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

桂生高岭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就要从手指的缝隙里悄悄地溜走了。光阴是看不见的,对于到了一定年纪的人来说,能看得到的变化,恰恰是我们额头上多出了的那几缕银发和脸颊上的几道皱纹。 </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过了六十岁,象一匹知趣、识途又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马,开始往“七零后”的“夕阳大道”上奔了。在这个快车道上的人群又像“蚂蚁军团”一样,集结的速度和密度来得又快又紧,来的有点像黑压压阴云下的一场急风骤雨,让人们的内心世界躲闪不及。这支队伍又象涛涛潮水般地涌来,一股脑地冲进了这座新一线城市户籍人口总数百分之二十五的生活空间,让它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有老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 其实,年老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生理、心理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如今都已经过了一个甲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当然是养生与健康、疾病与养老,开明一点的也涉及到了未来的临终与死亡方面所引起的思考。凡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向天再借五百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是庶民百姓自我激励的“虽生如蝼蚁当有鸿皓之志”等等,不外乎说明了无论什么人,谁都想活的长一点,活的好一点的祈盼。无所谓你是什么阶级、哪个阶层,人生的三万多天,它不会因为你的出身、地位、财富如何,而多给你一点时间。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用杞天忧人,更用不着躲避“老”,或者谈“病”色变。至于说“命”,也大多可以坦荡淡定的去面对,走到哪儿说到哪儿,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命运与命的好坏长短,不必心有余悸,一切都是上苍最好的安排,只是各有各的活法和死法,不同而已罢了。能够看淡、看开这一切,什么也就无所谓了。</p><p class="ql-block"> 人是时间的俘虏,无论是谁活到最后都要向时间投降。不管人生有几个阶段,对生命的另一个驿站来说,退休的这一刻才是最能体现自我人生、为自己好好活的一个最亮丽的节点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了职场上的压力和生活节奏上的紧迫感。回眸过去碌碌无为也好,成功失败也罢,虽说没做成什么一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觉得与常人一样潇洒走一回,无所畏惧。而真正的人生大考,确是在走向衰老、走向疾病、走向死亡的路上,怎么样健康(包括面临疾病)快乐的活着,倒是一个最简单、最朴素、最现实的课题,要回答好、解决好并非容易。否则,别等了好多年以后,当你走不动了再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又为沒有来得及好好地享受这段余年生活而后悔,那真是余生最大的不幸,悔青了那些日子的荒废,白白枉费了后半生。时间确实永远是一个公平的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来承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有老的活法</span></p><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过了甲子之年,当上爷爷见到隔辈人了就算是在老年圈里混的人了。所以,那些听到和看到一些外部条件刺激就在生理上有负反射的;关门下楼了还惦记着门是不是锁好了的;刚刚吃过药又不记得是不是吃了药的老同志们,就再也不要十个不服八个不愤的了,殊不知逞强好胜对你来说,已经成了求而不得的奢侈品。快走几步脚崴了,摔一下骨折了,一个转身腰扭了,头发又白又稀,牙齿七零八落,脸上的肉七棱八瓣,浑身关节滞涩,失忆健忘、耳聋眼花,“三高”等慢性病找上门了,小药常吃不离身了,其实这些都是人的身体机能发生了退化和老化的表现,它本是一个自然的现象,无非就是谁来的早与晚、多与少的问题。正如花有花开花谢,树也有荣有枯一样,“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也是谁都逃避不了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这些问题和话题,可能会伴随着老年人的后半生乃至人生的终点。更艰难、更痛苦、更无奈、更忍隐的现实变量还在后面,它会随着年岁的不断增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渐渐地显露出来。面对我们即将到来的“老”的问题怎么办?三个字 “不要怕”,四个字“怕也沒用”,重要的是过好当下。记住:当下的努力和改变,一定会对你未来的身体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要好好的活,並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无论怎样一种选择的方式,只是高兴就好。对于绝大部分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並不难。一是要欣然承认、接受好自己的“老”;二是要乐观平和、善待好自己的“老”;三是要闲情逸致、维护好自己的“老”;四是要舍得放下、重视好自己的“老”;五是要顺其自然、准备好自己的“老”,这是退休六年后自悟出来的一点体会,它也可以称谓为“五要”膏方,是用生命的时间磨熬出来的。对于刚刚“老”的人们来说,如何才能提炼好、践行好这个余生的隐形“刚需”,的确是一门新学问、新课题。说到底,学以致用就会找到这段人生的平衡点,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凡事能够有一颗平常心,有自我平衡能力,自然也就平静了。说句实在话,这种自学自悟是为自己晚年的健康快乐“充电”,即是余生的“刚需”,也是一种精神需求。它比经管企业要难,因为人要管好自己绝非易事,真是验证了要“活到老、学到老”的那句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有老的余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把人生最后的一堂课上好。这堂课看不到轰轰烈烈,只有你自己的影子是你的陪读;这堂课用不着急功近利,只有你自己给你自己打分。其实在我看来,这堂课的内容很简单,上一节就是两个字叫“忘掉”,即忘掉过去的一切,把人生的上半场让它归零。对以往的人生不回忆、不抱怨、不计较、不后悔、不在乎。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领悟到“放下”的涵义,才会得到你想要的内心自在。下一节也是两个字叫 “顺变” ,即顺变未来的一切,把人生的下半场让它从零归一。这个一,就是一切以健康为中心,以快乐为半径,以余年为时针,来一场人生漫漫悠悠、自由自在的有限度的马拉松 ,用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的成绩单,对自己未来的余生之路给出一个最好的交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余”是什么?词典里诠释“余”其本义是“我”的意思;也有“剩下的”之意。把它连起来看“余(我)将老” “剩下的”、再来一个“时间”,当你在有意无意中发现这个减法时,会突然感到有生之年的屈指可数,剩下的日子真是不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 “余年”有多长?对于一个六十六岁的人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活了二万四千零九十天。如果按照三万多天的八十三岁来计还有十七年,数来数去还剩六千二百零五天。(六十岁的还有八千天)如果按现时所在省的平均寿命七十六岁来计,对于六十六岁的人们来说,这十年正是三千六百五十天。当你有心把生命的长度单位计算一下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劳累辛苦了一生,还没年轻够呢,怎么突然间就老了?还沒有开始我要的生活呢,怎么瞬间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庆余年”。“庆”,福庆、吉庆也。余生的每一天都是值得庆幸的,因为明天和意外的确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所以生活中的每一天,哪怕是每一刻都要让它在高兴中平静的度过。文学上用浮夸的形式表达的“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或者是“爱你一万年”的意境,充其量是虚无梦幻般的精神鸦片,到后来都是徒空一场。唯余年太短,我们即然无法改变它的长度,但可以使它相对地厚重起来。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珍惜它、爱抚它、保佑它,这才是人活着的真谛。我们这一代生逢盛世,这是人生之大幸,作为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比起先辈们在旧社会所遭遇的苦难;比起先烈们的忠贞报国、流血牺牲;比起开国领袖和元勋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只是一粒微尘,渺小到微不足道。因此,我们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命,好好地生活,以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庆余年、过好余生,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内心,活出自己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年就要过去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辞旧迎新之际,它让我们更加懂得余生有限,余年珍贵。在变老的路上,我们要不慌不忙,继续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春秋冬夏。善待自己,尽其所能,巧用余兴,各取所需,快乐生活每一天就是最好的庆余年,让晚年的生命旅程随遇而安,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顺祝新年快乐!虎年遂意安康!</span></p>