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夏天,酷暑多雨,加上不时传来的疫情消息,过得极不平静。而我是在一个文物研究单位闷热的库房里渡过了一个忙碌和充实的夏天。 受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聘请参加了库存文物的清点工作。说起清点库房,俗话说就是“盘库”。有点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盘库”无非是账物相符,出入库登记什么的,因此,想来清点盘库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文物清点绝非易事。 <p class="ql-block">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庞大,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开展了一次全国性的可移动文物普查,首次将可移动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并录入国家文物数据系统,通过文物普查基本实现了文物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系统化。因此,文物清点就是将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并录入文物数据系统的过程。</p> 文物的基本信息包括:反映文物全貌的照片,文物的名称、年代、材质、重量、尺寸以及文物的来源或出土的时间地点等等。文物的清点程序包括,文物拍照,采集文物的外形特征、尺寸、重量等基本信息,编码和录入系统以及包装装箱等等。5—6 人组成小组,相互配合开展工作。鉴于文物的特殊性,须遵守文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否则一不小心会铸成大错。历时三个月,和十余名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一万二千余件文物的清点工作。 作为摄影人,很庆幸走进神秘的文物领域,虽然辛苦,但却收获满满,体会颇多。 体会最深的是,我们在触摸历史,感受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拍摄文物照片,是信息采集的重要一环,每件器物需要拍摄3—5张照片,才能反映器物的整体全貌。每天不同的文物定格在镜头里,管理人员说,这些文物都是出土后直接存入库房的。我注意到,每件文物都附有一张小卡片,记录有该器物的名称、材质、年代、出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掘人的签名等信息,大多数文物的表面还带着出土时的尘土,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历史的尘埃”。 不错,透过这尘埃,真真切切地触摸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华夏璀璨的文明。从厚重古拙石斧上,可以感受到劳动创造人类的漫长;从古兵器的利刃上,可以看到朝代更叠,血雨腥风;从带着生活气息的陶皿中,看到了先民们勤劳智慧的身影;从精美的文物精品身上,看到了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工匠精神。<div> 总之,从这些形态各异的文物身上,看到了华夏民族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走来,身后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div> 还有,文物工作者们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给人深刻印象。和我们一起工作的文物管理人员们,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任劳任怨地工作在文物管理的一线,经手的数万件的文物管理的井井秩序,多年如一日的为国家的文物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瑰宝。 <p class="ql-block"> 他们不仅有值得敬佩的敬业精神,还有让人佩服的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文物管理员张老师和王老师,是俩位沉稳做事专注的女士,她们从事文管工作多年,对库存文物了然于胸,井然安排文物的出库、登记、编码并包装入库等。同时,有极高的文物鉴赏素养,哪些文物属精品,需特殊处理,哪些属于一般文物,按一般程序处理,头头是道 忙而不乱。时常,她们会根据手头的器物娓娓道来文物的相关知识。大家夸赞她们比媒体中的“砖家”还棒。她们谦虚道,哪里呀,天天在泡在文物堆里,耳濡目染而已。</p> <div> 最后一点感受,我国文物库存量巨大,有些文物制作精良,传世稀少,有些文物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但也有些由于存世量较大或损毁严重,历史和文化研究意义欠缺。长期保存,挤占空间,浪费资源。建议可以建立文物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尽可能节约资源,集中更多的精力做好文物研究工作。 </div><div> “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我这外行瞎说一气,不在点上,姑且听之,让专家见笑。</div><div><br></div> 最后,请大家跟随镜头去感受文物清点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吧。 明,宣德青花瓷碗,品相完整。 锋利的青铜短剑 青铜长矛 青铜器 青铜面具 精致的“C”形玉雕件,神似红山“C形玉龙” 精美的瓷器 瓷片也精致 带着生活气息的淘器 唐三彩 精巧的鼻烟壶 将军罐 精美的玉器 古朴的佛像 石器 沉重的藏品:墓志 不知名的铜像 工作中的摄影师 神情专注的美女摄影师 本文作者露个脸 检查拍摄效果 包装文物 装箱 整理上架 测量 录入系统 累了,伸个懒腰 碰上点儿麻烦,商量一下。 解决了"OK" 工作场景 工作中 好几百件纸箱,没有装卸工,自己动手 我们的工作团队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