牵绊,深深的眷恋,“凤翔豆花泡”——雍城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此文曾发布于“今日头条”【雍人随笔】个人专栏,辛丑年冬月修改于古城凤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