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招授亲传弟子,教“七艺”,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就业,辅导创业,培养未来新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222讲一一子罕篇第4章教学录音,语音内容超过了一些文章内容。</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222讲——子罕篇第四章</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九篇子罕篇第四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p><p class="ql-block">句子中的“绝”字作“杜绝”讲;“四”字是四个方面的意思;“毋”字是“无”、“没有”、“不”的意思;“意”字是心中的主观所想、所愿、所识;“必”字作必须、标准、绝对讲;“固”字是固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其实,孔子杜绝的这四种毛病也正是我们常人普遍存在的弊端,重点在于“毋我”。“毋我”通,其他都通。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四种情形。</p><p class="ql-block">什么叫“毋意”?“毋”这个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是“女”字中间加以“一”横分化而来,本义是“禁止之令勿奸也”;《说文》曰:“毋,止之也”,表示“不要”、“禁止”的意思。“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面是一个声音的“音”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可见“音”是由心发出的非常细腻、非常含蓄、非常委婉的“曲”,是用语言无法准确描述的东西。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意”。所以,语言是人内心的思想反映,言说出的是心声,说不出的是心音。</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什么是“声音”了吧?常言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说的是要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有听懂“音”,才可以充分把握人心中的意愿和真实想法,只是听对方所说的话,是不可以真正懂得对方意思的。我们常说“听到没有”,这是指“听到声没有”;“听明白没有”,这是指“听清楚音没有”。所以,“听声”靠耳朵,“听音”靠心。既然“心音”是“心意”的表达,那么,想要明白他人的“内心想法”就要靠自己的“心”去琢磨、去悟。</p><p class="ql-block">有人问了,什么时候“声”可以成为“音”呢?当发出的“声”节奏合拍、声调和谐、可以写出乐谱文章时,方能成为“音”。通俗一点讲,就是说话时把心中的意愿、念头完全表达出来了,不用再去琢磨、感悟,此时的“声”就是内心思想的全面表示。</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孔子讲的“毋意”,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不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说明一下,这是我个人的“翻译”意见,请诸君参考。大多数《论语》译本的翻译是“不主观臆断”。其实,细细琢磨,“不主观臆断”与“不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二者看似有矛盾,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主观臆断”表达的是“要客观认识”,不要仅仅凭自己主观的认识与判断,或者说叫“想一出是一出”;“不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的是“不需要伪装”,自己真实想法可以说出来。“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窃以为,所谓“真实的想法”是“本心的想法”,而不是“别有用心的想法”。“本心”即是“真我”,“真我的想法”不是主观而是符合自然运动规律的客观意念。所以,用“不要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来翻译孔子的“毋意”更为接地气些,同时也与后面的三个“毋”连接起来更顺畅一些。</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孔子讲的“毋必”?“必”字源于甲骨文。象形字,本字是“柲”字,右边是“木”字,左边是“必”字,也念“必”,好像是“一把长柄勺,还带有水滴,长柄上有表示器皿的符号”,是代表古代兵器的柄,其本义是“标准、标杆”,引申为“必定”之意。这样一分析,孔子讲的“毋必”,其本意是“不要把自己当标杆让人家来学习”。大部分《论语》著作翻译为“不要绝对肯定”。树立榜样和标杆带有绝对肯定之义,具有强制性的味道在里面,儒家讲究相互学习,没有绝对的标准。</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孔子讲的“毋固”?“固”这个字是金文,四周都围了起来,里面是“十口”,恰似尽管有十口嘴巴或眼睛,但也看不见听不到,表示“坚固”之意。“固”又好像是表达一种信息,无论人们说什么或者看到什么,我自坚固不催,我只管在自己的城堡里“自话自说”。所以,孔子讲的“毋固”翻译成“不要固步自封”甚为恰当。当然,翻译成“不要固执”也可以。</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孔子讲的“毋我”?这个“我”是“自我”的意思,而不是“本我”。因为“本我”是“真我”,是“天性”。人生的一切修行可以说均是为了回归“本我”,回归“天性”,所以孔子不可能否定“天性”,因此孔子讲的“无我”是“不要自以为是”,或者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寓意着应该以“天性”为中心。</p><p class="ql-block">所谓的“无我”,是说在交互主体间,不要“唯我独尊”。这是一种交往理性,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世界是多元的,多姿多态是世界的本来面目。《礼记.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天下万物一同发育成长而不互相伤害,各种行为准则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自古道:“以我为中心”画圆,其半径所见千百人;“以家族为中心”画圆,其半径至数万人;“以泰山为中心”画圆,其半径至兆万人。孔子讲“毋我”,其真实思想就是惊醒世人:世界很大,“坐井观天”看到的是像“井口”大小的那片天。</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不自我,所以成其大;孔子一生谦卑,所以成其高;孔子一生虚盈,所以成其宏。孔子之大成,与孔子述而不作有着直接关系。在孔子心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尊崇的偶像,他们的道德之光辉如同日月星辰,自己认为“自愧不如”,只需要继承发扬光大就可以了,所以“述而不作”。因此,孔子之伟大,不在于创造而在于“集大成”,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创新”。子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或又可以说,孔子的仁德学说是“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其特质是“新”,由此看出,孔子当年一点也不迂腐,而是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不少的人,或学者或商人,竟然屡屡口出狂言,到处讲自己的“创造”,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你创造的什么?把一些几千年前就有的圣贤思想和学问“七拼八凑”起来就开始“胡吹一气”,蒙蔽一些“不学无术”的善良百姓,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名利禄”之企图,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这是典型的“自以为是”的例子,真让人“汗颜不已”,望世人不得不察之。</p><p class="ql-block">人只有修成“无我”之境界,然后才有“真我”,“真我”才可以具有包容世界之胸襟。《二程粹言》一书中说到:“圣人济物之心无穷,而力或有所不及。”意思是说,尽管圣人有兼济天下的心,但是圣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力量大小和时间的有限,所以做自己量力而行的事情。其实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除了他们的道德修养至高至大外,是普普通通的人,是非常平常的人,他们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弘道,没有任何“矫揉做作”。圣人所以称为圣人,他们从不“狂言”,从不“乱作”,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他们从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犹如孔子一般“入太庙,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达到“无我”呢?佛家讲“执我”,讲“破执”。到底儒家的“无我”与佛家的“破执”有什么区别吗?有些近似,但修行的路径不同,表达的语言不同,目的也不同。佛家讲“执我”,讲“破执”,是说“不能执着”,“不要固执”,“该放下就要放下”,只有达到“空寂无我”的状态才可以悟佛,悟佛后就可以脱离世间烦恼了。而孔子儒家学说的“无我”,其实是要人们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自以为是,要谦虚谨慎,就像天与地的品德一样,这样子就回归“天性”了,就是“本我”了,就是“真我”了。用“本我”之能量兼济天下苍生,拯救黎民于“倒悬”,就是“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儒家说,人要达到“无我”,首先要“毋意”,“毋意”后“毋必”,“毋必”后“毋固”,“毋固”后而“毋我”,这就是“意必固我”的修行路径。而佛家的“破执”路径是不一样的,首先从“打坐默经”开始,逐步消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杂念,最后达到“无我即空”的状态。儒家修“无我”的目的是“入世”而兼济天下,佛家“破执”的目的是“出世”而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鄙人经常对弟子们说,天下英才之败莫不败于一个“我”字,“我”字用多了会情不自禁地“我”了。一旦“我”了,就会不自觉地“自我”了。一旦“自我”了,人之傲气就鬼使神差地产生了,竟不自知。一旦傲气存于身,天也不满意,地也不满意,鬼神也不满意,人也不满意。天地鬼神人都不满意,那有不败之理?清朝大儒、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也曾说过:“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败之”。</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问了:“那怎么去掉身上的傲气呢?”按照孔子所说的去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必固我”即是。首先从不伪装、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意思开始,也就是做人要真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修养自己的至纯至诚之“本心”;任何时候不要绝对化,也不要做别人的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最后达到不自以为是的“无我”境界。</p><p class="ql-block">有人问:“不用‘我’字,好像避免不了,怎么办?”好办!一是少用“我”,多用对别人的尊称;二是不得不用“我”字时,后面加“谦虚”的辞,比如“我是个门外汉”、“我是个小学生”、“我作为晚辈”、“我是来学习的”等等。请一定记住,“我”字是第一人称,是表示个体之存在的意思,只要是有“我”存在,是非就存在。把“我”融化进“我们”,化“有我”为“无我”,“我”既是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这就要靠“中庸”的修养功夫了。如果人们做到了这样的修为,哪还有灾祸发生?因为天、地、鬼神、人都喜欢,都保佑。所以啊,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修养“意必固我”,尤其是达到“无我”的境界是何等的重要。再比如说,某个集团的老板,人长得高高大大,很帅气,公司内部打个篮球也要时时刻刻“有我”,大家都传球给他,一直等他把球投进为止,这样的“自以为是”,公司那有不垮台之理?连鬼神都讨厌嘛。</p><p class="ql-block">述圣子思子孔伋在《中庸》一书开篇第一句话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是不可更改的。我们中国人经常谈“命”,其实很简单啊,按科学的话说,就是自己独有的“基因”。有些人说“从不信命”,这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与生俱来,天性使然;信不信,“命”都在那儿摆着,是客观事实。自古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啊,“天性”即“天命”,“天命”即“本我”、“真我”。</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活得太累了”,是因为我们活得已经不是“真我”了,而是“自我”的活着。“自我”是“假我”,是“自私自利的我”,是“相互攀比的我”,是“充满功名利禄的我”,是“自以为是的我”,那你说累不累?子思子又说:“率性之谓道”,遵照自己的天性去行动就叫做道,或者说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去生活就是“道”。一句话,一切顺其自然就是“道”。如果人遵循自己的“本我”行事,就是“毋我”的活着,怎么可能会累呢?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早已经失去了“天性”和“本我”,所以子思子紧接着有说:“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要想回归“天命”,回归“天性”,回归“真我”,就只有一条路,“修道”,修道叫做“教化”。因此,要想做到“毋我”,回归“本我”,非教化不可,圣贤就是肩负教化之重任的人。</p><p class="ql-block">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命知道了,那什么是运呢?”“运”这个字最早见于篆文,本义是犹如车一样“动,行”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命运、气数”的抽象意思。所以,“命”是“命”,“运”是“运”,“命”与“运”合起来是人一生运动的轨迹。但无论如何运动,“命”还是那个“命”,你的“本我”依然存在。由此说来,“运”可以被改变其运动轨迹,如果其运动轨迹与“命”相符,也就是说与你的“天性”一致,你的所谓的“运气”就好,否则就不好。</p><p class="ql-block">《周易》就是告诉你如何“运动”才可以与你的“天命”相一致的经书。又有人说了:“如果人人都通过占蓍后行动,岂不是人人都是好运气?”不是的,你想简单了。《周易》是可以“占蓍”不假,但是,每一卦辞和爻辞的背后都是需要当事人“修天命”才可以“趋吉避凶”的。比如说,《谦卦》的卦辞与六个爻辞都是“诸事顺利”,但前提是,要求你“谦虚谨慎”才行。如果你做到了“谦虚谨慎”,一定是“诸事顺利”;如果你没有做到,或者说,你当时的“我”并不是“本我”,而是“自我”,照样“运气”不佳。 </p><p class="ql-block">其实啊,人的一生,说简单也简单。只管真实地活着,其它的交给“天命”就行。人平等而来,虽百岁亦平等而去,青山依旧在,日月依然明,何必“自以为是”呢?只求过程之意义,不问结果之输赢,此乃大智慧也。</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再见!</p> <p class="ql-block">万守杰,男,汉族,59岁,武汉人,祖籍山东菏泽郓城,出生于山东聊城高唐。1978年从山东老家考入原交通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82年获工学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饿克拉荷马市大学MBA学位,2009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四十余年来,履历工人、学生、验船师、大学老师、部队企业负责人、民企负责人等,曾做为企业主要领导涉及工民建、高速公路施工、机场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宾馆、餐饮、娱乐、旅游、互联网开发等十几个行业领域。</p><p class="ql-block">现为教育部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武汉市天使导师团导师,湖北鸿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子(海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武汉万氏儒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p><p class="ql-block">余生志创《万子私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招收亲传弟子,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就业,辅导创业,培养未来新一代儒商,为民族复兴贡献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已经开始正式招收亲传弟子,首批弟子50名,有教无类。垂询电话:13807107199,微信即电话号码,加微信或电话时请先留言。</p> <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美篇平台,用户体验非常好;十分感谢美友的关注与点赞,是鄙人坚持每周发表一篇“以文载道”文章的力量源泉。感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