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随着赏识教育的普及,很多家长懂得了赏识的重要性。它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心灵的呵护。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赏识比喻成阳光或雨露,它能唤是起孩子的心理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成为孩子成长的驱动力。相对于“挑错”教育,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或“变味”,存在些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p><p class="ql-block">一、不要过度赏识和表扬</p><p class="ql-block"> 不少家长看了许多关于赏识教育的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过”的倾向。从小一味地对孩子赏识和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了一些家长的常用语,结果这些被赏识包围的孩子,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听不得善意的批评,或者被批评了容易产生受挫感,伤及脆弱的自尊,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p><p class="ql-block">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毫无益处;这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会无法面临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促成其日后事业的成功没有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孩子因为习惯于被表扬,一直被优越感、自豪感包围着,会变得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助长了虚荣心,看不起别人。总觉得别人都不如他。</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得不客观,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完善。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会患有“表扬依赖症”。这是由于自身的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就会过分依赖于这种外部的认同,并被这些外部因素所控制。一旦缺乏表扬,就会出现与药物依赖相似的症状,产生动机匮乏、兴趣下降、目标丧失等的危机。会因过度渴望认同而难以耐受挫折,易受激惹。一个很看重母亲表扬的孩子,当然会在母亲不在场时失去做事的积极性,甚至,在缺乏表扬激励时,会发生偷工减料、瞒天过海等更为恶劣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的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 ,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德国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对于儿子的善行加以表扬。尽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也不要表扬过头。原因之一是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是不让他自满。父母总是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就难以纠正了。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不能成为栋梁,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正是骄傲自大毁掉了他的潜质。</p><p class="ql-block">二、赏识不排斥批评</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孩子只赏识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在家庭里,“赏识教育”成为中国家长的教子宝典,有的孩子由于从小受宠爱,变得霸道、任性,家长不敢批评孩子,怕孩子生气。而赏识孩子也变成了“哄”孩子。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家长如能对孩子提出有理有据的批评,孩子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完全被孩子接受。</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正如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一方面,或是摒弃另一方面。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意思是:促进一个人进步,应按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鼓励。所以,我们不要忘记了这20%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但批评要在赏识心态下批评。非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多是抱怨、责怪、打骂,甚至失去理智的泄愤,完全从自已的感受出发,不顾孩子的情绪,因而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则是出于对孩子生命的疼惜、心理感受的顾及,会让批评更有力量——孩子在批评声中听出爱,感受到爱,他会有安全感,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此外,要让孩子知道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再怎么不对,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只要不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只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为他好,让他知道批评与惩罚并不代表不喜欢他、不爱他,并不代表他不行,而是告诉孩子勇于承担自己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举动。</p><p class="ql-block">三、赏识不等于表扬</p><p class="ql-block">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而表扬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扬,即对行为的赞扬。通俗地讲,“赏”是欣赏,“识”是认同,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欣赏孩子,认同孩子。现在很多家长简单地把赏识等同于表扬。以为表扬就是赏识,赏识就是表扬,把赏识表面化简单化机械化、模式化、静止化,理解为只要对孩子口头表扬就行了。其实赏识不是表扬,赏识的内涵很丰富,表扬是赏识中的一种,是用得最多、最常见、最外显的手段,但又是不易操作和把握好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有两个年轻人,同在一个很有眼光的老总手下工作。老总平时喜欢带着甲参加各种场合,每次会上,只要是甲的发言,老总都会认真聆听不时表扬,但对乙则要求严一些。到选继承人时,大家都以为会是甲,结果却是乙。所以真正赏识一个人,会对他有更高的期望,却不一定有更多的表扬。我们常用表扬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孩子某些品质的赏识,就因为表扬是赏识最直接最明显的表达方式。但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未必就是最有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表扬是外显的,赏识是内在的;表扬是单一的手段,赏识有丰富的内涵;表扬是对孩子已有的东西的肯定,而赏识则更多地包含了对孩子在今后发展中的期待。赏识要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维护孩子的自尊为前提,要用信任孩子的态度,有策略的激励,去真正地赏识孩子。要真正做到赏识,仅有表扬还不够。还要有关爱、欣赏,从内心真正地爱孩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心,用宽容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欣赏而不是抱怨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以信任而不是怀疑的心理来相信孩子可以变好。</p><p class="ql-block"> 四、走出表扬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1.表扬要随年龄的增长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 儿童心理学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表扬,而且效果比较好。因为幼儿的心理尚未成熟,自我评价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对自我的评价是仰赖成人的评价。表扬也是一种评价,所以,表扬对幼儿来说,是建之良好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慢慢减少表场,有时该批评的要批评。如果一直表扬而没有批评,孩子就会陷入不客观的自我评价之中。</p><p class="ql-block"> 2.要根据事态进展渐渐减少表扬。</p><p class="ql-block"> 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要根据事情的进展来渐渐减少表扬次数。而且,表扬的间隔时间也要长一些,直到孩子取得了更大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连续式的强化在布置新任务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比起连续式强化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所以,在学习的后期要进行间隔式强化。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孩子在进行一个新任务的早期阶段要多给予表扬,随着行为的发生和稳定,表扬的次数就要逐步减少,以降低强化的消退率。因此,只有把握好这样的节奏,才能发挥表扬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3.根据各人的情况来表扬。</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心理特点也不一样。因此,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内心需要和心理状态进行表扬、鼓励。比如,对于内向、胆怯、害羞的孩子要多多表扬;对于外向的、活跃的、顽皮的要结合批评来表扬;对于自信心较强、不需要特别努力就取得成功的孩子,不必经常表扬,因为过多的夸奖可能使他的自信变成虚荣,只有在经过顽强努力取得成绩时,在他热心帮助别人时,才给予表扬;而如果孩子比较懦弱,总是担心失败,那么必须经常给以鼓励,同时注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增强他们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4.表扬要指向孩子行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美国的一些幼教专家专门就夸奖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为幼儿园的孩子设计了一些非语言性的难题。当孩子们完成后,他们对其中的一部分孩子说:“你们答对了八道题,你们很聪明。”而对另外的一部分孩子却说:“你们答对了八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了。”在此之后,立即给这些孩子两种新任务让他们选择:一种是较容易完成、并有把握做得非常好的任务。另一种是比较难完成、并有可能会出点小差错,但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重要的新技能的任务。接下来专家看到,那些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中的一大半都会选择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只想再次得到聪明的夸奖,不想承担失败或出错的风险。而那些被夸奖付出努力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比较难完成的任务,他们对挑战新事物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聪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把一切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今后他做成了一件事情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遇到了挫折,他则可能以此判定“我不聪明”,甚至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为孩子付出的努力而夸奖他时,他才会明白父母最看重的是他付出的努力,他愿意在父母的鼓励下加倍努力,寻求更多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5. 挖掘不明显的优点来表扬。</p><p class="ql-block">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第二种水平下的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他把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这段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应是孩子发展的重点,也是家长教育的重点。它提醒家长着眼于孩子最具现实性的发展点,而不是只看到习以为常的优点。要在了解掌握孩子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关注并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以及各种变化,特别要注意挖掘孩子潜在的优点,即把握其发展的可能性,并鼓励、促进其这方面的发展。对其尚不明显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潜力的现实性。和评价自己潜力的现实性。</p><p class="ql-block"> 6.表扬要指向具体细节。</p><p class="ql-block"> 表扬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保持自信,鼓励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水平。但家长要先肯定孩子已取得的进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给孩子一个继续前进的动力。比如,孩子写了一篇作文。这时你将如何表扬?</p><p class="ql-block">A组:“你的这篇作文真棒,将来一定是一个作家。”“这篇作文寄到报社相信能够发表。”“你写得这么好,一定是全班最好的一篇!”</p><p class="ql-block">B组:“我发现你描写景物很详细,连这么小的地方都观察到了。”“你的语言蛮丰富的嘛,比我小时候强多了。”“你的思路很独特,想象力也挺丰富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组是夸张、失真、空洞的表扬,对于有一定自我判断力的孩子来说,孩子不一定会相信,甚至觉得是父母在吹捧自己;而B组是表扬到具体的细节上,有具体的内容,实际是肯定孩子一些优点:如观察力强、言辞优美富、想象丰富、思路独特等。这样,孩子明白了这些优点,哪怕在家长看来不是很明显的优点,对孩子来说,是可贵的,今后会朝着这方面继续努力。实际上,在这里,表扬暗含正面暗示的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选自《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